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根际过程调控的膜下滴灌棉花磷肥施用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膜下滴灌棉花生产中磷肥用量大、利用率低的问题,通过集成硫酸铵诱导根际酸化技术、启动磷肥技术和磷肥与土壤性质匹配技术,建立了基于根际过程调控的膜下滴灌棉花磷肥施用技术。本文对该技术的操作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包括启动磷肥的用量、施肥时间、施用深度及其配套的硫酸铵根际调控等技术要素,旨在调整优化苗期磷肥施用方法,提高磷肥利用率,实现磷肥"减施增效"。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膜下滴灌棉花叶面肥施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棉所50和天元1号为材料,以喷施清水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从蕾期到铃期6次叶面喷施1%(质量分数,下同)尿素、0.5%磷酸二氢钾、1%尿素+0.5%磷酸二氢钾3种叶面肥对内蒙古膜下滴灌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处理均比对照增产,皮棉增产幅度为6.0%~10.6%,喷施1%尿素+0.5%磷酸二氢钾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叶面肥处理对棉花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施用1%尿素+0.5%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处理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3.
棉花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养分在土壤中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探讨了棉花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养分在土壤中的分布,并对土壤速效钾、土壤速效氮、土壤速效磷进行了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5.
花铃期是棉花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是新疆棉花高产及超高产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作者根据南疆棉花花铃期的生长发育特点,针对膜下滴管条件下的棉花高产栽培提出了滴水施肥、群体调控、精细整枝、综合防治病虫害、残膜回收等具体的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3种灌溉频次(间隔4 d、7 d、10 d)下,对比研究棉花蕾期、花期、花铃期、吐絮期等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平均叶倾角、光合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情况,探讨了不同膜下滴灌模式对增产的效果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下不同灌溉频次对棉花的SPAD值、LAI及干物质积累有较大影响,对棉花叶倾角影响较小。灌溉间隔为7 d时棉田的SPAD值在盛铃期到吐絮期处于较高水平,LAI从开花期到吐絮期一直处于最高水平,干物质积累在盛花期高于其他处理,最高籽棉产量达到了495.7 kg·(667 m-2)。  相似文献   

7.
棉花滴灌促根剂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滴灌促根剂能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激活根系分生组织分化,协调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提高光合性能,改善棉花的纤维品质和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3.7%~11.17%.  相似文献   

8.
新疆荒漠盐碱地膜下滴灌植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碱地的土壤水分有效范围小,适宜范围窄,变化速度快。膜下滴灌灌溉模式明显的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土壤肥力也有明显提高。在棉花苗期有薄膜的覆盖,因而土壤膜内膜外的水分差异比较明显。荒漠盐碱地膜下滴灌植棉试验还表明,膜中间水分较小,盐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新陆早33和标杂A1两个棉花品种和3个施氮量处理,研究膜下滴灌不同棉花品种氮素吸收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和子棉产量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且差异显著,标杂A1要明显优于新陆早33;而氮肥利用率则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在施纯氮240kg.hm-2水平下,新陆早33、标杂A1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1.4%和35.7%,在320kg.hm-2水平下,其氮肥利用率下降到28.4%和32.8%。  相似文献   

10.
对比试验了北京新禾丰肥料和新疆垦区常规施肥在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方式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新疆垦区,施用新禾丰肥料的膜下滴灌水稻在根系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收获产量以及主要产量构成因子均显著高于目前新疆常规施肥处理。此外,新禾丰肥料施肥量显著低于常规肥料用量,对土壤及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等磷量投入条件下,不同施用时期及比例(P1,100%基肥;P2,40%基肥+60%拔节肥;P3,40%基肥+40%拔节肥+20%大喇叭口肥;P4,40%基肥+20%拔节肥+20%大喇叭口肥+20%开花肥)对玉米产量、物质生产与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施磷处理(P2、P3、P4)玉米产量均高于P1处理,P4处理玉米产量与P1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施磷显著提高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干物质量和磷素吸收量,吐丝期干物质量与磷素吸收量以P1处理最高,灌浆期至成熟期干物质量与磷素吸收量以P4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膜下滴灌水稻不同播期试验,并对黄枯苗发生区域的土壤盐碱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延迟,日最低气温大于13℃的绝对积温越高,其出苗率越高,出苗速度越快,发生黄枯苗的比率越小。土壤含盐量越高,电导率越高,Cl-、Na+浓度越高,对膜下滴灌水稻发生黄枯苗的影响也越大,特别是Cl-、Na+的含量与膜下滴灌水稻黄枯苗发生率的相关性在90%左右,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北疆膜下滴灌棉花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以新陆早57号为试验材料开展了3种灌水分配方案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总灌水量为4500 m3·hm-2时,分8次灌溉最合理,棉花产量最高;首次灌溉时间推迟或者灌水量不足,均会造成水分胁迫,降低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向果实中的分配量,最终造成产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滴灌技术以节水节肥、增产增收等优势在我国新疆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大面积应用和推广,滴灌设备价格逐渐下降,管带性能不断改善,毛管布置多样化,水肥管理精细化,控制系统自动化。尽管如此,成本、水质、栽培技术、管理制度等因素依然限制着滴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今后,滴灌技术将向设备更廉价、管带更耐用、控制系统更智能、经济效益更高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膜下滴灌棉花土壤水盐运移规律,设置温室土柱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盐分处理棉花各生育期土壤盐分、水分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随着盐分含量的增加各土层的水分、盐分含量均表现增加的趋势,盐分高的处理土壤中水分含量也高,土壤水、盐含量最大值都出现在50~60 cm土层深度,40~60 cm土层为滴灌棉田盐分积聚区;不同盐分处理各土层含盐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随着滴水淋洗,各盐分处理表层(0~10 cm)盐分含量差异不大,底层(50~60 cm)差异较大;盐分绝大部分集中于深层土壤,土层越深各处理土壤盐分含量差异越大。  相似文献   

16.
膜下滴灌水稻种植技术是由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世界首创的一项集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及全程机械化为一体的水稻高新栽培技术。膜下滴灌水稻技术2013~1014连续2 a在北京顺义区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进行试验。经2年适应性试验与栽培制度调整完善,该技术已成功适应北京生态气候,产量达500 kg/667 m~2。膜下滴灌水稻技术在中国灌溉排水中心试验成功,有利于缓解北京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带动京、津、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7.
磷肥的施用方式和施用量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研究常规一次性施肥和滴灌分次施肥以及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滴灌密植高产春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滴灌水肥一体化分次施磷模式下,磷肥用量在90 kg/hm2时玉米产量达到最大(16.66~17.29 t/hm2),比一次性基肥施入产量高8.3%~12.6%,经济效益平均提高11.0%;磷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比一次性基肥施入处理分别提高44.4%~50%和59.5%~73.65%。在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在玉米开花前随水分次滴施水溶磷肥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同时能减少磷肥用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膜下滴灌水稻种植技术是由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世界首创的一项集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及全程机械化为一体的水稻高新栽培技术。本文以山东东营为例综述了山东由于工业用水过多造成缺水无法满足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导致减产和土壤环境恶化。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在本地区的示范推广不但有利于缓解当地的农业用水紧张,减少地下水的过度开发,而且有利于保护当地的湿地等生态环境,有利于山东省工业与农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孙扬  吴春胜  谷岩 《玉米科学》2017,25(1):133-138,146
针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的生态特点,研究氮素营养水平对膜下滴灌条件玉米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可显著提高叶片光合性能,随着氮肥施用量的逐渐增加,叶片气体交换参数也逐渐升高;当氮肥超过300 kg/hm2时,各项指标开始下降。在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中,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对种植模式的改变比较敏感,膜下滴灌下各处理平均Fv/Fm均显著高于同期普通生产田对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Fv/Fm增加;高氮处理穗位叶Fv/Fm无显著差异。施用氮肥均增加了玉米穗位叶PEP和Ru BP羧化酶活性。在膜下滴灌模式下,玉米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00 kg/hm2,与300 kg/hm2时的产量无显著差异;非膜下滴灌玉米获得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20.
通过2014~2015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钾增加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通过玉米产量(y)和施钾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钾量为92.8~105.0 kg/hm~2。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著提高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钾积累量,其中灌浆期和成熟期钾积累量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施钾提高吐丝期至成熟期钾素分配比例,提高幅度分别为2.7%~28.4%。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著提高玉米钾素转运量、转运率及子粒吸钾量,并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均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