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牛体外受精胚胎分离胚胎干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DMEM+15%NBS+0.1mmol/Lβ-巯基乙醇+0.01μmol/L亚硒酸钠+10μg/L LIF+10μg/L IGF-1作为培养液,以原代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为饲养层,利用8日龄牛体外受精胚胎获得了传3代的牛类胚胎干细胞(类ES细胞)。通过体外分析试验,对所得类ES细胞的多能性进行了鉴定。结果在培养2d后,牛类ES细胞分化形成了类似于扩张囊胚的结构,悬浮于培养液中。  相似文献   

2.
卵巢卵母细胞培养于A、B、C三种成熟液内的体外成熟率分别为94.61%、89.47%和70.43%,体外受精率分别为71.86%、78.95%和40.87%。受精卵培养于颗粒细胞单层、输卵管上皮细胞单层和中间受体的2 ̄4细胞发育率分别为47.31%、54.92%和62.81%,其桑椹胚发育率分别为10.75%、12.30%和18.59%。移植受体11头,妊娠3头,移植妊娠率为27.27%,其中1头  相似文献   

3.
4.
将采自肉联厂屠宰车间的牛卵巢中的卵母细胞置于TCM-199+10%ECS(0d)+FSH(1万IU/L)+LH(5mg/L)中培养成熟,用含0.3%透明质酸酶的消化液将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细胞去掉,并以7.5mg/L的CB液处理后,用微吸管吸去透明带内的第一极体及极体下面的部分卵母细胞质,然后将经体外受精并发育至8~16细胞期胚胎的卵裂球注入去核卵母细胞的卵周隙中,再将移核胚置于电融合槽内进行融合(电场强度为1200V/cm,持续时间为80μs,1次脉冲刺激)。将融合的胚胎移入生长有单层贴壁颗粒细胞的发育培养液(TCM-199+10%牛血清)中培养,观察移核胚的融合率及发育率,部分去核卵母细胞经染色后观察去核率。结果表明:(1)移核胚的融合率为86.9%(53/61);(2)发育至2~8细胞期的胚胎占培养的移核胚胎总数的21.3%(10/47);(3)卵母细胞的去核率为68.2%(45/66)。  相似文献   

5.
牛体外受精胚胎卵裂阶段对其体发育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经过体外成熟培养(IVM),体外受精(IVF)后获得的牛早期胚胎,按其所处卵裂阶段的不同,划分为2细胞、3~4细胞和5细胞以上3个试验组,在体外条件十继续培养到发育囊胚和孵化囊胚阶段,以观察在胚胎早期,受精卵裂发育的快慢与其后胚胎所获得的继续发育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牛早期胚胎体囊胚发育率的高低,与其在体外培养(IVC)前卵裂发育的快慢成正比。在IVF后42~46h处于2细胞、3~4细胞和5细胞  相似文献   

6.
从屠宰场收集黄牛卵巢,取皮质深层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分析了影响其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成熟培养液中添加FSH(10IU/mL)、HCG(20IU/mL)和17β-E2(1mg/L)对卵母细胞受精后早期胚胎发育能力有极显著促进作用;等量牛卵泡液(BFF)与新生牛血清(NCS)对体外受精胚胎发育效果影响不显著,以15?F为宜;颗粒细胞与输卵管上皮细胞均能显著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后早期胚胎的发育率,颗粒细胞 输卵管上皮细胞对克服胚胎阻滞现象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8.
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技术是指卵母细胞在体外条件下与雄配子发生结合,完成受精,发育成胚胎,成完整个体的技术,是适应市场发展,提高国内自主育种水平的高科技手段.体外受精技术可以选择后代性别,加速育种进程,提高受精质量,在科学研究和良种选育中对牛体外受精技术都有很大的需求.因此,本文将从牛卵母细胞的获取、精子的体外获能、体外受精以及胚胎发育和移植四个方面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牛体外受精胚胎工厂化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大量优良遗传性状的胚胎,用于胚胎移植。作者就该技术的5个主要环节,即活体采卵、体外成熟、体外受精、体外培养、胚胎冷冻及发展前景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屠宰黄牛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IVM)、体外受精(IVF)后的早期胚胎,与单层颗粒细胞(GC)、输卵管上皮细胞(BOEC)等体细胞共培养及在胎牛血清的胚胎培养液中的后续发育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以期筛选出最佳的体外培养条件。结果表明:使用GC和BOEC体外共培养牛体外受精后胚胎,均取得了较好的囊胚发育率;且牛体外受精后早期胚胎体外培养体系中,添加10%血清能有效地促进牛体外受精后胚胎的囊胚率。  相似文献   

11.
12.
比较了3种不同浓度的甘油(1.4,1.0,0.7mol/L)和投液氮温度(-25℃、-30℃和-35℃)对牛体外受精胚胎冷冻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最终投液氮温度为-25℃时,胚胎冻后存活率以1.4mol/L甘油组为最高,同1.0mol/L甘油组相比,差异显著(78.5%vs 64.5%,P〈0.05);与0.7mol/L甘油组相比,差异极显著(78.5%vs53.5%,P〈0.01)。以1.0mol/L的甘油冷冻,-30℃投液氮的效果优于-25℃的,它们之间冻后胚胎的孵化率差异显著(77.1%vs 64.5%,P〈0.05)。用0.7mol/L甘油冷冻,投液氮温度以-30℃的为最好,冻后胚胎的孵化率(73.3%)极显著(P〈0.01)高于-25℃的(53.5%)。用1.4mol/L甘油冷冻,以-25℃投液氮为最好,冻后胚胎的孵化率(78.5%)显著(P〈0.05)高于-35℃的(65.7%)。结果表明,不同的甘油浓度和投液氮温度对牛体外受精胚胎的冷冻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某些因素对牛和小鼠类胚胎干细胞分离与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荷斯坦牛胚胎和小鼠胚胎为材料 ,研究了犊牛血清、饲养层、培养液、添加物和消化液对牛胚胎干细胞和小鼠胚胎干细胞克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2 4h内使小鼠胚胎贴壁率达 86 %以上的犊牛血清可用于小鼠和牛胚胎干细胞的分离 ;在 ES细胞分离与克隆中 ,以 15 %~ 2 0 %犊牛血清为宜 ,在 DMEM(L)培养基中添加 0 .1μmol/LNa2 Se O3 0 .1mmol/Lβ-巯基乙醇 10 μg/L IGF 10 0 0 IU/m L L IF,能显著提高牛 ES细胞分离与克隆效率 ;在TCM199、DMEM(高糖 )和 DMEM(低糖 ) 3种培养基中 ,低糖 DMEM更适宜于牛 ES细胞的分离 ;优秀胚胎形成的团状 ICM更适宜于分离与克隆 ES细胞 ,在 37℃用低浓度消化液处理 ICM或 ES细胞集落 ,再以机械将其离散为细胞小块 ,ES细胞克隆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牛体外受精胚胎卵裂阶段对其体外发育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经过体外成熟培养(IVM)、体外受精(IVF)后获得的牛早期胚胎,按其所处卵裂阶段的不同,划分为2细胞、3~4细胞和5细胞以上3个试验组,在体外条件下继续培养到发育囊胚和孵化囊胚阶段,以观察在胚胎早期,受精卵裂发育的快慢与其后胚胎所获得的继续发育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牛早期胚胎体外囊胚发育率的高低,与其在体外培养(IVC)前卵裂发育的快慢成正比。在IVF后42~46h处于2细胞、3~4细胞和5细胞以上卵裂阶段的早期胚胎,其囊胚发育率分别为6.5%、21.4%和44.9%,差异非常显著(P<0.001);而经过7~9d的IVC后仍滞留在IVC前原卵裂阶段,丧失继续发育下去能力的胚胎比率则分别为51.6%、32.7%和25.7%,与其IVC前卵裂发育的快慢成反比。在IVF后66~70h仍处于2细胞和3~4细胞卵裂阶段的早期胚胎,其体外发育能力明显降低,囊胚发育率只有1.3%和8.2%;而滞留胚胎率则分别高达90.9%和59.4%。结果表明,牛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卵裂发育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其后体外发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是微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μTAS)和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的重要支撑技术,其微量化和微尺度的优势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是生殖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但由于其低效性,人们在不断寻求新的技术手段。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微流控技术在生殖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精子筛选、体外受精和配子/胚胎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为辅助生殖技术提供了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牛磺酸对牛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牛体外受精后早期胚胎体外发育时向其基础培养液中加入牛磺酸对胚胎桑椹胚率、囊胚率和孵化囊胚率的影响.试验1:以TCM-199 10?S为基础培养液(对照组),再加入7、14 mmol/L的牛磺酸(试验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桑椹胚率分别为48.1%、47.4%和43.2%;囊胚率分别为26.4%、22.3%和21.0%;孵化囊胚率分别为21.8%、18.7%和0.试验2:IVF后2细胞、4~8细胞及8~16细胞期,在基础培养液中分别添加7 mmol/L的牛磺酸时,桑椹胚率分别为48.7%、57.1%和52.0%,囊胚率分别为25.1%、30.7%和27.9%,孵化囊胚率分别为25.9%、28.6%和25.0%;而添加14 mmol/L牛磺酸时,桑椹胚率分别为50.4%、56.4%和55.4%,囊胚率分别为26.5%、31.3%和27.7%,孵化囊胚率分别为27.5%、31.1%和29.9%.结果表明,体外发育培养液中添加7 mmol/L牛磺酸可显著提高桑椹胚率和囊胚率(P<0.05),并且在4~8细胞期添加14 mmol/L牛磺酸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牛胚胎生殖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牛胎儿为材料,从原始生殖细胞(PGC)分离培养出胚胎生殖细胞(EG),并进行传代和鉴定,对影响胚胎生殖细胞分离与培养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以共培养方式培养牛原始生殖细胞时,原代培养都可以出现大量形态较好的EG细胞集落,说明同源的体细胞可以很好地支持PGC的生长和增殖,组织块培养细胞克隆数目较少,PGC很难增殖,不能形成典型的集落,传代也不理想,只传了一代.同时比较了不同传代方法对牛胚胎生殖细胞细胞传代的影响,发现消化+机械分离法和消化+吹打法都可以用于EG细胞的传代.消化+吹打法操作简单,省时省力,也能够很好的保持细胞的增殖活力.原代培养的牛原代胚胎生殖细胞进行了细胞表面标志抗原SSEA-1,3,4鉴定,呈弱阳性.细胞体外培养可以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和类胚体.  相似文献   

18.
牛精原干细胞的分离和纯化及体外培养的一般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两步酶消化法制备5月龄的牛生殖细胞悬液,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精原细胞,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37℃,5%CO2饱和湿度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形态变化。结果5月龄牛的曲细精管主要包含细胞为精原细胞、Sertoli细胞,每克睾丸实质收获生精上皮细胞总数平均为3.18×106个细胞,精原细胞纯化后纯度达69.27%,精原细胞主要分布于27%~35%的Percoll梯度中。牛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6~7 d后开始分裂,20 d后精原干细胞形成小集落。结果表明用两步酶消化、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的精原细胞能满足体外培养的需要,可以存活并发生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