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天祝种羊场甘肃高山细毛羊周岁母羊主要经济性状表型相关的分析研究,讨论了在该品种选种时应用有机体相关法则作为选择依据的可能性,提出了以净毛量为主要选择项目,并利用净毛量与毛长两性状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来增加羊毛长度的选种原则。这样做可以大大简化选择程序,提高选种的准确性和效率,加快选育进展,为改善本品种生产性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项目组以矮生、抗逆为主要育种目标,从高羊茅种质资源库挑选优良的父母本,通过杂交育种和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育成草坪型高羊茅新品种(系)J168。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品系的选育过程,从抗病性、抗虫性和越夏表现,以及坪用性状,种子生产性能等方面对该品系进行了综合的评价,为进一步品种申报及品种(系)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甘肃白猪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较详细的研究了即将育成的甘肃白猪四个品系群猪的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证实甘肃白猪作为我省生产商品瘦肉猪的主要亲本、其重要经济性状已具备较高水平.四个品系肥育猪胴体瘦肉率平均为52.93%,较原地方品种提高16.96%,而且肉色鲜红,肉质细嫩,未见异常肉质.瘦肉率高,背膘薄、眼肌面积大,后腿部发育良好,是各品系的共同特点,基本达到了育种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鲁西黑头肉羊多胎品系以南非黑头杜泊绵羊作父本,小尾寒羊为母本,利用杜泊羊肉用性能好和小尾寒羊繁殖率高的种质特性,采用常规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经选种选配、横交固定与扩繁推广,最后培育出了适宜于农区生产优质羊肉的这一品系。该品系具有以下特点:1.体型外貌遗传性稳定。  相似文献   

5.
糯麦新品系临糯7387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糯小麦是一种新型小麦,籽粒几乎不含直链淀粉,理化特性明显不同于普通小麦,在食品工业和非食品工业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我国育种家加强了糯小麦育种研究,利用多种方法开展了糯小麦品种选育研究。研究利用生产骨干品种与糯小麦杂交,通过糯性鉴定后进行1次回交,采用水旱交替选择、混合选择和株系选择相结合的选育方法,对选择的稳定品系进行异地多点鉴定,筛选出糯麦新品系临糯7387,初步探明该育种方法能有效地改善选育品系的农艺特性和生产特性。  相似文献   

6.
一、盈利理念:环境第一,品种第二 我国现在引进的品种无论是原种还是配套系其生产性能都很高,相同的品种各品系间差异不大,如:加系、美系、法系、英系、丹系等其生产性能都很接近,只不过是各有不同特点.不要一味地追求从国外引进品种,进行种猪的炒作,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种猪资源,通过选种选育,杂交组合培育出适合本场特点的品系.  相似文献   

7.
新植716是河南科林种业有限公司和新乡市新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苗壮抗病、中秆大穗、高产稳产为主要育种目标,用郑麦0856为母本、周麦27为父本,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半冬性晚熟小麦品系。该品种丰产稳产,综合适应性好,抗冻性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在黄淮海冬麦区南片小麦生产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笔者根据品比试验和生产试验,总结了该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综述近年来云南省茶树育种的研究进展,包括种质资源、育种方法和途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云南省茶树育种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通过系统选种和杂交育种,已育成多个国家级茶树新品种和省级茶树新品种,同时也培育出了一大批茶树新品系,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苹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根据苹果易产生芽变的特点进行芽变选种成为重要的育种手段。介绍了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苹果芽变品种以及在生产中的作用,对今后苹果芽变选种工作和生产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绒山羊生产状况不断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为了满足育种羊场管理与分析绒山羊育种资料的需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SSH+DWZ框架的绒山羊遗传育种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并将特定的统计分析软件WOMBAT嵌入到这个分析平台中,对绒山羊数据进行遗传分析和育种估计。该平台已应用于全国的绒山羊育种羊场,并且管理了1990年至今的绒山羊遗传育种信息,通过该平台的应用提高了绒山羊的选种准确性和育种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瘦肉猪生产配套体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商品瘦肉猪生产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甘肃白猪新品种育成的基础上,通过小试、中试和农村示范推广的系列研究方法,利用甘肃白猪群体数量大,遗传性稳定,整齐度高和生产性能优异的条件,经过配合力测定,筛选出的“杜洛克×甘肃白猪”和“汉普夏×甘肃白猪”组合的二元杂种具备700克以上的日增重和57%以上的瘦肉率。用杂交育种过程所建立起的“育种场选育提高亲本,农村纯繁区扩大母本繁殖,商品生产区杂交利用”的三级体系生产“杜×甘”或“汉×甘”二元杂种,以典型日粮和一定方式肥育,获得定型产品的“三级二元”模式,解决了甘肃省瘦肉猪生产的理论问题,奠定了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用该模式可形成周期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格化的产品,宜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生猪生产波动是引发猪肉价格波动进而扰动CPI的重要因素。为了弥补现有实证研究中样本量和指标选取方面的诸多缺陷,基于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猪肉价格对生产波动的影响最大,价格变动10%将引起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同向波动1.5%左右;2玉米价格变动10%将引起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反向波动0.5%左右;3疫病对生产波动构成显著的负向冲击,当生猪重大疫病死亡率达到1‰,出栏量将负向波动3%;4养殖规模化水平具有稳定波动的作用,而补贴政策并无明显的波动稳定作用;5前期猪肉价格持续下跌、饲料成本上涨和大范围疫病爆发对2007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大幅度下挫的贡献率分别为47.4%、14.9%和8.3%,在疫情严重的地区,疫病的贡献率高达27.3%。  相似文献   

13.
工厂化猪肉安全生产溯源数字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综合应用动物个体标识、二维条码、RFID射频电子标识和一维条码标签技术,将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与传统的养猪业和屠宰加工业结合,构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肉用猪和猪肉安全质量监控的可追溯系统。该系统可对工厂化猪肉安全生产进行全程信息的跟踪,为提高猪肉卫生质量,满足消费者获得安全肉的需求以及增强活猪或胴体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该系统已在南京天环集团实现。  相似文献   

14.
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养殖环节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养殖环节,包括追溯数据、猪场管理、安全预警、官方兽医等几个部分.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最大的生猪生产省,全省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均在东北地区占有很大的比重。辽宁省生猪生产是全省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迅速,2001—2010年的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增幅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首先介绍辽宁省生猪生产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影响辽宁省生猪生产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辽宁省生猪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福建小型地方猪种的生态特点及形成条件的分析,从理论上阐明生态条件对猪种形成和育种改良工作的重要性;从实践上证明发展生猪生产必须紧密结合生态环境条件才能取得成效。并对小型地方猪种的培育改良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杂交的方式对甘肃黄鸡与亚发商品蛋鸡杂种的300日龄产蛋量、料蛋比、存活率、淘汰体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杂鸡的300日龄产蛋量比甘肃黄鸡提高了 10.33%,料蛋比比甘肃黄鸡低 0.39,存活率比甘肃黄鸡提高了 7. 78%,淘汰体质量接近 2.0 kg。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广东是国内猪肉生产和消费大省。广东地方猪遗传资源丰富,优质猪种蓝塘猪、小耳花猪、大花白猪和粤东黑猪具有肉质好、繁殖力强,适应性好、耐热、抗逆抗病能力佳等特点。但随着国外更适合大规模生产的快大型猪种引入,地方猪的市场占有率受到强烈冲击。我国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多样的地方猪种质资源,地方猪种是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的源泉,因此多年来我国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在地方猪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介绍了蓝塘猪、小耳花猪、大花白猪和粤东黑猪等优质种质资源的特点及相关利用研究,并综述了人工授精、体细胞核移植、基因组选择、干细胞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在地方猪育种中的应用,以期为广东地方猪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猪肉价格波动与我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猪肉价格频繁波动,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猪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猪肉价格波动原因的基础上,对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进行反思。结果表明,对养猪业发展支持的力度不足和方法欠妥是猪肉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应在补贴种粮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禽等养殖业,除了在生产领域反哺外,还要加大在流通领域保护的力度,既要支持规模大户的发展,又要兼顾小农散户的利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