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研究防腐剂使用对不同含水量苜蓿草打捆的影响,以总结河西地区苜蓿打捆时的水分区间以及防腐剂添加量,2015年在金塔盛地草业公司对美国贝斯特缓冲酸干草防霉剂(主要成分丙酸、柠檬酸等,p H=6,白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做了专门试验探究。结果表明:在不加防腐剂的情况下打捆,水分高于16%的草捆均有发热霉变现象。在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打捆,苜蓿草实际平均水分区间在16%~22%,最高水分低于27%时,不会发生霉变、腐烂等情况,可以进行存储。在草条水分均匀的条件下,大方捆打捆添加防腐剂可以比不加防腐剂提高3~5个百分点水分,防腐剂具有明显效果。牧草水分高于27%的部位较多时,草捆温度会在3~5 d内迅速升高至50℃以上,且霉变部分较多,不具备存储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琼秀 《北京农业》2011,(15):36-37
根据川西北高原—四川省甘孜州莱州仙桃生产技术现状和当地不同生态条件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该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主要从建园、整形修剪、花果管理、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莱州仙桃优质丰产的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针对川西北高原冬春季节牧草严重短缺的现状,开展卧圈种草技术研究,主要从饲草种植现状、品种选择、种植流程及关键技术、收获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分析了卧圈种草技术在川西北高原牧区的发展前景,为川西北高原牧区饲草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缓解草畜矛盾,促进高原草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许英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66-6869
介绍了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建设重点,分析了川西北高原牧区区情特点,指出现阶段川西北高原牧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既包括狭义的社会事业,又包括中观的社会管理。分析了川西北高原牧区社会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川西北高原牧区正面临最好的政策机遇和发展时期,但社会建设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一是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二是基层政府社会建设能力较差;三是回应民众公共需求能力不足;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差距大。提出了川西北高原牧区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增强基层政府社会建设能力;以民生工程为重点促进社会建设;以生态建设为契机助推社会建设;借助外力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强化社会建设工作监督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5.
干草是指利用在适宜时期收购的天然草地或人工种植的牧草及禾谷类饲料作物,经自然或人工干燥调制而成能长期保存的草料。它具有营养好、易消化、成本低、简便易行、便于大量贮存等特点。在草食家畜的日粮组成中,干草的作用越来越被畜牧业生产者所重视,它是秸秆、农副产品等粗饲料很难替代的草食家畜草料。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全面实施,各省区都在积极发展养殖业和兴办草业。草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农牧民的认知,特别是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促进了当地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但令广大种植者苦恼的是: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了应对国际国内草产品市场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加大了对所收购苜蓿青干草的品质要求,如粗蛋白质含量、叶片脱落情况、水分含量、病害、是否霉变等,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户种植效益降低,甚至卖不出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就生产优质苜蓿青干…  相似文献   

7.
以被害率、病情指数、严重度、虫口密度、损失率等为指标,对川西北主要栽培的禾本科牧草老芒麦(Elgmus sibiricus L.)、(蘸)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仲彬草[Kengyilla rigidula (Keng) J.L.]和燕麦(Avena sativa L.)进行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危害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4种禾本科牧草在孕穗期、抽穗期受粘虫危害,粘虫危害老芒麦、(藕)草早于燕麦与仲彬草.4种禾本科牧草总被害率、病情指数、严重度存在极显著差异;虫口密度有极显著差异;技最大虫数、枝均虫数存在显著差异;粘虫虫龄组成与结构存在极显著差异;叶片面积损失率存在极显著差异;鲜草产量损失率为8.06%~18.65%,存在极显著差异;花序损失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产量损失率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根据已有资料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近10多年来理塘县城附近草地沙化面积扩大了2.45倍之多,达到1495.70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0.20%,其严重程度不亚于北部地区,应引起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149-150
介绍川西北高原粘虫的发生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为当地粘虫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久马高速公路沿线不同坡度的12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不同坡度范围的土壤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速效磷等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坡度在10°~15°范围内时,土壤的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及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坡度范围内的土壤养分含量,在其他坡度范围内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较大。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坡度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坡度在10°~15°范围内土壤养分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12.
以川西北高原藏区中比较典型的民族区域——理县为研究区域,在四川省2016年度脱贫攻坚工作省级验收考核第三方评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出理县的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致贫和因学致贫,并通过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梳理出理县的优势资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理县精准扶贫面临的精准识别难、扶贫难度大和脱贫难、返贫易的现实困境,提出了以"教育扶贫""旅游扶贫"和"互联网+"这3种扶贫模式,来实现理县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3.
冬季及早春青绿饲料缺乏,养兔户多采用青干草饲喂,但由于青干草含水量少,营养价值低,且质地粗硬,适口性差,因此喂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保证饮水冬季及早春天冷、干燥,而青干草含水又少,必须保证供给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地区引进甘薯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凡  余金龙  刘丽芳  余韩开宗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15-13316,13346
[目的]筛选适宜川西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品种。[方法]对引进的8个甘薯品种(南薯007、泉薯9号、渝5-12-57、川12-17、浙薯23、E01-09、宁23-1、浙薯70)进行栽培试验,以南薯88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结果]宁23-1、浙薯70鲜薯产量比南薯88分别增产4.91%和1.72%,浙薯70、川12-17淀粉产量比南薯88分别增产24.46%、24.10%,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宁23-1、浙薯70、川12-17综合性状均较优良,可以在今后的生产中进行大面积推广与种植。  相似文献   

15.
应用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青干草中20种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压密闭微波化学工作站消解青干草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青干草中的主要元素;优化了微波消解样品前处理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200.0μg/L,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皆大于0.999 6。方法的检出限均小于2.138 2μg/L,试样加标回收率为85.7%~118.8%,精密度RSD<4.42%;西红柿叶国家标准样品(GSBZ 51001-94)和茶叶国家标准物质(GBW07605)的验证分析测定值均在保证值和标准值范围内。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及多元素同时分析等特点,适用于批量粗饲料样品的多元素检测。  相似文献   

16.
2002—2003年连续两年在冀西北半干旱高寒区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对13个玉米品种和4个莜麦品种进行产量和消化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反交冀丰58在滩地种植产量最高,其次为冀丰503,其最高鲜重产量分别为60000kg/hm2和56000kg/hm2,相应干重产量分别为10500kg/hm2和9250kg/hm2。9244莜麦在滩地种植其产量高于其它3个莜麦品种,鲜重产量最高达32852kg/hm2,相应干重产量为8377kg/hm2。玉米和莜麦两种作物混合比较,在滩地种植的反交冀丰58玉米的消化能处于第一位。在降水一定的年份,同样的栽培条件下,滩地的储水量大,耗水量小,玉米和莜麦在滩地的水分利用率均高于沙地,这也是两种作物滩地产量高于沙地产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域旅游"的持续推进,川西北—甘南藏区旅游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酒店业在此背景下竞争越发激烈,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旅游消费的体验性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川西北—甘南所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携程网酒店游客服务质量评价进行分析归纳,发现部分酒店存在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安保措施不到位以及实物产品质量不达标等质量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员工招聘和培训机制不合理、设施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不健全、员工流动大和缺乏科学的酒店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为此本文提出了提升该区域酒店服务质量的相应策略,即强化酒店全员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员工素质、加强部门沟通和协作、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和打造有特色的酒店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和牦牛疾病防控中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2009-2016年度采自川西北高原地区散养牦牛(包括健康和患病)的粪便、屠宰场宰杀牦牛的胃肠道内容物和病死牦牛的脏器1 908株大肠杆菌进行2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整合酶基因检测,以了解川西北高原地区牦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变迁规律和整合子携带情况,为牦牛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NCCLS)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利用WHONet 5.6软件包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Ⅰ类和Ⅱ类整合酶基因以检测分离菌株Ⅰ类和Ⅱ类整合子携带情况。【结果】2009-2016各年度分离的大肠杆菌对27个药物的耐药水平表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除了2014-2016年度分离菌株对土霉素的耐药水平和2015-2016年度分离菌株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水平超过60.00%外,其他年度分离菌株对其余23个试验药物的耐药水平较低,其中对乙酰甲喹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均在30.00%以下,对乙酰甲喹的敏感性高于利福平。不同年份的菌株整合子携带率也不同,788株携带至少一种类型整合子,占41.30%(788/1908),同时携带Ⅰ类整合子和Ⅱ类整合子的菌株共有140株,占7.34%(140/1908)。其中,携带Ⅰ类整合子的菌株共有582株,携带Ⅱ类整合子的菌株共有346株,分别占30.50%(582/1908)和18.13%(346/1908)。【结论】川西北高原地区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变迁和整合子携带情况分析结果,能够为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其防治药物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资料,保证抗菌药物在川西北地区的正确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