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用较少的林地通过科学育林、规模生产、集约经营和技术创新来解决我国用材林,尤其是大径级用材林问题。培育大径级用材林,尤其是珍贵树种大径级用材林已定为国家林业中长期发展重要目标,加强秃杉大径级用材林培育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国家林业行业标准《秃杉速生丰产林》的编制对秃杉大径级用材林培育技术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日本秋田地区森林经营为佐证,论述了商品林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3.
大径级用材林研究现状与建设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大径级用材林已经成为当今林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大径级用材林培育技术的措施,以期对大径级用材林培育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吉林省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特点,提出了适宜培育珍贵树种大径级用材林的主要林型和树种,并论述了采育改培、抚育改培、补植改培、管护改培、全面改培、综合改培六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红松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作业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我国红松人工林暴露出的生物多样性低、林分稳定性差、病虫害严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解决红松人工林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为指导,按照现有人工林和新植林对红松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作业设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秃杉大径级用材林抚育采伐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佩云 《林业科技》2011,36(2):38-40
结合国家林业行业标准《秃杉速生丰产林》编制的要点,对秃杉大径级用材林抚育采伐进行了专项调查和研究;结合具体实际培育过程,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培育目标、分区生长指标以及抚育采伐的原则、对象和范围,为秃杉大径级用材林的培育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科学培育人工红松,人为控制分杈,培育红松大径用材林。  相似文献   

8.
以东丰县那丹伯林场建国林场的经营模式为例,对县内樟子松人工林培育大径材的可行性和市场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根据云南省《秃杉速生丰产林》地方标准,结合腾冲县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示范项目,对秃杉中、大径级用材林抚育间伐进行了专项调查。从培育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培育目标,分区生长指标以及抚育间伐的原则、对象、范围,为秃杉中、大径级用材林培育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红椎大径材近自然培育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自然林经营理念及原则,结合红椎生物、生态学特性及木材利用特性,系统地分析了红椎采取近自然林经营技术培育大径材的适用性。分析认为,红椎为南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顶极群落的主要建群种,可以采取近自然林目标树单株培育技术,高效培育大径材多功能人工林。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红松果林经营中产量偏低的现象,采取以疏伐为主的措施进行促进红松果林生长和结实的试验。结果表明,疏伐强度分别为45.35%和34.30%的两组试验地,其胸径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未经疏伐林分)提高189.7%和154.8%,冠幅生长量提高229.5%和189.5%,结实株率分别提高155%和100%。疏伐可促使红松种子品质明显提高,种子活力和千粒重比对照增加15.4%和8.95%,球果数量和重量增加8.5%和26%,出种率增加171%。强度疏伐(≥50%)可显著提高红松林木生长,促进其开花结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云南松林结构调整对林木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为云南松林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森林抚育规程对林分进行结构调整,采用典型取样法对比分析林分结构调整前后土壤性质和林木生长状况的差异。[结果]云南松林结构调整后,(1)结构调整样地单株蓄积量比对照样地提高了近60%,树高和胸径提高幅度均在15%以上,林下天然更新植株数量是对照样地的3.1倍;(2)结构调整后林内植物种类增加,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分别提高了63.3%和22.7%,灌木层和草本层平均高度分别提高了24.7%和17.9%;(3)结构调整样地现存凋落物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相比下降了20.4%,土壤表层温度、有机质含量、基础呼吸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提高,土壤其他性质参数变幅相对较小。[结论]林分结构调整可显著提高云南松生长量,有利于云南松较大径级林木的培育;促进了云南松林下更新和林下植被发育,有利于林分群落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加速了土壤有机质转化,研究揭示林分结构调整促进了云南松林土壤—植物系统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云南省普洱市主要植被思茅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林龄思茅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大小分布及变化特征。[方法]分别在5、8、15、25、36年生思茅松人工林内,利用内径为8.5 cm的根钻分3层(0~10、10~20、20~30 cm)获取思茅松与其它物种的细根、粗根及死根生物量数据。[结果]表明:随着思茅松人工林林龄的增长,思茅松细根生物量呈减少的趋势,而其它物种细根生物量呈增加趋势,细根生物量最大出现在36年生思茅松人工林。不同林龄思茅松人工林的思茅松粗根和死根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其它物种及林分的粗根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则随林龄增长而增加。思茅松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土壤深度0~10 cm内,其中,思茅松、其它物种、林分细根生物量以及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林龄和土壤深度对思茅松与其它物种的细根生物量有显著影响,林龄与土壤深度的交叉作用对思茅松细根生物量有显著影响,林龄对死根生物量有显著影响,林龄、土壤深度及林龄与土壤深度的交叉作用对粗根与根系的生物量有显著影响。[结论]思茅松人工林随着林龄增长,群落结构与树种组成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根系生物量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凋落物放置位置和采样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碳(SMBC)的影响,揭示影响本地区SMBC变化的因素,为天然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的大、中、小林隙内不同位置的土壤表层放置装有红松、椴树、枫桦枯叶的分解袋,并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为对照,在2012年植物生长季的6—9月,每月采集枯叶分解袋下0 10 cm土层土样,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测定SMBC。[结果]在椴树红松混交林(TP)内,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依次为小林隙大林隙中林隙;在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内,依次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在枫桦红松混交林(BP)内,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3种林型下,采样时间(月份)对SMBC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林隙大小对其影响均不显著(P0.05);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大、中、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林型下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排列顺序不同;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大、中和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应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对辽宁省章古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生长季期间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5年的测定,结合同步观测的降水、林冠截留量、林内蒸发散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利用水量平衡的方法,推算了现阶段樟子松应有的合理密度。结果表明:4月上中旬沙地樟子松液流启动,10月中下旬液流基本结束,生长季(4-10月)各月平均液流速率分别为2.58、4.78、5.19、5.01、4.84、4.30、1.93 cm·h-1,以6月份的最高,其次依次为7、8、5、9月份,4、10两月平均液流速率较低。通过推算,径阶14、16、18、20 cm的樟子松纯林的合理密度分别应为688、531、422、344株·hm-2,现有同径阶的林分普遍存在密度过大的问题。研究结果对于现有林分的科学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用伐倒木样木数据,经干形分析和多指标精度比较,选定最佳的削度方程;通过树皮率方程和树高曲线方程进行计算机理论造材,依据各经济材种规格,编制出马尾松胸径树高二元经济材出材率表。经检验,以该方法编制的出材率表达到林业数表模型编制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7.
A new C-methyl flavonol glycoside, 5,7,8,4'-tetrahydroxy-3-methoxy-6-methylflavone 8-O-beta-D-glucopyranoside (1), has been isolated from the needles of Pinus densiflora, together with kaempferol 3-O-beta-(6"-acetyl)-galactopyranoside.  相似文献   

18.
稀疏马尾松林混交红椎后的小气候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混交林在抗病虫害、改善气候、促进林木生长方面的作用原理,适地适树混交其它树种,能提高林木根系的吸收能力[1]和林分生产力,增强林分的抗逆性[2]。研究稀疏林分及其改造后的小气候变化,对指导林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1试验区自然概况广西凭祥市中国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研究油松林分因子对中华松针蚧(Matsucoccus sinensis Chen)发生不同危害程度之间的影响,为白龙江林区中华松针蚧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在白龙江林区选取林龄相对一致(约25年)的油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样地内草本盖度、林分密度、郁闭度、枝下高、树高、冠幅及胸径7个林分因子及中华松针蚧的虫情指数,依据样地内虫情指数的分组,分析不同林分因子与样地内虫情指数的关系。 结果 表明,草本盖度、林分密度、树高、枝下高、胸径及冠幅6个林分因子对中华松针蚧发生危害程度有显著影响,郁闭度无显著影响。通过多重回归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中华松针蚧发生危害程度的关键林分因子为草本盖度、林分密度及枝下高。草本盖度对中华松针蚧虫情指数影响极显著(P < 0.01),相关性分析得出二者变化具有相反的趋势,随着草本盖度的增加,虫情指数降低。林分密度对中华松针蚧虫情指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其低密度林分(381~763株·hm−2)受中华松针蚧的危害加重,林分密度(> 763株·hm−2)的油松林受其危害程度较轻。不同枝下高对中华松针蚧虫情指数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 < 0.01),枝下高较高(3.5~4.4 m)的油松受中华松针蚧危害严重,枝下高较低(1.1~3.5 m)的油松林受危害程度低。 结论 油松纯林的林分因子与中华松针蚧发生危害关系密切,其中草本盖度、林分密度及枝下高3个林分因子影响中华松针蚧发生危害最为显著。建议在中华松针蚧的防治工作中,可通过调整林分因子进行合理的修枝、间伐等营林措施以达到控制危害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云南松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造林和用材的主要树种,近年来由于受到粗放经营管理及不良遗传效应的影响,林分的衰退问题已经日益严重。为此,从遗传变异、苗木生长影响因素、种质资源等方面综述了云南松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针对其林分质量衰退问题,建议采用分子生物、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结合生态学方法,培育优良种苗,改造低效林分等方法或措施,以提高林分质量和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