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泡桐原产我国温带地区,分布很广,是劳动人民栽培历史最久的用材树之一。也是古代制作乐器的良好材料。在远古时期,就有“神农、黄帝削桐为琴”的传说。《帝王世纪》载“禹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证明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前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公社时代,部落首长的夏禹就曾以桐木为棺材。两千六百多年前的《诗经·鄘风》记载着:“树之  相似文献   

2.
<正>泡桐原产中国,栽植区域北至东北,南至两广,西至甘南,东至胶东沿海。其区域分布为东经100-140度,北纬20-40度之间,其中以北纬30-35度之间为集中产区。兰考县是泡桐的中心产区,索有"泡桐之乡"的美称。一、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神农黄帝削桐为琴"的传说。以后各个历史年代,均有对栽植泡桐的记述,其中北宋仁宗年间(1049年)陈翥著的《桐谱》,把泡桐的性能、栽培、作用都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1985年第1期《农业考古》载《古代农业与祖国医学的食物疗法(续)》一文,其中提到香菇“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古代本草多有记载。《名医别录》记‘鬼盖’可治小儿寒热痫;唐《本草拾遗》中指出‘鬼盖’和醋可治肿瘤(注:原书实为肿毒)恶疮。‘鬼盖’即是蘑菇。”该文这里把香菇与蘑菇、鬼盖相提并论是不恰当的。香菇与蘑菇不同,更不是鬼盖,鬼盖也不是蘑菇,它们分别为三种不同的药用真菌植物。香菇,古代称为香蕈。首见元·吴瑞《日用本草》.云:“蕈生桐、柳、枳、椇木上。紫色者为香蕈,白色者名肉蕈,皆因湿气熏蒸而成。生山僻处者,有毒杀人。”明·汪颖《食物本革》云:“香蕈生深山烂枫木上。小于菌而薄,  相似文献   

4.
一、泡桐木材的一般性质本节稍为专门一点,作为参考还是介绍一下:导管的排列是近于散孔材的环孔材。总的来说导管的排列是沿着年轮而呈环状形,同时也有在材的全面散生着的。例如:九重桐(Paulownia Mikad T.lto)的导管特别粗,和日本桐(Paulownia tomentosa steudel)比较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由于泡桐生长迅速,其髓心部分粗,中空,有节而通直。  相似文献   

5.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32)P与~(86)Rb对泡桐丛枝病病枝叶吸收磷钾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对5种泡桐当年生正常实生苗进行了示踪试验,结果发现,抗病的种(如白花毛泡桐)吸收的磷少钾多,感病的种(如兰考桐)吸收的钾少磷多。  相似文献   

6.
泡桐在许昌地区已栽植3千余万株,是一大优势。但是,1981年在林木病虫害普查中,发现片林、四旁林木和农桐间作林中,泡桐腐烂病发生普遍,个别地块比较严重。使泡桐的成材质量和数量都受到较大影响。为此于1981年秋对此病害进行多点防治试验,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爱中 《农业考古》2004,(2):103-104
“千花竞秀功名树 ,一叶回甘云雾茶。”           ———摘自赵朴初先生咏苦丁茶诗(一 )苦丁茶饮用历史较早 ,其名称唐代以前称“瓜卢”、“皋卢” ,宋、明时逐渐改称“苦簦” ,或简写成“苦丁” ,与“瓜卢”、“皋卢”古名并用。在中国古文献中 ,对苦丁茶 (即瓜卢、皋卢 )最早记载的是成书于东汉初期 (公元 2 5 2 2 0年 )的《桐君录》 ,原书佚 ,汉魏间《吴普·草本》引《桐君录》云 :“南方有瓜卢木 ,亦似茗 ,至苦涩 ,取为屑 ,茶饮 ,亦通夜不眠……。”随后 ,南朝宋陶弘景《苦菜·注》、南朝陈沈怀远《南越志》、唐陈藏器《本…  相似文献   

8.
骆启权 《农技服务》2014,(3):185-186
<正>一、桐粮间作生态经济价值1、实行桐粮间作,互相有利,协调生长泡桐为间作带的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等农作物起到防风沙侵蚀的作用,调节田间温度、湿度,提高其抗灾能力,保证了农作物的年年增产。农作物的年年耕种,为泡桐松土透气,提供养分、水分,促进泡桐的生长发育,实现林茂粮丰。2、泡桐有生长快、木质细、不变形等特点泡桐树干主要加工成板材、拼板、装饰材料、民族乐器、家具等桐木制品;泡桐树枝、树根主要加工成电工材料,锯末、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凤县泡桐发展资源为背景,论述了当前泡桐资源匮乏,基础性生产链条严重断裂,经济社会对泡桐资源需求日益增大等矛盾突出。提出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泡桐产业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1.治中耳炎耳内流臭黄黏液或脓 , 用泡桐根液可治 . 泡桐根液的制法有 : ①若是夏季树液流动时 , 可在桐根上砍一小口 , 用干净的注射器吸取树液 . ②若是冬季树液不流动时 , 可截桐根一段 (长不少于 35厘米 , 直径不小于 5厘米 ), 两端保持干净 , 一端放在旺火上烧 , 根液即从另一端流出 , 用注射器吸取 . 使用时将制取的泡桐根液向患病耳孔里滴 , 每日 3次 , 每次不少于 3滴 , 一般 3日可愈 .……  相似文献   

11.
泡桐杂种无性系叶抗旱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选定角质层厚,栅栏组织/海绵组织,表面积/体积,细胞密集度等10项旱性结构的主要指标对2个新培育的泡桐无性系及4个对照泡桐无性系(种)叶进行了观察测定,并对其中的7个定量指标作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6个无性系(种)叶抗旱性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依次为;8411—10>陕桐1号>陕桐2号>8411—2>兰考泡桐>豫杂1号。  相似文献   

12.
以‘福桐’、‘绿桐’2个无性系与10个不同种源的白花泡桐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12份白花泡桐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DPSv3.01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条引物共扩增出66条条带,其中有37条多态带,多态性比例为56.1%。根据ISSR聚类分析结果,在遗传距离为0.35时,12份白花泡桐材料可分为5类,第1类为‘福桐’无性系与河南、河北种源个体;第2类为‘绿桐’无性系与湖南、湖北、江苏种源个体;第3类为浙江、广东种源个体;第4类为江西、福建种源个体;第5类为广西种源个体。此结果可确定‘福桐’与‘绿桐’为2个不同的无性系。  相似文献   

13.
<正> 楸叶泡桐(Paulownia CatalpiFolia)又名小叶桐,是泡桐属的一个新种,分布于黄河流域各省,均有人工栽植,其中以予西黄土丘陵和浅山区分布较多.它的材质优良,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是良好的用材和四旁绿化树种.我们经过初步调查研究,发现楸叶桐分布较多的新安、孟津等县  相似文献   

14.
<正>楸叶泡桐学名PaulowniaCatalpifolia别名:小叶桐、山东桐、楸桐、花桐、冈桐。楸桐属玄参科泡桐属,落叶乔木,是我国栽培最早的速生用材树种,树干通直高大,材质最佳,结构均匀、纹理美观、不翘不裂、轻柔、隔潮、隔音、耐腐、不造虫蛀。耐磨性强、阻火燃、油漆性能好加工容易,声学性能好,绝缘性好,广泛用于家具、乐器制造、航空包装、人造板生产、文化用品手工艺品等,楸泡是我国优良的出口材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 据胡秀英《泡桐属专著》记载,1949年J.Westfall发表了一篇泡桐染色体数目,他确定毛泡桐的染色体数目为2n=40,但这篇文章全文未见出版.近几年来,国内外林木育种工作者,虽多次对泡桐染色体进行观察研究,也未见正式发表文章,故泡桐体细胞染色体确切数目都没有定下来.正确地掌握泡桐不同种类的染色体数目,对深入研究泡桐的植物学分类,指导泡桐育种,了解遗传变异规律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选用了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楸叶泡桐  相似文献   

16.
泡桐属(Paulownia)分类管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泡桐属(Paulownia)在1835年建立以来,至1938年,中外研究者先后发表的新种达18种、3变种,嗣后又相继发表了若干新种,经胡秀英和《中国植物志》分别归为六种和七种一变种。到目前为止,又相继发表了不少新种和变种,泡桐属共有26种7变种(包括异名)。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近年来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标本、资料,对泡桐属分类中存在的异名处理和种与变种废、留欠妥以及泡桐属的归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泡桐埋根育苗在我省有悠久的历史,但广泛在生产上开始应用是在一九六三年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由于采用埋根育苗培育泡桐苗木,迅速扩大苗源,为高速度,大面积发展桐粮间作、四旁绿化和建立泡桐用材林基地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泡桐生产的大发展,为我国工农业生产和支援外贸出口贡献了力量。广大贫下中农,林业工人在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先进的技术。我们在向贫下中农、工人学习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泡桐生长快,分布广,材质好,用途广,是我国著名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而桐材是我国的重要出口物资之一。同时,还具有根深枝稀,透光良好等生物学特性,是我省平原地区大力发展林粮间作的一个比较理想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培育泡桐优质壮苗,是提高泡桐生长和材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全省各地生产经验表明:利用细种根是目前快速培育泡桐壮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迅速推广这一经验,现将我院多年来试验的结果和全省各地的经验,加以整理,介绍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公元十世纪后期,宋朝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历时五十多年的封建割据局面。宋朝经济繁荣,隋唐生产的发展已为宋朝经济打下了基础,宋朝又采取鼓励政策,如宋太祖和宋太宗都下令“能广植桑枣,垦辟荒田者,止输旧租”。因而农林业生产空前发展。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许多农林学著作相继出版。陈翥的《桐谱》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问世的。陈翥生平《桐谱》已列入《宋史·艺文志》,但陈翥在《宋史》无传。陈翥为铜陵(即今安徽铜陵)人。字子翔,别号咸聱子。《桐谱·记志·西山植桐记》载:“庆历八年戊子冬十有一月,于家  相似文献   

20.
丘陵红壤泡桐──茶树复合系统根系与凋落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项研究以进贤县温圳茶场泡桐茶树复合茶园为对象,探讨了桐茶复合系统的根系与凋落物状况,结果表明:桐茶复合茶园1m土体内根系总量比纯茶园多30.70%,茶树根系70.00%~80.00%以上分布在40cm以上土层,而泡桐根系则80%以上分布在40cm以下土层,二者营养生态位协调,不存在争水争肥矛盾。桐茶复合园年凋落物总量高出纯茶园21.90%,归还土壤的营养元素总量高出纯茶园17.00%,从而使茶园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