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姗 《湖北植保》2024,(1):63-65
为科学建立小麦配方施肥技术体系,进行了配方施肥与习惯施肥对小麦生育期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法下,小麦生育期在191~193 d,差异较小,株高和穗长为习惯施肥>配方施肥>空白对照,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有效穗为配方施肥>习惯施肥>空白对照,成穗率则是空白对照>配方施肥>习惯施肥;习惯施肥和配方施肥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较小,与空白对照差异较大,穗粒数是习惯施肥>配方施肥>空白对照,千粒重为空白对照>配方施肥>习惯施肥;不同施肥方法处理的小麦产量差异显著,配方施肥(323.7 kg/667m2)>习惯施肥(314.8 kg/667m2)>空白对照(92.7 kg/667m2)。生产上建议推广配方施肥,可减少肥料不合理的投入,充分提高小麦单产和总体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展小麦有机肥(沼液)替代化肥小区试验,研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探索小麦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的技术模式。试验结果显示,2021年小麦有机肥(沼液)替代化肥试验中,农户常规施肥产量5 500 kg/hm2;优化施肥产量5 557 kg/hm2;有机肥替代15%N产量5 517 kg/hm2,相较于优化施肥,单产降低,降幅为0.72%;有机肥替代化肥30%N单产5 728 kg/hm2,相较于优化施肥,单产增加,增幅为3.08%。最高单产为有机肥替代化肥30%N的处理,表现为产量略增,起到了化肥减量增效的作用,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几种除草剂对短季棉杂草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土壤封闭处理,以34%氧氟·甲戊灵300 mL/667m2和960 g/L精异丙甲草胺100 mL/667m2+240 g/L乙氧氟草醚40 mL/667m2对单双子叶杂草的防效最好,但34%氧氟·甲戊灵药害等级为2级,而960 g/L精异丙甲草胺+240 g/L乙氧氟草醚处理药害极轻微,其影响可忽略不计;通过茎叶喷雾处理,以10%精喹禾灵150 mL/667m2+10%乙羧氟草醚30 mL/667m2+30%草甘膦300 mL/667m2和240 g/L烯草酮80 mL/667m2+10%乙羧氟草醚30 mL/667m2+30%草甘膦异丙胺盐300 mL/667m2的除草效果较优且药害较小。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先选择960 g/L精异丙甲草胺100 mL/667m2+240 g/L乙氧氟草醚40 m...  相似文献   

4.
闫锋 《湖北植保》2023,(1):6-7+18
为明确常用杀虫剂对谷子生长的安全性及粟凹胫跳甲的防治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氯氰菊酯·吡虫啉、吡虫啉、氯氰菊酯等3种杀虫剂对粟凹胫跳甲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5%氯氰菊酯·吡虫啉乳油在40 mL/667m2和50 mL/667m2施用剂量下对谷子粟凹胫跳甲具有良好的防控作用;施药后7 d防效分别达91.71%、95.49%,显著高于单剂5%吡虫啉乳油40 mL/667m2剂量下和10%氯氰菊酯乳油20 mL/667m2剂量下的防效。5%氯氰菊酯·吡虫啉乳油对谷子生长无显著不良影响,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为做好小麦重大病虫科学有效防治,促进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实现小麦稳产提质增效,选用480 g/L丙硫菌唑SC在松滋市开展小麦赤霉病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经过防治2次后,防效最好的依次是单剂480 g/L丙硫菌唑SC 30 g/667m2,防效高达95.4%、组合用药480 g/L丙硫菌唑SC20 g/667m2+30%肟菌酯·戊唑醇SC 20 g/667m2,防效达94.8%、单剂480 g/L丙硫菌唑SC 20 g/667m2,防效为90.8%;效益方面,单位纯增收益依次是159.8元/667m2、128.6元/667m2、133.8元/667m2。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大区对比试验,研究"油菜长效缓释专用肥(25-7-8)"简化施肥技术,比较不同施肥量(0、30、40、50、60kg/667m2)对直播油菜产量的影响。从初花至终花历期分析,不施肥区为17d,习惯施肥与30kg/667m2油菜长效缓释花历期相当,随着缓释肥用量加大,花历期随之延长,最大值是60kg/667m2缓释肥处理组,花历期为24d;施肥量加大后,油菜成熟收割期明显推迟。作为油菜轻简化技术推广,从生育进程田间长势分析,该土壤肥力生产模式最佳施肥量为40kg/667 m2。根据2018年~2019年田间产量与长势综合分析,40kg/667m2的施肥量,油菜直立生长、不歪倒,产量187kg/667m2,有利于机械收割。  相似文献   

7.
为摸清不同药剂对孝感市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设置了5种不同药剂及组合处理试验。结果表明,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40 mL/667m2+0.0016%芸苔素内脂AS 40 mL/667m2和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m2+430 g/L戊唑醇SC 20 mL/667m2两个组合处理效果最好,分别为98.7%和94.9%,且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值得在本地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农药利用率,大力推进减量增效,开展了甲维盐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施用制剂5%甲维盐6 g/667m2,有20.8%的幼虫从玉米芯叶爬出且死亡;单独施用制剂5%甲维盐分别4 g/667m2、3 g/667m2、2.4 g/667m2时,从芯叶爬出且死亡的幼虫比率均≦6.3%,而加入助剂后,幼虫从芯叶爬出并死亡比率均超过20.8%,且防效与单独施用高剂量的5%甲维盐6 g/667m2差异不显著,均超过91.7%;推荐在对草地贪夜蛾虫害防治中添加增效助剂,可以提质增效还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剂量的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试验结果表明,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40 mL/667m2和30 mL/667m2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均达80%以上;根据农药减量化控害的原则,在实际应用推广中,推荐使用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30mL/667m2;在大发生时期,可选用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40 mL/667m2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对孝感市糯稻稻瘟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开展了7种药剂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咪鲜·三环唑WP 60 g/667m2和40%稻瘟灵EC 80 mL/667m2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9.6%和76.7%,且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杀虫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施一种药剂难以有效控制二化螟为害,15%茚虫威悬浮剂15 mL/667m2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40 mL/667m2混配在二化螟卵孵盛期用药防治,7 d后第二次用药,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最好,第二次药后16 d防治效果高达95.00%,且持效期较长。建议在二化螟卵孵盛期,用15%茚虫威悬浮剂15 mL/667m2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40 mL/667m2防治,7 d后再防治一次,可以有效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复种马铃薯田间次生油菜、次生小麦及杂草对马铃薯的危害,筛选高效安全的除草剂及施药模式。除草剂在播种后第3天喷施,茎叶除草剂在马铃薯植株8~10 cm后喷施,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除草剂施用70%嗪草酮WP 30 g/667 m2+10.8%精喹禾灵EC 30 mL/667 m2+33%二甲戊灵EC 35 mL/667 m2,施药后25 d对次生油菜等阔叶杂草的防效达84.61%,对次生小麦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效达69.69%;茎叶除草剂施用3%砜嘧磺隆WP 33 g/667 m2+12%烯草酮EC 30 mL/667 m2效果最佳,施药后15 d对次生油菜等阔叶杂草的防效达84.36%,对次生小麦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效达86.86%;2种处理在规范使用剂量下对马铃薯安全。复种马铃薯土壤封闭除草剂推荐选用70%嗪草酮WP+10.8%精喹禾灵EC+33%二甲戊灵EC,在马铃薯播种后3~5 d于地表面喷施;茎叶除草剂推荐选用3%砜嘧磺隆WP+12%烯草酮EC,在马铃薯苗后8...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自稻茬分离获得1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细菌hzq1601。经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菌株hzq1601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hzq1601与多菌灵相容性分析结果显示其可在1000 mg/L的多菌灵药液中正常存活。田间试验结果显示,108 cfu/mL的hzq1601菌液分别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 g/667m2和70 g/667m2联合施用的防治效果为87.1%和81.0%,与单独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667m2处理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单独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 g/667m2和70 g/667m2处理的防治效果,说明上述hzq1601菌液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2种组合对赤霉病的防治具有减药增效作用。对菌株hzq1601基因组的分析表明其基因组中存在13种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显示其具有多方面的生防潜能。  相似文献   

14.
根据"2+X"肥效试验要求,于2016年在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区一分场安排青椒大棚机井喷灌生产栽培肥效试验,进一步摸索大棚蔬菜机井喷灌生产基地施肥方法及氮肥总量和有机肥当量。试验于7月11日播种育苗,8月11日划区施肥,8月26日移栽,2017年1月12日结束。结果表明:该条件下优化施氮量为16kg/667m~2,其中基肥占60%、追肥占40%。无机氮肥全部一次性追施造成氮肥损失青椒减产。作为有机肥源商品有机肥(2.65-4.05-2.1,有机质33.7%)在研究范围内有机氮无机氮比5:1施肥效果最好。建议大棚青椒施肥要搞好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有机肥为主,有机肥缺少条件下全部施用无机肥时底肥占50%,其余氮肥分2次~3次追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新美洲星与麦甜、乐麦宝混用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新美洲星和杀菌剂进行混配处理后,对小麦赤霉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均达85%以上,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新美洲星与杀菌剂麦甜和乐麦宝混合使用,还可促进小麦增产,实际增产率达14.7%~16.3%。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在实际生产中推荐使用新美洲星100 mL/667m2+杀菌剂麦甜60 mL/667m2或新美洲星100 mL/667m2+杀菌剂乐麦宝40 mL/667m2,以达到防治小麦赤霉病、减药节本和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浓度二氧化氯处理土壤对烟草根茎病害防效及烟叶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对烟草根茎病害中度发病田和重度发病田进行1.5 kg/667m2、2.0 kg/667m2两种二氧化氯浓度处理,测定各处理对烟草根茎病害的防效及烟叶农艺性状,同时结合定量荧光PCR技术、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检测不同处理土壤主要病原微生物数量、烟叶挥发性成分,并比较各处理区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处理后重度发病烟田发病率明显下降,1.5 kg/667m2处理和2.0 kg/667m2处理的病害防效相持平;中度发病烟田2.0 kg/667m2处理的发病率最低。经二氧化氯处理后烟草的株高、株宽、叶片数等农艺性状显著提升,同时提升了上等烟与中等烟的产值、产量。主成分分析显示,经二氧化氯不同浓度处理后的烟叶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成熟烟叶主要有益物质显著提升。不同处理土壤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可知,两种二氧化氯浓度处理对中度发病田中青枯菌和烟草疫霉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不同浓度二氧化氯可...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依照等氮替换原则,设不施氮肥处理,优化氮肥施用量180 kg·hm-2单施化肥、40%有机肥替代化肥、60%有机肥替代化肥,常规氮肥施用量240 kg·hm-2单施化肥、40%有机肥替代化肥、60%有机肥替代化肥共7个处理,探究河套灌区盐渍土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酿酒高粱生长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施氮量下,6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成熟期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10.52%~12.77%、36.36%~50.64%、41.58%~51.33%。(2)相同施氮量下,4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高粱产量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增产6.63%~15.72%。(3)施氮量180 kg·hm-2 40%有机替代处理较其他施肥处理氮肥利用率提高1.98%~22.84%,氮肥偏生产力提高3.49~17.19 kg·kg-1;施氮量240 kg·hm-2 40%有机替代处理较其他施肥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提...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施肥方式对旱作麦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以不施肥(CK)为对照,设置单施有机肥(M)、单施无机肥(N)、有机-无机肥配施(MN)3种施肥方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春小麦地土壤N2O排放通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影响因子(NO-3-N、NH+4-N、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春小麦产量进行同期测定。结果表明:春小麦地在整个生育期内表现为N2O排放源,各处理均在施肥后出现N2O排放峰。不同处理土壤N2O累积排放量表现为N>MN>M>CK,N2O净损失量(以氮计算)为1.175 8~1.428 kg·hm-2,占当季施氮量的1.12%~1.36%,有机-无机肥配施降低了氮肥中氮素以气态形式的损失量。MN、N、M处理春小麦产量分别较CK处理增加了45.1%、31.0%、18.8%,各处理土壤NO-3<...  相似文献   

19.
为验证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本文选择25%咪鲜胺EC 50 mL/667m2、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L/667m2、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25%咪鲜胺EC 40+50 mL/667m2共3种药剂配方来研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L/667m2在油菜盛花期一次施药,病株率为0.67%、病情指数0.38,发病最轻,防效达到88.74%,防效最好;且施药后无药害,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混料设计在黄瓜不同类型氮肥配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混料设计中的单形重心设计在黄瓜控释尿素、普通尿素配肥上的应用,测定了黄瓜的产量及其构成,配置了各因子的产量回归方程、解析寻优,对肥料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氮肥比例为x1(普通尿素U)=0.20,x2(控释尿素D60)=0.50,x3(控释尿素D30)=0.30,667 m2纯氮实际用量为x1=7.0 kg,x2=17.5 kg,x3=10.5 kg的方案组合预测最高产量可达8 173 kg/667m2;D30与D60两者配合比单施普通尿素增产1 766 kg/667m2,增产率29.3%,UD60D30比单施普通尿素增产1 599.0 kg/667m2,增产率26.5%,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经济效益分析表明,UD60D30处理施肥利润为3 753.51元/667m2,产投比UD60D30处理最高,为15.46∶1。因此,将普通尿素与两种控释尿素按一定比例混合施用有利于提高黄瓜产量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