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醉马草所携带的内生真菌能促进共生体的生长和提高共生体的生物与非生物逆境抗性。在温室栽培条件[温度:(25±2)℃;湿度:37.7%~48.3%]下,以来自甘肃榆中的醉马草种质资源,栽培E+、E-幼苗后分别喷施200和400 mg·L~(-1)浓度茉莉酮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J)以模拟昆虫的取食,测定了醉马草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外源喷施MJ能够诱导醉马草幼苗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显著(P0.05)降低,总酚含量显著(P0.05)增加。MJ处理对E+和E-醉马草防御能力的诱导有所不同,对于E-醉马草,MJ处理显著提高了其防御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而对于E+醉马草,MJ处理显著(P0.05)增加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力。表明MJ处理对内生真菌侵染的醉马草主要通过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总酚含量以及提高体内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等途径来降低宿主植物的适口性,从而抑制植食性昆虫的取食,对其抗虫性有增益效应。  相似文献   

2.
醉马草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天然烈性毒草,其所携带的内生真菌(Epichloё)能促进共生体的生长和提高共生体的生物与非生物抗性。以5 ℃下正常生长一个月的带内生真菌(E+)醉马草幼苗和不带内生真菌(E-)醉马草幼苗为实验材料,测定了外源SA和ABA处理下醉马草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SA和ABA处理增加了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SA处理下,在胁迫第4天时,内生真菌显著(P<0.05)提高了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1.8%和62.1%。胁迫第6天时,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达到显著(P<0.05)水平,且SA+比SA-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3.0%,25.4%,23.7%,18.0%;ABA处理下,内生真菌能显著(P<0.05)提高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但在胁迫第6和8天时,内生真菌却显著(P<0.05)降低了丙二醛含量,ABA+比ABA-分别显著(P<0.05)降低了21.1%和34.3%。表明一定浓度的SA或ABA与内生真菌互作能缓解低温胁迫对醉马草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3.
李柯  施宠  何飞焱  李昊宇 《草业学报》2020,29(3):112-120
采用盆栽试验,对带菌(E+)和不带菌(E-)的德兰臭草进行不同浓度的铅(Pb)胁迫处理,探究Pb胁迫下内生真菌侵染对德兰臭草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浓度的升高,德兰臭草的株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胁迫浓度达到1500 mg·L-1时,德兰臭草的株高受到了显著的抑制,且根鲜重的下降幅度最大,显著低于对照82.5%(P<0.05);德兰臭草叶片中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胁迫浓度为2000 mg·L-1时,E+植株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87.3%(P<0.05);德兰臭草体内的脯氨酸含量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胁迫浓度达到500 mg·L-1时,E+植株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35.2%(P<0.05)。与不带菌植株相比,E+植株地上和地下的生物量均高于E-植株;E+德兰臭草的MDA显著低于E-(P<0.05),在Pb浓度为2000 mg·L-1时,E+植株的MDA含量显著低于E-25.0%(P<0.05);E+植株的脯氨酸含量在Pb浓度为1500 mg·L-1时显著高于E-植株84.1%(P<0.05)。总的来说,感染内生真菌的德兰臭草减轻了Pb对宿主的毒害,增强其对重金属Pb胁迫的生理生化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禾谷缢管蚜与内生真菌互作对醉马草幼苗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测定一系列生理变化指标,研究人工接种条件下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 (L.))对带内生真菌(E+)与不带菌(E-)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 (Hance) Keng)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时期内,禾谷缢管蚜刺吸可使醉马草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一个虫口密度E+与E-植株之间差异显著(P<0.05);幼苗体内SOD活性和POD活性均随危害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0.05),同一个虫口密度E+与E-植株之间差异显著(P<0.05);接种蚜虫可使MDA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一个虫口密度内E+与E-植株之间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内生真菌的侵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禾谷缢管蚜取食,进而影响醉马草幼苗生理生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内生真菌对醉马草白粉病抗性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对自然发生不同程度白粉病(健康、轻度感病和重度感病植株)的带内生真菌(E+)和不带内生真菌(E-)的醉马草植株的发病率、病叶率、病情指数及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E+醉马草的发病率48%显著低于E-醉马草的发病率97%(P0.05),E+的病叶率60%显著低于E-醉马草病叶率86%(P0.05),E+醉马草的病情指数为50.76,E-醉马草的病情指数为82.49;通过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发现与健康植株相比,在轻度和重度发病植株中,内生真菌的存在可以显著(P0.05)提高醉马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E+醉马草的SOD酶活性和POD酶活性也显著高于E-醉马草,同时内生真菌显著地降低了醉马草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据此说明内生真菌的存在能够提高醉马草抗白粉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夏超  钟睿  张兴旭  南志标 《草业科学》2015,32(5):658-666
以内生真菌侵染(E+)和未侵染的(E-)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植株中提取的挥发油为材料,通过纸上芽床试验,研究其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醉马草挥发油对黑麦草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受到的抑制作用随挥发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大。E+挥发油的抑制作用强于E-,当挥发油浓度达到300mg·mL-1时,黑麦草的发芽率、胚芽长、胚根长、鲜重和干重等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是E+挥发油处理显著(P0.05)低于E-处理;但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是E+挥发油处理显著(P0.05)高于E-处理。醉马草挥发油提取液对黑麦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膜脂过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内生真菌的侵染增强了醉马草次生代谢产物的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7.
锰、水杨酸与内生真菌互作对醉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纸上芽床发芽试验,明确不同浓度的Mn处理对带(E+)与不带内生真菌(E-)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对Mn胁迫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与添加Mn处理相比,E+醉马草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显著(P<0.05)高于E-醉马草种子,随着Mn处理浓度的增大,E+醉马草种子的萌发率均显著降低(P<0.05),而E-醉马草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无显著差异;随着Mn处理浓度的增加,E+和E-醉马草根长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芽长无显著差异;在外源SA各处理浓度下,E+醉马草根长均显著(P<0.05)高于E-醉马草根长,在10mg·L-1Mn处理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SA,结果显示外源SA对Mn处理具有缓解作用。综上所述,内生真菌本身影响醉马草种子的萌发,重金属胁迫对醉马草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外源SA可以适当地缓解这一胁迫。  相似文献   

8.
崔雪莲  夏超 《草业学报》2020,29(7):70-80
醉马草为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其与内生真菌形成的互惠共生体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自然生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是植物生活史最重要的时期,决定植物未来的竞争力。通过发芽和盆栽试验,以携带(endophyte-infected, E+)和未携带(endophyte-free, E-)内生真菌的醉马草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脱落酸(ABA)浓度,研究外源喷施ABA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建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 mg·L-1的ABA浓度对醉马草种子的发芽率、胚芽长、胚根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 mg·L-1 的ABA浓度较CK组对醉马草的净光合速率、根冠比、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和根头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当ABA浓度为4.0 mg·L-1时表现为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说明内生真菌具有对外源ABA的利用能力,但这与外源ABA的浓度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研究了温室盆栽条件下带内生真菌(E+)和不带内生真菌(E-)的多年生黑麦草喷施不同浓度水杨酸(SA)后,持续干旱胁迫15 d和对照水分两种条件下,多年生黑麦草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LWC)、叶绿素含量(Ch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明确干旱胁迫下SA和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感染内生真菌的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SS含量显著(P<0.05)高于未感染内生真菌的多年生黑麦草植株;一定浓度的 SA增加了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POD活性、SOD活性、Pro和SS含量,降低了MDA含量,且最适水杨酸浓度为0.25和0.50 mmol·L-1;内生真菌与SA互作显著(P<0.05)提高了多年生黑麦草SOD活性、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该结果说明内生真菌与SA都能提高多年生黑麦草的抗旱性,即内生真菌和SA通过提高寄主的渗透调节和活性氧清除系统进而提高了寄主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0.
醉马草为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其与内生真菌形成的互惠共生体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自然生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是植物生活史最重要的时期,决定植物未来的竞争力。通过发芽和盆栽试验,以携带(endophyte-infected, E+)和未携带(endophyte-free, E-)内生真菌的醉马草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脱落酸(ABA)浓度,研究外源喷施ABA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建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 mg·L~(-1)的ABA浓度对醉马草种子的发芽率、胚芽长、胚根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 mg·L~(-1)的ABA浓度较CK组对醉马草的净光合速率、根冠比、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和根头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当ABA浓度为4.0 mg·L~(-1)时表现为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说明内生真菌具有对外源ABA的利用能力,但这与外源ABA的浓度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检测饲粮中添加不同来源的纤维对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及其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饲粮纤维源调控仔猪肠道健康的可能机制。试验共选取健康状况良好、体重均一[(9.26±0.17) kg]的仔猪840头(杜×长×大;32日龄),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 CG),苜蓿草粉组(alfalfa meal group, AG),商品浓缩纤维组(commodity concentrated fiber, OG),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70头仔猪。预试期3 d,试验于35日龄开始,60日龄结束时屠宰取样,测量肠道重量及长度,观察小肠段绒毛形态结构并测定消化酶活性。结果发现,AG较CG显著降低仔猪的腹泻率(P<0.05),但对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肉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AG、OG较CG显著提高仔猪的大肠段长度和重量(P<0.05);AG较CG改善了空肠的绒毛高度及绒隐比(P>0.05),AG较OG显著提高了空肠的绒毛高度及绒隐比(P<0.05),OG较CG显著提高了回肠的绒毛高度(P<0.05);OG较CG显著降低了空肠中淀粉酶活性(P<0.05),AG较CG、OG显著提高了糜蛋白酶活性(P<0.05)。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适量的苜蓿草粉可以促进仔猪的肠道发育,降低仔猪腹泻率,从而有利于仔猪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究益生菌对断奶后犊牛采食量、增重、胴体率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选取了16 头(60±5)日龄荷斯坦奶公犊,随机分成4 组,分别为CK组(基础日粮+0%益生菌)、处理1组(基础日粮+1%益生菌)、处理2组(基础日粮+2%益生菌)、处理3组(基础日粮+3%益生菌),预试期3 d,正式饲喂42 d。[结果]与CK组相比,处理1组、处理2组、处理3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了6.05%、7.44%、7.91%(P>0.05),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7.11%、21.84%、21.24%(P<0.05),胴体率分别提高了6.78%、9.75%、8.47%(P<0.05),处理1组和CK组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处理2组、处理3组与CK组相比,料重比分别显著下降了11.84%和10.90%(P<0.05),不同益生菌处理的断奶公犊牛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但尿素氮、肌酐和尿酸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断奶后公犊牛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益生菌,可以促进犊牛体重增加,刺激采食,提高免疫力,综合各个指标和饲喂成本,适宜的益生菌添加量为2%。  相似文献   

13.
为使构树能够作为非常规饲料用于反刍动物养殖生产中,以3头安装有永久瘘管的24月龄安格斯肉牛为试验动物来探究构树在瘤胃中的降解特性和营养价值,使用瘤胃尼龙袋法测定构树的叶、去叶枝条、125~135 cm及145~155 cm高全株构树在瘤胃内的降解率和降解参数并计算瘤胃能氮平衡参数。结果表明:1) 叶的粗蛋白质(CP)水平高达23.18%,显著高于其他3种形态构树(P<0.05),全株构树的CP含量显著高于去叶枝条(P<0.05),而酸性洗涤纤维(ADF)则呈现相反规律,其中125~135 cm全株ADF含量低于145~155 cm全株(P>0.05);2) 叶的干物质(DM)、有机物(OM)、CP和ADF的有效降解率(ED)均显著大于125~135 cm和145~155 cm全株(P<0.05),三者又均显著大于去叶枝条(P<0.05),四者DM的ED均在40%以上,叶为65.82%;3) 叶的瘤胃降解蛋白(RDP)与过瘤胃蛋白(RUP)之比显著高于其他3种形态构树(P<0.05),说明叶的RDP含量高于RUP含量,而其他3种形态构树RUP含量高于RDP含量;4) 叶的瘤胃能氮平衡值(RENB)为负(-22.27 g·kg-1),去叶枝条、125~135 cm及145~155 cm全株的RENB为正,分别为28.79、30.87和27.74 g·kg-1。结论:4种形态构树的营养价值依次为叶>125~135 cm全株>145~155 cm全株>去叶枝条。其中,构树叶可作为蛋白质饲料使用,其他3种形态构树可以粗饲料的形式使用,4种形态构树均有成为优质饲料资源的潜力,但是在使用时应注意保持能氮平衡。  相似文献   

14.
问荆水浸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为受体,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的问荆根茎水浸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从而探讨问荆对小麦的化感效应,为小麦的合理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和30 mg/mL问荆水浸液对龙麦26(LM26)、垦九10(KJ10)、龙麦33(LM33)、龙辐18(LF18)、格来尼(GLN)的萌发率无显著影响,而70和100 mg/mL处理后5个品种的种子萌发率都显著降低(P<0.05);100 mg/mL处理后LM26、LF18的苗高降低,其他浓度处理后各品种小麦的苗高都增加。各浓度处理后,不同品种小麦幼苗的干物质量都减少,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升高;各浓度处理后LM26、KJ10、LM33、GLN 4个品种小麦幼苗的可溶性糖(WSS)含量都显著降低(P<0.05);70 mg/mL处理后格来尼、100 mg/mL处理后LF18幼苗的丙二醛(MDA)含量都显著增加(P<0.05);随浓度的增加,LM26,LF18,GLN幼苗的过氧化氢酶活性(CAT)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草粉和苜蓿黄酮对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8.1±0.5) kg和胎次相近的(35±1)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20头,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添加1(Ⅰ组)、2(Ⅱ组)、4(Ⅲ组)g·kg-1的苜蓿黄酮和50 g·kg-1的苜蓿草粉(Ⅳ组);预试验期3 d,正式试验期32 d。试验采集的结肠内容物,提取总DNA后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测序。结果表明:1)5个组共产生了484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其中共享327个OTU,占总OTU数量的67.56%,其中Ⅰ组的OTU数量最高。2)物种丰富度ACE指数(community richness the ACE estimator,ACE)呈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趋势,其中Ⅰ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物种丰富度Chao指数(community richness the Chao estimator,Chao)呈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趋势,其中Ⅰ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Ⅳ组的Sobs(the observed richness,Sobs)、ACE、Chao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之间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3)在门水平上,各组间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各组间梭菌属相对丰度有升高的趋势(P>0.05),其中Ⅰ组和Ⅲ组梭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Ⅱ组粪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真细菌属相对丰度有升高的趋势(P>0.05),其中Ⅱ组真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Anaerotruncus相对丰度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Ⅱ组和Ⅳ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NC2004相对丰度有差异(P>0.05),其中Ⅲ组NC2004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UCG-014、Erysipelotrichaceae和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和苜蓿黄酮能够改变结肠微生物细菌组成和结构,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  相似文献   

16.
王成  王益  周玮  骈瑞琪  张庆  陈晓阳 《草业学报》2019,28(6):109-118
试验旨在探讨含水量和添加植物乳杆菌对辣木叶青贮品质、单宁含量的影响。采用双因素(水分×植物乳杆菌)完全随机设计,含水量分别为60%、70%和75%,植物乳杆菌设置添加组(1×10^6 cfu·g^-1鲜样)和对照组。分别于青贮的60和120 d,开袋取样测定发酵品质、蛋白组分和单宁含量。辣木叶干物质中粗蛋白(CP)含量为16.72%,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为10.72%。含水量对辣木叶青贮品质有显著影响,70%含水量组与60%水量组相比,氨态氮(NH3-N)、氨基酸类游离氮(FAA)、乙酸(AA)、丙酸(PA)和乳酸(L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在70%含水量条件下,添加植物乳杆菌,有机酸(LA、AA、PA)含量显著升高(P<0.05),乳酸菌(LAB)和酵母菌(Yeast)数目显著降低(P<0.05);发酵60 d时,在60%和75%含水量条件下,添加植物乳杆菌,pH值显著降低(P<0.05);所有处理的大肠杆菌数量均小于2.0 log cfu·g^-1FM。不同含水量和植物乳杆菌对辣木叶青贮后单宁含量均有降低作用,但无显著差异(P>0.05)。辣木叶蛋白丰富,易于调制青贮饲料,70%含水量和添加植物乳杆菌对辣木叶青贮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降解单宁含量并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施肥是退化草地恢复常用的管理措施。以狼毒型退化天然草地为对象,研究了禁牧和刈割两种措施下不同施氮量10(N1)、20(N2)、30(N3)、40(N4) kg·hm-2对狼毒型退化草地群落结构、功能及牧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措施下狼毒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且禁牧+施肥处理下狼毒种群下降最明显。在禁牧区,N4处理的丰富度指数具有最高值,但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N1的Alatalo指数最高;而在刈割区,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的为N4,刈割后不施肥的Alatalo指数显著高于N4(P<0.05),且其物种数最多。不同施氮水平的草地群落功能群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K,莎草科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禾本科,不同施肥水平间的总地上生物量和各个功能群的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禁牧+N3的总生物量和莎草科的增产比率均为最高,分别为47.21%和48.24%,禁牧+N4的禾本科的增产比率最高,为119.35%。不同施肥水平牧草营养物质含量除粗蛋白含量禁牧显著高于禁牧+N1(P<0.05)、粗灰分含量刈割+N2显著高于CK(P<0.05)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刈割显著高于刈割+N2(P<0.05)外差异均不显著(P>0.05)。通过分析单位面积的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得到粗蛋白含量在各施肥样区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CK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为禁牧+N4显著高于禁牧和CK(P<0.05),刈割+N1显著高于刈割和CK(P<0.05)。  相似文献   

18.
以野生雌雄葎草为材料,通过测定越冬前(12月1日)、越冬中(1月15日)和越冬后(4月15日)雌雄株构件中可溶性糖(SS)、淀粉(ST)、丙酮酸(PA)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测定越冬后构件存活率和再生率及再生构件性状与生物量分配比,分析雌雄株越冬时生理反应和再生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越冬前雄株叶片中ST含量小于雌株而SS含量大于雌株,其成熟茎和根的SS和ST含量均小于雌株(P<0.05),雄株通过提高叶中SS含量抵御寒冷,雌株通过转移糖分到茎和根应对寒冷;2)越冬前雄株叶和茎的PA含量显著大于雌株,根中含量显著小于雌株(P<0.05),构件中NR活性无性别差异(P>0.05),雄株通过增强茎和叶的呼吸抵御寒冷,雌株通过根储备营养应对寒冷;3)越冬后雌株再生叶的SS和ST含量大于雄株(P<0.05),PA含量和NR活性小于雄株,其再生代谢基础高于雄株;4)越冬时雄株植株存活率为26.67%,为雌株植株存活率的34.78%,雄株存活植株的茎存活率仅为雌株的32.24%,越冬后雌株茎、叶再生率仅为雄株的21.03%和23.82%,而花序再生率高达74.40%;5)雌株再生叶数和叶面积及再生茎长小于雄株(P<0.05),其再生茎和叶生物量分配比仅0.59%和1.31%,再生花序分配达98.09%,其再生花序柄和花序轴长及小花数大于越冬前正常花序,且萼片面积增大且生物量分配比占31.26%,总面积达624.92 cm2·株-1,为再生叶总面积的24.50倍。越冬时雄株通过生理反应抵御寒冷,使茎和根贮藏物质低于雌株,故其存活率和再生率低于雌株。越冬后雄株再生生物量仅1.57 g·株-1全部分配到营养器官,雌株再生总生物量达32.05 g·株-1,且98.09%分配到花序,萼片代替叶片为主要光合器官,为花序形成和开花就近提供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