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酯酶(EST)同工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亲本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的POD同工酶可明显地分成A、B两区,共有8条相同位点的酶带,为亲本的基带,在EST同工酶谱中双亲有6条基带,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出两亲本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杂种F1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主要表现为互补双亲的酶带类型,同时还丢失了部分双  相似文献   

2.
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BC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草业学报》2001,10(3):38-41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和BC1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POD同工酶谱可明显地分成A、B两区,有4条相同位点的基带,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出两亲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杂种F1的POD酶谱主要表现为双亲酶带的互补类型,正交(野大麦×披碱草)F1和反交(披碱草×野大麦)F1的酶谱基本相同,在个别位点存在酶带活性强弱的差别;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BC1)和披碱草×野大麦×野大麦(BC1)的酶谱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BC1的酶谱明显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特别是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说明通过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代中进一步加强;POD同工酶具有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的鉴定和回交后代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杂种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杂种的生育时期、生长繁殖特性、穗部形态及育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披碱草比老芒麦生育期晚30 d左右,繁殖能力较弱,二者在形态学上有较大差异;其F1代在生长和无性繁殖特性上表现出杂种优势,而育性极为衰退,其它特征则介于双亲之间.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和BC1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POD同工酶谱可明显地分成A、B两区,有4条相同位点的基带,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出两亲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杂种F1的POD酶谱主要表现为双亲酶带的互补类型,正交(野大麦×披碱草)F1和反交(披碱草×野大麦)F1的酶谱基本相同,在个别位点存在酶带活性强弱的差别;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BC1)和披碱草×野大麦×野大麦(BC1)的酶谱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BC1的酶谱明显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特别是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说明通过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代中进一步加强;POD同工酶具有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的鉴定和回交后代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BC1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回交1代酯酶同工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有位点相同的9条基带,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两亲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杂种F1的酯酶同工酶谱主要表现为双亲酶带的互补类型,亲本的个别酶带在杂种F1有丢失现象,正反交杂种F1均产生一条杂种带。杂种F1酶谱有偏向母本遗传的倾向。正反交的回交1低酯酶同工酶谱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回交1代的酯酶同工酶谱明显地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酯酶同工酶具有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回交后代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在2,4-D、6-BA两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不同配比下和不同培养条件下(遮光培养)对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杂种F1代的幼穗进行培养,诱导出了愈伤组织且分化成苗。试验结果表明:2,4-D可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及分化,给予一定时间的遮光培养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有相当程度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 F1和 BC1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 POD同工酶谱可明显地分成A、B两区 ,有 4条相同位点的基带 ,从酶蛋白分子水平验证出两亲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杂种 F1的 POD酶谱主要表现为双亲酶带的互补类型 ,正交 (野大麦×披碱草 ) F1和反交 (披碱草×野大麦 ) F1的酶谱基本相同 ,在个别位点存在酶带活性强弱的差别 ;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 (BC1)和披碱草×野大麦×野大麦 (BC1)的酶谱基本相同 ,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BC1的酶谱明显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 ,特别是野大麦×披碱草×野大麦 ,说明通过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 BC1代中进一步加强 ;POD同工酶具有多态性 ,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的鉴定和回交后代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种间杂交及F1代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云锦凤  王照兰 《中国草地》1997,(1):32-35,48
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同属于禾本科小麦族披碱草属,均为异源四倍体,两个种的杂交为地理上远缘的种间杂交。试验采用将母本穗人工去雄后与相邻种植的父本穗套袋的方法获得了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正反交的种间杂交种子。对亲本及杂种F1代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F1代杂种仍是四倍体,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所含的两个染色体组之间具有同源性,但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结构变异;杂种F1代高度不育。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披碱草、肥披碱草及其杂种F1 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对加拿大披碱草(Elymus canadensis L.)和肥披碱草(Elymus excelsus Turcz.)及其杂种F1的遗传差异性进行研究,从153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215个RAPD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72.1%,平均每条引物的多态性位点为4.3-4.8个,DNA片段长度在100-2000 bp之间。加拿大披碱草与肥披碱草的遗传距离较大(0.7122),杂种F1与父本肥披碱草的遗传距离较近(0.2329),而与母本加拿大披碱草相对较远(0.6643),杂种F1更偏向其父本。该结果可为加拿大披碱草-肥披碱草杂种后代的育性恢复和选育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BC1F2代分蘖期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BC1F2代的POD、EST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在EST同工酶谱中产生了1条杂种带(Rf=0.11);BC1F2代POD同工酶谱的酶带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BC1F2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F2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Y1F2-5(7号)与P1F2-1(12号)及Y1F2-3(5号)与Y1F2-4(6号)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2代多数株系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对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及其杂种F1、BC1F1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代POD同工酶谱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正、反交F1的酶谱基本相同,杂种F1的EST同工酶谱亦主要表现为双亲的互补类型。杂种F1代POD和EST同工酶谱中亲本的个别酶带有丢失现象,又各产生了2条杂种带。BC1F1代POD同工酶谱的酶谱基本相同,EST酶带特征差异较大,出现双亲互补带和杂种带,并且有酶带的丢失现象。BC1代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地受轮回亲本野大麦的影响,说明回交使野大麦的某些性状在BC1代进一步加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系P1F1-2与Y1F1-2及P1F1-6与P1F1-7有极其近的遗传关系,野大麦与BC1F1代各株系较披碱草有较近的遗传关系。POD与EST同工酶具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BC1代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造哲  云锦凤  尹俊 《草业科学》2005,22(10):31-35
应用RAPD技术对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及其杂种F1与BC1代的遗传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具有很高的多态性;依据遗传相似系数,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正、反交杂种F1均偏向披碱草遗传,正、反交F1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BC1代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遗传,不同株系间存在遗传差异.RAPD技术可用于禾草远缘杂种鉴定及目标性状植株检测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3.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1与BC1代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BC1代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杂种F1外部形态特征偏向亲本披碱草,F1穗长超过披碱草,小穗长、每小穗小花数、颖长、稃长也超过双亲的平均值,体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杂种F1继承了野大麦短根茎和每节3枚小穗的特性,正交、反交对F1植株颜色有明显影响,对F1其他形状没有明显影响;BC1代形态特征明显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不同株系在外部形态上有较大变异;第一颖的形状可作为亲本和杂种的特征性状,以此作为鉴别杂种真伪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披碱草×披碱草杂种F1的生育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研究加拿大披碱草与披碱草种间杂种 F1 的生长、形态、花粉育性和细胞学。结果表明 ,杂种 F1 生长势明显超过双亲 ,平均株高 14 9.31cm,穗型呈双亲中间型 ,株型偏向母本 ,生育期偏向父本 ,花粉可育率 1.71% ,自然结实率0。杂种 F1 为五倍体 (2 n=5 x=35 ) ,其 PMCM 平均染色体构型为 19.0 14 +7.4 5 +0 .2 8 +0 .0 2 ,后期 有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等不规则现象  相似文献   

15.
对亲本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及其杂种F1和BC1代体细胞染色体数和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的染色体数为2n=42,野大麦为2n=28;正、反交杂种F1染色体数均为35;BC1代染色体发生了数目上的差异,变异范围为28~35,并出现很多非整倍性植株;披碱草的PMCMI二价体配对频率很高,野大麦PMCMI出版少量的四价体、三价体和单价体,但以二价体占优势;正反交杂种F1减数分裂不规则,单价体的普遍存在是造成杂交不育的重要原因;BC1代的PMCMI单价体频率较F1代有所下降,二价体频率有所增高,有些株系的环状二价体占绝对优势,这为杂种育性恢复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