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本以绘画为专业,公余之暇,雅爱拳术、书画和堆置盆景。书画和拳术乃体脑并用,而盆景的创作则是二者有机的结合。盆景创作,别具高雅的艺术境界。我虽不希从事于书画而踪从获得长寿的前辈名家,但体健身轻却应归功于上述的艺术修养。这也许是一  相似文献   

2.
盆景题名也如创作,既要有实,也要有虚;既要清新自然,也要委婉含蓄。所不同的是,创作重在务实,太虚则无境;题名更须写意,太实则无味。长期以来,中国盆景题名存在着太直、太露、无回味余地的通病。这确是层次尚低的一种表现,是亟待努力提高的。贵刊92年2月号的《幽会》乃清新的山水佳作,可这个题名未免俗了点,且抛离了主体景致,给人言不尽意之感。面对构景造意,观者皆可见山依依、水依依、草木依依;山水相亲,人亦相亲。若能改名《倾心》,则可升华作品主题,拓宽联想意境。  相似文献   

3.
盆景形式美是指盆景的树木、山石、配件等在合乎自然规律和艺术创作手法的联系中所显示出来的美感。形式分内、外形式。内形式是指作品内在的组织联系,外形式是指事物外部形象的具体形态。盆景的内形式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4.
盆景不论从规格上、体量上分类,还是从素材上和造型布局上分类,皆属于形的分类,不涉及神。潘仲连先生一文,试图将盆景形的分类引入神韵的分类。这是可喜的,是大胆的涉足与突破。潘先生将盆景作品分为“优美”与“壮美”两大类,以此来概括盆景神韵之美。文中之言固然是对的。但总觉不完全,又笼统了些。看到一株千年古木、一座雄宏高山,读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可谓壮哉,美哉。但如  相似文献   

5.
<正>盆景艺术贵在创新,重在积累。我赞成"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的创新。如果离开千年的传统文化,离开日新月异的大自然去创新,那必然会浮浮漂漂,站不起来。心灵对准大自然,真情对准现实生活,将自己的感受通过作品充分表达出来,才能站得稳。天才从实践中获得,愈益丰富独特,才能动人感人。但是,盆景创新艺术的抒情靠正气和全新的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故意歪曲扭斜,不可走捷径,更不可走歪门邪道。风格的创立,是以有数之法求无形之风;以无数之法求有形之韵。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卉盆景》杂志自八六年以来,开展了“象形盆景”的讨论。在讨论中,对“象形盆景”这个不科学的概念本身,却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我认为,从古至今,所有的盆景几乎都是“象形”的,无论什么“扬派”、“苏派”、“川派”、“岭南派”;也无论什么“风格”,什么“形式”的盆景,都是具体地象某种自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专业盆景园、园艺苑、盆景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各类盆景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激增。其中新一代的文化素质明显高于老一辈艺人,从中显示了我国盆景事业的勃勃生机。盆景艺术,正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众多中外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本人每年均有四次以上的机会应邀参加全国性的盆景展览、教学及研讨会。最近几年也接连参与了几场盆景盛会,实际看到了中国盆景的逐日茁长。但是,基於好了还要更好的理念,尤其冀求中国盆景的国际化,要成为世界真正的主流,尚有许多有待努力的空间以及一段持续要走的路。个人愿意提出一些拙见与所有盆景同好共勉。首先,个人认为中国盆景的土壤必须改善。经历过去的盆景展览,本人发现  相似文献   

9.
读了贵刊去年十二期的《一个值得商榷的标准》,颇有感触,现略抒己见于下。众所已知,瘦、漏、透、皱是郑板桥论画石时提出来的,后渐为人们所认可接受,成了评判一部分(请注意是一部分)园林假山或石供的标准,已相习成俗,恐怕很难轻易推翻了。如名闻遐迩的上海豫园里的玉玲珑,苏州留园里的冠云、瑞云、岫云三峰和杭州花圃  相似文献   

10.
当今市场上的盆景,从素材本身的原始架构来看,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和可循性。比如说有些素材根、桩、于、枝都很完善,很规范,具备了盆景艺术的基本素质,我们习惯地称其为正宗型;反之,根、桩、干、枝尚不完善,有的甚至残缺面很大,但某一方面又具有新奇性和观赏性,我们习惯地称其为杂类型。不管正宗也好,杂类也好,  相似文献   

11.
《中国花卉盆景》接连两期(7、8月刊)刊登了卵石制作的山水盆景图片和文章,欣赏之余,心里象有块卵石压着很不舒服。作者还特意加了"制作要求"的标题,令人不解。一、中国山水盆景源远流长,内函精深。卵石山水盆景,历史短暂,是近些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是笔者订阅《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十周年。都说“十年磨一剑”。我的剑虽没磨成,却从中悟出了本文之题目。每当我看到一期期杂志刊出的不少盆景图片,往往被其中的一枝一叶、一桩一景之神韵及艺术表现力所深深感染,令我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并从中揣摩盆景创作的真谛,使我受益非浅(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并非令人满意,甚至不值得刊出,这是另一话题)。但笔者同时遗憾地感到,有的干古株矮、形态奇特的老桩,本是大自然鬼斧神功所造就(当然,不排除所得者对桩略施技法及养  相似文献   

13.
为有利于盆景的分类评比,我非常赞成盆景要有大小档次之分、全国要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观点。但我认为,盆的大小应是划分盆景大小的唯一基准。理由有二:1.盆是景的“载体”,凡盆景,都是离不开盆的。树木盆景有盆,山水盆景有,  相似文献   

14.
黑松以它独特的魅力和特有的男子汉风韵受到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赞叹。黑松又以它适应性强,可塑性大,深受广大盆景爱好者的青睐。黑松大部分长在丘陵、高山地带或柴山上,生长在丘陵地带的黑松由于受到当地农(牧)的砍、劈、伐等人为的损伤已是伤痕累累,这些伤残的树经过大自然的风雨造化却又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大量制作盆景的素材。如何将黑松移植成活制作成可观赏的"盆景",根据多年来的体会,我认为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盆景界的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评论文章,赏析×××盆景时给一些人为味偏重的盆景扣上强行艺术化的帽子。强行艺术化被视为贬意词,说着顺口,听着顺耳,似乎强行艺术化的东西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是笔者总感觉这么多年来我们看问题的方法出现了偏差。从广义讲,只要不是一棵自然之树,所有能称为盆景的树都  相似文献   

16.
木棉格盆景,是木棉型盆景的俗称,是岭南盆景主要艺术型式之一;造型雄伟挺拔,参天擎日,备受群众欢迎。木棉格盆景,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格”式,如主干挺拔,平行出枝,树冠叠托,层次分明,下大上小,基部膨大,根爪四出等等。它的问世,有过喜人的阶段。但陈陈相因,墨守成规,缺少新意,侧枝软弱,出枝呆板,过分强调“层云叠托”,失去了老龄树那种久经风雨磨砺,百折不挠的神韵,已成为时下木棉格盆景的通病。只顾造型,不重视立意,又为木棉格盆景作者所忽略。  相似文献   

17.
贵刊去年第五期上发表的《取名“根形艺术”更确切》一文,初读似探讨根艺名称问题,但实质上是属根艺分类问题。我想在此谈一点关于根艺分类的意见,和有关同志商榷。任何一门艺术都具有其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个性,正是凭藉这一个性,在艺术风格上,各自独辟蹊径,才成其为迥然各异的艺术门类。否则,没有艺术个性,也就没有艺术生命力,又何以能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8.
盆景分类问题,对盆景艺术的发展相当重要。唐贝同志将盆景分为三类、五型、四个亚型,若干式(三十九式——笔者)、四个号。这种分法尽管很细,仍然不能(也不可能)把盆景各种样式都包含进去。如树石盆景的附石式、贴石式、抱石式,嵌石式等,就没有归纳在内。大千世界,包罗万象,千奇百怪,错综复杂。想用中药格式的大框小格来对号入座,是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北方盆景界频频出现“南热北冷”的议论和慨叹。 不容否认,在盆景人口、盆景市场、经典作品诸多方面,北方较之南方的差距日趋拉大,可谓“南热北冷”。作为身处北方的一位盆景工作者,就此浅谈一二,望业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盆景如何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是一个沉重而又深刻的话题.几年来,笔者在学习、研究、创作的过程中,有了一些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