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渭北旱塬黄土高原沟壑区营造林抗旱综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渭北旱塬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地区,一直被列为陕西省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重点,研究总结和推广渭北旱塬黄土高原沟壑区抗旱造林技术,围绕解决造林地的蓄水、保墒和多种综合抗旱技术的应用,对有效地解决造林地“水”的问题,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尽快恢复这一地区的森林植被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水资源十分短缺,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黄土高原持续干旱,黄河下游严重的断流现象,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解决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高度重视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  相似文献   

3.
天然林保护工程植被恢复工程(以下简称植被恢复工程造林)是有效遏制山西省吕梁市天然林资源破坏所造成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措施和方法。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由于受到自然干旱、沙尘暴、干热风、冰雹早霜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和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使用。文中指出植被建设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措施,并分析了植被建设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其基本原则。同时,还提出了加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以及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针对目前植被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林草植被建设应统一纳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总体规划之中,与工程措施结合配套;依据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和水分条件,建造不同的植被类型;重视封育这一恢复植被的有效途径;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依法监督管理,防止植被破坏。  相似文献   

6.
渭北黄土高原包括渭南、铜川、延安、咸阳、宝鸡等5地市的北部和榆林地区的南部山区。这一地带,南部地形以土石山区为主,北部主要是以丘陵沟壑为主的黄土高原。年均气温5.9~13.3(℃。年降雨量南部600~700mm,北部350mm左右。 陕西黄土高原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飞播造林要啃的硬骨头。由于这一地带属于北温带和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土壤瘠薄,雨量分布不均,干旱指数高,加上北部白于山区植被稀少,飞播成苗风险大大高于全省其它地区。林业部门为了加快这一地段的绿化造林成果,提高飞播成林效果,在飞播造林中,重点推广了三项技术。一是在关中北部旱原区推广秋季播种技术,避  相似文献   

7.
铁铮 《国土绿化》2000,(3):5-5,7
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注重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们从科学的高度和不同角度阐述了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心声:西部大开发,必须要高扬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这面绿色的大旗。 植被建设对于黄土高原意味着什么 王礼先教授是著名的水土保持专家,近来多次参加高层次的西部考察和调研活动,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他明确提出,植被建设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 黄土高原现有林草植被不能满足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想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林木生长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代表区的安塞县高桥乡3个小流域不同立地条件林木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当地适宜在沟谷、阴坡地进行造林,其它立地条件适宜栽植灌草植被,探讨了不同立地条件植被的配置原则。  相似文献   

9.
植被演替是地植物学中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的理论问题。植被科学的发展,常常与植被演替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植被演替问题和农林牧生产实践关系紧密,如关于森林采伐和抚育更新、次生林改造利用、荒山造林及混交林树种间关系、草原利用和改良、如何防止草原退化、人工草地培植及草种关系与搭配等等问题的解决,都牵涉到植被演替问题,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建造这一生产中的突出问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沟壑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宋西德(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我省多年来的造林实践。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如何提高抗旱造林技术,促使造林质量提高,在本文中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1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