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源于我国主要棉区的24个棉花大丽轮枝菌株,美国的T9和一个从茄子植株上分离的大丽轮枝菌株进行了性状培养观察、致病性测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用中选的25个随机引物对26个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产生379条DNA带,其中223条为多态性带;对26个菌株的RAPD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8大类,聚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相关性不大,而与菌株的致病性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的遗传基础差异很大。通过不同菌株对棉花品种的田间接种试验,依其致病程度区分,结果与RAPD指纹图谱聚类的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对2008年至2009年采自江苏省大丰市植棉区的22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进行了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方面的研究.依据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形成微菌核的数量,将菌株分为3种培养类型,其中菌核型占86.4%,菌丝型占9.1%,中间型占4.5%.采用已报道的落叶型与非落叶型的特异性引物对上述菌株进行致病类型的检测发现,落叶型菌株占81.8%,非落叶型菌株仅占18.2%.苗期致病力测定表明大丰市植棉区的棉花黄萎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甚至在同一田块所分离的菌株也存在致病力的差异分化.  相似文献   

3.
大丽轮枝菌在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19个大丽轮枝菌菌株对16个品种的抗、感反应,可以将大丽轮枝苗 发为落叶型和非常叶型两个基本类群。在落叶型类群中,根据8个落叶型菌株在R02、R04、R05、R06、R08、R09、R11、R14等8个陆地棉品种上的综合抗、感表现首次将分为强致病力(XS4为代表)、中等偏强致病力(T9为代表)和中等致病力(VD8为代表)3类。通过对R05、R06、R08、R09、R11、R14等品种的抗病鉴定  相似文献   

4.
大丽轮枝菌在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 1 9个大丽轮枝菌菌株对 1 6个品种的抗、感反应 ,可以将大丽轮枝菌划分为落叶型和非落叶型两个基本类群。在落叶型类群中 ,根据 8个落叶型菌株在 R0 2、R0 4、R0 5、R0 6、R0 8、R0 9、R1 1、R1 4等 8个陆地棉品种上的综合抗、感表现首次将其分为强致病力 ( XS4为代表 )、中等偏强致病力 ( T9为代表 )和中等致病力 ( VD8为代表 ) 3类。通过对 R0 5、R0 6、R0 8、R0 9、R1 1、R1 4等品种的抗病鉴定 ,可以有效地把原产于江苏南通的落叶型菌株 VD8和原产于美国的落叶型菌株 T9相互区分开来。在非落叶型类群中 ,利用 R1 5、R1 4、R1 3、R1 0等 4个陆地棉品种 ,可以鉴别出 XJ4、XJ1、AY、VD40 4、VD32 6、LY、BP2等 7个菌株的致病基因不同 ,并将其分别定名为 1~ 7号小种。陆地棉 R0 1能抗所有试验用菌株。陆地棉 R1 2能有效地鉴别出强致病力菌系 ,该品种在鉴别强致病力菌系菌株方面有特异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16个采自新疆不同棉共的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株和3个落叶型与非落叶型对照菌株上共获得225个不能利用硝酸盐的营养体突变株(nit mutants)。经不同氮源利用的鉴定,89.33%属于nitA.9.33%属于nitB,1.33%属于nitC,其中nitC在以NaNO2作为唯一一氮源的MO2培养基上被完全抑制致死。nitA配nitB的营养体亲和性测定结果,1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菌系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
棉花黄萎病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PAGE技术将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VD-8与棉花上其他常见的病原真菌进行分析对比,切下VD-8的两条特异性蛋白条带进行回收,以此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VD-8菌系的单克隆抗体.通过细胞融合,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有限稀释法的细胞克隆化步骤,应用间接ELISA检测方法获得了5株OD值高的单克隆细胞株.经扩大化培养后取上清液对棉花上的常见病原真菌及黄萎菌的其他若干菌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单抗基本上能将棉花黄萎病菌鉴定到种,但存在一定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弱致病力菌株Vd171对棉花黄萎病的诱导免疫效果及作用机制, 为探索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新途径提供依据。【方法】以大丽轮枝菌弱致病力菌株Vd171为研究对象,温室苗期评估不同接种方法、接种时期、接种次数及接种体类型的诱导免疫效果;不同接种方法包括蘸根、灌根、茎部针刺、叶面喷雾和浸种,均采用Vd171分生孢子悬浮液(1×107个分生孢子/mL),蘸根、灌根和叶面喷雾为每钵10 mL,茎部针刺为每株0.2 mL,浸种时间为12 h;不同接种时期试验设置接种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菌株Vd080前2、4、6、8 d及之后的1、2、4 d接种Vd171共7个处理;接种次数试验设置接种Vd080前接种Vd171 一次和两次;接种体类型采用Vd171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和查氏培养滤液。采用水培方法培育棉苗,先接种Vd171,4 d后接种Vd080GFP,不同时间取根组织,振荡冲洗Vd080GFP分生孢子,显微镜下计数,测定弱致病力菌株免疫后病原菌在棉苗根部的定殖量;接种Vd080GFP后第7天,PDA平板上分离棉苗下胚轴切段,检测病原菌在植株体内的扩展速度。取接种Vd171后不同时段的棉苗,采用qPCR方法检测植株内防御相关酶基因4CL、CHI、POD、PPO和PAL的表达量;测定POD、PPO、PAL和CHI的活性变化。将棉苗茎部做切片,用间苯三酚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茎部维管束木质化情况;将棉苗叶片用DAB染色,观察叶片活性氧爆发情况。【结果】在接种大丽轮枝菌强致病力菌株Vd080前4 d接种Vd171,棉株的免疫效果最好,防治效果达到89.4%;几种接种方法相比较,以蘸根防治效果最好,为70.0%,其次是叶面喷雾,为54.3%,浸种和灌根分别为45.0%和39.0%,而针刺效果最差,为2.2%;接种Vd171一次和两次对棉株均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其防治效果分别为85.6%和81.4%;先接种分生孢子、培养滤液对棉株均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其防治效果分别为85.6%和81.1%;先接种Vd171能阻止Vd080在棉花根部的定殖和在植株体内的扩展;Vd171能显著诱导棉苗防御相关基因PAL、4CL和CHI的表达,其中,GhPAL、Gh4CL和GhCHI变化最大,分别为对照处理的2.2、8.5和2.6倍,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经Vd171诱导的棉苗下胚轴中PPO、PAL、POD和CHI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提高31.9%、131.0%、57.1%和102.1%,子叶中PAL、CHI和POD酶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提高22.1%、39.6%和7.1%,PPO酶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先接种Vd171诱导了细胞木质化和活性氧的爆发。【结论】大丽轮枝菌弱致病力菌株Vd171可以有效地诱导棉花对黄萎病产生抗性,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中鉴定菌株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8个菌株对23个不同抗、感品种的棉花苗斯接种试验,及10个菌株对9个苏棉12号R和1个南农1号耐黄萎病株行的苗期和吐絮期病指相关分析,明确了要培育出能在大多数病区都表现抗病的棉花品种,应以V25、XS4这样的强致病力菌株作为病圃鉴定菌株。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目标应以抗强致病力或落叶型菌系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棉花黄萎病菌VdTri15基因的功能,利用基因同源重组原理将强致病力落叶型大丽轮枝菌Vd991菌株的VdTri15基因进行敲除。以Vd991菌株为对照,比较分析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在生长速度、外分泌毒素、致病性等方面的差异,探讨VdTri15基因在致病过程中的功能。结果表明,VdTri15突变并不影响病菌的生长,但可引起其致病力减弱,分泌毒素种类发生改变。由此说明,VdTri15基因通过影响相关毒素的合成来影响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中鉴定木糖苷酶基因,研究其与大丽轮枝菌致病力的关系,为解析大丽轮枝菌致病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制定更好的棉花黄萎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大丽轮枝菌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全部木糖苷酶基因,并对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域、基因的染色体定...  相似文献   

13.
Verticillium dahliae may be classified into the two basic groups, defoliate and non-defoliate, in terms of the pathogenicity reaction of 19 isolates of Verticillium dahliae on 16 cotton varieties.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resistant or susceptible expression of 8 defoliate isolates on 8 upland cotton varieties R02,R04, R05, R06, R08, R09, R11 and R14, the defoliate isolates were for the first tim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strong pathogenic (XS4 as the representative), mediun with inclination to strong pathogenic (T9 as the representative) and medium pathogenic (VD8 as the representative). Through th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varieties such as R05, R06, R08, R09, R11 and R14, the defoliate isolate VD8 originated from Nantong of Jiangsu Province may be efficient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defoliate isolate 19 originated from USA. In nondefoliate category, utilizing 4 upland varieties R15, R14, R13 and R10,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 pathogenic genes in 7 isolates XJ4, XJ1, AY, VD404, VD326, LY, BP2 and may be nominated as No. 1 to No. 7 biological races respectively. The upland variety R01 is capable of resisting to all the isolates used in the experiments. While upland variety R12, may be used to identify strongly pathogenic isolate, which displayed a specific function in identifying strong pathogenic isolate strains.  相似文献   

14.
从棉花根、茎、叶部组织中分离到19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有枯抗作用的细菌,其中抑菌圈直径大于20mm的菌株1株.直径10~20mm之间的菌株5株,直径小于10mm的菌株13株.分离自棉花叶部组织的LC-04菌株对大丽轮枝菌V-190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通过时LC-04菌株菌体形态、菌落特征的观察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分析,该菌株鉴定为类芽孢杆菌属细菌.  相似文献   

15.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酯酶同工酶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及致病类型菌系,不同寄主上的大力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共14个菌系的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不同致病类型菌系有其独特的酯酶同工酶谱。E6酶带的有无与致病力类型有关,E3酶带活性与病菌致病力有关,E3酶带活性与棉花发病病指关联度为0.85。不同寄主大丽轮枝菌酯酶同工酶总酶带数在7~12条之间,主酶带数在2~4条之间,按E3酶带活性强、中、弱划分为3个类型。E3酶带活性与病菌致病力有关,其活性大小与棉花、番茄、茄子病指的关联度均为0.774以上。说明酯酶同工酶技术可和于鉴定大丽轮枝菌同一种内不同致病类型致病力菌系。  相似文献   

16.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分化情况.[方法]纯化培养采集的菌株,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利用鉴别寄主法测定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结果]棉花黄萎病菌菌落形态各异,供试菌系大部分可产生微菌核;供试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部分菌株对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型,其中以中等致病类型为主.[结论]新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博乐地区采集的VX27菌株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17.
不同温度下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及致病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北省不同地区采集分离得到6个黄萎病菌代表茵株和3个时照菌株.分别在22、25、28、30和33℃5种温度下将这9种茵株置于PDA平皿上培养,得到了不同培养性状的茵落.大多数茵系在25℃生长较快,22℃和28℃其次,30℃生长较慢.33℃下不生长或生长很缓慢,在30℃下各菌株产生的黑色素比例均比25℃下产生的低,其中以对照菌系T9降低最多.但将30℃下培养的T9转入PDA固体培养基后置于25℃下培养时,其仍能恢复产生大量的微茵核,黑色素比例回升.高温期所分离得到的HBV12、HBV25和HBV29白色-棕褐色菌系,在22℃和25℃下培养后不能产生微茵核,而是形成念珠状休眠茵丝体.对上述9个菌株的致病力分析表明,与25℃下相比,30℃下培养的菌株大多数致病力降低,由此可初步判断湖北省存在耐高温的较强致病力菌系.  相似文献   

18.
棉花黄萎病菌ITS序列的获得及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从河南安阳棉区分离的棉花黄萎病菌的系统进化关系,利用真菌内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来自安阳地区的棉花黄萎病菌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PCR扩增,得到542bp大小的片段,经过克隆、测序和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分析,证明了该片段来自大丽轮枝菌的ITS区,也进一步证明该棉花黄萎病菌是大丽轮枝菌。同时,对该序列在NCBI的GenBank进行了登记,登记号为EU835817。利用该ITS序列与GenBank中搜索到的黄萎病菌ITS序列一起构建了相应黄萎病菌的系统进化树,在进化树上所搜索到的13个大丽轮枝菌都聚类到一个进化枝上,而且中国报道的植物黄萎病菌,包括安阳地区黄萎病菌在内的3个大丽轮枝菌在进化树上处于相邻的位置,表明:这3个菌可能具有相同的起源。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棉花黄萎病安阳菌株的进化地位,该ITS序列还可以应用于棉花黄萎病安阳菌株的特异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