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两个栽培大豆品种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即提高植物生长激素浓度和蔗糖浓度,发展了一种再生频率较高的大豆植株再生的方法。从栽培大豆品种幼胚中诱导形成的体细胞胚性愈伤组织和胚状体可以进一步分化出芽和根,发育成完整植株,中黄4号植株再生频率最高可达39%,早熟18号仅得到了胚性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2.
用6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加入50mg/L卡那毒素可显著地降低出愈率。大豆不同品种对卡那霉素的反应在出愈率上表现相似,而在体细胞胚胎发生率上存在差异,培养基中含有400mg/L头孢霉素时出愈率显著降低,而体细胞胚胎发生率因品种不同而不同,用农杆菌侵染大豆未成熟子叶后在含有头孢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时,体细胞胚胎发生率大幅度下降,本试验初步确定了较适合于大豆未成熟子,叶抗性选择的卡那霉素浓度和头孢霉素的脱菌浓度。  相似文献   

3.
从大豆幼胚诱导胚胎发生再生植株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采用MS基本培养基附加高浓度的生长素(2,4—D或NAA)成功地诱导了大豆(G.max)未成熟胚的体细胞胚胎发生。2,4—D的诱导效果明显优于NAA。细胞分裂素对体细胞胚胎发生有抑制作用。适宜的维生素B1浓度为0.4ppm。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随蔗糖浓度(1.5—9%)的提高而降低。体细胞胚胎经历诱导、成熟和发芽三个阶段成功地发育成完整植株。再生植株移入土壤已经获得种子。  相似文献   

4.
大豆未成熟子叶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相关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东北三省10个大豆主栽品种的未成熟子叶为材料,采用MS附加,2,4-D(20mg/L)培养基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并观察分析大豆种子性状与出胚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未成熟子味长度与出胚率在一定范围内呈负相关,接种时最佳取荚时间与品种的成熟期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福建省菜用大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福建省菜用大豆黄建成,徐树传(福建省农科院福州,350013)菜用大豆亦称白毛豆,其子叶营养丰富,而且香甜柔糯。自1987年引进试种以来,面积逐年增加,现已发展到年种植面积4000公顷,种植范围由原来集中在闽南向闽中、闽北发展。随着科学研究的开展和不...  相似文献   

7.
以NaCl致死浓度为评价指标,对40个菜用大豆栽培品种苗期的耐盐性进行鉴定。从中筛选出致死浓度240mmol/L的耐盐品种3个(浙5602、毛豆75-5、毛豆3号);致死浓度190mmol/L的盐敏感品种3个(毛豆301、辽00139-1、辽00128-1);其余为中等耐盐品种。  相似文献   

8.
菜用大豆交大02-89品种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大02-89菜用大豆口感品质和商品外观与台湾292较一致,符合国内外市场要求,具有典型的鲜食大豆品种特征.鉴定和区试26个点合计平均产鲜荚11238kg/hm2,比对照品种台湾292增产13.6%.经稳定性分析,稳定性表现极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3种激素,通过不同浓度对华南8号木薯品种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的试验,获得适宜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培养基配方(MS+0.5mg/LCuSO4+4mg/L2,4-D或12mg/L Picloram)和体细胞胚成熟培养基配方(MS+0.5mg/LCuSO4+0.5mg/LBA)各一个。采用这些培养基配方应用于3个国内推广品种,一个海南当地品种以及两个模式种,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巴西橡胶悬浮细胞培养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结果表明,把2%的甘油加入到悬浮培养基中,能提高胚胎发生的频率;在悬浮培养基和固体诱导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0mg/L和0.2mg/L的2,4-D能促进胚胎的发生;在固体培养基中添加ABA有利于正常胚状体的形成;高浓度的谷氨酰胺对胚状体成苗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7个菜用大豆与7个普通大豆品种未成熟鲜子粒经不同热烫时段后的硬度,并通过冷冻切片、显微技术比较了其结构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菜用大豆与普通大豆在种皮栅栏细胞层厚度上的差异不大,但菜用大豆栅栏细胞层密度(33.13个/mm2)显著高于普通大豆(29.50个/mm2);菜用大豆滴漏细胞层厚度(99.64μm)极显著大于普通大豆(57.94μm);而普通大豆子叶细胞层密度高于菜用大豆,且二者在内层细胞排列密度上的差异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菜用大豆硬度(平均549.3gf)明显小于普通大豆(平均608.4gf),且热烫时两种类型大豆硬度降低的规律不同,菜用大豆在热烫3~6min时,硬度降低速率(48.99gf/min)最大,此前此后较小;而普通大豆在3-6min时,硬度降低速率(11.67gf/min)最小,此前此后却较大,这可能与它们在子粒结构上的差异性有关.此研究将未成熟大豆硬度和子粒宏观结构联系起来,对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基础性研究与菜用大豆速冻加工前的热烫工艺研究上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菜用大豆荚皮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菜用大豆的四个杂交组合,对其荚皮性状即荚皮的长、宽、表面积以及荚皮的内膜层、革质层等性状进行试验观察,并分别与子粒、产量进行相关分析.荚皮的长、宽、表面积、荚皮内膜层、荚皮革质层与产量有极显著正相关,荚皮表面积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0.6795**,内膜层鲜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和通径分析均达到0.8433**.革质层与子粒的相关性较大,百荚革质层的鲜重、风干重与百粒重的相关系数达0.6681**、0.6112**,荚皮厚与子粒鲜、干重及产量均呈极小不显著的正负相关(-0.0706~0.2810).在育种工作中应重视荚皮的表面积、内膜层和革质层等对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菜用大豆研究现状、生产中的问题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菜用大豆(毛豆),对调节人们膳食结构和改善营养状况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今公认的保健食品,它的开发利用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概述了中国蔬菜大豆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现状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蔬菜大豆今后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评定菜用大豆感官品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摸索一套合理的烹煮方法及品尝方式,采用感官评定来评定菜用大豆的感官品质。参照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及市场上认定的品质特征,确立其品质的6项主要因子(粒色、粒英外观、生食口感、熟食口味、熟食香味、生样可剥性)及各因子五等级(低劣、较差、一般、较好、优良)隶属标准,合理确定各个因子以重,运用模糊综合感官评判法评定菜用大豆品质。该方法应用于菜用大豆品质育种,证明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5.
对地膜覆盖条件下菜用大豆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覆膜菜用大豆较裸地菜用大豆生育进程明显提前,在前期表现更加突出,各个阶段的生长量显著增加,主茎高度、节数、有效分枝数、鲜荚荚长、荚宽、百粒鲜重均大于裸地,采摘的鲜荚产量F测验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菜用大豆品种筛选与最佳播种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省外引进的3个菜用大豆品种及湖南省的湘春豆18号为材料,研究了湖南长沙春播条件下不同播种期对菜用大豆产量、产值、生育期及主要经济和商品性状的影响;筛选出适合长沙地区种植的2个优良菜用大豆品种淮早1号和宁沪95-1;明确了湖南长沙春播菜用大豆栽培时期,3月27日至4月4日播种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选用36个菜用大豆品种(早熟品种8个,中熟品种14个,晚熟品种14个),在其荚果发育过程中分期取样,对不同时期鲜豆粒的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脂肪、淀粉和可溶性糖、Vc等生化物质的含量及百荚鲜重进行了系统测定,分析其积累规律,进而确定不同熟期菜用大豆品种的适宜采收期.结果表明:早熟品种的适宜采摘期为花后35 d左右,中熟品种为40 d左右,晚熟品种为45 d左右.  相似文献   

18.
菜用大豆粒荚选择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武天龙  汤楠 《大豆科学》2000,19(2):164-188
通过对12个菜用大豆的粒荚性状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菜用大豆专用品种二粒荚粒荚选择标准:百粒重29.72-34.58g;百粒鲜重60.79-70.55g;鲜百荚皮重135.89-161.05g;百荚鲜重257.47-302.75g;鲜荚皮长5.24-5.98cm;鲜荚皮宽1.45-1.62cm,在此范围内三粒荚需占0-52.9%。各种类的粒荚12个性状间均表现极显著的相关,建议以干百粒重、荚皮宽、  相似文献   

19.
新六青系有性杂交多代定向培育而成的毛豆新品种,具有对短日照反应迟钝、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商品价值高等优点。一般亩产鲜豆荚850-900公斤,鲜豆粒500-530公斤.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菜用大豆产量限制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0个外引菜用大豆新品系在云南省昆明夏播条件下研究其11个主要农艺性状对鲜荚产量的影响及各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对云南省菜用大豆鲜荚产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生物产量,而影响生物产量的主要因子是主茎节数、株高、单株荚数和出苗至开花日数.提出通过品种引育、布局,改进栽培技术等措施以促进云南菜用大豆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