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番茄联合收割获过程中分秧扶秧效果不好、收割损失大的问题,提出番茄两段收获方法,研制番茄扶秧收割机。该机主要由分秧器、扶秧器、切割器、电机和机架构成,能完成番茄分秧、扶秧和收割功能。采用蓄电池提供动力,可实现清洁生产,在大棚、温室内进行收获作业。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收割机三维模型,对关键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虚拟试验和有限元分析优化部件结构并制作样机,为番茄扶秧收获机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彭霞  徐为民  曹杰 《农机化研究》2012,34(2):157-159,163
在虚拟环境下对番茄翻秧机工作过程的关键部件进行了仿真,直观地了解了工作过程中番茄秧的运动情况。首先,进行模型建立与传递、约束与力的定义;然后,对拨秧滚子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学分析,对分秧装置进行力学分析;最后,进行番茄秧与分秧器的接触运动分析、番茄秧与拨秧滚子的接触运动分析。通过在各种参数下结构受力的仿真分析,为物理样机的设计提供了详尽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疆地区采用膜下灌溉技术的番茄种植模式,番茄收获机在作业中,滴灌带和地膜容易缠绕在分离滚筒上的问题,通过对番茄果秧传动过程中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后,确定果秧分离机理,对果秧分离装置的结构进行设计,通过试验证明,该装置果秧分离率为97.8%,分离破损率为1.6%,且能够避免滴灌带和地膜缠绕。  相似文献   

4.
甘薯收获前去除秧蔓工作,国内多采用人工去蔓,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严重影响了甘薯的收获。针对这一问题,根据甘薯农艺要求和种植模式,设计了一种履带式小型甘薯秧蔓处理机。为此,介绍了履带式小型甘薯秧蔓处理机的总体结构及关键部件如粉碎刀具、拨禾机构及挑秧杆的设计原理,采用履带式底盘提高了设备跨沟过埂的能力,采用立式滚筒凸轮式拨禾机构,能有效解决甘薯秧蔓缠绕的问题。同时,运用Adams软件对粉碎刀具和立式滚筒拨禾机构进行动力学仿真。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证葡萄秧安全过冬,入冬前需把葡萄秧掩埋起来。通过分析酒葡萄规模化种植农艺模式,研究葡萄秧埋枝机的作业条件,计算了埋枝机的取土深度,提出了采用两个拨土轮做啮合式旋转的新方法,对土壤进行刮削式挖掘,保证防冻土的细碎、密实,对埋枝机拨土轮的运动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新疆番茄大规模种植的需要及解决番茄联合收获机在收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作业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实现收获作业机械化,根据番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模式,并借鉴国外的番茄收获机的结构特点改进自走式番茄收获机成为牵引式番茄收获机,并对割台装置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洋葱收获机械进行研究与分析,结合西昌市洋葱种植模式,从洋葱收获机具配套作业考虑,针对洋葱杀秧这一收获重点环节提出了立刀盘式杀秧结构技术方案,研制了一种洋葱杀秧机,并进行了试验测试.  相似文献   

8.
加工番茄果秧分离装置运动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深入研究加工番茄果秧分离特性,分析了加工番茄果秧分离装置激振器的运动过程,利用达朗贝尔原理建立其理论模型。利用SolidWorks对激振器的运动过程进行了仿真,并在FS-35型加工番茄果秧分离试验台上,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分离滚筒的运动过程,利用Blaster’s Mas软件对录像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理论模型与实际运动吻合较好,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设计花生联合收获机切秧装置,在确定以旋转锯切为切秧方式的基础上,分析锯盘刀齿齿顶点和齿根点的运动特性,确定了锯盘的齿高、齿数、齿距等关键参数;通过对秧蔓切割时刀刃的受力分析发现合适的刀齿刃倾角可以减小工作时刀齿所受的阻力;建立了花生秧蔓的几何模型,并借助ANSYS/LS DYNA进行关于盘厚、齿高、刃倾角的三因素...  相似文献   

10.
西南丘陵山区是我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区。然而,西南丘陵山区马铃薯收获机械化水平很低,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其制约主要因素包括机械化立地条件支撑性、间套轮作差异性、品种多样性和种植不规范等。为促进西南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及其装备转型升级,应规范机械化种植模式,加强马铃薯杀秧机的研制、试验和适应性改进。事实证明,通过机械化杀秧割除马铃薯地表秧蔓(茎叶),能有效减少马铃薯收获时的负荷、卡堵,大大提高薯土分离质量和收获效率;同时,可以促进马铃薯表皮老化、硬化,能增加马铃薯的防损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加工番茄收获的机械化,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设计了一种振动式加工番茄果秧分离装置,选取里格尔87-5加工番茄品种进行果秧分离性能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随凸轮盘转速增大,果秧分离率先增大后略有减小并趋于平缓,果实破损率总体呈增大趋势,含杂率呈近似线性增大;随拨杆摆振振幅增大,果秧分离率先增大后趋于平缓,果实破损率呈增大趋势,果实含杂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甘薯秧蔓粉碎还田装备发展概况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是垄作蔓生型作物,我国虽是甘薯生产大国,但甘薯藤蔓机械去除技术及装备发展却较为滞后。为此,在分析甘薯秧蔓形态特征、种植概况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秧蔓处理机械发展现状、类型,并简要分析了碎蔓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影响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秧蔓处理机械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类似结构进行分析,以期加快甘薯碎蔓机械的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花生捡拾收获机捡拾装置的秧果捡拾效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捡拾装置的捡拾幅宽、捡拾齿、捡拾输送辊筒等零部件进行设计和分析,重点设计了带有活动间隙角的捡拾齿,阐述了其结构及工作过程,并对捡拾齿捡拾花生秧果时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轨迹分析.同时,以捡拾装置捡拾齿间距、捡拾带速度、捡拾齿活动间隙角度为影响因素,以秧果捡拾...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甘薯分段收获技术需求,结合国内外甘薯收获技术及装备,提出一种甘薯秧蔓收获方式,并设计甘薯秧蔓收获机专用割台。该甘薯秧蔓收获割台主要由拨禾切割装置和防堵防缠输送装置组成,可以实现甘薯秧蔓的切—送—归集。首先,理论分析该割台的关键部件结构参数及传动配置关系,确定拨禾切割装置上仿垄型排列的割刀和弹齿的安装高度和安装密度,以及拨禾轮、割刀和弹齿的结构参数。其次,通过对拨禾切割装置、捡拾装置和螺旋输送装置进行运动学和力学分析,明确拨禾轮、捡拾器、螺旋输送绞龙转速和结构决定秧蔓切割效果和收获质量,并确定捡拾器和螺旋输送绞龙的关键结构参数,最后进行田间试验验证该机具的切—送—归集收获效果。结果表明:当整机前进速度为0.6 m/s,拨禾轮转速为46 r/min,捡拾器转速为43 r/min,割台损失率仅为1.3%,整机作业效率为0.45 hm2/h。割台搭配48 kW拖拉机在工作过程中运行稳定,割台在工作过程中无堵塞、无缠绕,满足甘薯秧蔓联合收获机的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15.
根据甘薯的种植模式和秧茎的物理力学性能,设计一种仿形杀秧机刀辊。确定刀辊结构的总体布局,包括甩刀的排列方式、数量、类型及各部件的材料和结构参数。运用solidworks2013三维建模软件建立仿形刀辊三维模型,利用Ansys软件对甩刀进行强度校核,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直甩刀进行结构优化,为甩刀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稻-秧草模式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秧草学名黄花苜宿,俗名秧草、三叶菜.食用嫩茎叶,可炒食、腌渍及拌面蒸食,味鲜美.具有耐寒、抗逆性强、少病害的特点,是沿江地区传统特色蔬菜.镇江市丹徒区属沿江地区,多年来秧草种植以农户自由种植为主.2007年该区改变了以往低效的稻麦栽培模式,发展稻一秧草栽培模式,发挥了地方特色,促进了农民增收,形成了"润叶"品牌咸秧草和"仙人山"品牌有机稻米.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加工番茄果秧分离振动发生器易堵塞及振动大等问题,基于非圆齿轮轮系可实现复杂变速变向运动及传动平稳精确等优点,设计了一种非圆轮系加工番茄果秧分离振动发生器,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建立了非圆轮系振动发生器虚拟样机模型,对比了需求与仿真角位移和角速度曲线,结果表明:需求与仿真曲线吻合度较高,非圆轮系振动发生器可满足加工番茄果秧分离需求。  相似文献   

18.
加工番茄果秧分离装置的设计及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梳齿法、机械手采摘法和振动分离法的比较,设计了一种偏心式激振机构的加工番茄果秧分离装置,并对其结构和原理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其设计过程。利用Solidworks对分离装置进行建模,通过对其虚拟样机进行干涉检查和动态仿真,实现了在设计阶段对装配体可视化的干涉检测以及产品设计的合理性分析,为实现加工番茄机械化采收提供了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杜宏伟 《农机化研究》2015,(11):113-116
针对红薯秧茎的蔓生性及北方红薯种植模式,研制了适合于垄作红薯秧茎破碎还田机。该机主要由挑秧机构、秧茎破碎装置、刀轴总成、碎秧输送装置和地轮总成等组成。该机由轮式拖拉机牵引,可一次完成秧茎的收割、粉碎、还田等项作业。工作时,动力通过万向节从拖拉机的动力输出轴传出,经过锥齿轮减速器变向增速后,动力分成两路,分别传给秧茎破碎装置、碎秧输送装置和嫩秧切断装置。随着拖拉机前进,秧茎先被挑秧机构挑起,然后被机器前部高悬的旋转圆盘刀切断,高速旋转的破碎刀轴产生负压将切断的秧茎及剩余主干上的薯叶吸进破碎刀轴和护罩间破碎,碎秧落入碎秧输送装置的输送带,被均匀输送抛撒至垄沟。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甘薯秧回收机抛送功耗高的问题,同时提高抛送装置抛送性能及甘薯秧回收率,对回收机抛送装置的风机结构及工作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分析抛送装置甘薯秧动力学特性及功耗影响因素,应用CFD-DEM气固耦合法对抛送装置的输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揭示回收机内气流速度场分布和碎甘薯秧运动规律。以抛送装置比功耗、甘薯秧回收率、抛送速度为试验目标,风机转速、叶片数、叶片倾角为试验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中心组合仿真优化试验并进行试验验证。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风机转速为880r/min、叶片数为3、叶片倾角为7°时,抛送装置比功耗、甘薯秧回收率及抛送速度分别为718m2/s2、92.79%、5.96m/s。对比试验表明抛送装置优化改进后比功耗降低15.83%,甘薯秧回收率提高1.75%,抛送速度提高5.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