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鸡痘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鸡胚毛尿囊膜培养、透射电镜观察、包涵体检查及抗原检测,从某种鸡场发病鸡群的鸡冠部痘疹上分离鉴定出两株鸡痘病毒。两株病毒能在尿囊膜上形成痘斑和包涵体,病毒粒子大小为250×350nm,具有囊膜和血凝,对乙酰,氯仿和PH3敏感,56℃30min可灭活,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两株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鸡痘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湖北省某鸡场疑为“白喉型”鸡痘的病鸡进行了取样及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经 10日龄鸡胚尿囊膜连续传代 3次 ,进行病毒分离、电子显微镜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包涵体检查、血凝性测定及回归鸡试验等 ,证明所分离的病毒是鸡痘病毒。1 材料和方法1.1 病 料 湖北省某蛋鸡场死鸡口腔、喉头气管部病变粘膜及气管组织。1.2 病毒分离 将病料剪碎 ,加灭菌细砂 ,在研磨器中充分研磨 ,用Hank s液配成 1∶5的混悬液 ,并加入青霉素 10 0 0 0u/ml,水溶性氟哌酸 0 .3% ,将混悬液移入无菌瓶中并反复冻融 3次。 4℃下 ,将混悬液60 0 0r/…  相似文献   

3.
4.
5.
采用PK15细胞培养,对江西省某猪场疑似猪痘的病猪皮肤丘疹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1株猪痘病毒,命名为SWPV JX08,。根据猪痘病毒基因组序列设计了5对引物,对分离毒株进行TK基因、P35基因、P23基因、TK基因上游和下游片段分别进行PCR扩增,扩增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猪痘病毒(AF410153.1)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5%、98%、98.6%、98.2%和98%。该分离毒株不但能使PK15细胞产生稳定的细胞病变,还能适应非猪源性的Vero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电镜下可见感染的PK15细胞内形成椭圆形或圆形的包涵体,胞浆中有大量椭圆形、砖形的典型猪痘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中央为哑铃状芯髓,病毒粒子大小为(244340)nm×(164340)nm×(164263)nm。该毒株皮下或静脉接种25日龄仔猪,感染7263)nm。该毒株皮下或静脉接种25日龄仔猪,感染711d后,表现典型猪痘的症状(皮肤出现丘疹),其血清中可检测到SWPV抗体。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福建规模化养鸡场病鸡的死亡原因,试验以福建省送检的鸡冠及头部皮肤有大量结节状痘痂的病鸡病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PCR鉴定。初步鉴定为鸡痘病毒(FWPV)株后,通过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分离病毒;用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传代细胞DF-1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观察该分离毒株在两种细胞上培养特性的异同;对被感染的CEF进行超薄切片观察病毒的分布及病毒粒子的形态;并针对该分离株的TK基因和FPV175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接种经抗生素处理后的病料匀浆液上清的CAM出现大面积单个白色隆起的痘斑,匀浆痘斑后同时接种CEF和DF-1细胞,两种细胞均能产生稳定可持续传代的细胞病变,但病变出现的时间及病变程度不同;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FWPV粒子密集分布在CEF的胞浆中,清晰可见卵圆形外膜包裹着的两侧凹陷的核心。对其中23个病毒粒子进行统计测得病毒粒子的大小为(258~344) nm×(153~238) nm;针对FWPV TK基因和FPV175基因的PCR检测及测序结果与GenBank收录的FWPV(登录号:NC_002188.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高达100%和99.8%。以上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FWPV,命名为FWPV-FJ01,为国内FWPV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利用PK15细胞从江西省某猪场疑似猪痘的保育猪皮肤痘痂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分离毒株在PK15单层细胞上能连续盲传培养,不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通过PCR扩增猪痘病毒P35基因,扩增序列与猪痘病毒参考株(AF410153.1)P35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9%,表明该分离病毒为猪痘病毒,并命名为SWPV-JX01。将SWPV-JX01株F5代细胞培养液经肌肉和皮下注射感染兔和小鼠,人工感染80 h后,通过PCR检测不同组织的猪痘病毒P35基因,从兔的肾脏、脾脏、皮肤、心肌、淋巴结均能扩增到P35基因,且扩增序列与SWPV-JX01株同源性为100%。试验结果表明,SWPV-JX01株能在兔体内增殖,但不能在昆明鼠体内增殖。  相似文献   

8.
鸡绿脓杆菌变异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鸡沙门氏菌分离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沙门氏菌病是一种重要的蛋传疾病,污染十分严重,而且其耐药性的产生也越来越快,耐药谱越来越广。我们在发病鸡场内分离到1株耐药性异常严重的鸡白痢沙门氏菌,进行了以下鉴定。1材料与方法1.1参考菌株鸡沙门氏菌标准株(简称C株)和抑菌圈参考细菌为大肠杆菌(CVCC 1570)均购自中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山东A株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日龄的鸡群,以呼吸困难、产蛋下降以及肾病变等为主要危害特征.是继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后严重影响我国养禽业的又一重要疫病。其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了解重庆地区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流行情况。从重庆大足等地区羊场采集18份临床疑似羊口疮病料,提取病料DNA,经PCR鉴定为ORFV阳性;将阳性病料做常规处理,接种羔羊睾丸细胞(LT),并盲传至5代,观察接毒LT细胞病变,将F5代细胞培养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PCR扩增、测序、同源性比对、遗传进化分析和TCID50测定。结果显示,经PCR检测,18份疑似羊口疮病料ORFV核酸阳性率为61.1%(11/18);大足株病料接种LT细胞36 h后,长梭型细胞变圆、融合、呈拉网状、皱缩,72 h后大部分细胞脱落;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浆中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且荧光绕核分布;F1至F5代细胞培养物经PCR扩增出特异性目的条带,大小为1 137 bp;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19株ORFV B2L基因进行同源性比对,其核苷酸同源性在97.9%~100%之间,与美国SA00分离株同源性达100%,且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较近;测定F5代细胞培养物TCID50值为10-5.68/0.1 mL,在细胞中能稳定增殖。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分离并获得1株ORFV,为后续ORFV研究提供了生物材料,同时为防控重庆地区的羊口疮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犊牛睾丸原代细胞对山东省威海市某奶山羊养殖场疑似羊口疮(Orf)山羊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观察、病毒滴度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研磨处理的病毒液接种于犊牛睾丸原代细胞后盲传至第5代出现病变,测得第6代分离株病毒滴度为106.5 TCID50/mL。扩增羊口疮病毒特异性 B2L 基因,发现该毒株与34个羊口疮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包括福建株(KC588399.1、KC568398.1)。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了羊口疮病毒山东威海株。  相似文献   

13.
猪伪狂犬病病毒鲁A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省某些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的脑及内脏中分离到多株病毒,对其中一代表毒株进行了全面鉴定。该分离毒株在兔肾原代细胞(RK)上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连传5代.均出现典型细胞病变.再接种于RK-13细胞、BHK-21细胞、Vero细胞、PK15细胞和143TK细胞,均出现典型细胞病变;在RK-13细胞上的TCID50为10^-0.52/0.1mL;在电镜下可见到典型的伪狂犬病病毒粒子;对氯仿、乙醚敏感,56℃30min灭活;能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病毒接种于家兔和小鼠,均出现典型伪狂犬病症状与病变;提取所分离病毒的DNA作为模板。应用特异性引物,以PCR方法可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gD基因中272~534nt之间262bp长的特异性片段。上述结果证明,所分离病毒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并将其命名为猪伪狂犬病病毒鲁A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江西省某猪场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病因。【方法】对送检的仔猪小肠样品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的RT-PCR检测,将阳性样品接种MA104细胞传代进行PoRV的分离;对分离毒株进行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PoRV VP4和VP7基因序列测序和动物回归等试验。【结果】猪小肠病料样品经终浓度15 μg/mL的胰酶处理37 ℃孵育2 h,接种MA104细胞,能在细胞上增殖传代,第6代开始表现稳定的细胞病变;电镜观察可见病毒粒子直径大小为61~70 nm,平均大小为65 nm,呈带有短纤突且外缘光滑的形似车轮状的粒子,具有轮状病毒粒子典型的形态特征;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检测均为PoRV阳性,确定该分离株为PoRV。分离株VP4和VP7基因序列分析显示,VP4基因型与P[23]基因型相似性最高,VP7基因型与G5基因型相似性最高,根据A群轮状病毒最新分类方法,分离株属于G5P[23]型。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经口感染该分离株的1日龄初生仔猪于感染后24 h左右陆续出现水样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并能在粪便中检测到PoRV。【结论】通过MA104细胞连续传代,从江西某猪场的腹泻仔猪小肠样品成功分离到1株PoRV,该分离株属于G5P[23]型PoRV,为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病原。  相似文献   

15.
2013年下半年,福建某免疫接种过猪伪狂犬病疫苗(Bartha)的规模化猪场大批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新生仔猪发生共济失调的神经症状,疑似为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发病症状,为确定发病原因,从该猪场疑似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仔猪脑、肝脏和肺脏中分离到一株未知病毒,PCR检测及测序比对鉴定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并将分离的病毒命名为NP株。用Reed-Muench法测定分离株病毒的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为10-9.13/0.1mL,动物攻毒试验出现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试验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一株猪伪狂犬病病毒毒株,为研究福建省猪群伪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辽宁某猪场采集病料,经处理后接种BHK-21细胞进行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分离,结果有2份病料在该细胞上盲传后可见典型的CPE,经测定其毒价为10-7.8 TCID50/mL。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见黄绿色荧光,用电镜对纯化的病毒进行观察,可见有囊膜包裹的圆形病毒粒子,直径为140~200 nm。该病毒对氯仿、乙醚、酸和热敏感。对有CPE的细胞培养物进行RT-PCR,结果为阳性。接种试验动物出现典型的猪伪狂犬病临床症状且死亡。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1株PRV。  相似文献   

17.
致病性水貂肠炎病毒MEV-ZJ1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临床疑似水貂病毒性肠炎发病貂的粪便中分离出1株病毒,经病毒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检测、血清学、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动物试验鉴定表明,该分离毒为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命名为MEV-ZJ1株。用分离毒接种水貂,试验动物均表现出典型水貂病毒性肠炎临床症状。研究表明,MEV-ZJ1分离株对水貂具有致病性,是1株强毒,为进一步开展该病毒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疫苗免疫与诊断检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株鸭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山东某养殖场送检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暂命名为SD株),分别用鸭胚、雏鸭进行传代和病毒含量测定,E1-E8代鸭胚适应毒的ELD50在1015^-5.0-10^-6.0/0.1mL之间,E1、E2代鸭肝组织毒的LD50分别为10^-5.5/0.1mL、10^-6.7/0.1mL。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SD株鸭胚适应毒E2对4日龄雏鸭的致死率为100%;雏鸭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SD株雏鸭肝组织毒E,代对12日龄内雏鸭具有较高致死率,12日龄后随着日龄的增大,雏鸭的死亡率逐渐降低;理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SD株为无囊膜病毒,对脂溶剂(乙醚和氯仿)、胰酶、酸、热均不敏感,且无血凝性。血清交叉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在血清型上,SD株与DHV-1无关。通过对SD株与韩国N-DHVVP1基因的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二者同源性在99%以上。结果证实,SD株是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而不是DHV-1。  相似文献   

19.
从江苏徐州地区分离到的以引起樱桃谷鸭产蛋下降和死亡为特征的1株病毒,命名为XZ株。对该病毒进行电镜观察、血凝试验、ELD50测定、RT-PCR扩增特异性目的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毒株能致死鸭胚和鸡胚,电镜下观察到球形病毒粒子,不具有血凝性,对病料和接毒鸭胚尿囊液进行RT-PCR,均可扩增出基因片段,其核苷酸序列与坦布苏病毒奉贤株的相似性最高,为98.7%,与其他坦布苏病毒的毒株也具较高同源性,为86%~98%。用鸭胚分离毒株接种健康产蛋鸭,能复制出同样的疾病。结果表明分离病毒为鸭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分子特征及致病性,本研究利用RT-PCR从吉林省某猪场出现严重腹泻症状的仔猪病料中检测到BVDV核酸阳性,将处理后的BVDV阳性样品接种于MDBK细胞,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BVDV JLS-01。通过免疫荧光检测、5′UTR与Npro RT-PCR扩增对其分子进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毒株在MDBK细胞上盲传至8代未出现细胞病变,在免疫荧光试验中呈阳性荧光信号。RT-PCR扩增获得大小分别为280和735bp的5′UTR和Npro片段。BVDV JLS-01株5′UTR与Npro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与LN-1和ZM-95亲缘性最近,与牛源毒株LN-1基因同源性达99.3%,提示该毒株可能来源于牛源毒株。将BVDV JLS-01株F8代细胞培养液人工感染BVDV和猪瘟病毒(CSFV)抗体阴性猪,感染猪未表现出明显的体温升高,但白细胞数量下降,并在感染猪的白细胞提取物中分离到该毒株,表明该毒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该毒株的成功分离对进一步开展BVDV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