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茶叶流通价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价格是调节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经济杠杆,是关系茶农收入大小,国家税利多少,消费者经济负担的轻重,而且对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扩大出口,增进国际交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茶叶价格政策我国的茶叶价格是根据党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并正确运用价值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调整。为了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多次调整了茶叶购销价格政策,不断提高了茶叶收购价格,逐步理顺购销差价。五十年代,基本贯彻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霍大梅 《种子科技》2024,(6):134-136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贯穿古今,品茶文化促进了一系列茶叶种植加工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并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精细化管理运用于茶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茶叶种植产业的发展,提高茶叶生产质量。基于此,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确定了茶叶种植加工中的关键环节,探讨了精细化管理在茶叶种植加工中的应用措施,旨在提高茶叶质量和产量,并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茶叶生产、出口、内销及经营管理上,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不少问题: (一)生产上:由于没有建立生产责任制,影响了群众生产茶叶的积极性,从而产量低,质量差,价格低,收入少。老茶区普遍稳步不前,新茶区也上的不快。 (二)销售上:出口方面,换汇率越来越低,出口茶类上,换汇率最高的特种茶上的最慢,绿茶虽有增加,也长期供应不足,而换汇率最低的小叶种切细红茶上得最快。内销方面,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群众喜爱的烘青、花茶供需矛盾更为突出,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每年仅能供应茶叶二市两,不仅数量不足,质量也次。群众喜爱的花茶与烘青产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84年75号文件后,茶叶产销放开,茶叶精制业走向农村,产茶县乡纷纷建办中小型茶叶精制厂,实行初精制联合生产。茶叶精制业的发展促进了茶叶生产,对山区乡镇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茶叶精制从以前的集中生产发展成目前的分散生产,增加了灵活性,缩短了生产滞留时间,使新茶提前上市。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带来了茶叶收购混乱,一些新办茶厂技术薄弱,茶叶质量不断下降等等问题。本文就农村中小型绿茶精制厂的建立中的几个技术问题谈点粗陋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霍山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茶叶生产重点县,秦汉时期开始茶叶的种植。“霍山黄芽”起源于唐朝,是久负盛名的历史名茶。笔者针对霍山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做强基地生产提升质量安全,培育壮大茶叶龙头企业,加强茶叶品牌宣传,发展茶业新业态等思路,以期促进霍山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徽州是一个多种经济作物产区,茶叶为其拳头产品和一大经济支柱。茶叶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产“屯绿”、“祁红”驰名中外,黄山毛峰、黄山银钩、太平猴魁、竹铺大方、休宁松罗等素为茶中珍品。全区茶叶商品率在95%以上,商品茶中外贸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徽州地区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采取了提高茶叶收购价格、减税近利、恢复和提高奖励标准等一系列扶持茶叶生产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多种形式的茶叶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调动了茶叶生产者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  相似文献   

7.
钱敬智 《茶业通报》2011,(4):189-192
茶产业的发展涉及生产技术应用、生产资料供应、茶叶产品营销三要素。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茶场、茶农户如能应用好生产技术,茶叶质量必然提高;高质量的产品才能畅销、高价,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效益好即可扩大再生产,促进下一个生产周期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带动生资企业生产更好的产品,获得更好的效益。如此形成产供销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茶叶感官审评对茶叶品质分级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茶叶审评标准及审评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茶叶标准体系,应不断更新标准内容,确保茶叶标准品的标准化和供应,不断提高审评人员素质与能力,加强与行业专家的沟通合作,进而推进茶叶产业化,健全茶叶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9.
把食品速冻工艺技术运用到茶叶初制加工过程中,可以缓解茶叶生产加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减轻制茶劳动强度,提高低档茶原料经济价值,提高茶叶卫生质量,为茶叶生产加工提供了新方式,开辟茶叶消费的新领域,促进我省茶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茶叶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的一种,其提供的商品率一般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茶农主要生活来源。如何合理的制定毛茶收购价格,这将不仅直接关系到全国大约上千万茶农茶叶商品价值的准确实现,而且关系到国家财税收入和出口贸易。因此参照商品价值量和茶粮比价等因素,来制定毛茶收购价格,既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必须弄清的理论问题。回顾我国茶叶收购价格的演变过程。五十年代初期中国茶叶总公司经过长期讨论,博采群议,第一次制定和颁布了我国“五级十八等”的毛茶收购价格及与其相适应的毛茶实物标准样,在收购中并提出了“好茶好价、次茶次价、对样评茶、按质论价”的评茶定价原  相似文献   

11.
对道真茶叶生产现状和发展进行认真调查后,认为茶业发展必须找准存在的问题、发展规划,以科技为先导,提高茶叶品质,才能使茶叶生产得以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两宋茶叶消费对茶叶生产、茶叶市场、茶税茶利、军事国防、民族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1茶叶消费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向前发展虽然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茶叶消费能力、数量、质量千变万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宋代茶叶消费水平比唐五代时茶有较大提高,消费数量有所增加,对茶叶生产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1.1推动了茶区拓展,增加了茶叶产量需求创造生产,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正是由  相似文献   

13.
安顺有机茶规范化种植现状调查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俊青 《贵州茶叶》2005,33(3):28-32
贵州省安顺市一直将发展茶叶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安顺各界已经认识到了茶叶生产质量重要性,并一直在创造条件吸引外省企业参与建设有机茶基地。我们调查了安顺开展有机茶规范化种植的几个方面,肯定了其优势之处,但同时也对其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初步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促进安顺茶叶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为企业开展有机茶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江津区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适宜的土壤资源及气候优势,全面梳理了江津区茶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当前茶产业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和经营效益、培育壮大茶产业经营主体、集中打造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加强茶产业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茶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等五个方面举措,以期助推江津区富硒特色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茶产业“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一、茶叶收购价格是茶叶生产,流通体制中较为复杂的问题之一。它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茶农的收入和国家的税利,同时对出口茶精制加工企业的效益和外贸出口也有严重的影响。我国的茶叶收购价格的制定和管理,基本上是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议购议销价等方式,由国家和地方同时管理。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大宗茶类是由国家制定中准级收购指  相似文献   

16.
程泽志 《贵州茶叶》2004,32(4):34-35
对道真县茶叶生产现状和发展进行认真调查后,认为该县荼业发展必须找准存在的问题、发展规划,以科技为先导,提高茶叶品质,才能使茶叶生产得以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剑亮 《茶业通报》2009,(3):134-135
茶叶制品是人们喜爱的饮料类食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叶制品的卫生与安全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不少国家已制定了严格的卫生与安全标准,限制有害物质超标的茶叶制品进入市场:我国也已将茶叶制品列入了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范围,并要求生产企业对其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产品进行召回。为确保茶叶制品的安全性和对问题产品的有效召回,需要其生产企业能够进行无疏漏的产品溯源。  相似文献   

18.
发展茶叶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常红 《茶业通报》1998,20(2):16-17
发展茶叶绿色食品不仅有助于提高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和竞争力,也是实现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促进茶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关键是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商品销售及包装贮运各个环节"无污染"。从我国茶叶生产现状来看,茶叶绿色食品生产发展还比较缓慢。茶叶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原料生产中茶园污染还难以有效控制,这是目前茶叶绿色食品生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茶园可能污染源多、缺少有效而规范化的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及生产组织形式。1充分认识茶园污染及其危害。某些…  相似文献   

19.
研究茶叶质量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维持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通过实地调查和野外取样分析,分析田坝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生产的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土壤PH4.0~6.5,土壤有害重金属铅、镉、铜、汞和砷的含量都在无公害茶园产地环境土壤环境质量范围内;茶叶重金属、农残符合无公害茶叶标准;坚持茶叶质量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实施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是维持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分析了安徽茶业发展速度、名优茶品牌整合、无公害茶叶生产及茶叶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旨在促进安徽茶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