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祥 《吉林农业》2010,(8):53-5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措施。文章对工作中遇到的拆迁安置点无指标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解决城镇政府现实用地压力的有效手段。但该政策在执行中却产生了许多问题,如区域差距扩大、城镇用地粗放、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难以维系、耕地质量下降、村民利益受损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增减挂钩工作中政府的完全主导和农民集体失语。应让政府保持中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有利于"三农"发展的增减挂钩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减挂钩)为发展和耕地保护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用地、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增减挂钩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项目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该研究阐述了增减挂钩相关概念,分析了增减挂钩实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今后增减挂钩工作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博白县为研究区域,从"挂钩"拆旧和"挂钩"建新项目区优选2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挂钩"拆旧和"挂钩"建新评价单元进行等级划分,将综合分值>60分的20个行政村作为"挂钩"拆旧项目区优选的范围,然后将拆旧区优选范围内集聚度指数>0.2的7个农村居民点作为最终的"挂钩"拆旧项目优选区;将综合分值>17的区域作为最终的"挂钩"建新项目优选区。  相似文献   

5.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研究已经持续十余年,为了宏观把握其演变进程,充分了解各阶段的研究热点,探索未来发展方向,该研究应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在中国知网中,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对结果进行初步筛选,再将文献导入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经过长时间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现阶段已经进入转型跨越式发展,拆旧建新同扶贫助农相关联;(2)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制度探讨和拆旧区治理方面;(3)高等院校是增减挂研究的主力军,尤其是农业类院校,主要研究人员同主要研究机构相耦合,各机构之间合作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国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认为国内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的意义及必要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存在的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等方面,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效益分配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效益评价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应重视对这类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用地矛盾,与此同时也对农村土地的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五家渠市未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相关做法进行可行性研究,对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进行了测算,最后得出规划期间五家渠市连队居民点整理潜力可以满足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深入了解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市场化政策,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农民三个主体的决策行动,理清制度变迁的演变过程,结合政策施行后可能给农民生活福利带来的影响,评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的现实绩效,探究政策实施的现实意义,进而为政策施行提供几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两型社会"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如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1996-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及人口数据,以2008年为规划基期年,按照人均用地指标法,预测规划目标年2015年、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并据此提出高、中、低三种挂钩方案,分别测算出其挂钩潜力,选出适合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挂钩方案,并就挂钩开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在采取中、低挂钩方案时,武汉城市圈完全有能力开展挂钩工作。  相似文献   

10.
邓艾  蒋敏  李芹芳  许晓婷  张晓霞  景慧  张娜  胡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71-16873
采用定性、归纳演绎等方法,从综合分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内涵出发,针对挂钩涉及的3个关键环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资金筹措、挂钩周转指标管理,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关键环节采用的模式:"迁村并点"、"空心村"改造、高层立体、迁村上山模式以及相关的资金筹措、周转指标管理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适用区域进行分析研究,为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合理运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容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罗蕊  黄鹄  余婷 《现代农业科技》2010,(12):384-385,39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对某地区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间结构调整和村庄归并等,可增加的用于置换城镇建设用地的有效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是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容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分析主要是对在各种标准要求下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达到何种水平时,可以满足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胡祥 《吉林农业》2010,(7):15-15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措施。泗阳县自2007年开始开展此项工作。文章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及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区土壤质量背景,分别总结了拆旧区复垦过程中农村居民点和采矿用地的土壤改良措施,如土壤基质物理结构重置、改善基质养分状况、清除基质中的有害有毒物质等。通过土壤改良技术的有效实施,可使复垦后的土地真正得以利用,土壤改良在今后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是国家推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压力、促集约、促统筹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介绍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提出存在的局限性,并作出新的内涵解释,以期指导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为支撑,研究乌鲁木齐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规模测算方法。基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腾退规模的测算,从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出发,运用需求与腾退平衡体系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腾退规模满足建设用地需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潜力系数为1.02,增加潜力面积为40.40hm2。研究立足于缓解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压力,反映地区实际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流转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进一步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于集约节约利用建设用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合理布局建设用地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使该项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地运行和发挥其作用,通过从政策制度、整理潜力分析、土地整理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总结研究,并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实际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增减挂钩工作的合理开展。  相似文献   

17.
袁田  何政伟 《吉林农业》2011,(1):17+16-17,16
文章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概念、政策法规等理论基础上,对简阳市挂钩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土地适宜性、限制因素、水资源平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简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增减挂钩已成为实现土地利用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助推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手段。合川区作为重庆市城乡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示范区,从实际出发,紧抓政策机遇,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扎实进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23-226
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作为脱贫攻坚的土地政策支持起,有效缓解了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并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拓展了资金来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2016-2018年安徽省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相关数据,从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了当前安徽省节余指标流转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完善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内流转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也得到较好发展,并且政府也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力度。为能够使新农村建设得以更好进行,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有利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就是众多政策中的一种,并且在现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到必不可少作用。本文就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