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在饲料中使用劣质的骨粉和未经脱氟处理的磷酸氢钙作为钙磷补充剂,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大量氟中毒病例。河北省玉田县某养鸡户因饲料中添加从当地市场购买的劣质磷酸氢钙引起鸡大批死亡。为确诊其中毒原因,我们特进行了鸡中毒试验,并对饲料中添加的磷酸氢钙中氟含量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2.
3.
对来自因1年前饲喂含氟量过高的饲料而导致鹿群慢性氟中毒鹿场的2头梅花鹿作了病理学研究。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全身骨骼多发性骨外膜性骨瘤形成,无氟斑牙变化。血钙0.125~0.624mmol/L,骨组织氟含量499×10-6~1069×10-6。病理组织学特征为骨外膜增生亢进,骨密质外层骨小梁异常增生,并在骨密质内有变性骨单位形成,而破骨过程微弱。研究结果认为,骨瘤的形成及发展是氟的持续作用所致的进行性病变。超微结构显示,甲状旁腺呈现机能衰退状态,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则显示机能亢进形态  相似文献   

4.
家兔氟中毒的血液学及病理学变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氟是动物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氟又是中等毒性的元素,若牧草、土壤和饮水以及环境中氟含量过高可引起人和动物的中毒。氟中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西藏也属高氟地区,例如西藏那曲,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硒对氟中毒鸡睾丸组织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将8日龄海兰褐雏鸡180只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正常对照组,饲喂全价日粮;Ⅱ组为高氟组,全价日粮中添加氟化钠(NaF),使每千克日粮中氟含量为1 000 mg;Ⅲ组为硒颉颃组,在高氟日粮中添加亚硒酸钠(Na2SeO3),使每千克日粮中硒含量为4 mg。试验期共90 d,分别于试验期第30、60、90天,空腹心脏采血后,剖杀试验鸡,取睾丸组织并检测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试验的各个阶段,Ⅲ组中caspase-3 mRNA转录水平均高于同期Ⅱ组。提示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氟中毒鸡睾丸组织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
用114 只3 日龄肉鸭作急性、亚急性镉中毒的病理学观察。急性毒性试验,经预备试验,将其中70 只雏鸭随机分为 7组,每组10 只,按千克体重各以167、201、241、289、347、417、500 m g/kg 的剂量给试验鸭一次性灌服氯化镉水溶液,试验期 1周。雏鸭灌药20 m in 后开始死亡,1.5~9h 达死亡高峰,因死亡时间短,多无明显的特异症状。各组的死亡率分别是 10% 、10% 、30% 、50% 、70% 、80% 、90% ,用简化寇氏法求出 L D50 为289 m g/kg· B W 。尸体剖检和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是胃肠炎及脑充血、出血,极个别病程较长的病例心脏和肝脏被覆纤维素薄膜,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外膜炎和纤维素性肝周炎的变化。亚急性毒性试验,将其余的44 只雏鸭随机分为4 组,每组11 只,1 组作对照组,其余3 组按kg 体重每天灌服1/10、1/20、1/30 L D50 剂量的氯化镉水溶液,试验期6周,每周称重一次,调整服镉剂量。试验组鸭的发病率分别为11/11、11/11、3/11、死亡率分别为10/11、7/11、3/11,对照组鸭 无一例发病或死亡。中毒鸭表现为生长明显减缓( P< 0.05 或 P< 0.0  相似文献   

7.
测试日粮氟为62.3mg/kg全血氟为15.8mg/L,骨氟为1080mg/kg,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临床表现食欲下降,羽毛粗乱,胫骨弯曲,腹泻,证实为氟中毒。  相似文献   

8.
鸡铜中毒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兽医科技》1995,25(12):11-13
  相似文献   

9.
羊试验性柞树叶中毒的临床生化与病理学研究张文智,郭俊成,秦蓁,宋克磊,孙永祥(辽宁省兽医卫生站沈阳110161)廖大昕,石海涛,李秀芝,赵福荣,吕晓月(义县兽医卫生站)牛的柞树叶中毒已有许多报道,但羊的中毒试验及中毒后的生化指标国内未见报道。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山羊甘肃豆中毒睾丸,附睾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只10月龄西农莎能奶山羊公羊每日按10g/kg剂量单笼饲喂甘肃棘豆粉,4只同龄公羊作对照。18d后试验羊陆续出现中毒症状:头部震颤,目光凝视、后肢麻痹,步态蹒跚,性欲减退和消瘦。在28-52d内死亡3只,另3只在濒死期(62d)部杀。中毒羊体重下降,睾丸和附睾重量减轻。光镜检查,睾丸曲精细管生精上皮细胞和附睾管上皮细胞胞浆空泡化,精子生成减少。透射电镜观察,睾丸支持细胞胞核内出现假包涵体,间质  相似文献   

11.
免疫去势对公鸡生长发育及睾丸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成鹅睾丸组织匀浆加佛氏完全佐剂对10日龄、30日龄公鸡人工免疫1次或2次,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日龄实验组鸡的体重均增大,以60日龄最明显(P<0.05);鸡冠长、高及肉垂较小,外貌变化不大,均有鸣叫和交尾行为;采精量少(P<0.01),甚至采不出来;人工授精和孵化无胚胎成活,未受精;左右睾丸的重量、体积和精细管管径均较小(P<0.05或P<0.01),在150日龄、270日龄,仅有个别公鸡的精细管管内有极少量的精子。结果表明,用免疫去势法可达去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对江苏省某三黄鸡鸡场饲养的60日龄育成鸡发生的慢性鸡白痢沙门菌感染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剖检所见以心脏、气管、肺脏、肌胃出现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结节,肝脏、脾脏肿大并形成白色坏死区为特征。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为各脏器的炎症如气管炎、肺炎、肝炎、脾炎、肾炎、盲肠炎、心肌炎,主要特征性变化为心肌和肌胃由大量组织细胞浸润取代肌肉纤维,从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结节,而其他脏器的坏死结节或坏死灶则主要由坏死的组织、渗出的纤维素、嗜异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从上述病例的肝脏病灶中分离到了鸡白痢沙门菌,为鸡白痢慢性感染的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某种鹅场疑似白血病的朗德鹅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剖检可见病鹅极度消瘦,肝、肾、脾、胆囊和卵巢等组织器官呈不同程度肿瘤样病理变化。其中肝病变尤为明显,稍肿胀,表面有颗粒状弥漫性结节,切面有斑驳状异变;肾苍白,质硬,正常结构消失,形成肿瘤结节;胆囊变硬,胆囊壁增厚。组织切片观察可见肝细胞大量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脱落,肾间质与肾小球有不同程度的坏死,血管球结构模糊;脾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异嗜性粒细胞增多,有多量肿瘤细胞浸润;胰腺、卵巢、胆囊等则有纤维化、淋巴细胞浸润和凝固性坏死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鸽实验性感染鹅副黏病毒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感染鹅副黏病毒病鸽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病鸽各种组织器官均有明显的组织损伤,但较集中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主要肉眼病变为肺瘀血、水肿,胰腺、脾脏局灶性坏死,肠黏膜水肿、增厚或有出血、坏死,脑充血、出血;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腺胃、肠道黏膜上皮坏死、脱落或伴有严重出血,肝、肾、心脏等器官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胸腺、脾脏、法氏囊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坏死,淋巴组织萎缩。  相似文献   

15.
绵羊实验性甘肃棘豆中毒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给5只绵羊每天饲喂甘肃棘豆草(Oxytropiskansuonisis)粉(10g/kg体重),试验绵羊于饲喂后56~70d内死亡,其主要病理组织学变化为神经细胞广泛空泡变性及肝、肾、心肌等组织细胞的颗粒变性。  相似文献   

16.
对90只11日龄鸭通过颈部皮下人工接种鸭疫里氏杆菌,分别在感染后12h、24h、36h、48h、60h、72h剖杀,观察其动态病理变化。结果表明,鸭在感染24h后就开始出现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并持续整个病理过程。组织学病变主要为肝脏、心脏、脾脏、气囊等表面增厚,有大量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其中有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凝固性坏死,脾脏淋巴细胞减少,脑膜水肿充血。证实了鸭疫里氏杆菌主要侵害浆膜和肝脏,引起多发性浆膜炎和肝坏死。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高氟对鸡微核率的影响 ,实验组鸡饮用不同浓度的含氟水 ,对照组鸡饮用正常自来水 ,比较两组微核率 ,用 χ2检验方法作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 ,高剂量组微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微核率与饮水含氟量有明显剂量 -效应关系。高氟可增高鸡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 ,且对鸡的染色体有损伤作用 ,高氟可能是致突变物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利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对人工感染5×104个堆型艾美耳球虫卵囊的雏鸡,在感染该球虫后7 d,即在堆型艾美耳球虫的一个生理周期内,对雏鸡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眼观所见主要病理变化为小肠前段充血,肠壁变薄,苍白色,内容物含浆液量增多。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为小肠前段黏膜层有脱落,绒毛上皮细胞有变性、坏死、脱落,不同时期细胞内含有多量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  相似文献   

19.
为初探虹鳟鱼源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是否具有感染性及人工感染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本研究使用虹鳟鱼源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进行人工感染,通过对半数致死量的测定、临床症状观察、发病杂交鲟解剖学变化观察及组织病理切片观察(HE染色)来确定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是否具有致病性及致死性.结果 显示:虹鳟鱼源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  相似文献   

20.
旨在通过对非洲猪瘟临床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探讨病理学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病理机制。选用体重20 kg左右的长白猪13头,肌内注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Pig/HLJ/18,剂量102HAD50·mL-1。试验期间的死亡猪,全部进行系统剖检和取材,制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建立病理学评价标准,病变(无序分类变量)用频率和百分比表示,病变程度(有序分类变量)按各组织器官的不同病变进行分级和评分。结果表明,发病猪符合非洲猪瘟急性、热性、高传染性等临床特征,发病率100%,病死率100%。病死猪表现败血症典型特征,尸体易腐败,血凝不良或溶血,尸僵不全。主要病理损伤为出血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急性炎性脾肿(败血脾)、脑水肿、肺水肿和肺实变等。脾和淋巴结是非洲猪瘟病毒攻击的靶器官,病变最为显著,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发生频率最高。病理变化以血液循环障碍尤为突出,包括水肿、充血、淤血、出血、梗死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种病理表现,出血性病变为其最主要的特征。非洲猪瘟病毒引发的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反应贯穿始终,在病程的中后期表现更为明显。结果提示,急性非洲猪瘟的主要病理过程为典型的免疫/炎症级联反应和严重的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共同导致急性非洲猪瘟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