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天然气吸附床在绝热条件下进行了传热试验,试验测量了吸附床在吸附过程中的温度分布与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吸附床的温度随充气量的增加不断升高,数值达75℃左右,而且温度分布极不均匀,相差达30℃。试验发现,吸附床中气体渗透对温度上升有较大影响,因此控制吸附床的温度需要强化吸附床的传热与传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天然气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大气环境,对于小型LNG装置,建议采用分子筛吸附法脱水脱硫,提出了预处理模块化的概念.实验测定了天然气在复合吸附床(3A+13X分子筛)上的动态透出曲线和分子筛脱硫的透出曲线,采用竞争吸附理论对各吸附模块进行了优化组合与配置.预处理模块的吸附顺序一般为"先脱水再脱硫最后脱碳",而脱附顺序为"先脱碳再脱硫最后脱水".对于不同产地不同气质的天然气,预处理模块化工艺可以适应对各种气源进行液化的苛刻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实际营运船舶额定工况下空调负荷为基准,首先从热平衡角度,分析利用柴油机缸套冷却水余热制冷的可行性.其次以特定船舶中央空调所需冷量为标准,对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核心部件吸附床进行初步设计.最后对吸附单元进行传热传质数值计算,分析吸附床厚度、缸套水流速、硅胶填充密度及硅胶比热容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吸附天然气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廖志敏  蒋洪 《油气储运》2005,24(4):19-22,i002
阐述了吸附天然气(ANG)的工作原理及其吸附技术、影响吸附剂吸脱附量的因素和解决热效应与气质组分问题的处理措施,并与压缩天然气(CNG)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吸附天然气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具备了工业化应用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加快研究开发ANG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制备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方法]以玉米秸秆制备的粒状活性炭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吸附性能模拟试验装置,采用静态重量法测试制备的活性炭对甲醇的吸附能力,并研究吸附床结构、吸附床内盛装粒径不同炭粒、活性炭中添加不同量的石墨粉以及改性活性炭等对系统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床内盛装同种试样炭料在同一吸附温度下,新型吸附床A(内置膜片式刺孔吸附质管)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未进行结构改进的吸附床B,达到相同吸附量0.22 g/g时,A床吸附提前5 min;床内盛装不同粒径与同一粒径活性炭的对比试验,在同一吸附温度下,其吸附性能明显优于盛装同一粒径的,达到同一吸附量0.22 g/g时,吸附提前16 min;床内活性炭添加适量石墨粉可增强导热、强化吸附性能,最佳添加量为活性炭总量的20%;改性活性炭试验中,相比对照组经弱酸性溶液浸泡后活性炭可增强吸附性能,达到平衡吸附量87.1%时,吸附提前了3 min。[结论]该研究可为优化吸附床的结构设计和吸附式制冷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制备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方法]以玉米秸秆制备的粒状活性炭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吸附性能模拟试验装置,采用静态重量法测试制备活性炭对甲醇的吸附能力.[结果]床内盛装同种试样炭料在同一吸附温度下,新型吸附床A(内置膜片式刺孔吸附质管)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未进行结构改进的吸附床B,达到相同吸附量0.22 g/g时,A床吸附提前5 min;床内盛装不同粒径与同一粒径活性炭的对比试验,在同一吸附温度下,其吸附性能明显优于盛装同一粒径的,达到同一吸附量0.22g/g时,吸附提前16 min;床内活性炭添加适量石墨粉可增强导热、强化吸附性能,最佳添加量为活性炭总量的20%;改性活性炭试验中,相比试验对照组经弱酸性溶液浸泡后活性炭可增强吸附性能,达到平衡吸附量87.1%时吸附提前了3 min.[结论]试验研究了吸附床结构、吸附床内盛装粒径不同炭粒、活性炭中添加不同量的石墨粉以及改性活性炭等对系统吸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吸附存储的实验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车用天然气的吸附存储技术中,超临界温度下甲烷的物理吸附和天然气的各组分在多孔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建立一个能清晰阐述气-固系统热力学特性的等温线模型是该领域的一个难点。由于模型的过于简化及忽略吸附剂表面能量不均一性及微孔分布等重要因素,使得分子模拟的结果也不够理想,因此开展这方面的实验与研究很有必要。综述了以车用存储为目的的天然气多组分气相吸附平衡的传统与最新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污泥吸附COD的特性建立了活性污泥厌氧吸附模型,通过试验研究污泥的吸附性能,考察吸附时间、有机物种类等因素对污泥吸附性能的影响,将试验数据与污泥吸附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确定了相关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CODCr的吸附效果与吸附时间、污泥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污泥浓度4 000~6 000 mg/L、吸附时间20~30min时,污泥对CODCr的吸附率可达70%,且趋于稳定;有机物种类直接影响污泥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p H值、染料初始浓度、吸附时间以及吸附温度对环氧氯丙烷改性花生壳粉吸附孔雀绿染料的影响,并应用吸附等温模型、动力学模型、热力学模型初步分析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p H值为4,染料初始浓度为100 mg/L,反应温度为30℃条件下,孔雀绿染料吸附率可达97.37%。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过程是该吸附过程的主要控速步骤。  相似文献   

10.
以天然砂粒作为吸附剂,以湟水河河水中的氨氮为吸附质,研究砂粒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开展吸附等温试验,以3种典型模型进行参数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和BET模型对砂粒吸附氨氮的过程拟合较好。开展吸附动力学试验,以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进行参数拟合,发现这2个模型拟合得到的平衡吸附量值均与试验所得数值非常接近,但相比而言,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开展吸附热力学试验,以Van’t Hoff方程进行参数拟合,得出吸附反应的ΔG为负值,说明该吸附反应可自发进行,ΔH也为负值,说明砂粒对水中氨氮的吸附为放热过程,ΔS为负值,说明吸附过程降低了固液界面的混乱度。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的天然气储存技术中,吸附储存(ANG)技术更具优势,但仍有诸多因素影响了该技术的成功实施。阐述了吸附剂结构、吸附剂成型技术、吸脱附过程热效应和天然气组成等因素对吸附储存技术的影响,揭示了实施吸附储存技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消除各主要因素影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解决山东天然气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和季节用气调峰而建设小型地下储气库的需求出发,确定了胜利油气区地下储气库库址的优选标准,优选出气库目标区—胜利油区胜坨一区Es1气顶油藏。针对目标区,从气藏圈闭、构造变化、盖层特征、储层物性、气体性质、储量规模、采气能力、采出程度和地面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了储气库的运行参数,部署了气库井位,为现场实施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气储运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高 《油气储运》2006,25(10):17-21
天然气的储运种类有管道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吸附天然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等.考虑天然气田的规模、所处的地理条件、用户和技术经济等条件,每种天然气储运方式所适用对象各不相同.介绍和分析了天然气储运方式的特点,对天然气储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和天然气水合物储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汽车储气方式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晓东  顾安忠 《油气储运》2000,19(11):29-33
天然气可用液化,压缩和吸附三种方式来存储。对于车用天然气而言,液化方法实用性有限。而压缩天然气需要高压及昂贵的多级压缩设施,同时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高昂的造价也限制了CNG汽车进入北美市场。实验室水平的吸附式天然气(ANG)储气只需用CNG约1/6的压力即可达到其3/4的体积能量存储密度。目前,探寻一种新的,更适合车用的吸附剂以进一步提高ANG存储的体积能量密度并降低成本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针对天然气储气方式的经济性进行了探讨,比较了吸附,液化及压缩等方法的存储数据,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外地下储气库发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罗富绪 《油气储运》1998,17(3):58-59
提出了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储运领域出现的两个变化:一是世界天然气管道的总长度首次超过原油管道总长度;二是地下储气库的建设有了明显发展。而在一些国家解除了对天然气运销市场的管制(如美国),这些都刺激了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及其工艺技术的现代化。介绍了地下储气库的一般类型:枯竭油气田、地下含水层、岩盐洞穴和废煤矿型。比较了这四种类型储气库的优缺点、发展现状及其现代化进程。建议国内油气储库要借鉴国外地下储库建设经验,学习其先进技术,缩小与国外差距。  相似文献   

16.
盐穴地下储气库注采过程热工参数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一个描述天然气盐穴地下储气库注采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包括实际气体性质、盐层与库内气体的对流换热,可求出任意连续注采循环时天然气压力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该模型可应用于储气库的设计规划、各种储气方案的比较和判断水化物形成的危险范围等.  相似文献   

17.
李博  张宇 《油气储运》2012,31(5):330-334,407,408
德国作为世界天然气消费大国和欧洲大陆重要的天然气运输中转国,其天然气输配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阐述了德国天然气供给链条的结构组成,梳理了当前市场上的主要供气商和管道运营商,呈现了德国天然气的市场结构和运行方式。系统介绍了德国的天然气储运系统,着重描述了其境内重要的长输管道和过境的欧洲输气干线,概述了地下储气库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展示了发达国家天然气输配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可为中国天然气工业领域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地下储气库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然气的地下储存是天然气管道输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用气进行季节高峰和国家战略储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了世界近百年地下储气库的建设情况,并对目前应用较多的枯竭油气田型、含水层型以及盐穴型储库的特点、建设、运营等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了。预测了地下储气库未来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管道建设规划,提出了在地下储气库方面应有计划地开展近期和中远期的调峰量、库址的选择、储备库的设计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