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背景】在我国东北寒地黑土区退化草甸人工种植紫花苜蓿,是植被快速恢复和土壤修复的有效手段,而合理施肥是提高苜蓿产草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为了减少施肥过程中机械对土壤和苜蓿植株的碾压破坏,一般宜在早春苜蓿返青前后一次性进行土壤施肥。东北寒地黑土区紫花苜蓿返青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农业生产中也常在此时期进行施肥。但是并无研究讨论早春不同时期施肥对紫花苜蓿是否存在影响。【目的】通过研究早春不同时期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进而确定早春紫花苜蓿最佳施肥时期,为寒地黑土区种植紫花苜蓿修复退化草甸提供技术指导。【方法】试验以种植第二年苜蓿为试验材料,施肥种类为自主研制苜蓿专用肥(专利号:201810193040.0),其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4.2%、10.86%、10.47%,设置施肥量为525 kg·hm~(-2),以施肥时间为处理,处理时间相隔5d,全年收割3茬,观测早春不同时期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各个时期施肥均可显著促进各茬次苜蓿的生长,其中早期施肥有提高第一茬株高和全年平均株高趋势,晚期施肥有提高第二茬和第三茬株高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各个时期施肥均可显著提高各茬次苜蓿干草产量。施肥可显著提高苜蓿各茬次及全年平均粗蛋白质含量;早期施肥提高第一茬苜蓿粗蛋白质含量,但不同施肥时期对全年平均粗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与不施肥相比,不同时期施肥均可显著降低苜蓿各茬次NDF和ADF含量;早期施肥可以显著降低第一茬苜蓿NDF和ADF,较晚施肥较早春施肥对第二茬苜蓿NDF和ADF的降低更为明显;施肥时期对第三茬苜蓿NDF和ADF含量影响不显著。从全年考虑,4月20日(T1)的纤维素含量最低,与4月25日(T2)差异较小,与其他施肥处理组差异明显。【结论】经综合分析,在寒地黑土区,种植第二年以后的紫花苜蓿,如果每年只进行一次性土壤施肥,以4月25日前后施肥可获得较好的全年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2.
【背景】 东北寒地黑土区气候寒冷生长期较短,以往在退化草地或低产田种植紫花苜蓿,为保证安全越冬,一般每年只能刈割三茬;在 “粮改饲”背景下,寒地黑土农区耕地土质相对较肥沃,田间管理较规范。【目的】 通过探究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在合理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为寒地黑土农区苜蓿种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以种植第二年“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o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在苜蓿春季返青前一次性土壤施肥525 kg·hm -2基础上,再于每次刈割前15 d喷施自主研制的寒地黑土农区紫花苜蓿专用叶面肥,进行年刈割4茬和3茬的比较试验,以不施任何肥为对照,观测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比传统年刈割3茬在产草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变化,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探讨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合理施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结果】 施肥可以有效提高苜蓿产草量和质量,在施肥(土壤底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和3茬的总干草产量分别为13 544.44 kg·hm-2、11 935.26 kg·hm-2,比对照(不施肥)分别提高了11.45%、10.77%,平均粗蛋白质含量分别达22.11%、21.68%,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17%、7.59%。施肥(土壤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比年刈割3茬的干草产量提高13.48%,平均粗蛋白质含量提高2%,并对越冬率影响不大,仅降低2个百分点,从96.70%降低为94.84%。苜蓿施肥并年刈割4茬的产值和产投比分别达24 380.01元/hm2和2.05,比不施肥年刈割3茬纯增收4 851.68元/hm2,经济效益明显。【结论】 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种植紫花苜蓿,在合理施肥条件下年刈割4茬,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产草量、牧草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且不影响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3.
【背景】东北寒地黑土区气候寒冷生长期较短,以往在退化草地或低产田种植紫花苜蓿,为保证安全越冬,一般每年只能刈割三茬;在"粮改饲"背景下,寒地黑土农区耕地土质相对较肥沃,田间管理较规范。【目的】通过探究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在合理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为寒地黑土农区苜蓿种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种植第二年"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o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在苜蓿春季返青前一次性土壤施肥525 kg·hm~(-2)基础上,再于每次刈割前15 d喷施自主研制的寒地黑土农区紫花苜蓿专用叶面肥,进行年刈割4茬和3茬的比较试验,以不施任何肥为对照,观测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比传统年刈割3茬在产草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变化,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探讨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合理施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结果】施肥可以有效提高苜蓿产草量和质量,在施肥(土壤底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和3茬的总干草产量分别为13 544.44 kg·hm~(-2)、11 935.26 kg·hm~(-2),比对照(不施肥)分别提高了11.45%、10.77%,平均粗蛋白质含量分别达22.11%、21.68%,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17%、7.59%。施肥(土壤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比年刈割3茬的干草产量提高13.48%,平均粗蛋白质含量提高2%,并对越冬率影响不大,仅降低2个百分点,从96.70%降低为94.84%。苜蓿施肥并年刈割4茬的产值和产投比分别达24 380.01元/hm~2和2.05,比不施肥年刈割3茬纯增收4 851.68元/hm2,经济效益明显。【结论】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种植紫花苜蓿,在合理施肥条件下年刈割4茬,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产草量、牧草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且不影响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土壤盐碱度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农艺性状及干草品质的影响,为河套盐碱地区优质草饲"收-加-贮"产业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非盐碱(S1)、轻度盐碱(S2)、中度盐碱(S3)和重度盐碱(S4)地种植的翌年第一茬初花期(10%植株开花)紫花苜蓿进行刈割,设置0~2 cm(H1),2~6 cm(H2)及6~11 cm(H3)3个留茬高度,针对土壤盐碱度及留茬高度两个因素设计试验,对不同处理苜蓿的农艺性状(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茎叶比)及干草的营养指标(干物质(DM)、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相对饲用价值(RFV))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土壤盐碱度的增加,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DM和CP含量及RFV值逐渐降低,S1处理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DM和CP含量及RFV均显著高于S2和S3处理(P0.05),但ADF和NDF均显著低于S2和S3处理(P0.05);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苜蓿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呈升高趋势,H3处理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H1和H2处理(P0.05);H1处理的鲜干比和茎叶比最高,且其DM含量和RFV值也显著高于H2和H3处理(P0.05),但ADF和NDF显著低于H2和H3处理(P0.05),CP含量以H3处理最高;土壤盐碱度和留茬高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苜蓿的农艺性状和干草品质,S1H1、S1H2、S2H1和S2H2处理的农艺性状和干草品质较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综合土壤盐碱度和留茬高度两个因素,紫花苜蓿可以在内蒙古河套轻度盐碱地种植,0~2 cm和2~6 cm是该地区紫花苜蓿适宜的留茬高度。  相似文献   

5.
西北荒漠灌区紫花苜蓿产量和营养品质对水肥调控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水肥组合对苜蓿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探明西北荒漠灌区紫花苜蓿合理的水肥管理模式.【方法】以不同程度水分调控水平(土壤含水量下限占田间持水量百分比)45%~55%(W_0)、55%~65%(W_1)、65%~75%(W_2)、75%~85%(W_3)为主处理,不同施氮水平(N0:0kg/hm~2、N1:60kg/hm~2、N_2:120kg/hm~2、N_3:180kg/hm~2)为副处理进行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在同一水分条件下,随施氮肥水平的提高,苜蓿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同一施肥水平下,随水分调控程度的减轻,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ADF和NDF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水肥交互作用下,苜蓿产量和营养品质对水分的响应较施肥作用的影响更加敏感,W_2N_2较W_3N_3处理全生长期干草产量增加了206.51kg/hm~2,低于W_3N_2处理,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W_2N_2处理下粗蛋白含量最高,ADF和NDF含量最低,全生长期相对饲喂价值(RFV)值最大为204.1.【结论】W_2N_2水肥调控处理组为苜蓿最佳水肥组合,有利于提高西北荒漠灌区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苜蓿秋眠级与其生产性能及越冬的关系,筛选适宜在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方法】以国内外5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为材料,2014-05-20将其播种于和林格尔试验地,2015-2017年连续3年调查物候期和越冬率,测定苜蓿鲜、干草产量及营养成分(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计算相对饲用价值(RFV),根据3年平均干草产量与RFV的耦合作用筛选出最优苜蓿品种。【结果】秋眠级越低的苜蓿品种,其春季返青越晚;秋眠级越高的苜蓿品种,其越冬率越低。5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3年平均鲜、干草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以金皇后苜蓿鲜、干草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1);草原3号苜蓿的3年平均CP含量和RFV值最高、ADF和NDF含量最低;驯鹿苜蓿的3年平均ADF、NDF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除金皇后ADF含量外)。根据苜蓿3年平均干草产量与RFV值的耦合结果,确定金皇后和草原3号属于最佳苜蓿品种。【结论】苜蓿秋眠级别与越冬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秋眠级为1~3级的苜蓿品种金皇后和草原3号在3年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越冬率及营养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好,适宜在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7.
2002年在北京农学院农学试验站内对紫花苜蓿中苜一号各茬的株高、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苜一号紫花苜蓿全年干草总产量9582.3kg/hm2,第二茬与第一茬和第三茬的干草产量和株高存在显著差异。中苜一号苜蓿年内各茬粗蛋白含量依次是19.82%、11.70%和21.14%,第二茬与第一、三茬的粗蛋白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除第二茬苜蓿等级评价为中等外,其余两茬都为上等。苜蓿加工调制的方法不同,也会影响其营养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生育期红三叶草的生长情况和主要营养物质含量变化,为红三叶草种植及适时收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不同生育期红三叶草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长性能指标和营养成分指标,分别在两个收获期(即第一茬和第二茬)初花期和盛花期测定红三叶草的生长性能指标;并在每个生育期采集10个1m2样方的鲜草,自然风干后,分别测定红三叶草干物质(DM)、粗灰分(Ash)、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磷(P)的含量。【结果】在生产性能方面,第一茬盛花期在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方面极显著高于初花期(P0.01),分别高出27.65%、69.94%、76.96%;第二茬盛花期的株高、干草产量极显著高于初花期(P0.01),分别为15.23%和47.67%,但在鲜草产量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在营养物质含量方面,第一茬盛花期的NDF和ADF含量分别显著高于初花期5.24%(P0.05)和27.06%(P0.05),而第一茬盛花期的Ash和Ca分别显著低于初花期8.73%(P0.05)和13.50%(P0.05),但在DM、CP和P含量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茬盛花期的NDF和ADF含量分别显著高出初花期5.82%(P0.05)和9.20%(P0.05),而第二茬盛花期的Ca和P含量方面分别极显著低于初花期6.57%(P0.01)和24.14%(P0.01),但在DM、Ash和CP含量方面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合来看,在生产性能方面,第一茬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比第二茬分别显著高出46.50%和35.30%(P0.05);在营养物质含量方面,第一茬的Ca、NDF和ADF含量比第二茬分别显著高出16.54%(P0.05)、23.09%(P0.05)和29.54%(P0.05),而在DM、Ash、CP和P方面,第一茬与第二茬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红三叶草两个茬次的盛花期在Ash、Ca、P含量均显著低于初花期,而NDF、ADF含量均高于初花期,但是,两个茬次的不同生育期在CP含量方面差异不显著,在株高、产量方面分别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初花期,在盛花期刈割为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阿克苏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和苜蓿/棉花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采集种植1~4 a的紫花苜蓿地、连作5 a棉花地和第5 a苜蓿轮作棉花地的0~10、10~20和20~40 cm土壤,测定土壤容重、全盐、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结果】紫花苜蓿与棉花轮作能够降低pH;土壤容重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并且种植时间越长,改善效果越好;棉花连作土壤全盐含量最高,种植苜蓿和苜蓿与棉花轮作可以降低土壤全盐,苜蓿种植时间越长,土壤全盐降低越明显,苜蓿种植第四年全盐量比第一年降低50.5%,苜蓿/棉花全盐比棉花连作降低了41.7%;土壤有机质含量随苜蓿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苜蓿/棉花轮作土壤土全氮含量最高,种植苜蓿地0~10 cm全氮含量呈增加趋势;种植苜蓿第四年的土壤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最高,速效钾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结论】阿克苏地区种植紫花苜蓿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苜蓿、苜蓿/棉花轮作能够降低土壤盐分。  相似文献   

10.
垄沟集雨种植对旱作紫花苜蓿生长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垄沟覆膜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年降水量250—350 mm的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区旱作紫花苜蓿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置膜垄和土垄集雨处理,垄为集雨区,沟为种植区,研究不同沟垄宽比和覆盖方式对旱作紫花苜蓿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并确定最优的集雨处理。【结果】各指标值反映出,膜垄处理明显优于土垄处理;所有处理中以MR60(覆膜处理,沟垄宽比为60 cm﹕60 cm)表现最优,出苗率、成苗率和越冬率分别较对照(平作,CK)提高16.01%、16.03%和18.25%,生长速度和再生速度分别较CK提高65.30%、56.41%,生长高度、分枝数和干草产量分别较CK提高65.12%、29.04%和238.20%,茎叶比较CK降低22.45%,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和粗脂肪(crude extract,EE)含量分别较CK提高29.82%、9.31%,粗灰分(crude ash,CA)含量较CK降低14.54%,粗纤维(crude fiber,CF)含量与CK差异不显著。【结论】在试验地区及其相似地区采用垄覆膜沟覆秸秆集雨种植紫花苜蓿,可以促进苜蓿出苗和成苗,提高苜蓿越冬率,促进苜蓿生长,显著提高苜蓿干草产量的同时有效改善干草的品质,最终实现高产、优质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筛选并综合评价适合新疆阿拉尔地区栽培的青贮玉米品种。【方法】 采用小区试验,测定9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生产性能和营养成分,对其营养品质进行相对饲用价值RFV评价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结果】 9个青贮玉米品种干草产量、粗蛋白(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灰分(Ash)及淀粉(Str)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新饲玉12号鲜草产量最高为1.19×105kg/hm2,NDF含量最低为51.87%;新沃1号CP含量最高为7.60%,ADF含量最低为28.53%;机玉336EE含量最高为3.16%,Ash最低为6.06%,Str含量最高为30.87%。【结论】 华牧3号、机玉336、新饲玉11号和屯玉168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不同品种苜蓿营养成分含量与变异程度以及各纤维成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不同品种苜蓿的生物产量。【方法】选用WL343HQ、WL353HQ、WL354HQ、WL363HQ、WL366HQ、阿尔冈金、金皇后、中苜3号、中苜6号、鲁多、鲁黄1号、无棣苜蓿、鲁丰1号、保定苜蓿、中原804、敖汉苜蓿16个品种苜蓿,于2016年10月2日播种,每个品种设2次重复,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品种苜蓿种植面积为18 m 2(3 m×6 m),行距30 cm,播种10行。2018年5月23日初花期时收割,测定其生物产量;制备32个样品,测定其干物质(DM)中的粗灰分(ASH)、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木质素(ADL)等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1)不同品种苜蓿DM中,ASH、NDF、ADF、半纤维素(HCEL)、纤维素(CEL)和ADL的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EE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527)。WL363HQ苜蓿的ASH含量最高,为8.53%;金皇后苜蓿的CP含量最高,为27.19%;保定苜蓿的EE和CF含量最高,分别为3.01%、36.69%;中原804苜蓿的NDF、ADF、CEL和ADL含量最高,分别为57.02%、42.73%、34.43%和7.92%;不同品种苜蓿DM中的ASH、CP、EE、CF、NDF、ADF、ADL、CEL和HCEL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83%、21.58%、2.51%、33.25%、50.12%、36.76%、6.98%、29.43%和13.36%;变异系数(CV)在5.16%—12.06%之间。(2)苜蓿中ADF与NDF、CEL、ADL含量呈强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56、0.9955、0.9455;CF与ADF、CEL、ADL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14、0.8849、0.9375;CF(含AIA)与CF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9997;NDF与CEL、ADL、HCEL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71、0.9396、0.8736;ADL(含AIA)与ADL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9989;RFA与ADF、CEL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26、0.9700。(3)相对饲用价值(RFV)与NDF含量之间呈强相关(r=0.9938),可用于苜蓿RFV的估测:RFV=287.0677-3.4709NDF(%) n=16 P<0.01。(4)不同品种苜蓿生物产量不同,保定苜蓿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产量最高,分别为393.59、9 308.22、1 976.32和4 208.05 kg·hm -2;金皇后苜蓿粗蛋白质产量最高,为2 697.23 kg·hm -2,保定苜蓿消化能(DE)产量最高,为126 814.45 MJ·hm -2。【结论】不同品种苜蓿纤维成分含量之间呈强相关,苜蓿RFV值与NDF成分呈强相关;不同品种苜蓿生物产量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喷施硼、钼肥对新疆绿洲区滴灌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共设置4种处理:施钼(Mo)、施硼(B)、硼钼配施(B+Mo)、不施肥(CK),分别测定各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的生长性状、干草产量、营养品质。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B+Mo处理的紫花苜蓿干草总产量最高,达17 186.41 kg·hm-2,但与B处理的差异不显著。株高、茎粗、叶茎比、生长速度中,与干草产量关联度最高的是株高,关联度最低的是叶茎比。B+Mo处理的粗蛋白含量比CK处理增加了13.96%~27.64%。除第3茬外,B+Mo、B处理的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均显著(P<0.05)大于CK处理;除第4茬外,B+Mo处理的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显著(P<0.05)大于Mo处理。B+Mo处理的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CK处理。紫花苜蓿的总干草产量与粗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相对饲喂价值呈显著(P<0.05)正相关,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在新疆绿洲区,硼钼配施更有利于促进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形成及其营养品质的提高,若单独考虑一种元素,施硼的效果优于施钼。  相似文献   

14.
高寒地区垂穗披碱草优异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高寒地区高产、优质垂穗披碱草育种的亲本选配和综合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选择了11份来自青藏高原的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对其干草产量和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可溶性糖(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WSC)、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4个饲用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①11个垂穗披碱草居群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性状均存在一定变异,干草产量性状变异最大,为52.13%;中性洗涤纤维性状变异最小,为3.97%;②单个性状间比较,高产居群P8,产量为2 971.66 kg•hm-2;高蛋白居群P1,粗蛋白质含量为22.61%,且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也最低,分别为59.75%和36.26%;高糖居群P3、P4、P5、P6和P7,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5.18%、4.46%、5.53%、5.79%和6.15%。【结论】从单个性状考虑,P8可作为高产亲本材料,P1和P9可分别作为高氮和低纤维亲本材料,P3、P4、P5、P6和P7可作为高糖亲本材料,用于下一步的常规杂交育种;综合产量和各营养品质性状,P1为中产高氮及低纤维材料,P2为高产中氮材料,P8、P9、P10为高产中糖材料,P3、P4为中产高糖材料;以上均可作为高产优质材料,经选择育种,较快形成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盛花期紫花苜蓿与灌浆期冬牧70黑麦草茎形态学、化学组成及养分48 h瘤胃降解率与剪切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种牧草后,测定茎直径、长度、重量和线性密度,测定剪切力、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木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含量,用尼龙袋法测定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48 h瘤胃降解率,比较各项指标随茎直径变化的规律,探讨剪切力与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盛花期紫花苜蓿茎的线性密度、剪切力、木质素含量随直径增大而提高,直径、线性密度、木质素含量与剪切力均呈线性正相关(P<0.01);含水量随直径增大而降低,两者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P<0.01);DM、NDF 48 h瘤胃降解率与剪切力存在线性负相关(P<0.05)。灌浆期黑麦草茎的茎厚、线性密度、酸性洗涤纤维(ADF)、木质素、纤维素、含水量、剪切力均随着外直径的增大而提高,外径、茎厚、线性密度、ADF、木质素和含水量均与剪切力呈线性正相关(P<0.05);DM、NDF 48 h瘤胃降解率与剪切力无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盛花期紫花苜蓿及灌浆期冬牧70黑麦草,茎剪切力受形态学指标、化学组成的综合影响;紫花苜蓿茎剪切力与DM、NDF48 h瘤胃降解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因此可用剪切力估计紫花苜蓿茎养分降解率的大小。黑麦草茎剪切力与养分降解率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添加量的残次枣粉对紫花苜蓿青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发酵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设计6个不同残次枣粉添加量处理,分别为对照不添加枣粉(T0处理,)、0.5%(T1处理)、2.5%(T2处理)、5%(T3处理)、7.5%(T4处理)、10%(T5处理)的添加量,添加至粉碎的紫花苜蓿中,以60 d为发酵期,检测发酵期间不同处理的第0、1、3、7、15、30和60 d青贮饲料的主要微生物数量、发酵和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发酵时间和处理的双因素交互作用对乳酸菌、酵母菌和好氧细菌数量及pH、LA、AA、NH3-N、DM、NDF、ADF、WSC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发酵第60 d(模拟开窖)时,残次枣粉添加量为7.5%时,乳酸菌数量最高(P=0.013),酵母菌和好氧细菌数量最低(P<0.01和P=0.041)。残次枣粉添加量为5%~10%时显著降低青贮饲料中pH、NH3-N、NDF和ADF含量,提高DM、LA、AA和WSC含量(P<0.05)。【结论】增加残次枣粉可有效提高青贮品质,改善发酵特性。综合微生物变化情况、发酵和营养品质,残次枣粉添加量为7.5%时较为适宜,含水量为72%。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机械收获模式对苜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CLAAS系列和New Holland系列两种机械收获模式为对象,采取大田试验验证两种机械模式对苜蓿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New Holland系列机械收获的干草产量和密度显著高于CLAAS系列机械收获的(P<0.05),草捆水分含量极显著低于CLAAS系列机械(P<0.01)。两种机械作业在刈割阶段对苜蓿养分的损失差别不大;而在搂草翻晒和打捆环节,CLAAS系列机械对苜蓿的养分损失较大,养分损失显著高于New Holland机械作业后对苜蓿养分的损失(P<0.05),RFV也低于New Holland机械作业后的值。【结论】采用New Holland系列机械收获模式作业时,苜蓿干草的营养损失较小,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18.
伊犁河流域砂质薄土层苜蓿喷灌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针对伊犁河流域水土开发区域面临砂质薄土层的灌溉问题,通过苜蓿生产喷灌试验,确定伊犁河谷型砂质薄土层耕地苜蓿生产喷灌最佳灌溉制度和喷灌水肥调控技术.[方法]设置4个不同的灌溉定额4 200、4 800、5 400和6 000 m3/hm2处理,采取统一的灌溉周期4 d,并对苜蓿的生长速度、再生速度、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应用小水量多灌次的喷灌技术,灌溉定额对产量有较显著的影响,成正相关,当灌溉定额在5 400 m3/hm2时,可获得最佳产量.[结论]在伊犁河流域砂质薄土层苜蓿喷灌生产,采用小水量多灌次和生育期内追肥的苜蓿喷灌水肥调控技术,可使该地区苜蓿生长达到较好水平,显著提高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收割高度玉米秸秆产量和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收割高度玉米秸秆的产量、含水量、营养物质含量和产量,以期为该地区玉米秸秆作为反刍动物饲料提供最佳收获高度做参考依据。【方法】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的黄淮海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玉米成熟收获后,根据机收距离地面的可能高度,将玉米秸秆分为距地面0—50 cm、0—100 cm、0 cm以上、50 cm以上和100 cm以上5个处理,分别测定各处理秸秆的干重(DW)、鲜重(FW)和含水量(WC),秸秆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NF)、淀粉(SC)、可溶性糖(SS)、钙(Ca)、磷(P)和钾(K)的含量及产量。【结果】玉米秸秆的CP、EE、Ca和P含量随距地高度升高而增加,玉米秸秆的WC、NDF、ADF、SS、SC和K含量随距地高度升高而降低。100 cm以上处理的DW、CP、NDF、ANF、SS、SC和K的产量均占总产量的30%左右,而EE、Ca和P的产量均占总产量的40%左右。50 cm以上处理的FW和K产量占总产量的50%左右,而DW和除K外各营养物质的产量均占总产量的60%—70%。【结论】从秸秆营养物质的含量和产量上分析,100 cm以上部位比50 cm以上部位更适合作饲料。因此,该地区机收玉米秸秆用作饲料最适宜的高度是距地面10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