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海中南部鳀鱼的生殖力及其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2004年在山东半岛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调查资料和1985~1986年相关历史资料,分析鳀鱼在经过近20年的高强度捕捞过程中,资源衰退导致个体绝对生殖力与叉长、纯重和年龄之间关系的变化,并对两个时期相同个体鳀鱼的生殖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2~2004年鳀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14 850±579)粒,个体绝对生殖力随叉长、纯重和年龄的变化显著;与1985~1986年同海区、相同叉长范围和纯重范围的鳀鱼相比,2002~2004年鳀鱼生殖力的增大显著.生殖力增加可能是鳀鱼对长期捕捞压力及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根据10多年在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越冬场进行的声学/拖网调查生物量评估结果,利用调谐有效种群分析方法(VPA)对黄海鳀鱼资源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鳀鱼限额捕捞工作内容和程序框架。并根据2001年鳀鱼生物量情况推荐,F↓(0.1)为0.7时  相似文献   

3.
黄海鳀鱼鱼体能值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2002年6月~2003年9月黄海中南部水域鳀鱼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产卵、索饵和越冬期鱼体能值的季节变化以及精巢和卵巢能值的变化情况。产卵期(5~7月)、索饵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鳀鱼能值的变动情况反应了性腺发育状况。卵巢能值和精巢能值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幼鱼和成年鳀鱼能值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但各个月份幼鱼能值均比成鱼低。鱼体能值从越冬期到产卵前期变化很大,达40%~50%,这主要由脂肪含量变化引起。湿重丰满度系数比干重丰满度系数估算鱼体能值准确度差。  相似文献   

4.
黄海鳀鱼的卵巢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和常规目测法对黄海鯷鱼的卵巢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卵巢各发育期的特征,对不同发育期卵巢内卵母细胞的发育时相组成、卵径分布、卵巢两叶及其前、中、后部发育的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鯷鱼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Ⅱ期卵巢由1~3时相卵母细胞组成,2时相卵母细胞在数量上占优势(66.39/6);Ⅲ、Ⅳ和Ⅵ期卵巢均由1~4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其主要区别在于4时相卵母细胞所占比例不同,其中Ⅳ期卵巢中最高(34.8%),Ⅲ期次之(28.69/6),Ⅵ期最低(17.8%);Ⅴ期卵巢由1~5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已发育成熟的5时相细胞所占比例最高(29.8%);卵巢由Ⅲ期到Ⅴ期的发育过程中,主要是3、4时相卵母细胞向4、5时相的发育,1、2时相细胞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卵母细胞的粒径分布呈明显的峰、谷特征,这与以前对该问题的“浅锯齿状分布”认知有明显不同;Ⅲ和Ⅵ期卵巢内的卵径(长径)呈单峰分布,优势粒径组均为0.5~0.6mm;Ⅳ和Ⅴ期卵巢呈双峰分布,优势粒径组分别为0.2~0.3mm、0.7~0.8mm和0.5~0.6mm、1.1~1.2mm;V期卵巢两个优势卵母细胞群在粒径分布上彼此分离,粒径较大的群内均为水合卵母细胞,呈现出明显的分批产卵特征。鯷鱼卵巢左叶大、右叶小,右/左重量比值为0.71,95%置信区间为(0.67,0.75);卵巢叶间和叶内部位间卵母细胞的发育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黄海鳀鱼的生长特征及其年际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1年1月和2004年1月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越冬群体的生物学资料和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1997~2003年海表水温资料,对鳀鱼的生长特征及其年际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水温与鳀鱼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2000年6、8、10月和2001年1、3、5月份的调查资料对鳀鱼生长的季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1年和2004年鳀鱼的Von Bertanaffy体长生长方程参数L∞、k、t0分别为190.1mm、0.47、-0.06和172.7mm、0.61、-0.17;体重生长方程的参数W∞、k、t0分别为45.4g、0.46、-0.11和35.5g、0.60、-0.21;生长拐点分别为2.35龄和1.72龄。相对2001年,1~3龄鱼的体长和体重积温生长速度增大,4龄鱼的体长积温生长速度相同,体重积温生长速度减小。(2)伴随着群体的补充和个体的生长与死亡,鳀鱼的体长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鳀鱼个体的肥满度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出现在生殖盛期之前的5月,为0.82;最低值出现在越冬期之后的3月,为0.44。  相似文献   

6.
黄海鳀鱼越冬洄游分布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结果表明,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呈现出一种为温盐环境因子所“驱动”的态势;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是其两个主要控制因素。秋季黄海冷水团决定着鳀鱼的洄游与分布,鳀鱼主要聚集于黄海冷水团的边缘、底层水温11~12℃等温线附近,冷水团边缘应是鳀鱼越冬洄游的主要路径。冬季黄海暖流决定了鳀鱼的越冬分布,鳀鱼主要密集于黄海暖流入侵所形成的暖水舌边缘、水温11~13℃等温线附近。物理环境适合度与鳀鱼的分布有着良好的匹配,适合度由低到高的负梯度方向决定了鳀鱼的越冬洄游路线,适合度高值区恰是越冬鳀鱼的密集区;表明适合度可作为一有效环境指标在预测鳀鱼密集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0~2004年在山东半岛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多学科综合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及1991年等相关历史资料,从体长组成、集群特征、年龄结构、性腺成熟度、性成熟系数、性比、摄食强度等多个方面研究了鳀鱼生殖群体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鳀鱼生殖群体全长组成范围为6~16cm,优势长度9~12cm,长度组成年代际变化明显,生殖群体组成趋向小型化;(2)生殖群体由1~4龄鱼组成,与1991年相比1龄鱼比例增加,生殖群体的平均年龄减小;(3)6月上旬进入产卵盛期,鳀鱼雌性个体性腺成熟度以IV期、VA期占优势,6月下旬IV期和VA期比例减少,VB期和VI-IV期比例增加,7月上旬VI-III期和VI-II期比例占优势,盛产期结束;(4)鳀鱼生殖期间摄食强度较弱,空胃率超过60%。(5)生殖群体按个体大小集群产卵,各群聚优势长度组成存在明显差别,性腺发育程度不一致。本文还对鳀鱼资源衰退给生殖群体结构和种群补充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1年12月,2012年1月、5月、9–11月,2013年5月、9–12月和2014年5月在山东威海市中心渔港、石岛渔港拖网、双岛湾定置网渔获物中采集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样本,分别采用相加的误差结构和相乘的误差结构,利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了黄海北部鳀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参数a和b,结合以往研究计算鳀鱼体型因子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贝叶斯方法能够很好地计算参数a和b的估计值及不确定性;偏差信息准则可以从备选模型中选择出合适的模型,将具有相乘误差结构的体长与体重关系式选为最佳模型。春季、秋季和冬季鳀鱼样本的体长(L,cm)与体重(W,g)关系分别为W=6.186×10–3L3.1360,W=4.892×10–3L3.1774,W=4.479×10–3L3.2206。3个季节样本的体长与体重关系曲线差异显著,春季样本的体长与体重关系曲线明显高于秋季和冬季样本的曲线,秋季与冬季样本的体长与体重关系曲线较为接近。全年数据的体长与体重关系曲线会低估春季鳀鱼的体重,高估秋冬季鳀鱼的体重。从1964年至今,鳀鱼参数a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规律;从2004年起参数b有变大趋势,2004–2014年估计的参数b明显大于以往估计值。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估计的鳀鱼体长与体重关系曲线明显高于20世纪60~80年代估计的曲线,显示着同体长鳀鱼的平均体重较以往变大了。黄海北部鳀鱼全长与叉长的关系为TL=0.0615+1.0908FL,鳀鱼体型因子的分布范围为0.004 73~0.006 60,中位数为0.006 03,鳀鱼体型因子可作为定量描述其体型特征的一个指标。研究结果为探讨鳀鱼对捕捞压力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鳀鱼资源评估积累了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9.
黄、东海越冬鳀鱼的分布与水文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绍赛 《水产学报》1989,13(3):201-206
越冬鳀鱼密集区主要分布于最适水温(11~13℃)水平梯度大的冷水或暖水舌锋区,其水平位置,范围大小和鱼群密集程度随最适水温分布趋势的逐月变化和年际变化而发生变化。 鳀鱼垂直分布有昼夜变化。在无温、盐跃层水域,白天鳀鱼分布于中下层或近底层,且易集成小群;夜间鱼群分散,几乎分布于整个水层。但在有温、盐跃层的水域,因受跃层的影响,鳀鱼常常分布于跃层之上的水层。  相似文献   

10.
越冬和产卵洄游期黄海鳀鱼对能量的利用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年6月至2003年9月黄海中南部水域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样品,分析越冬和产卵期间鳀鱼能量利用差异。结果显示,各个月份鳀鱼性腺指数(GSI)和腹腔含脂量等级呈负相关。越冬和产卵期间鱼体脂肪消耗速率有显著差异,纯鱼体脂肪消耗速率也有相似变化。摄食期间(3~5月)黄海鳀积累大量脂肪作为能量储备,产卵前期(5月)个别鳀鱼全鱼体脂肪含量超过40%,平均脂肪含量达15%,产卵过后平均脂肪含量水平下降了10%~11%。然而,越冬期间(11~1月)脂肪含量变化幅度很小。产卵期间(5~7月)全鱼体脂肪含最与性腺重量(性腺成熟度为Ⅳ或Ⅴ期)呈显著正相关。叉长和性腺重量(性腺成熟度为Ⅳ或Ⅴ期)也呈显著正相关。越冬期间全鱼体和纯龟体的同体物质(蛋白质)含量比产卵期间低1%-2%。各个月份全鱼体固体物质(蛋白质)含量比纯鱼体低1%左右。越冬期间各叉长组能量变化很小,而产卵期间月能量消耗则随叉长呈指数增长。能量损失主要是脂肪新陈代谢造成,而存储蛋白质主要用于性腺发育,并且在越冬和产卵期间全鱼体的蛋白质含量保持相对常量。  相似文献   

11.
黄海玉筋鱼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4年来,对黄海玉筋鱼渔场变动进行了全年跟踪调查。产卵期对沿海小型流动渔具及定置张网渔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繁殖习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海35N°以北近海,存在着范围很广的玉筋鱼产卵场,主要产卵场有3处,各自相互隔离。本文主要以北部产卵场为重点,开展该鱼繁殖习性的研究。北部产卵场玉筋鱼产卵盛期为11月,Ⅳ~V期卵巢内相同卵径的频率分布十分集中,为明显的单峰型,属一次性产卵类型。1龄玉筋鱼95%以上性成熟,作为小型鱼种,个体绝对生殖力很高,纯重在1.8~13.8g、体长在90~200mm,个体绝对生殖力一般在0.60~4.20×104粒,个体生殖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玉筋鱼群体组成简单,生殖群体最高仅为3龄,以1~2龄为主,年度发生量有波动,但不大。过度利用剩余群体以及对幼鱼的破坏,已导致了北部及西部产卵场的发生量连年锐减,实现可持续利用这一资源也是该项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黄海Ti鱼限额捕捞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0多年在黄海中南部Ti鱼(Engraulis japonicus)越冬场进行的声学/拖网调查生物量评估结果,利用调谐有效种群分析方法(VPA)对黄海Ti鱼资源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Ti鱼限额捕捞工作内容和程序框架。并根据2001年Ti鱼生物量情况推荐,F0.1为0.7时,Ti鱼总允许可捕量(TAC)不超过10万t。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6年和2010年在黄海北部取样测定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数据以及怀卵量计数结果, 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日本鲭产卵群体基础生物学特征方面, 1986年的叉长、体质量、纯体质量和性腺重这4项基本生物学指标的范围和平均值均明显大于2010, 年龄结构从1986年由1+~7+龄组成, 2+龄和3+龄为优势组, 改变为2010年由1+~3+龄组成, 2+龄为优势组。在性腺成熟度组成和性腺指数(GSI)方面, 2次采样均发现日本鲭雌鱼性腺成熟度以期和期为主; 开始排卵前, GSI随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同叉长组而言, 2010年平均GSI1986年呈现增加趋势。相同叉长组的繁殖力分析表明, 相对于1986, 2010年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升高了11.93%, 而绝对繁殖力则下降了18.45%。这些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日本鲭群体年龄结构简单化、个体小型化、生长速度加快等原因造成的。为了今后更好地保护并可持续利用日本鲭资源, 在现有的围网休渔制度的基础上, 建议在东黄海日本鲭各主要产卵场及其产卵期制定其他相应的保护措施, 以限制其他捕捞网具对该物种产卵群体的过度捕捞。

  相似文献   

14.
15.
东黄海大黄鱼洄游路线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徐兆礼  陈佳杰 《水产学报》2011,35(3):429-437
依据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82年共12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产量分布、鱼群移动等方面,研究了东黄海大黄鱼的洄游路线。结果显示,东黄海大黄鱼只有一个种群,两处越冬场。其中,外海越冬场主要位于30°00′N~32°00′N,124°00′E~126°00′E水域,近海越冬场位于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北部禁渔线外侧。每年3-4月,外海越冬场鱼群向西进入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5月,这部分鱼群部分向西北进入吕泗渔场沿海产卵,另一部分向西进入舟山群岛沿海的岱衢洋、大衢洋、黄泽洋和大目洋等水域产卵;到了6月,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近海形成索饵群体;6-8月,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近海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4°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索饵场的大黄鱼向南做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从这里,一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一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北部禁渔线外侧近海越冬的大黄鱼群体,在春季产卵洄游中,部分北上在舟山渔场与外海来的鱼群汇合,进一步游向吕泗渔场和舟山群岛沿海产卵,部分就近游向沿岸的猫头洋、洞头洋、乐清湾、官井洋和东引岛等水域产卵,产卵后的群体在产卵场附近索饵,冬季回到就近的越冬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