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北方汉民历经长期的向南大迁徙,辗转到赣闽粤边区之后,与当地土著相融合,大约在宋元之际就形成了汉民族的一支新秀客家民系。客家人喜茶,客家人的生活离不开茶,茶成为客家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出客家民性及客家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2.
擂茶是客家人在物质生态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项创造。擂茶原为中原的一种地方风味的小吃,有的地方称其为油茶,有的地方称其为鬥茶。客家人在艰辛的生活环境中利用从中原带来的工艺和南方的原料加工出了一种新的饮食——擂茶。擂茶的演变过程与我国茶叶的发展历史有关,但这并不等于说有了茶叶就有了擂茶。制作擂茶的一种工具叫擂钵,但不是所有的钵都是擂钵。客家民系的形成在明代中叶,一些人认为较早,但最早也不会超过南宋。那种捕风捉影,望文生义,把茶、擂茶产生的历史上推几千年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胡华科  郑春燕 《农业考古》2012,(1):343-345,371
1.前言客家,是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区最广的民系之一,并主要聚居于大陆的赣闽粤边区(1-4)。客家文化研究也逐渐形成了一门学说,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  相似文献   

4.
从客家岁时节日透视客家人的农业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时节日作为客家人生活方式的直接反映,反映出客家民系的传统习惯、伦理道德、信仰心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俗特色,是了解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窗口。那么在客家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传统文化心态呢?众所周知,客家人根在河洛,  相似文献   

5.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2,(2):135-137
一、客家好客与答礼(一 )客家极好客客家常年居住在深山僻壤地带 ,客人较少 ,但每逢有客人到来 ,不管什么时候 ,也不管走进哪一家 ,主人都会立即取出“茶米” ,泡一杯浓茶敬上。客家人称茶叶为“茶米” ,将茶与米等同看待 ,说明他们对茶的重视程度。客家人一则自己饮茶成癖 ,二则以茶待客成俗。来客进门先敬茶 ,品尝一番后才开始拉家常或谈正经事。正应了客家有句“喝上两杯再说”的俗语。不管是谁家的客人到来 ,客家人都会把他当作自己家的客人一样 ,热情地接待 ,关怀地问寒问暖 ,客家人纯朴好客之风世代相传 ,吃饭时 ,家家户户则会主动各…  相似文献   

6.
宁娟 《农业考古》2012,(1):51-55,93
本文所指的"石壁地区"是指以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为中心的闽西与赣南交界的一带地区(以下简称"石壁")。石壁客家民间信仰在闽赣粤客家原生地民间信仰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石壁客家民间信仰为例,探讨客家民间信仰与稻作文化之间的关系。石壁是客家先民最重要的集聚地,也是孕育客家民系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客家先民辗转迁徙至此,远离了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乱,在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中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客家先民传播先进的  相似文献   

7.
客家擂茶源流考厦门市博物馆薛翘赣州地区博物馆刘劲峰我国是世界茶乡,在其绚丽多彩的茶文化百花园中,客家擂茶是一朵散发着山花清香的奇葩。客家擂茶,是指聚居在闽、粤、赣边区(即汀州、梅州和赣州辖地)操着带有浓重中原古音客家人的一种茶俗。笔者在这三角地带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赣南客家的民俗活动入手,深入挖掘赣南客家民俗与民歌的依存关系,从而进一步展示客家人独特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信仰,探求能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富有特色的赣南客家风情继续流传下去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客家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民系,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中原先民经五次南迁而形成客家人。 第一次大迁移,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  相似文献   

10.
客家文化是将古代传统文化和南方的土著文化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群体南迁的一支民族,保持和弘扬优秀的华夏文化是他们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客家民俗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虽有借鉴吸收南方土著的山地文化,但更多的是继承传统的中原文化。舞蹈是人物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将人物内心的情感进行完美表达的一种形式。客家民俗文化中舞蹈形式不仅仅有效的表达了客家文化的精神,并且借助舞蹈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完美的展现了客家人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1.
温珍琴 《农业考古》2006,(3):158-161
地名是特定的地域之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系或民族地名的冠名方式及文化内涵有不同的特色.赣南地处江西南部,居民大部分为客家人.本文主要探讨赣南农村聚落名的用词情况及其特征,旨在揭示这一区域农村聚落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沈露儒 《农业考古》2007,(3):223-226
客家民间文化具有渊远的历史。客家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民间文化的一朵鲜艳的奇葩,深深地扎根在客家民系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客家民间文学成为当地风土人情话题,它引导和教育了世世代代的客家人。客家人的道德观念、生活习性、宗教信仰等都深深受其影响。同时,它更多地左右和教育了众多客家妇女,客家民间文学与客家妇女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反映了客家各种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本文重点从客家民间文学,如山歌、俗语、谚语等入手,阐释客家传统女性形象并分析成因。  相似文献   

13.
熊飞 《农业考古》2007,(3):242-244
以"哎呀嘞"为歌头的一类山歌,是客家民系在赣南、闽西孕育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客家山歌。经在兴国跳觋活动中使用而成熟、定型,并在周边各地广为传唱。本文通过对各地采集的同类山歌的音调、结构分析比较研究,以扩大读者对兴国山歌更广泛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曹耀  应康  邓丹雯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3):176-179,198
赣南是客家人最早聚居地之一,有丰富的客家传统食品,黄元米果是其中之一.赣南地区客家传统食品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具有市场开发前景.介绍了客家传统食品黄元米果的历史和制作工艺现状,论述了开发黄元米果的可行性,指出黄元米果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健康持续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旨在为黄元米果的生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陈哲  黄玉英 《农业考古》2006,(3):182-184
客家人一生都演绎着客家的风情和风俗,长期积淀民间的风俗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是客家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与歌唱相结合的赣南客家民俗活动,主要在过年、闹花灯、食新节、做新房、婚嫁、丧事、生病时出现.这些歌唱内容有传授知识的,有表达喜怒哀乐情感的,有祈求上天保佑的.本文作了初步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6.
跑堂     
跑堂方草阳春三月的一天,到一位朋友家里拜访,正好碰上他家举行新建住房的峻工仪式,那热热闹闹的场面,让我想起了故乡———赣南老区赣县农村客家人的“跑堂”风俗。在家乡赣南一带,谁家遇到建新房、婚丧嫁娶,同族的叔伯、大哥大嫂们都要去帮忙,名曰“跑堂”。是邻...  相似文献   

17.
米馃飘香     
毛瑞林 《农业考古》2002,(3):249-250
客家祖上从中原迁徙来赣南、闽西、粤北山区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客家人也在山坑里开垦了大量的坑田。由于光照不足,山上的腐殖质被雨水冲涮入坑,土地肥沃,外加四季溪水充盈,积水成洼,变成了酸性很强的冷浸田,田里栽下一种谷壳长满黑色绒毛的黑糯谷,谷粒比其他谷短而圆。这种糯谷碾出的米粘性比蒸水酒的糯谷还强。客家人把它们精制成了一种颜色象黄鲇,但比黄鲇粗大的特有果品——黄鲇米馃。这种果品口感油腻柔软、细嫩爽齿、果味清香。……  相似文献   

18.
<正>四川洛带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是中国内陆"最后的客家王国",中原古文化的"人文活化石"。让我们一起走进洛带,走进客家,去领略它独具魅力的人文风俗……老式"九宫格"的窗上,悬挂着今夜的明月,正渐入我的梦乡……会馆、古街、古塔、古亭、古民居都应该是老了?老了又焕发新颜了。客家山乡流淌的光阴可是倦了?倦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法,对梅州客家人的植物崇拜现象和对植物的民间传统利用形式进行了抽样调查和民间访谈。结果表明:客家人植物崇拜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有食用药用、传说象征和谐音相关;着重探讨了植物崇拜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及其影响,揭示了客家民系传统生态保护观的形成情况;分析了植物崇拜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稳定性,并对民间传统利用的植物分别按药用、食用、观赏和文化方面进行编目;同时指出了客家地区的植物崇拜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讨论了梅州客家地区的植物文化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利用传统文化对村落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正>客家人来自中原,其“服饰之根”,是中原汉人的“唐装”。所谓的唐装就是对襟衫和大裆裤。由于长期劳作在山地环境之中,客家的服饰既保留着中原汉族衣饰的传统又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当地土著(畲族和瑶族等)文化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孔子评价齐桓公的大臣管仲时说“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要像夷狄那样披头散发了。可见,汉服的右祍是其最主要特点。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及右祍的服饰特点,但也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短窄为上的服饰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