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林龄红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及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林龄人工红松林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微量元素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阶段红松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水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均大于天然次生林;水解氮质量分数均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总体上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与水解氮不同,速效钾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则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红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锌和有效锰的质量分数均大于红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非根际土壤的质量分数。综合各因素和已有研究结论,最终得出混交林这种经营方式更适合研究区域内红松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长箱培养法,分别研究700与350 μmol/mol CO2浓度下红松幼苗水分生理特征和土壤含水率变化。研究表明:1)初始土壤含水率相同,相同条件培养5 d后高浓度CO2培养苗木土壤含水率较高;2)土壤含水率没有显著差异时,高浓度CO2培养导致苗木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地上部含水率下降,水分利用效率和叶水势升高;3)随着土壤含水率产生差异,高浓度CO2培养苗木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叶水势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低浓度CO2培养苗木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下降,水分利用效率与叶水势升高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各种省力化育林方式对林地土壤的影响,以辽宁东部山区人工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幼林为对象,采取单层遮阳网覆盖(Ⅰ型),双层遮阳网覆盖(Ⅱ型),黑色地膜覆盖(Ⅲ型),白色地膜覆盖(Ⅳ型)4种省力化育林措施,研究地面覆盖对土壤温度、湿度、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省力化育林措施对造林地土壤具有显著的调节温度和保水作用,对幼树生长具有显著的辅助作用,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调节土壤温度效果表现为Ⅱ型>Ⅲ型>Ⅰ型>Ⅳ型>对照区;保水效果表现为Ⅱ型>Ⅲ型>Ⅰ型>Ⅳ型>对照区;土壤容重表现为对照区>Ⅰ型>Ⅳ型>Ⅱ型>Ⅲ型;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Ⅳ型>Ⅲ型>Ⅱ型>对照区>Ⅰ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表现为Ⅱ型>Ⅲ型>Ⅰ型>Ⅳ型>对照区;红松幼树生长量表现为Ⅱ型>Ⅲ型>Ⅰ型>Ⅳ型>对照区。  相似文献   

4.
杉木人工林地表易燃物含水率变化规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设立标准地,测定杉木人工林内地表易燃物的含水率与林内气象因子及地表可燃负荷量的关系,应用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地表易燃物含水率的主要因子依次是:相对湿度>风速>地表可燃物负荷量>气温.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树种对东北地区红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1987年营造的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混交林、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红松混交林、红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以水曲柳和胡桃楸为主要组成树种的次生林为对照,测定了土壤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与次生林相比,红松纯林及3种混交林的各层土壤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较天然次生林分别降低1.79%~48.74%、6.43%~58.53%、35.71%~61.54%、6.89%~68.65%、28.54%~65.50%、2.49%~45.05%。与红松纯林相比,红松混交林各层土壤的有机C、全N、全P、速效K、水解N、有效P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提高6.30%~42.39%、9.80%~98.13%、14.58%~63.08%、2.83%~65.09%、0.33%~63.85%、13.55%~...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方法]在4个田间试验小区布设间距为2m的3个点,使用人工手钻,钻成深度200cm、孔径44.3mm的探管孔。1试验小区不灌水,2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2999m3/m2,3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8996m3/m2,4试验小区灌水量为0.05997m3/m2,灌水方法采取畦灌。利用时域反射仪,对不同灌水定额入渗的土壤含水率进行测定。时间上,探测土壤含水率时间为灌水后4、20、28和44h;深度上,探测深度间距分别设为180、160、140、120、100、90、80、70、60、50、40、30、20、10cm。结合土壤质地特性,分析不同灌水定额下的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变化的曲线特征。[结果]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因灌溉水量不同而不同。①不灌水时,0~7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9.88%;7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17.00%;100~120cm土层含水率达25.00%;12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4.45%。②灌水量为0.02999m3/m2时,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30.00%;3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下降,降至25.00%;6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00%。该灌水定额适合农田灌溉节约用水。③灌水量为0.05997m3/m2时,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26.00%;30~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32.50%,12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恢复到未灌溉前状态。该灌水定额对农田节水和保墒具有重要意义。④灌水量为0.08996m3/m2时,0~1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86%。该灌水定额不利于农田灌溉节约用水。[结论]该研究结果对经济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试验共设4个处理,针对土壤厚度为0-30cm的土壤层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土壤含水率的测定变化和分析。结果表明:灌水定额为157.83 m3/hm2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在土壤深度0-30cm这段内,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2者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表现的趋势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灌水定额为294.61 m3/hm2条件下土壤含水率较之前者在同一时间测量的含水率在数值要偏大。灌水定额为420.88 m3/hm2条件下5~10d由于灌水量大,所以土壤含水率最大,而中期和后期的土壤含水率变化和数值都是处于前面2个灌水定额之间。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方法]利用时域反射仪,对不同灌水定额入渗的土壤含水率进行测定;结合土壤质地特性,分析不同灌水定额下的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变化的曲线特征。[结果]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因灌溉水量不同而不同。不灌水时,0-7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9.88%;7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17.00%;100-120 cm土层含水率达25.00%;12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4.45%。灌水量为0.029 99 m^3/m^2时,0-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30.00%;3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下降,降至25.00%,6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00%;灌水量为0.059 97 m^3/m^2时,0-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达26.00%,3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32.50%,12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恢复到未灌溉前状态;灌水量为0.089 96 m^3/m^2时,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为25.86%。[结论]该研究结果对经济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红松广布与我省小兴安岭以南的东部山区,尤以小兴安岭为多。红松树干通直,材质优良,出材率高,易加工,且耐腐,工艺价值极高。同时,红松种子、树脂、树皮也具有广泛的用途。为此,做好红松苗木培育工作,对大力发展红松人工林,扩大我省"果材"兼用林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采种天然红松林25~30年左右开始结实,丰年间隔期约3~4年,其中有的个别年出现小年现象。一般秋季在9月中、下旬即可采种。  相似文献   

10.
土壤含水率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3):482-485
总结了国内外最主流的土壤含水率测定方法,包括称重法、电阻率法、FDR法、灰度反演法、光谱分析法、红外线感测法、中子法、γ射线法、TDR、分布式光纤测量法(DWS法)、遥感测定法、探地雷达法;并且对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缺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该文研究了太岳山油松人工林不同郁闭度林分以及荒地生长季节内的土壤水分动态。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节内,荒地与林地贮水量差异并不显著,但森林郁闭度越大,贮水量越小.土壤含水量主要受降雨、蒸腾和蒸发的影响,干旱季节,林地蒸腾占主导地位,土壤剖面出现20~40cm的根系分布层偏下层土壤含水率最低,且郁闭度越大,该最低值越小;随着雨季的到来,各层土壤含水率的最大值依次出现,且郁闭度越大,该最大值越大,也出现的越迟;雨季过后,蒸发转变为主要因素,林地土壤含水率大于荒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越稳定。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地表覆盖处理下湿地松二代种子园土壤含水率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覆盖处理之间,土壤含水率Ⅰ和土壤含水率Ⅲ存在极显著差异,土壤含水率Ⅱ差异不显著.②各覆盖处理下土壤含水率Ⅰ高低顺序为:白薄膜>锯木屑>黑薄膜>对照,且最高值比最低值高26.69%;各覆盖处理下土壤含水率Ⅱ高低顺序为:白薄膜>黑薄膜>锯木屑>对照,且最高值比最低值高20.64%;各覆盖处理下土壤含水率Ⅲ高低顺序为:黑薄膜>白薄膜>锯木屑>对照,且最高值比最低值高26.61%.  相似文献   

13.
在帽儿山地区引种栽培的12年生脂松试验林中,设立上、中、下坡位3种常规尺度立地类型及设立凹地、凸地、伐桩附近、平缓坡地(对照)4种微立地类型,研究立地、微立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变化对脂松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立地、微立地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显著影响( p<0.05),土壤含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凹地、伐桩、对照、凸地。②上坡位脂松生长最好,胸径(5.7 cm)分别比中、下坡位高11.8%(p<0.05)和29.6%(p<0.05);树高(4.3 m)分别比中、下坡位高3.1%(p>0.05)和14.5%(p<0.05)。③与对照相比,凸地有利于脂松生长,凹地和伐桩对脂松生长产生负影响。凸型微立地上,脂松胸径、树高略高于对照( p>0.05);而凹型微立地上胸径、树高分别比对照低40.5%( p<0.05)和24.9%( p<0.05);伐桩附近微立地上,脂松胸径、树高略低于对照( p>0.05)。含水量过高不利于脂松的生长,脂松造林应选择排水良好的上、中坡位;种植点的配置上,应避开容易产生季节性积水的凹地。  相似文献   

14.
红松人工林不同经营密度与红松分杈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野外调查法,对人工红松纯林、混交林的密度与红松分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纯林还是沸交林,随着经营密度的逐渐增大,分杈率、分杈类型及分杈高等均表现出相应的规律性变化。在人工纯林中,密度越大,分杈率越低;分杈类型倾向于单杈型;分杈高度亦表现出明显升高。在人工混交林中,随着密度的增大,分杈率与分杈类型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但分杈高并无明显的规律可循。在密度相近的情况下,红松混交林中的红松分杈  相似文献   

15.
地理位置对人工红松林木材材质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不同地理位置(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实验站、凉水实验林场和方正林业局)的人工红松林木材材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管胞长度和管胞直径的平均值排序为老山>凉水>方正、纤维角和壁腔比为方正>凉水>老山,长宽比为凉水>老山>方正。胞壁率为方正>老山>凉水。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生长速率平均值排序为凉水>方正>老山,差异不明显;生长轮宽度和硬度平均值排序为方正>凉水>老山,差异显著,利用综合坐标法对人工红松林木材材质进行评定,其优劣顺序为凉水,老山和方正,地理位置不同,木材材质各异,这为人工红林定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三株大树法"在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草河口试验基地5处不同林龄红松人工林中选择10株结实丰产型优树,并调查了优树个体结实量、胸径和树高等生长指标,计算了3年结实量的遗传增益计算。结果表明,10株优树结实量的平均遗传增益为26.32%,选择优树穗材作为繁殖材料营建红松结实高产无性系果林,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7.
以江西省泰和县老虎山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使用ECH_2O土壤含水率监测系统,对该区域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n)地、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进行了定位监测,以裸地作为对照,分析红壤丘陵区百喜草地、马尾松林地各土层土壤水分对不同强度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降雨后,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同一植被各土层土壤含水率从大到小依次为:5、15、30、60 cm土层。(2)同一土层,百喜草土壤含水率增长最快,其次为马尾松,最后为裸地。其中小雨时,,其他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有增加(百喜草增加2.42%~3.81%,马尾松增加1.94%~3.10%,裸地增加1.30%~2.34%),60 cm土层无响应;中雨时,百喜草土壤含水率增加1.73%~3.89%,马尾松增加1.56%~3.45%,裸地增加1.41%~2.98%;大雨时,百喜草土壤含水率增加2.94%~8.81%,马尾松土壤含水率增加2.51%~8.10%,裸地土壤含水率增加2.44%~7.67%。(3)土壤含水率主要受降水影响,降雨强度越大,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越快。降雨强度为4.43 mm/h时,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0.42%~0.57%)/h,1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1.91%~2.16%)/h,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1.74%~1.98%)/h,60 cm土层无响应;降雨强度为12.74 mm/h时,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4.41%~4.89%)/h,1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4.98%~5.41%)/h,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2.33%~3.06%)/h,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0.34%~0.52%)/h;降雨强度为22.49 mm/h时,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5.38%~5.83%)/h,1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5.60%~6.02%)/h,3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3.26%~3.61%)/h,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增长速率为(1.05%~1.27%)/h。(4)在同一降水类型条件下,百喜草地土壤退水时间最长,其次为马尾松林地,最后为裸地。  相似文献   

18.
以飞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及飞播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2种林型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种林型同一土层蔗糖酶活性、全氮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脲酶活性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酸性磷酸酶活性在10~20 cm和20~4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全磷、有机质质量分数在0~10 cm、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层加深,2种林型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土壤养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脲酶、蔗糖酶与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酸性磷酸酶与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分析表明,飞播马尾松纯林补植木荷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脲酶、蔗糖酶的活性,改善土壤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东北林区红松土壤及针叶中钙、镁、硫质量分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地区的红松为研究对象,测定了针叶中Ca2+、Mg2+、S及土壤中交换性Ca2+、Mg2+、有效S的质量分数,并结合海拔、纬度、坡度等地形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松针叶营养中Ca2+质量分数最大,Mg2+和S的质量分数相差不大;红松林下土壤中交换性Ca2+、Mg2+、有效S的质量分数比较高,并不需要施肥,质量分数由大到小顺序为Ca2+、Mg2+、S。土壤交换性Ca2+质量分数与针叶Ca2+质量分数不相关,土壤交换性Mg2+质量分数与针叶Mg2+质量分数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S质量分数与针叶S质量分数不相关。针叶中的Mg2+与纬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海拔极显著负相关;Ca2+与坡度极显著正相关;S与坡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间伐与未间伐人工林红松(Pinus koraisensis)木材材质进行系统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间伐对木材材质有很大的影响,间伐林的管胞长度、管胞直径、纤丝角、生长速率、生长轮宽度、顺纹抗压和抗拉强度、抗劈力和冲击韧性大于未间伐林;间伐林木材晚材率、生长轮密度、壁厚、壁腔比、抗弯强度和局部抗压强度小于未间伐林。其中管胞直径、生长轮宽度、壁厚、壁腔比、抗变强度、顺纹抗压和抗拉强度、横纹局部抗压强度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明间伐能显著地提高木材力学性能。采用综合坐标法,对间伐与未间伐人工林红松木材材质进行评定,其材质的综合性能和纸浆材性能未间伐林好于间伐林,建筑材料性能间伐林好于未间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