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适地适树是茅山地区造林中的突出问题 去年,我们对茅山山脉进行土壤踏查时,发现整个山脉有林地面积很少,疏林地和荒山荒地面积却很大。这就给人们提出一个问题:难道长期以来,茅山地区没有造林吗?茅山地区的土壤不能长树吗?我带着这一问题,先后调查了该区范围内的溧阳瓦屋山林场,句容东进林场,金坛茅东林场,丹徒长山林场曲阳林业站,以及句容县春城公社等有关场、社。通过调查,疑问基本上得到了解答。茅山地区并不是长期以来没有造林,更不是茅山地区的土壤不能长树。  相似文献   

2.
国有红坭坡林场地处桂西山区,属德保县管辖."十一五"期间,林场遭受雨雪冰冻、特大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加深了林场贫困程度.  相似文献   

3.
茅山苍术挥发油组分特征及与根茎鲜质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法(GC)对100株茅山苍术根茎鲜质量和挥发油4个组分苍术素、苍术酮、苍术醇、β-桉叶醇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4种挥发油组分之间及其与鲜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野生生境下,茅山苍术根茎质量变异幅度较大,但质量普遍偏小,仅7%单株根茎质量超过30g;茅山苍术全部单株含苍术素且变异度最小,3%单株不含β-桉叶醇、7%单株不含苍术酮和50%单株不含茅术醇;野生茅山苍术根茎中挥发油组分以苍术素为典型成分,含量较高,茅术醇的有无可以作为茅山苍术与其他地区苍术区分的一个依据.茅山苍术根茎鲜质量仅与苍术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苍术素和苍术酮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茅术醇和β-桉叶醇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高,解释了茅苍术中茅山苍术和其他地区的茅苍术挥发油组分中苍术素和苍术酮及茅术醇和β-桉叶醇是协同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休闲养生旅游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产品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以句容市茅山风景区为例,分析了茅山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提出了开发茅山道教休闲养生旅游的策略,为同类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林业实用技术》2021,(4):81-83
芭茅山造林及抚育一直以来是个大难题,目前大多仍然采用火炼造林、人工砍茅抚育,造林成本高、且成功率极低。芭茅山造林前,选用优质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可一次性彻底根除芭茅[Miscanthus floridulus(Lab.) Warb. ex Schum. et Laut.],割带造林后,选用"林清二号"(自行配制药剂)化学除茅,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句容南部为丘陵山区,包括五个乡(袁巷、磨盘、天王、茅山、茅西)及五个国营场圃(磨盘山、东进林场、茅山、方山茶场及浮山果园),现有林业用地10,607亩,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为句容县主要用材林及经济林基地.但自1975年林调以来,森林资源及林业生产变化如何,研究较少,笔者通过1983年的复查,将两次林调材料作如下比较分析.一、成绩(一)森林资源有所增长 全区现有成片林84,642亩,加上四旁树占地面积17,266亩,森林覆盖率为23.74%.活立木总蓄积164,227立方米(其中四旁树蓄积33,744立方米),按农业人口人平1.73立方米.与1975年相比(不包括茅山乡,因缺少“四五”调查材料),成片林有林地增加14,563亩,  相似文献   

7.
中山陵园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中茅山南坡,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陵墓于1926年始建,1929年竣工。陵园内苍松翠柏,秀丽肃穆,园内不仅有大量建陵时栽植的百年古树,还有许多珍稀的名贵花木,如璎珞柏、线柏、日本冷杉、红花二乔玉兰等。在众多的古树名木中,千头赤松(Pinus.densifloracv.‘Umbraculifera')当属珍品中的珍品。千头赤松在陵园现存6株,栽植于中山陵墓道尽头,陵门前广场中轴线左右两侧,是目前南京市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千头赤松植株。这6株赤松均为人工实生嫁接苗,1980年从中山陵园苗圃移栽于此。建陵时,此处栽…  相似文献   

8.
茅山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茅山风景区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客观评价了景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机遇.针对景区生境干扰和资源开发不合理等问题,从生态修复、环境提升、资源整体有序开发、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景区与外围区域整体规划以形成功能差异显著的旅游发展圈层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略.期冀通过该研究引发利益主体,尤其是行政管理和目的地开发经营主体对茅山旅游的思考,统一认知,促进多方协作,延续景区自然和人文魅力,保障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茅山垦殖场三面高山环抱,中隆起,大茅山横贯。一般海拔300—600m,大茅山主峰1393m。境内以花岗岩、千枚岩为主,土层厚度30——80cm,pH 值4.5—6.5,有机质含量3——5%。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雨量为1869.6mm。地形和气候条件均适宜多种树木生长。  相似文献   

10.
桂西北引种巨尾桉生长状况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桂西北河池市拔贡镇引种巨尾桉67hm2,并与桂南杂交桉生长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引种区对巨尾桉径高生长无显著影响;而其中受到威胁最大的是下雪(低温)的危害,受害的坡位效应显示上坡>中坡>下坡的规律.因此,如何选育抗寒品种以及选择小地形环境进行营造是引种成败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正茅山主体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金坛茅山主要包括茅东山地水源涵养地、魏晋风格的东方盐湖城、欧式花园花谷奇缘、徽派农家村落、一号农场等。这里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气候宜人,奇岩怪石林立密集,曲涧溪流纵横交织,绿树蔽山,青竹繁茂。茅山一年四季名花飘香、异草溢彩,有千亩樱花园、千亩芍药园、千亩金花园、百亩海棠园、百亩桃花园,成片的薰衣草、迷迭香、紫薇、玫瑰、梅花等。  相似文献   

12.
茅山行偶感     
仲春时节,往霍山县茅山林场调研,置身春意盎然、满目葱笼林海之中,切磋场员艰辛岁月与曙光何在,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3.
桤木,为良好的用材和绿肥树种.我们在林业调查中,发现在苏南茅山丘陵山区的句容磨盘黄金滩生长着一小片江南桤木,实为鲜见.特对这小片林木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将结果简介如下:一、调查地概况1.气候:该地属北亚热带中部季风气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业》2008,(9):12-12
今年初,持续肆虐的冰雪低温天气使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冰雪灾害,而地处全南县最南端,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茅山林场受灾尤其严重,全场70%的林木受到不同程度冻害。而大水坑分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海拔较高,是茅山林场受灾最为严重的分场。黄荣智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分场场长,在灾害面前沉着应对、冷静思考、果断决策,在风雪中挺起了钢铁般的脊梁,带领分场职工勇斗风雪,降低了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5.
茅山之忧     
茅山之忧孔章圣位于我工作的金坛市境内的茅山,是新四军江南革命根据地指挥部所在地,陈毅、粟裕等曾依托这里的山林进行过游击战,被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列为六大山地根据地之一。我进入广袤的山区是专门了解农林生产情况的。没想到当地的民谣却总...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坡向、坡位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该研究对不同坡向、坡位的2年生桉树人工林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坡向对桉树树高有显著影响,对胸径无显著影响;(2)阳坡的桉树树高最高、胸径最大;(3)坡位对桉树树高有显著影响,对胸径无显著影响;(4)中坡的桉树树高最高,下坡的桉树胸径最大,但中坡的胸径与之无显著差异。可见考虑到经济效益,在种植桉树时,应尽量种植在阳坡、半阳坡、中坡。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困难山地不同坡位侧柏光合和蒸腾作用等生理特性的差异,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石灰岩山地4种坡位侧柏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合有效辐射(rPAR)、空气相对湿度(Hr)、气温(Ta)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侧柏净光合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8:00,底坡和中坡侧柏在中午都出现午休现象;坡位越高,侧柏日均净光合速率越低.各样地侧柏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日均蒸腾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顶坡>平地>中坡>底坡.底坡侧柏气孔导度在中午时值最小,且日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侧柏光合蒸腾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气孔导度、光合有效辐射和空气相对湿度,底坡是最适合侧柏生长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正>在山区林业调查中,坡面都要进行平面折算,这是由于国土面积是按平面计算的。事实上,坡面面积大于其对应平面面积。与平面相比,坡面增大了树木生长的空间,扩大了树木生存的场合。坡面环境表明:坡面树容量大于其对应平面的树容量。 一、坡面环境及林木 1.坡面环境特点 山坡纵切面可近似看成三角形。如图1,AB为斜面,BC为对应的平面。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AB>BC,即坡面面积大于其对应的平面面积。且随着坡度的增大,两者的差距也在增大。坡面面积的增大是由高度的变化引起的。不在同一等高线的坡面上的两个点,高度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坡位火力楠幼树的叶片养分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幼苗叶片的碳含量在不同坡位间无显著差异,均明显高于全球植物叶片C含量均值;叶片N和P含量为下坡中坡上坡,均低于全球植物叶片的N和P平均水平,K含量为中坡下坡上坡。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模式及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如何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使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值得深入思考与的探索的课题。分析了茅山模式的形成以及乡村旅游茅山模式的产业特点,并对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的关系、政府干预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