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早晚稻旱床育秧有许多优点,主要是秧苗素质好,禾苗生长快,节省秧田,节省成本,增产增收.但是晚稻旱床育秧技术性更强,在技术操作上有它固有的特点,与早稻旱床育秧存在差异.早稻旱床育秧与晚稻旱床育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水稻旱床育秧原为北方寒地一季稻区抗低温育秧技术,引入南方双季稻区用于早稻育秧后,为拓宽该技术的应用面,我们于1993年对二季晚稻旱床育秧品种、播量、移栽期的产量结构和热量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昌地区的热量条件下,二季晚稻旱床育秧选用中熟、大穗型杂交稻组合,7月28日前移栽,秧龄控制在25d左右,可获得节约专用秧田和增产的良好效果,产量可超过7500kg/ha。播量与移栽期的产量关系,以移栽期的作用效果>播量。早、中、迟三类不同熟期品种.全生育期所需总积温依次为2731.6~2707.2、2890.3~2947.1、3032.5~3140.9℃,早栽早熟系数分别为0.29、0.43、0.86。  相似文献   

3.
晚稻旱育保姆无盘抛栽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晚稻旱育保姆无盘抛秧与塑盘旱育抛栽、旱床育秧、常规湿润育秧手插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旱育保姆无盘抛秧具有立苗质量好,分蘖能力强,活棵返青早,有效穗和成穗率高的特点,其产量为7650kg/hm2,纯收入为7375.5元/hm2,均比其他3种育秧方式高,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江西农业学报》2022,(6):39-40
通过晚稻旱育保姆无盘抛秧与塑盘旱育抛栽、旱床育秧、常规湿润育秧手插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旱育保姆无盘抛秧具有立苗质量好,分蘖能力强,活棵返青早,有效穗和成穗率高的特点,其产量为7650kg/hm2,纯收入为7375.5元/hm2,均比其他3种育秧方式高,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育好晚稻秧,是获得晚稻高产的基础.但近几年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一些地区前作有的是早稻、西瓜,有的是蔬菜、旱粮,前作物成熟期不一致,搭配的连作晚稻品种、播种期和育秧方式也就不一致,给晚稻育秧带来了新的难度.因此,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水稻旱育稀植的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育苗床的准备 (1)选地做床:秧田是秧苗生长的基础。1亩育秧田可插4-5.3亩本田。在找不出旱田或园田育苗地的纯水稻区,应推广高床育苗。所谓高床育苗,就是利用稻田进水主埂,整平加宽达2米宽,成为高出田面30厘米的平面高床。然后再整平播种,进行旱育苗。  相似文献   

7.
<正> 高安市自1994年开始推广早稻旱床育秧,通过4年的宣传引导、抓点示范、总结提高,该技术已为多数农民所掌握。旱床育秧技术的推广,有效地解决了早春低温寒潮期间育秧出现的烂种烂芽问题,并起到了省秧田、省种子、省成本、早熟增产的作用。但在大面积示范推广过程中,每  相似文献   

8.
十一月农事     
十一月的两个节气是“立冬”和“小雪”。“立冬”表示冬季开始。“小雪”表示气温下降,开始下雪,但还不多不大。本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雨量65毫米,日照约100小时,进入深秋,雷电终止,下旬初露。粮油(1)水稻(一)早稻留足早稻秧田。晚稻收割后到翌年早稻播种期间,有4~5个月时间,可利用早稻秧田种一季青菜、白菜、萝卜、菠菜等蔬菜。旱床育秧田的选田和培肥.要在本月抓紧进行。秧床培肥量要数倍于常规秧田。旱床秧田和常规秧田施肥方式不同。常规秧田培肥以无机肥为主;旱秧苗床培肥,则以有机肥为主,通过干施和全层施肥法,…  相似文献   

9.
水稻旱床育秧高产的生态、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旱床育秧在旱态条体下,秧苗根系发达,有抗逆、早发、早熟、高产的生长优势和生理生化基础,早稻理论产量分析,比水育秧增产8,9%~22.0%,同江西1991年7.89万公顷大面积试验示范、每公顷增产稻谷901.5公斤、增产16.4%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水稻隔层育秧是一种技术简单、易推广的育秧技术,它具有省工、省种、不伤秧苗、提高秧苗素质、增加产量等优点。我站在推广该技术过程中总结出如下技术要点:   一、材料准备隔层育秧除了准备旱床育秧的材料之外,还必须准备用于隔层用的单层编织袋或打孔中膜 (农膜 )、干细土或塘泥。   二、整地做床苗床必须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将田块做成 1.5米宽、 8~ 10米长的苗床,床土面要做细、整平、压实。在床面上撒一层拌了壮秧剂或床土调制剂或多元复合肥的干细土,浇透水。   三、播种首先在 1.2米的苗床内平铺编织袋或打…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当前生产条件下实现水稻增产的适宜育秧方式,以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为试材,设土床旱育秧、编织布旱育秧、塑盘旱育秧、编织布湿润育秧和塑盘湿润育秧5种方式,在不同育秧方式基础上设置施用壮秧剂和不施壮秧剂2个处理水平,研究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湿润育秧尤其是塑盘湿润育秧的秧苗长势较旱育秧的好,晚稻旱育秧尤其是编织布旱育秧秧苗长势较湿润育秧的好;在抗逆性方面,早稻、晚稻旱育秧尤其是编织布旱育秧秧苗耐冷及耐高温能力较湿润育秧的强;施用壮秧剂可促进秧苗生长,提高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育秧方式与壮秧剂交互作用对早稻秧苗生长的影响较晚稻显著。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育秧方式是编织布与施壮秧剂组合的旱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12.
旱床育秧有讲究六比六好增效益新干县农技站欧阳桢(331300一、选菜园土或肥沃旱地比水田做秧床好。因为菜园土经过多年的连续培肥和精耕细作,具备质地疏松、肥力高度、排灌优越、就近便管等多种优势。肥沃旱地的土壤特性也比水田更好,更适合旱秧生长。尤其在冬耕...  相似文献   

13.
应用水稻壮秧剂育秧,是水稻旱床育秧和抛秧技术的重大发展,它能一次性完成床土消毒、调酸、秧苗施肥、化控等四项程序,俗称"四合一",具有操作简便、省工省本、防病壮秧、增产增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不同育秧方式和不同秧龄对晚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于2013年6~10月在兴国县高兴镇高兴村进行了不同育秧方式和不同秧龄对晚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晚稻选用塑盘育秧方式育秧、秧龄20d左右移栽,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水稻塑盘旱育秧植和旱育秧栽培对双季稻生育期的影响,在黄山区和黟县两地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抛秧和旱秧栽培对早、晚稻生育进程都有影响,尤其对双季晚稻生育期影响较大,双晚同条件下比较育秧栽插金生育期推迟4-12  相似文献   

16.
水稻壮秧剂育秧技术是水稻旱床育秧和抛秧的简化技术,是这两项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它能一次性完成床土消毒、调酸和秧苗施肥、化控等四项程序,俗称“四合一”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省工节本、防病壮秧、增产增收等优点,一般可增产10%左右。水稻壮秧剂育秧技术在操作中要严格注意五点:①严格掌握壮秧剂用量,不能过量。②营养土要拌匀、施匀。③要上下各半,分层装盘,隔层播种。④不能用拌有壮秧剂的泥土盖种、拌种。⑤灌水不能上畦面,种子竖芽前,秧床、秧盘面上应保持干爽。水稻壮秧剂还可以用于西瓜、玉米、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的…  相似文献   

17.
谢德利 《现代农业》2010,(11):23-23
<正>应用水稻壮秧剂育秧,是水稻旱床育秧和抛秧技术的重大发展,它能一次性完成床土消毒、调酸、秧苗施肥、化控等四项程序,俗称"四合一",具有操作简便、省工省本、防病壮秧、增产增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双季晚稻床土培肥用量,指导双季晚稻机插育秧实践。以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床土培肥对机插晚稻秧苗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肥水平的增加,秧苗苗高、假茎宽、根数、百苗干物质质量以及成秧率较对照显著增加,以N4处理最高,最高成秧率比对照提高10. 61%;培肥明显增加了机插晚稻的有效穗,各培肥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5. 70%、12. 33%、24. 10%、25. 99%,N3和N4差异不显著;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不断降低,其中N4处理分别比对照CK处理降低12. 11%和7. 31%;穗型变小,实际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每100 kg床土培肥600 g复合肥的处理产量最高。综上所述,双季晚稻机插育秧床土培肥量以每100 kg床土培肥600 g复合肥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高山区旱育秧与半旱育秧的对比试验,发现旱育秧有利于克服高山区单季晚稻育秧期间的不利气候因素,从而育出矮壮秧苗。移栽本田后的单季晚稻表现出抗病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本文总结出高山区单季晚稻栽培的技术关键为:育秧期加强水分管理,防止鼠雀危害;大田期调整施肥比例为基肥50%,分蘖肥40%,穗肥10%,明显不同于平原地区的旱育秧大田管理。  相似文献   

20.
水稻种衣剂应用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项研究证明:禾盛3号等种衣剂,按药种比1:50-75的剂量包衣,虽可推迟种子发芽速度1-3d,但对种子发芽率基本没有影响,对种子是安全的,且有提高秧苗素质、促进水稻分蘖和减累前期病虫为害的作用。包衣种育秧方法以旱育或旱抛为好,如有稀旱育、哑谷旱育、直播旱抛、哑谷旱抛等,成秧率达74.3-80.3%,与对照的79.0%不显著,也可用哑谷湿润秧床育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