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刺葡萄发酵过程中氨基酸的化学组成与果香酯类物质生成的关联,为刺葡萄酒增香酿造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以刺葡萄品种‘湘珍珠’为研究对象,以‘赤霞珠’葡萄为对照,添加酿酒酵母启动酒精发酵,每隔24 h取样,分别采用HPLC和GC-MS方法测定氨基酸和酯类物质的组成及含量,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建立二者之间的数学关联。【结果】刺葡萄中除脯氨酸之外的氨基酸总体含量为‘赤霞珠’葡萄的3倍,天冬氨酸、缬氨酸、谷氨酸、γ-氨基丁酸、精氨酸含量分别达到‘赤霞珠’葡萄中对应氨基酸含量的2.4倍、2.2倍、4.2倍、7.7倍和3倍,但丙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含量仅为‘赤霞珠’葡萄中对应氨基酸含量的10%、35%和20%。刺葡萄发酵产生的乙酸酯、短链脂肪酸乙酯、中链脂肪酸乙酯含量仅为‘赤霞珠’葡萄发酵所得上述酯类物质的55%、11%和69%。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刺葡萄发酵过程中丙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与乙酸酯、脂肪酸乙酯的相关性系数在0.552—0.837,较‘赤霞珠’葡萄发酵体系中相应的相关性系数显著偏低,这可能与刺葡萄酒果香酯类物质含量偏低有关。【结论】刺葡萄中含量偏低的丙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可能限制了刺葡萄酒发酵体系中果香酯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瞬时超高压技术(UHPH)对新鲜‘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香气化合物含量及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运用UHPH技术,将新鲜‘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经不同压力(100、200 MPa)和不同循环次数(1、2、3次)处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与香气轮廓图(odor activity values,OAVs)检测分析香气化合物含量与风味的变化.【结果】UHPH处理后葡萄酒理化指标和香气成分含量均发生了改变,随压强和循环次数增加,总酸含量逐渐减少,色度和总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加,总酚含量略有上升.香气化合物中醇类和脂肪酸类物质总含量降低,酯类物质总含量增加,萜烯类无规律性变化.200 MPa循环1次,醇类与脂肪酸物质含量最低,而酯类化合物含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不断升高.在香气轮廓图中发现葡萄酒经过超高压处理后花香、果香、焦糖味、脂肪味都极大地升高,泥土味与植物味大幅度地降低,其中200 MPa处理效果优于100 MPa.【结论】UHPH处理改变了新鲜赤霞珠葡萄酒香气化合物含量,风味品质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葡萄汁中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s,包括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同时变化对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胞内脂肪酸成分和酿酒香气的影响,为提高葡萄酒品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美乐’葡萄(Vitis vinifera L.)汁为培养基,试验设置对照组(不添加UFAs,CK)、低浓度UFAs添加组(LFG)和高浓度UFAs添加组(HFG),比较葡萄酒酒精发酵过程中3个处理组间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EC1118)生长(OD600)、细胞内脂肪酸成分以及酿酒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提高UFAs浓度能够促进酵母细胞生长以及对UFAs的吸收,使胞内UFAs含量迅速增加,但抑制饱和脂肪酸(C4:0-C24:0)的合成。分析UFAs对葡萄酒香气物质的影响发现,高浓度UFAs能够促进酵母高级醇和乙醇酯类(包括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香气的产生,但抑制了中短链脂肪酸(medium-chain fatty acids,MCFAs,C4:0-C12:0)的产生,对来源于葡萄果实的醛类、单萜和降异戊二烯香气的影响较小。【结论】提高葡萄汁初始UFAs含量能够促进细胞生长,提高葡萄酒发酵速度,有利于乙醇酯类香气物质的合成,从而增强葡萄酒的果香、花香和甜香特征。因此,调控葡萄或葡萄汁中不饱和脂肪酸浓度可以作为调控葡萄酒香气品质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提高‘蛇龙珠’干红葡萄酒的香气物质含量.【方法】以酿酒酵母VR以及VR与非酿酒酵母(MGFSH-5)混合发酵的‘蛇龙珠’干红葡萄酒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其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两种发酵方式发酵酒样中共检测出115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31种、酯类58种、酸类13种、萜烯类13种,其中相同成分有50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发酵方式的酒样中醇、酯、酸、萜烯类化合物可以很好地区分,其中混菌发酵酒样中分为3类,单一菌株发酵方式的酒样中则分为两类;丙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酸苯乙酯、2-丁醇、己酸异丁酯、辛酸甲酯、正己醇、乳酸异戊酯、辛酸异戊酯、异戊醇对酒的贡献很大.【结论】酿酒和非酿酒酵母共酵可提高‘蛇龙珠’干红葡萄酒的香气.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麝香葡萄酒中萜烯类物质的含量,从而提高葡萄酒的香气质量,本研究以‘小白玫瑰’‘玫瑰香’2种麝香葡萄为材料,于转色期在葡萄果实表面喷施10 mmol/L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成熟后采收、酿酒,测定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MeJA对葡萄酒香气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MeJA处理后‘小白玫瑰’‘玫瑰香’葡萄酒中总酸含量、酒精度和总酚含量均显著增加;在处理组和对照组酒样中共检测出39种挥发性物质,处理组酒样中醇类、酯类、萜烯类物质的含量以及香气物质总量均显著增加;酒样中共有的且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值大于1的香气物质包括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和芳樟醇,这些物质是麝香型葡萄酒的主要特征香气物质,其中辛酸乙酯的OAV值最大,对葡萄酒香气贡献最大。在MeJA处理后,‘小白玫瑰’葡萄酒的花香明显提升,贡献突出的是丁酸乙酯、己酸丁酯、己酸乙酯、芳樟醇、反式-β-罗勒烯和香叶醇,‘玫瑰香’葡萄酒的果香明显提升,贡献突出的是癸酸乙酯、乙酸异戊酯、β-月桂烯、D-柠檬烯和香茅醇。综上,MeJA处理麝香葡萄果实可提高葡萄酒中香气物质含量,使葡萄酒的花香和果香更明显,本研究可为提高麝香葡萄酒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试验以沙棘和酿酒葡萄为原料,开发出一种兼具沙棘与酿酒葡萄营养与风味的新型复配型果酒.【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酿造过程中沙棘汁与酿酒葡萄汁配比、酵母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天数对产品酒精度和黄酮含量的影响,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进一步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经过响应面优化并验证后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沙棘汁与葡萄汁的配比2∶8、酵母添加量0.3 g/L、发酵温度26℃、发酵天数11 d,在此最优发酵条件下,沙棘葡萄复配酒的酒精度可达9.38%,黄酮含量为22.47 mg/L.通过与普通市售葡萄酒中还原糖、总酸、多酚与VC含量进行比较,沙棘葡萄酒中的还原糖、有机酸、多酚与VC含量均高于市售‘赤霞珠’葡萄酒,其中以多酚和总酸的含量提高最为明显,分别高出14.06%和4.49%.【结论】研制的沙棘葡萄复配酒口感良好,酸甜适度,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分析广西特色酿酒葡萄品种‘桂葡6号’和‘凌丰’葡萄黄烷-3-醇组分特征,为今后系统开展特色酿酒品种酚类物质代谢相关研究奠定方法基础和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不同发育期毛欧杂种‘凌丰’和野生资源选育的‘桂葡6号’葡萄为试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其果皮和种子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含量,并与欧亚种‘赤霞珠’比较。【结果】浆果整个发育期中,‘桂葡6号’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总量显著高于‘赤霞珠’和‘凌丰’;浆果成熟期,‘桂葡6号’和‘赤霞珠’种子中黄烷-3-醇显著高于‘凌丰’;葡萄果皮和种子中黄烷-3-醇总量、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棓儿茶素及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随发育期的变化趋势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果实成熟后期,‘凌丰’和‘桂葡6号’葡萄果皮中3'5'-羟基取代黄烷-3-醇比例高于‘赤霞珠’,而整个发育期‘桂葡6号’种子中3'5'-羟基取代黄烷-3-醇比例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品种。【结论】野生资源选育的‘桂葡6号’果皮和种子中黄烷-3-醇含量和3'5'-羟基取代黄烷-3-醇的比例较高,说明‘桂葡6号’黄烷-3-醇酚类化合物含量丰富,在提高葡萄酒柔顺度和护色方面具有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气候炎热葡萄产区夏季高温导致的高温胁迫、果实成熟过快、糖高酸低,进而影响葡萄酒品质等现状,探讨炎热气候条件下喷施抗蒸腾剂(Anti-transpirant)对酿酒葡萄光合特性、生理指标、果实与葡萄酒相关品质的综合影响,旨在为改善炎热气候产区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综合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7年在新疆和硕县开展,以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 cv. Cabernet Sauvignon,CS)和‘雷司令’(Vitis Vinifera L.cv. Riesling)为材料,于2017年7月26日、8月9日两次喷施抗蒸腾剂后,对叶片采样并测定光合指标、气孔特性、生理指标,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监测成熟度变化;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对成熟期果实中葡萄糖与果糖含量进行测定;采收后(‘雷司令’:8月16日;‘赤霞珠’:9月8日)采用小容器酿造法酿造赤霞珠干红与‘雷司令’干白葡萄酒,终止发酵后测定葡萄酒的基本理化指标。【结果】抗蒸腾剂显著降低了酿酒葡萄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但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在两个品种中表现不一致;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抗蒸腾剂处理显著减小了‘赤霞珠’和‘雷司令’的未成熟叶片气孔宽度(41.02%、46.94%)、开张程度(59.59%、67.43%)及分布密度(13.84%、4.97%),从而在炎热气候条件下降低水分散失;抗蒸腾剂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中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并降低了‘雷司令’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有利于植株减轻高温胁迫;抗蒸腾剂处理后,能够显著延缓果实还原糖含量积累和有机酸的降解,成熟期‘赤霞珠’与‘雷司令’果实中总还原糖含量分别降低6.6 g·L -1、11.7 g·L -1,总酸含量分别增加0.57 g·L -1、0.76 g·L -1,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显著降低,‘赤霞珠’和‘雷司令’葡萄酒的酒精度分别降低了0.71%、0.39%。【结论】抗蒸腾剂具有调节光合特性、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抗高温能力、降糖增酸、降低酒精度的作用,具有易操作、低成本、综合效果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对葡萄果实及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为利用植物调节剂调控葡萄及葡萄酒品质提供参考。【方法】以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对葡萄植株全部果穗进行喷穗处理,设置坐果期喷施100 mg/L ABA、转色期喷施清水(ABA处理),坐果期喷施0.4 mg/L EBR、转色期喷施清水(EBR1处理),坐果期和转色期均喷施0.4 mg/L EBR(EBR2处理)和坐果期和转色期均喷施清水(对照处理,CK)4个处理,取成熟葡萄果实酿造葡萄酒,测定不同处理葡萄果实的穗质量、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及葡萄酒的残糖、pH值、干浸出物、酒精度和挥发酸;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成熟葡萄果实和葡萄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ABA和EBR处理能提高葡萄果实还原糖含量,加速葡萄成熟,并提高葡萄果实及葡萄酒中酯类、醇类等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CK、ABA、EBR1、EBR2 4种处理葡萄果实中分别检测出28,34,31,31种香气物质,包括酯类、醇类、醛酮类、萜烯类、酸类和酚类等。与CK相比,ABA、EBR1和EBR2处理葡萄果实香气物质总量分别提高了24.50%,11.16%和17.17%。3个激素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果实酯类、醇类和醛酮类物质总量,且以ABA处理效果最好,其葡萄果实酯类物质总量较CK提高了27.82倍,醇类和醛酮类物质总量分别提高了22.29%和24.13%。【结论】外源激素ABA和EBR处理有助于葡萄果实品质提升及香气物质的合成。ABA处理葡萄酒中的酯类物质含量及EBR1和EBR2处理醇类物质含量均提高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草莓优系‘玉泉公主’和‘香山公主’及其亲本‘燕香’、‘红颜’品种为材料,研究其成熟期果实挥发性物质成分及香气特性,为香气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测定草莓优系及其亲本的成熟期果实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分析比较优系和亲本之间的香气物质差异。【结果】4个品种(系)草莓成熟期果实中共发现酯类、醇类、酮类、醛类、呋喃类、酸类和烯烃类7大类7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是最主要的挥发性物质,主要酯类成分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己酸甲酯、乙酸己酯等。醇类物质在‘玉泉公主’和父母本中相对含量较高,‘香山公主’中较低,但均以橙花叔醇和沉香醇为主。呋喃类物质只在‘玉泉公主’中含量较高,以2,5-二甲基-4-甲氧基-3 (2H)-呋喃酮为主。【结论】‘玉泉公主’的特征香气物质为异戊酸乙酯、己酸乙酯、橙花叔醇和2,5-二甲基-4-甲氧基-3 (2H)-呋喃酮,这种香气组合使其呈强烈菠萝果香。‘香山公主’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丁酸甲酯、丁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的香气组合是其呈浓果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铜离子胁迫对葡萄汁中酿酒酵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铜离子胁迫对模拟葡萄汁培养基和真实酿酒葡萄汁培养基中酵母发酵行为的影响及其差异性。【方法】以模拟葡萄汁和赤霞珠葡萄汁为发酵培养基,分别添加CuSO4以设置0.05 mmol?L-1和0.50 mmol?L-1两个不同的 Cu2+浓度,研究铜胁迫对两种培养基中酿酒酵母生长和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铜胁迫能够降低两种培养基中酵母的存活率。0.05 mmol?L-1 Cu2+严重抑制了模拟葡萄汁的发酵过程,其产生CO2和酒精的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6.47%和30.76%,残糖量显著增多。而0.05 mmol?L-1 Cu2+对赤霞珠葡萄汁发酵过程基本没有影响。0.50 mmol?L-1 Cu2+几乎完全抑制了模拟葡萄汁的发酵过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赤霞珠葡萄汁发酵过程中CO2、酒精的产量以及对还原糖的利用率,但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模拟葡萄汁发酵后发酵液中Cu2+浓度与发酵前无显著差异,赤霞珠葡萄汁发酵后发酵液中Cu2+浓度显著低于发酵前。【结论】铜胁迫不但影响酵母的存活率,而且可显著影响酵母对还原糖的利用性能,进而影响CO2和酒精的产量。酿酒酵母在赤霞珠葡萄汁中比模拟葡萄汁中能够耐受更高浓度的铜胁迫,原因之一可能在于赤霞珠葡萄汁中的皮渣能够通过吸附降低发酵液中Cu2+浓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10个酿酒葡萄品种(系)果实成熟期可溶性糖组分和含量,研究新疆酿酒葡萄糖类物质积累特性,为资源特性评价及糖品质调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赤霞珠、赤霞珠5、赤霞珠6、赤霞珠9、梅鹿辄、梅鹿辄4、品丽珠、霞多丽、威代尔和雷司令等10个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其果实成熟期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分析各糖类物质组分所占可溶性总糖的比例及各品种(系)的可溶性糖含量特性。【结果】10个品种(系)成熟时以葡萄糖和果糖积累为主,蔗糖积累为辅,且果糖略高于葡萄糖,其中果糖占总糖的比例最高为51.23%,葡萄糖占总糖的比例最高为49.02%,蔗糖占总糖的比例最高仅2.91%。10个酿酒葡萄品种(系)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以赤霞珠5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较含量最低的威代尔高了29.21%。赤霞珠5的可溶性固形物较威代尔高了30.59%。聚类分析将10个酿酒葡萄品种划分为 3 个类群。第1类群葡萄品种有赤霞珠9、梅鹿辄4、赤霞珠、梅鹿辄,各糖类物质含量均适中;第2类群葡萄品种为霞多丽、威代尔、雷司令,各糖类物质含量均偏低;第3类群葡萄品种有赤霞珠6、品丽珠、赤霞珠5,各糖组分关系较近,糖类物质含量均较高。【结论】筛选出高糖型品种(系)为赤霞珠5,低糖型品种为威代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酿酒葡萄品种马瑟兰在极端干旱区的光合及酿酒特性,为马瑟兰在极端干旱区的推广及葡萄酒酿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新引进的酿酒葡萄品种马瑟兰和地方主栽品种赤霞珠为试材,采用 Li-6400 光合仪测定叶片光响应参数,FMS-2 型便携脉冲调制式荧光仪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监测果实成熟后期基本理化指标及酚类指标,果实成熟后进行单品种酿造试验并测定葡萄酒品质,综合评价马瑟兰在极端干旱区的光合及酿酒特性。【结果】 马瑟兰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高于赤霞珠,而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低于赤霞珠,马瑟兰具有较强的耐弱光能力;马瑟兰叶绿素最大荧光值(Fm)、PSII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化学效率(ΦPSII)、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NPQ)指标均高于赤霞珠,而初始荧光值(Fo)小于赤霞珠,二者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无显著差异,马瑟兰具有更大的光能利用潜力,PSII能维持较高的光化学活性,保护反应中心免受损害能力更强。马瑟兰果实成熟后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上升速度均较赤霞珠快,而总酸含量降低速度较赤霞珠慢,马瑟兰能够保持较高的总酸含量;葡萄果皮中总酚、单宁含量呈现出下降后缓慢上升又略有降低的变化趋势,而总花色苷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马瑟兰葡萄积累酚类物质更多;采收期马瑟兰果穗质量和果粒质量均大于赤霞珠,且果穗紧密度较为适中,果皮颜色、种皮颜色更深,成熟度更好,相对果皮质量更高,马瑟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总酸含量和果皮中花色苷、单宁含量均高于赤霞珠,具有更高的酿酒基本品质;马瑟兰酿造的干红葡萄酒酒精度、总酸含量、色度、总酚含量、花色苷含量均高于赤霞珠,而pH值较低,整体品质优于赤霞珠。【结论】 在极端干旱区气候条件下,马瑟兰相比赤霞珠具有更大的光能利用潜力,PSII能维持较高的光化学活性;马瑟兰的适宜采收期为8月底,马瑟兰较赤霞珠具有更佳的酿酒特性。  相似文献   

14.
葡萄农药残留及其对葡萄酒酿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烟台地区的3个酿酒葡萄品种为材料,分析葡萄与葡萄酒中的农药残留,比较农药残留对葡萄酒发酵过程及其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气相-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和气相-电子俘获检测器(GC-ECD)对样品中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进行检测。【结果】在烟台地区4个地块的赤霞珠和霞多丽葡萄品种中,均存在三唑酮,平均浓度71.09 µg•kg-1;地块1的霞多丽、地块3的赤霞珠中检测出六六六,浓度分别为2.23 µg•kg-1和4.86 µg•kg-1;地块2和地块3的2个葡萄品种中均检测出三氟氯氰菊酯,浓度在2.36-7.51 µg•kg-1,平均浓度为4.28 µg•kg-1。农药百菌清对供试的蛇龙珠葡萄酒发酵过程抑制作用最明显,当浓度高于0.20 g•kg-1时,其酒精发酵后期将出现停滞现象;供试的赤霞珠发酵结束后,葡萄原料中农药残留六六六、三唑酮、百菌清、三氟氯氰菊酯到葡萄酒中的转移率分别为32.14%、0.67%、0、0。【结论】烟台地区酿酒葡萄原料的农药残留较低,均符合中国相关标准要求;农药残留对葡萄酒的发酵过程具有一定影响,并给葡萄酒的感官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从葡萄原料引入的农药残留种类和含量均减少,不同种类农药残留的转移率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厂形叶幕形赤霞珠葡萄果实苹果酸的积累代谢规律,为葡萄有机酸代谢调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厂形树形的基础上,设置对照直立形叶幕及2种高度的厂形叶幕,检测赤霞珠果实成熟过程苹果酸等有机酸的变化及苹果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变化.[结果]厂形叶幕与直立形叶幕相比,降低了果域环境温度0.8℃与1.5℃.厂形叶幕在...  相似文献   

16.
不同采收期对新疆焉耆盆地酿酒葡萄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对新疆焉耆盆地酿酒葡萄及葡萄酒的影响,为确定酿酒葡萄最佳采收期提供依据。【方法】以葡萄转色期后、不同采收时段的5种红色酿酒葡萄果实和葡萄酒为研究对象,测定果实品质和葡萄酒理化指标,分析不同指标和葡萄最佳采收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果实品质:梅鹿辄和赤霞珠果实的纵径、横径以及单果重随着采收日期的推移总体均呈现先逐渐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黑比诺、北玫和北红果实的纵径、横径以及单果重随着采收日期的推移逐渐增大。葡萄果实pH、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都呈逐渐增大趋势。可溶性固形物从高到低为梅鹿辄>北红>北玫>赤霞珠>黑比诺。酿造品质:各品种的pH和酒精度随着采收日期的推移,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酿制的酒样中,黑比诺的总糖含量最高为5.48 g/L,赤霞珠的总糖含量最低为3.71 g/L,均符合GB/T15037-2006葡萄酒分类标准。【结论】在新疆焉耆盆地地区梅鹿辄和赤霞珠的最佳采收期在8月25日,黑比诺、北玫和北红的最佳采收期在8月28日。  相似文献   

17.
3个葡萄品种花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3个葡萄品种在花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探寻葡萄花芽分化及发育的生理机制.[方法]在葡萄花芽分化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巨峰、维多利亚、赤霞珠等3个葡萄品种花芽内4种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s)和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结果]3个葡萄品种在花芽分化过程中IAA含量均表现为先降低到后期又略有升高;GA3含量在花芽分化期间表现为逐渐减少,到后期降至一个极低水平;ZRs含量均表现为前期降低、后期有较大幅度升高;维多利亚和赤霞珠的ABA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巨峰的ABA含量表现为前期升高后急剧下降,3个品种的ABA含量后期均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结论]巨峰、维多利亚、赤霞珠葡萄的花芽分化需要较高水平的ZRs、低水平的GA3和较低水平的IAA.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海水灌溉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探讨海水在葡萄园灌溉上的合理应用途径。【方法】以蓬莱国宾、中粮长城两个基地的‘赤霞珠’葡萄为试材,于2013—2016年在果实发育期连续4年进行10%海水灌溉。2016年进行不同海水组合处理(10%磁化海水、10%海水加菌肥、1年10%海水和2年10%海水)的比较试验,在果实成熟期测定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糖组分、总酚、单宁、花色苷、维生素C和香气成分等品质指标。【结果】国宾基地连续3年、4年进行10%海水灌溉,均显著增加‘赤霞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但对果皮色差无显著性影响。中粮基地10%磁化海水、10%海水+菌肥、1年10%海水和2年10%海水4种海水灌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果实可滴定酸,提高了糖酸比,只有10%海水+菌肥显著提高了果实百粒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同海水处理提高了果实葡萄糖、果糖含量,1年和2年海水处理的果糖含量比对照(清水)显著提高了35.3%和42.7%,葡萄糖提高了66.7%和70.7%。海水处理还提高了果实总酚、花色苷、维生素C的含量,降低了单宁含量,其中,4种海水处理显著提高了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46.8%、60.8%、57.2%和79.7%,磁化海水、添加菌肥显著降低单宁含量。赤霞珠葡萄果实共检测到38种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等物质,海水灌溉和对照共有香气成分为24种,海水处理增加了香气种类,提高香气物质总量,4种处理比对照分别增加了75%、92.2%、25.9%和38.8%;香气总量以添加菌肥处理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磁化海水。主要香气成分(E)-2-己烯-1醇、2-己烯醛、(E)-2-己烯醛、壬醛等物质中,均以磁化海水和添加菌肥处理的增加幅度最大;含量最高的2-己烯醛在4个处理中比对照分别提高了46.9%、95.6%、0.5%、19.3%。【结论】10%海水长期灌溉提高了果实品质,海水+菌肥则大幅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E)-2-己烯-1醇、2-己烯醛等香气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调亏灌溉对酿酒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了解调亏灌溉(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RDI)技术对酿酒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酿酒葡萄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葡萄(Vitis vinifera L.) 欧亚种酿酒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品丽珠(Cabernet Franc)和黑比诺(Pinot Noir)为试材,以不同的灌水量进行调亏灌溉,对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RDI条件下,酿酒葡萄的副梢发生率、枝条生长量显著降低;随着调亏程度的加大其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均呈下降趋势,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调亏灌溉对葡萄果粒大小和产量无明显影响,但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及还原糖含量增加,总酸含量降低,糖酸比升高;另外,轻度的调亏灌溉有利于葡萄皮中酚类物质含量的提高。【结论】调亏灌溉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既有效抑制酿酒葡萄的营养生长,又提高了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