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沼液灌溉杂交狼尾草叶粉粗蛋白及总磷含量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龙岩市新罗区3个规模化猪场全沼液灌溉杂交狼尾草为试验材料,在考虑种植场地、采样季节两个影响因子的条件下,探讨狼尾草叶粉粗蛋白(CP)、总磷(TP)含量与刈割高度(Height)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当刈割高度为0.5~1.0米时,粗蛋白、总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367%和0.7325%;当刈割高度为1.0~1.5米时,粗蛋白、总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192%和0.7004%;当刈割高度为2.0~2.5米时,粗蛋白、总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971%和0.4283%;线性拟合统计分析表明,当刈割高度在0.5~2.5米之间时,粗蛋白和总磷含量符合二次曲线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苜蓿施用磷、钾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3,他引:46  
采用过磷酸钙与氯化钾进行2因素4水平随机区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过磷酸钙600kg hm2与氯化钾100kg hm2施肥处理,苜蓿鲜草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0 0%,纯收入增988元 hm2。新复极差测验表明:不同水平施用过磷酸钙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 05),且随着过磷酸钙用量的增加鲜草产量相应地增加。不同水平施用氯化钾与不施氯化钾鲜草总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 01),但施氯化钾150kg hm2与50kg hm2鲜草总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施用氯化钾水平的提高,各次刈割鲜草产量及鲜草总产量均呈先升高后略有下降的趋势,氯化钾施用量以100kg hm2为宜。氯化钾、过磷酸钙及其互作效应均以第1次刈割显著,第2次刈割施肥效应均有所下降,其中氯化钾及氯化钾与过磷酸钙互作效应下降更为明显。增施氯化钾有利于提高苜蓿粗蛋白含量,但粗蛋白含量不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过磷酸钙200kg hm2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施400kg hm2苜蓿粗蛋白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3.
甜高粱是重要的饲草作物,刈割能有效提高其生产潜力。为探究刈割后甜高粱的再生及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分配规律,在人工控制气候室中以水培法培养甜高粱42 d后株高约100 cm,留茬8 cm刈割,分析刈割前、刈割后7、21和35 d甜高粱株高、鲜重、叶片数、生长速率、光合作用、根系形态、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研究表明,刈割破坏的甜高粱株高、叶片数、茎和叶鲜重会快速恢复,在刈割后35 d已恢复至刈割前水平,甚至根系鲜重和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尖数显著高于刈割前水平。刈割后7 d生长速率显著提高,但刈割后21和35 d又降低至刈割前的生长速率。刈割对叶片净光合速率(A)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没有显著影响,但刈割后21 d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Gs)显著升高。甜高粱茎部蔗糖和葡萄糖含量及叶片蔗糖含量在刈割7 d后显著降低,而刈割21 d后上升。相反,叶片淀粉含量在刈割7 d后显著升高,而刈割21 d后显著降低。刈割35 d后甜高粱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基本恢复至刈割前水平,甚至根部蔗糖和茎部淀粉含量更高。刈割没有显著改变甜高粱根、茎和叶中半...  相似文献   

4.
2012~2015年,在海河平原区以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设置2种刈割制度,每种刈割制度下设置3种刈割次数,从苜蓿各茬次产草量、饲用品质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研究适宜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的合理刈割制度。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刈割时间确定情况下年刈割5次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年刈割5次处理时产草量和年刈割4次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年刈割6次处理,而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年刈割4次和年刈割6次处理。两个品种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值)均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饲用品质更优,表现趋势一致。综合考虑苜蓿产草量、粗蛋白产量和饲用品质,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以年刈割5次为宜,建议第1茬草刈割在现蕾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第2茬草刈割间隔为30d,而第3茬、第4茬和第5茬草刈割间隔为40d,此种刈割方式为该地区苜蓿优质高产的合理刈割制度。  相似文献   

5.
施肥对杂交狼尾草植株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4个有机肥施用水平为主区、3个无机氮施用水平为副区,研究了4个刈次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植株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氮对植株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均显著,互作效应亦显著.施用有机肥羊粪45 000 kg/hm2 无机氮529.5 kg/hm2和施用有机肥22 500 kg/hm2 无机氮259.5 kg/hm2时, 8-10月3个刈次植株硝酸盐含量均低于0.25%,饲喂家畜无硝酸盐中毒的风险,为试验中最佳的施肥方案.杂交狼尾草生长后期,低温和霜冻后刈割的植株硝酸盐含量均较高,无机氮总施用水平较高时(0.5%~1.5%的危险限),饲喂家畜要特别小心.  相似文献   

6.
施肥水平和刈割制度对鸭茅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 1997、1998两年播种量为 2 0kg/hm2 的鸭茅进行播种试验 ,氮肥水平分别是 0 ,37,74,111,148,185kg/hm2 ;刈割频率每年为 2次、3次。氮肥水平增加到 74kg/hm2 时 ,干物质 (DM )产量最高 ,首次刈割推迟 ,刈割周期延长 ,DM产量提高。提早播种对于提高产量有显著影响 ,晚秋 (10月份 )收割会使冬季营养贮备贫乏 ,从而对安全越冬造成威胁。鸭茅总含氮量 2 .5 8% 4.40 % ,在氮肥水平低于111kg/hm2 时 ,含氮量受氮肥水平的影响不大。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IVDMD)受刈割频率的影响较大 ,氮肥水平高于 74kg/hm2 时 ,硝态氮 (NO3 N)积累量超过 0 .15 % ,可能会对家畜造成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南方红壤山区鱼用优质牧草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牧草生产性能试验表明,在南方红壤山区种植的禾本科牧草品种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cv.23A×N51年鲜草产量达160 294.2 kg/hm2、豆科牧草品种印度豇豆Vignasinensis年鲜草产量达92 093.8 kg/hm2,二者的供草期长、刈割性能好,可以作为山区鱼用牧草当家品种。结合牧草的营养价值和草鱼可利用的产量来看,杂交狼尾草鱼用最佳刈割期为28 d。经过60 d喂养试验,全配合饲料组每尾净增重0.58 kg,添加杂交狼尾草组每尾净增重0.94 kg,比全配合饲料组增重62.1%;添加印度豇豆组每尾净增重0.90 kg,比全配合饲料组增重55.2%。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施氮和刈割二因素析因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的施氮和刈割细合时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sphacelata(Schum)Stapfex Massey cv.Narok)分蘖数和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分蘖数的影响由大到小为75 kgqam2>50 kg/hm2>25 kg/hm2,25 kg/hm2与其余两水平差异显著(P<0.01).刈割时分蘖数的影响由大到小为一年刈割3次>一年刈割2次>一年刈割4次.处理N1E2、N1E3、N2E2、N2E3、N3E2、N3E3的生育期都不同程度地被推迟.施氮和刈割改善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生产特性的最佳处理为施氮75kg/hm2和一年刈割3次.  相似文献   

9.
不同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lium具有很强的再生性和耐刈性,为了确定最佳的刈割利用方式,在有限的耕地中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特高和杰威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品质和生长特性有较大影响,随刈割高度的增加,年产草量增加,生长强度增加,再生速度减慢,粗蛋白含量下降.75 cm刈割平均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分别为70 451.9和9 634.8 kg/hm2,比30 cm高刈割平均增产40.97%和58.9%.75 cm高刈割平均生长速度最慢,但生长强度最大,干物质积累速度最高,平均达到43.54 kg/(hm2*d).特高和杰威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施氮和刈割频度对蕹菜再生及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和刈割频度对蕹菜(Ipomoea aquatic)再生及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蕹菜再生草鲜草、干物质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而降低。在施氮量277.2 kg/hm2和415.8 kg/hm2处理下,蕹菜再生草鲜草产量分别达到75 441.1 kg/hm2和82 774.2 kg/hm2,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再生草产量与株高和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生长期(2008年6月24~10月22日)刈割4次处理的再生草产量还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草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而降低。再生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随施氮量和刈割频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则随施氮量和刈割频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在动物的异常行为中以刻板行为最为常见,而咽气癖又是马最常见的口部刻板行为之一。作者就咽气癖在生理方面和心智方面对马体产生的影响、行为基础、诱因的研究进展及常见的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张晶  单安山 《猪业科学》2004,21(2):51-52
简介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及其症状,从日粮营养、运动场地面结构、环境卫生、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疾病管理等方面简析奶牛肢蹄病的病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广西是我国主要的芒果生产基地。随着基地建设的发展,芒果病虫害已成为目前栽培管理的主要问题。为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了介绍了当前芒果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生产上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鸡养殖中禽霍乱疾病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会导致鸡只出现急性败血症和机体炎症反应等,慢性型感染会导致鸡只出现皮下及机体内脏器官、关节等的化脓性炎症反应。禽霍乱疾病在鸡养殖全年均会出现,尤其是在气温变化较大的时期疾病爆发的可能性更高。禽霍乱疾病在急性爆发的情况下病死率相对较高,同时短期内即会出现死亡的情况,难以进行有效的治疗,易导致鸡养殖户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该文主要对鸡禽霍乱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相关的防治措施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归纳总结RFLP和PCR-RFLP标记技术的原理、优缺点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其在牦牛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个人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微卫星DNA (Microsatellite DNA)与其他DNA分子标记相比较,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且均匀、多态性丰 富、呈孟德尔共显性遗传、易于检测、分析快速方便等一系列优点,并在动植物遗传多样性评估、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绘制系统发生树、QTL定位、标记辅助选择、疾病诊断及血缘关系鉴定等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微卫星标记 及其在羊品种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初步考证中文·汉语的“草坪”一词及相关文史资料。再次证明中国自古分布有天然草坪。文字记载早在西汉武帝建元年间 (公元前 138年 )已大面积栽培草坪 ,于今至少有 2 139年历史。当时的草坪科学技术水平已有相当高度 ,发现并选用了结缕草 (Zoysiaspp .) [或狗牙根 (Cynodondactylon) ]和“戾莎 (Carexspp .)”等草坪草 ;发明了大面积整理地形、地貌及平整土地 ,针对不同生活型的草坪草采取“布”或“攒”等不同的建植草坪方式。嗣后 2 0 0 0年 ,处于移植天然草坪为“人工草坪” ,向人工草坪演化的过渡阶段。期间 ,于南齐·昏侯 (499~ 5 0 1)又发明了“满铺草坯”建植草坪等技术。所有的发现、发明不仅沿用至今 ,而且导致清道光朝 (182 1~ 185 1)诞生了中国式人工草坪。现代草坪缘鸦片战争 (184 0 )而传入。相伴近、现代草坪的普及 ,于清道光、咸丰年间 (184 0~ 186 1) ,市郊农村已有“草坪专业户”与“草坯专业户” ,至 2 0世纪 5 0~ 70年代 ,“草坪”一词先后被列入“词 (辞 )典”和“百科全书”等。  中文·汉语自古以来的草坪概念“平的草地” ,“长草若毛 ,‘剥’取似皮的草地表层”都清楚地规定了 :草坪是一类特殊的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