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综述薇甘菊在国内的命名情况,总结薇甘菊在国内的主要入侵地段,分析了薇甘菊入侵生境的生态限制因子,以此来探讨和预测薇甘菊在国内的研究方向,并提出有效控制薇甘菊的生态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薇甘菊对入侵地植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双桃 《湖北农业科学》2011,(18):3711-3713
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测定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分析了杂草薇甘菊(Mikaina micrantha H.B.K.)对入侵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后明显改变了入侵地的植物群落结构,使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薇甘菊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等性质的影响不明显。薇甘菊入侵后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形成了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3.
正《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于1月17日在线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万方浩、钱万强和樊伟团队关于重要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的研究成果,多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进化和快速生长的分子机制,为有效防治和管控薇甘菊进一步入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6,(9):89-90
薇甘菊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出现,现已广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带,是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也是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薇甘菊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传播能力,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导致生态灾难。本文主要通过对薇甘菊的生物、生态以及生理特点阐述表明薇甘菊对于生态环境的危害,分析了薇甘菊难以防治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科学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为干预群落对薇甘菊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薇甘菊为害严重的深圳、东莞设置试验地,观测经除草(包括薇甘菊)后种植乔灌草等人为干预群落对薇甘菊的影响.研究表明:薇甘菊生物量与其它植物总盖度的关系极显著地符合负指数曲线模型;薇甘菊盖度、密度分别与其它植物总盖度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并可很好地拟合线性模型;通过生态措施控制薇甘菊危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李艳美 《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28-30,68
通过凋杏阐述了有害入侵杂草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入侵危害机理及其住潞两市的分布和危害.综合分析已开展的薇甘菊人工、化学、生态等防治防控措施,并提出在薇甘菊防控中部门组织、建立预警机制、育传教育、加强检疫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薇甘菊提取液对鬼针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影响。结果表明,薇甘菊提取液处理,非入侵地鬼针草种子萌发率为52%,入侵地鬼针草种子萌发率为60%,薇甘菊对非入侵地鬼针草种子萌发的化感影响大于对入侵地鬼针草种子萌发的化感影响;薇甘菊对鬼针草幼苗总叶面积、最大量子产额和冠重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非入侵地处理与对照鬼针草幼苗的根重分别为23.50 g和36.92 g,入侵地处理与对照鬼针草幼苗的根重分别为22.19 g和16.53 g,薇甘菊对非入侵地鬼针草幼苗的根重的影响大于对入侵地的;入侵地鬼针草种子及幼苗对薇甘菊具有一定的化感抗性。  相似文献   

8.
正薇甘菊是繁殖力最强、危害性最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素有"植物杀手"之恶名。自2015年12月10日首次在勐腊辖区发现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薇甘菊疫情后,勐腊县启动了《勐腊县薇甘菊预警防控预案》,立即组织县乡农林技术人员到现场举办薇甘菊识别、灭除技术培训会,进行现场动员,要求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开展薇甘菊疫情大排查,对已发现的薇甘菊疫情要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工作。1发生情况根据《云南省关于加强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控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入侵对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生理特性的影响,比较了薇甘菊入侵区域的三裂叶蟛蜞菊和无薇甘菊入侵区域的三裂叶蟛蜞菊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区域的三裂叶蟛蜞菊相对于无薇甘菊入侵区域的三裂叶蟛蜞菊,除SOD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绿素含量均有显著降低。薇甘菊对三裂叶蟛蜞菊的保护酶系统、渗透调节系统和光合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广东地区是我国大陆薇甘菊入侵的首发区,同时也是薇甘菊危害最为严重地区,分布较广,入侵范围较大。至今,薇甘菊几乎覆盖广东全省各地区,对广东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造成巨大的危害。薇甘菊的防治主要有人工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3种手段。化学防治是现今防治薇甘菊较为常用的方法,主要的化学药剂有森草净、草甘膦、2,4-D、灭薇净等。在生物防治方面,常用防治薇甘菊的主要天敌有薇甘菊蓟马、艳婀珍蝶、安婀珍蝶、小衰蛾、紫红短须螨、菟丝子等。在利用方面,至今我国对薇甘菊的利用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较少,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薇甘菊是Ⅰ级外来入侵有害植物,依靠种子进行快速蔓延传播,造成了重大生态和经济损失。通过探明N-(2-氯-4-吡啶基)-N-苯基脲(CPPU)对薇甘菊繁殖调控的机理,为遏制薇甘菊快速扩散的趋势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方法  本研究计数CPPU处理后薇甘菊花序和小花的数量,利用RNA-seq分析CPPU抑制薇甘菊成花的机理,并测定薇甘菊开花期保护酶的酶活性。  结果  (1)CPPU能够抑制薇甘菊成花,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薇甘菊花序和小花的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5 mg/L CPPU处理后的薇甘菊花序数减少了34.50%,小花数减少了36.70%;75 mg/L CPPU处理后无花。(2)转录组分析揭示了保护酶基因的差异表达,75 mg/L的CPPU处理后,大量与POD和PAL相关的差异基因(DEGs)上调表达。(3)保护酶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CPPU处理降低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但提高了多酚氧化酶(PPO)的酶活性。  结论  75 mg/L的CPPU能通过调控薇甘菊保护酶基因的表达,造成膜脂过氧化伤害,抑制薇甘菊成花,从而有效控制薇甘菊的繁殖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利用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外来物种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遥感监测,以WorldView-2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深圳市薇甘菊进行遥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WorldView-2影像进行薇甘菊的最佳波段组合为364波段(近红外波段、海岸波段、红色波段),薇甘菊的制图精度为83.33%,用户精度为81.08%,总体精度为87.5%,且其他地物类型的分类精度也比较高,都达到80%以上,取得较好的监测结果,突破了人工调查周期长,主观性强等缺点,在监测手段、方法以及时间上更加具有优势。因此,基于WorldView-2影像面向对象方法进行薇甘菊遥感信息提取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赫哲村具备深厚的民俗积淀,是我国北方渔猎文化的精神枢纽,鲜明的文化特征吸引了众多游客。介绍了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赫哲族基于旅游业的文化及价值变迁,顺势探讨了几种民俗旅游开发发展模式,力图基于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的辩证关系,服务于以赫哲村为代表的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为薇甘菊的检疫与控制提供依据,本文从国内外分布与重视程度、生物学特性、潜在的危害性、定殖与扩散的可能性、管理的难度等方面对薇甘菊入侵中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利用4种入侵植物的水提取液及其与农药的混合液对假眼小绿叶蝉进行趋避和毒杀试验,结果表明,生药量为1g/mL的薇甘菊水提取液和马樱丹水提液对假眼小绿叶蝉趋避效最好;1g/mL的薇甘菊水提取液与2.5%联苯菊酯20 mL 900倍液混合液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毒杀效果与2.5%联苯菊酯35 mL 900倍液的杀虫效果相当.4种入侵植物水提液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强弱依次为薇甘菊>马缨丹>南美蟛蜞菊>五爪金龙.  相似文献   

16.
3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防除薇甘菊药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药剂筛选、盆栽药效比较试验和小区药效表证,结果表明:2,4-D钠盐、2,4-D丁酯2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防除恶性杂草薇甘菊是较理想的药剂,能够有效地控制其生长和危害;施药部位以植株的中部和上部效果最好;在其药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杀灭薇甘菊活性:不同生长阶段的薇甘菊对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以幼苗期至生长盛期防效最高,开花后耐药性明显提高;2甲4氯防除薇甘菊达不到防治上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