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刺山柑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挥发油测定器从新疆野生刺山柑干果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分离出57个峰,确定了其中53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4.19%,主要化学成分为 (Z,Z)-9,12-十八碳二烯酸(26.40%),棕榈酸(15.35%),十八碳-9-烯酸(11.41%),1,2-苯二酸二(2-甲基丙基)酯(5.77%),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4.41%),2-甲氧基苯酚(2.94%),肉豆蔻酸(2.67%),月桂酸(2.47%),(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2.03%),Z-11-棕榈酸(1.86%),α-吡咯乙酮(1.04%),棕榈酸甲酯(1.02%).以上12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77.37%.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脉花党参地上部分挥发油,用 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分离出36个化合物的色谱峰,鉴定出30种化合物,占总量的85.89%,其主要成分是棕榈酸(32.75%),9,12,15-十八碳三烯醛(10.42%),亚油酸(6.48%),肉豆蔻酸(4.05%),橄香醇(2.71%),反式仲丁基丙烯基二硫化物(2.23%)等.脉花党参地上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份为首次报道,为脉花党参地上部分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叶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油松鲜叶水提液、落叶水提液、落叶腐解物水提液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其主要物质种类与含量,为预防油松化感作用及建立科学配置制度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油松鲜叶水提液中鉴定出29种化合物,主要成分是4-萜品醇(7.74%),杜鹃醇(7.32%),2,3-二氢苯并呋喃(6.72%)和覆盆子酮(6.57%)等。油松落叶水提液中鉴定30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苯甲酸(18.67%),苄醇(12.61%)和苯丙醇(7.02%)等。油松落叶腐解物水提液中鉴定出31种化合物,主要成分有异龙脑(9.67%),环己酮(9.42%)和苯丙醇(4.84%)等。  相似文献   

4.
贯叶连翘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贯叶连翘地上部分带花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6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了其中4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 )、陈皮甙( )、芦丁( )、金丝桃素( ),化合物 、 由于量太少,未能进行全面鉴定,其中化合物( )陈皮甙为首次从贯叶连翘中获得。  相似文献   

5.
采用索氏提取法和溶剂萃取法分别提取牛大力(Millettia speciosa Champ.)花苞、花朵和果荚的脂溶性成分,经GC-MS分析,从花苞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24个化合物,占总脂溶性成分的88.31%,主要为烷烃和烯烃类(52.00%)、醇类(17.46%)化合物;从花朵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总脂溶性成分的91.38%,主要为烷烃和烯烃类(60.64%)、醇类(17.178%)化合物;从果荚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32个化合物,占总脂溶性成分的80.01%,主要为烷烃和烯烃类(32.56%)、苯基及其衍生物类(22.46%)、脂肪酸类(12.54%)化合物,其中6个化合物为共有成分。  相似文献   

6.
红柳花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GC-MS对红柳花石油醚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冷浸法提取新疆野生红柳花化学成分,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分离出28个峰(占提取物的81.08%),确定了其中23种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为二十九烷(31.62%),二十七烷(19.86%),9-十八碳炔酸(11.30%),十六碳酸(4.48%),二十八烷(3.47%),以上五种化合物占提取物的70.71%。  相似文献   

7.
试验制作了百里香酚-壳聚糖复合膜(CH/TO),对复合膜的厚度、水分含量、水蒸气透过系数、膜硬度以及穿刺强度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百里香酚浓度的不断增加(0、0.25%、0.5%、1%),复合膜的透明度降低,厚度增加,水分下降,水蒸气透过系数(WVP)下降,硬度和穿刺强度降低。显微下观察发现,当百里香酚的添加量为1%时,复合膜表面粗糙,且有部分孔隙。  相似文献   

8.
柱果铁线莲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柱果铁线莲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柱果铁线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柱果铁线莲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柱果铁线莲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1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3.014%。柱果铁线莲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29.696%),其次是棕榈酸(12.370%)、α-松油醇(8.554%)、4-乙烯-2-甲氧基-苯酚(6.474%)、2-正戊基呋喃(4.063%)。圆底烧瓶的大小、温度及加水量是柱果铁线莲挥发油提取的关键,而添加正己烷有利于挥发油的提取与收集。[结论]该研究从柱果铁线莲挥发油中鉴定出51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少花龙葵叶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水蒸气冷凝法提取少花龙葵叶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离、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51个峰,共确认了其中138种化合物,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100%.少花龙葵叶挥发油的化合物种类丰富,包括包括醇、醛、烷、酯、烯、酮及醚类等成分.少花龙葵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0.5%)为(E)-2-己烯醇(45.25%),(Z)-3-己烯醇(41.0%),7-甲氧基-2,2-二甲基-二氢-1-苯并吡喃(1.49%),十四醛(0.97%),己醛(0.97%),壬醛(0.88%),环戊醇(0.61%)及4-丁基-2-(1-甲基-2-硝基乙基)环己酮(0.57%)等,这8种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1.74%;其中含量较高的(E)-2-己烯醇与(Z)-3-己烯醇2种物质是生产食品香料和化妆品香精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10.
以复序橐吾花为试验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挥发油进行提取,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从复序橐吾花挥发油中分离得到49个色谱峰,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80%,主要化学成分为4-蒈烯(26.534%)、D-柠檬烯(13.325%)、1-甲苯基-乙酮(7.231%)、α,α,4-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醇(6.379%)、β-水芹烯(5.700%)。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百里香酚对鱼源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抑菌效果和作用机制,从患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体内分离得到一株维氏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耐药。通过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生长曲线来评价百里香酚对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的抑菌活性;通过测定百里香酚对其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蛋白、乳酸脱氢酶活性和DNA的影响,结合电镜观察细菌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百里香酚对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明显,MIC为256μg·mL-1,MBC为512μg·mL-1。经512μg·mL-1的百里香酚作用1 h后,维氏气单胞菌液电导率极显著(P<0.01)上升,DNA外渗量迅速上升至(115.6±0.5)mg·L-1。经512μg·mL-1的百里香酚作用后,维氏气单胞菌的可溶性蛋白明显变少,细菌乳酸脱氢酶活性在2、4、6、8 h分别极显著(P<0.0...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以BHK-21细胞为研究模型,探讨不同质量浓度的百里香酚在体外抗伪狂犬病毒(PRV)的活性及其作用方式。使用CCK-8法检测百里香酚对BHK-21细胞的最大无害浓度(MNTC),计算得出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12.789±1.652)μg·mL-1,对PRV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30.710±0.303)μg·mL-1,对PRV的治疗指数(TI)为6.929,说明百里香酚属于高效低毒类抗PRV药物。使用CPE观察法检测百里香酚对PRV病毒滴度和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显示,百里香酚能够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PRV的病毒滴度,并降低PRV在BHK-21中增殖后的毒力。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处理下PRV感染的BHK-21细胞的PRV-gE基因的拷贝量,研究百里香酚体外抗PRV的作用方式,结果显示,百里香酚主要是通过抑制PRV在BHK-21细胞中的增殖来发挥抗病毒活性的,同时能够直接杀灭部分PRV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石香薷主要成分麝香草酚对植物病原菌的影响。[方法]采用管碟法研究麝香草酚对13种致病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结果]麝香草酚对13种受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恶苗病菌、黄瓜枯萎病菌、黄瓜炭疽病菌、油菜菌核病菌4种植物病害真菌的抑制效果极显著,抑菌效果与麝香草酚浓度呈正相关,对这4种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125、0.063、0.063、0.250 mg/mL,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125、0.125、0.063、3.000 mg/mL。[结论]试验结果可为麝香草酚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百里香酚纳米乳处方,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激光粒度测定仪分别考察其形态和粒径,利用染色法鉴别纳米乳的类型,通过光照试验、高速离心试验、加速试验以及长期试验考察百里香酚纳米乳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百里香酚纳米乳的最佳制备工艺是百里香酚和乙酸乙酯(质量比1∶1)为油相,蒸馏水为水相,混合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15.
范菊娣  何平  杨占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986-6987
[目的]探讨黔产鹅不食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鹅不食草提供依据。[方法]采甩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鹅不食草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各个色谱峰定性,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从鹅不食草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5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6.45%。[结论]鹅不食草挥发油主要的成分为反式乙酸菊烯酯(62.46%)、辟甜没药烯(4.69%)、麝香草酚(3.88%)、马鞭草烯醇(3.03%)、1,1,5,6,6,9,9-七甲基-10-亚甲基-螺[2.7]癸-4-烯(2.66%)、香芹酚(2.57%)等。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比较原生百里香(Thymus vulgaris)、柠檬金边百里香(Thymus citriodorus)和阔叶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茎叶精油的含油率、化学组成及其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百里香的精油含油率介于1.50~4.82 mL·kg?1之间,其中,以阔叶百里香的精油含油率最高。在这3种精油中,共鉴定出59种化合物,其中,23种萜烯类,13种醇类,7种酯类,4种酚类,3种酮类,5种烷烃类,2种醚类,2种醛类。在原生百里香和阔叶百里香的精油中,分别鉴定出34种和35种化合物,其中,百里香酚相对质量分数最高(37.45%和40.17%),归类为百里香酚型;柠檬金边百里香精油含有29种化合物,其中,顺式香叶醇相对质量分数最高(36.01%),归类为香叶醇型,具有浓郁的柠檬香气。不同种百里香精油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可为泉州地区百里香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麝香草酚对酿酒酵母表达谱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麝香草酚是从百里香和陈皮中的提取的精油,具有抗病原真菌的活性。本实验应用基因芯片技术从全基因组水平考察了麝香草酚对酿酒酵母表达谱的影响,并用聚类软件T-profiler,分析了基因芯片数据。结果表明,酵母细胞中与磷脂合成、铁吸收等有关的基因的表达受到麝香草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一种新型安全的蒜薹防腐保鲜方法,控制蒜薹的采后病害,延长蒜薹的货架期并保持其品质。以苍山大田薹为试材,用1.5%百里酚、1.5%柠檬醛、0.4%香叶醇3种植物提取液浸蘸蒜薹薹梢,25℃下放置,定期测定指标。结果表明,1.5%百里酚,1.5%柠檬醛,0.4%香叶醇浸蘸处理均能够有效地抑制蒜薹薹梢霉变和薹条老化,减缓其水分、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总叶绿素的损失,进而保持了较好色泽,减少了营养成分的损失。其中,1.5%柠檬醛浸蘸处理的效果最好,1.5%百里酚、0.4%香叶醇处理效果次之。研究表明,百里酚、柠檬醛、香叶醇3种植物提取液均能保持蒜薹的品质,延长其货架期。  相似文献   

19.
复配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植物源化合物肉桂醛、丁香酚、麝香草酚和单宁酸对5种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炎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抑制作用。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各成分对5种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在浓度范围19.53~2500μg/mL内,各成分对各致病菌均表现出了抑制活性。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进行了研究,肉桂醛、丁香酚、麝香草酚和单宁酸两两复配后各成分的最小抑菌浓度都有所降低,采用部分抑菌浓度(FIC)判定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协同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抑制孢子萌发法、组织测定法和盆栽试验法系统测定了百里香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百里香酚对供试的10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012 g?L-1;对番茄灰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028、0.032和0.064 g?L-1;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百里香酚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在供试浓度为0.75 g?L-1时,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72.01%和60.28%,与对照药剂速克灵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