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水稻白叶枯病最近几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呈现突发和爆发态势。明确当地病原菌毒性和品种抗病情况,是防治白叶枯病的有效措施。选择东北稻区23个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进行了IS-PCR扩增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在0.83遗传距离水平,23个菌株可划分为5个簇。利用分离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与粳稻品种接种互作,"通禾855"等部分品种表现较强抗谱。用9个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标准菌株对15份北方粳稻品种进行人工接种,结果显示除品种"通系929"表现中抗外,其他品种的抗性综合表现感病。研究结果表明:北方水稻白叶枯病菌遗传多样性较复杂,筛选、引进广谱抗水稻白叶枯病种质资源材料非常必要,而且,利用当地菌株筛选抗源材料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2.
采用4个白叶枯病致病菌系KS-6-6、浙173、JS49-6和PX079,利用人工剪叶接种方法,鉴定了圣稻13、圣稻14、T022、C418、武21621等18个水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结果表明,武21621对4个菌系表现高抗甚至免疫,徐稻3号、武优34表现中抗或抗病,圣稻13和圣稻14对浙173表现中感,而对其余3个菌系表现出中抗或高抗,大粮203对4个菌系表现中感,C418对3个菌系表现高感,对PX079表现中感,其余品种对4个菌系表现出不同的抗性。4个白叶枯病致病菌系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武21621表现高抗白叶枯病,可以用于抗白叶枯病育种。  相似文献   

3.
云南稻种资源的抗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经多年抗性鉴定和评价,供试的稻种资源中,表现抗水稻白叶枯病的有57个,占供试品种的28.5%, 其中30份对测试的所有菌株均表现为抗和中抗,其余品种仅对部分菌株表现为抗病。在表现抗病的品种中,接种多个属不同致病型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抗病品种如Yunhui290,Xa22,Xa23等多年抗性结果表现一致,表现为广谱高抗,表明这些品种的抗性表现比较持久、稳定,是今后抗病育种供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对河南省信阳市13个水稻主栽品种的纹枯病和白叶枯病抗性通过田间人工接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对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的总体抗性较弱,但是可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有效减轻白叶枯病,纹枯病则迫切需要培育或引进高抗的水稻抗原。  相似文献   

5.
东乡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2005年在网室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测定了222个东乡野生稻单株对稻瘟病菌混合菌株及A~G 7个不同生理小种、水稻纹枯病菌、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①39号单株(东野樟塘-35)和83号单株(东源叶禅寺-4)在两年混合菌株的测定中,均表现为中抗稻瘟病(另有7个单株在2004年的测定中表现为中抗,但在2005年的测定中表现为中感),而其余的单株表现为中感或感病,没有发现对稻瘟病表现出高抗、抗病或高感的单株,不同生理小种接种测定表明,39号单株除对小种2001-050E1感病外,均中抗其余小种;83号单株除对小种97-23-2D1感病外,均中抗其余小种。②东乡野生稻没有对纹枯病表现出高抗、抗病或高感的单株,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单株数分别为18、169和35株,所占比例分别为8.11%,76.13%和18.47%;③东乡野生稻没有对白叶枯病表现出高抗或高感的单株,抗、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单株数分别为37、75、91和19株,所占比例分别为16.67%、33.78%、40.99%和8.56%;④东乡野生稻没有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出高抗或高感的单株,抗、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单株数分别为46、68、67和41株,所占比例分别为20.72%、30.63%、30.18和18.47%。⑤东乡野生稻除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外,对其它病害的抗性没有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东乡野生稻种质资源中缺乏高抗稻瘟病和纹枯病的抗源,难以在抗病育种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斑点免疫法鉴定丹东东港市孤山镇灰飞虱带毒率为17.8%。将筛选到的带毒率为100%灰飞虱以群接法接种辽宁水稻条纹叶枯病重发稻区的26个主栽品种,结果显示:对水稻条纹叶枯病高抗的品种占0%;抗病品种占15.38%;中抗品种占11.54%;而表现中感和感病的品种占参试品种的73.08%,表明目前辽宁省大部分水稻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对2010~201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水稻区域试验和筛选试验的1 154个水稻组合(品系)以及这4年内通过国家审定的103个水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 154个组合(品系)的抗性水平差异明显,无高抗组合,抗病组合47份,占4.1%;不同品种类型抗病频率为单季晚粳(77.6%)中籼(20.0%)早籼(15.3%)晚籼(6.3%)。103个审定的品种中只有8个中抗品种,无抗病和高抗品种。这说明我国水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较弱,抗白叶枯病育种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菌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测定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产孢稳定性、产孢能力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及在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分化。【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采自全国9个省(市)的150个稻曲病菌菌株进行产孢能力及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3次产孢试验中产孢量标准偏差小于10.0的菌株有132个,占总数的88.0%。接种于两优培九(感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67.7,其中98个菌株病情指数大于50;接种于淮稻5号(中等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21.8;接种于武育粳3号(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6.1,其中113个菌株病情指数小于25。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性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偏低,是中度-低度相关;根据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在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致病力,将供试的150个稻曲病菌划分为7个致病类型,其中,第3致病类型(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水稻品种表现为抗、抗、感)有53个菌株,占总数35.3%,为优势致病类型。【结论】稻曲病菌产孢性能较稳定,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力呈正相关。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和3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之间存在2种互作关系,大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强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条病稻兼抗资源筛选及兼抗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抗白叶枯病兼抗细条病抗源,对285份水稻材料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获得对强毒型白叶枯病Ⅴ型表现为抗的材料9份,中抗的7份;对于细条病菌JZ-8菌株,高抗的2份,抗的31份,中抗的为50份;对于细条病菌LZ-4菌株,高抗的16份,抗的68份,中抗的100份;对白叶枯病菌和至少1个以上细条病菌株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的兼抗材料有9份。兼抗材料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其中2份材料含有兼抗基因xa5,其他7份不含该基因,属于另一类型的兼抗性。白叶枯病抗性与细条病抗性无显著相关,细条病不同菌株抗性间存在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对河北省地方水、陆品种抗两病两虫性进行了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抗稻瘟病、抗白叶枯、抗褐稻虱、抗白背飞虱品种的分布情况。对抗性频度较高的抗稻瘟病性、抗白叶枯病性从水、陆稻,熟期,不同稻作区等方面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品种频度高,分别为45.86%和50.34%,高抗率仅为0.75%和2.05%,抗率分别为24.81%和15.75%;抗褐稻虱、白背飞虱品种频度很低,分别为4.51%和3.34%,高抗褐稻虱品种2个,无抗至高抗白背飞虱品种。抗稻瘟病、白叶枯种质频度和强度均是陆稻高于水稻。纬度、海拔高,气候寒冷的张家口、承德两市稻瘟病抗性强度低;唐山、秦皇岛两市抗性强度高;冀南零星种植亚区抗性强度最高。抗白叶枯病种质分布规律是随着纬度的增加,温热条件的降低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和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选用致病力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S_2对55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三次苗期的抗性鉴定,供试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抗性机制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供试抗病品种健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却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3天和6天测定抗病品种的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感病品种却有所上升;无论抗、感病品种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上升;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下降,而抗病品种到后期才稍有下降。高抗品种杜勒的气孔孔隙比其它所有供试品种都小,但各品种的叶片气孔密度与抗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为选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杂交稻组合提供材料。【方法】以19份水稻雄性不育系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自然发病率结合分子检测的方法,评价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结果】鉴定出高抗不育系1份,为13s;中抗不育系3份,为分别1s、8s、14s;中感不育系4份,分别为17s、19s、15s、6s;感病不育系10份,分别为18s、3s、9s、12s、11s、4s、16s、5s、7s、2s;高感不育系1份,为10s;未发现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免疫的材料。【结论】供试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普遍表现为抗病性不强,但品种间差异显著,其中13s、1s、14s、8s具有较强的抗病性,是抗病育种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19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为选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杂交稻组合提供材料。【方法】以19份水稻雄性不育系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自然发病率结合分子检测的方法,评价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结果】鉴定出高抗不育系1份,为13s;中抗不育系3份,为分别1s、8s、14s;中感不育系4份,分别为17s、19s、15s、6s;感病不育系10份,分别为18s、3s、9s、12s、11s、4s、16s、5s、7s、2s;高感不育系1份,为10s;未发现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免疫的材料。【结论】供试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普遍表现为抗病性不强,但品种间差异显著,其中13s、1s、14s、8s具有较强的抗病性,是抗病育种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抗性品种,并对各抗性鉴定方法进行评价,为抗虫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和广西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提供的水稻品种(组合)及2017年广西区试水稻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从田间直接采集、在室内用感虫品种TN1饲养的褐飞虱为虫源,通过苗期群体鉴定筛选、蜜露量测定、褐飞虱若虫存活率和取食选择性及发育历期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鉴定及次生物质测定等综合鉴定不同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通过苗期群体鉴定筛选初步从供试水稻品种(组合)中筛选出表现为抗(R)的品种1份(R373),表现为中抗(MR)的品种2份(特优373和特优582).蜜露量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和水稻次生物质含量测定结果与苗期群体鉴定结果一致,均表现为抗性材料的相关指标与感虫品种TN1差异显著(P<0.05),与抗虫品种RHT差异不显著(P>0.05).褐飞虱若虫的取食选择性、存活率及在不同品种上的发育历期测定结果与其抗虫表现存在差异,且结果之间无规律性.[结论]R373是性能稳定的抗性品种(组合),可作为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基础材料使用.苗期群体鉴定筛选、蜜露量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鉴定及次生物质测定可作为水稻苗期抗褐飞虱性评价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课题于1986年在稻瘟病生理小种和抗性测定的基础上,选用89个水稻品种与广谱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在温室内用我国和日本的多个菌株对85个组合288套F2系统及13个组合52套F3系统进行了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除少数陆稻品种对所测试菌株的抗性受3对基因控制外,其余品种对所测试菌株的抗性分别受1对或2对显性基因控制。且在2对以上基因控制情况中,还存在着基因问的互补、重叠、抑制、上位作用;同时对7个组合进行了单基因鉴定。本研究对稻瘟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这对选育抗病品种、品种合理布局、制定防治措施和筛选1套单基因鉴别品种均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叶枯病原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感染稻苗后,诱导病株叶片PAL活力的增强,感病品种的酶活力上升更为显著.PAL和酯酶同工酶谱带和各谱带活力在感病后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AL同工酶谱在感病叶片中条数减少。部分酶带活力减弱,抗性强的品种尤为明显;酯酶同工酶谱,在感病后抗性强的品种,慢速区谱带增加1—2条,抗病和感病品种在该区酶活力均增加.相反,高抗品种在中速和高速区均表现酶活力降低.高抗品种只对强毒力菌株反应灵敏,感病品种被中毒力菌株感染后酶谱出现差异,而被高低毒两菌株感染后的酶谱则相似.  相似文献   

17.
粳稻品种(系)抗稻瘟病特性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日本7个粳型单基因鉴别菌系将黑龙江省的一些粳稻品种(系)初步划分为8个抗性基因型:砦1号型、PiNo.4、Zenith型、福锦型、杜稻型、下北型、关东51号型、爱知旭型;根据供试品种(系)对黑龙江省四个优势小种的反应,将其划分为8个抗性类群,用日本鉴别菌系鉴定属于同一类群的品种,而用黑龙江省优势小种鉴定又被划分为不同类群,这说明同一抗性类型的品种可能含有相同的抗性基因,也可能含有不同的抗性基因。此外,在供试的粳稻品种(系)中没有发现对黑龙江省优势小种呈全抗反应类型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为抗水稻黑条矮缩病育种提供抗源。【方法】对36份1980~2000年江苏省主栽粳稻品种,57份2001~2008年江苏省主栽粳稻品种,228份2009年江苏省预试、区试粳稻材料,210份珍汕97B/明恢63家系材料及365份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新育成稳定粳稻品系进行黑条矮缩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参试的896份水稻品种(系)中未发现对黑条矮缩病免疫的品种,其中中感以上的品种占81.1%,抗性品种仅占1.8%。不同年份育成的粳稻品种抗性存在差异, 近10年育成的抗性强于10年前。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近期育成的稳定粳稻品系中,中抗和中感类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4个群体。在2009年江苏省中试粳稻材料中,中熟中粳类型的发病轻于其他类型。对连云港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抗条纹叶枯病品种的推广种植有一定关系。【结论】获得光身粳等16个抗性较好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源,可供抗黑条矮缩病育种和抗性机制研究及抗性基因发掘上使用。建议今后江苏省水稻育种中同时兼顾抗条纹叶枯和黑条矮缩病选育。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聚类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研究用9个和4个抗性指标作为评定标准,对21个水稻品种的抗瘟性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按9个和4个抗性指标,21个品种都可以较好地分成6类。两者的第4、6类所含的3个、1个品种相同,属感病;它们的其他4类所含的品种数略有差异。两者的第1类各含8个、9个品种,属抗至高度抗病,它们可用作育种抗源;两者的第2类各含3个、2个品种,属中感至中度抗病;两者的第3类各含3个、4个品种,属感至高度感病;两者的第5类各含3个、2个品种,属高度感病。结果亦表明,采用4个抗性指标可代替9个抗性指标,即用苗期病斑孢子层级指数、成株叶瘟严重度、产孢量和穗颈瘟严重率作抗瘟性评定标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是较客观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烟草种质资源苗期黑胫病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0份烟草种质资源进行苗期黑胫病抗性鉴定,研究发现共有抗病品种13份,中抗品种25份,中感品种10份,感病品种10份。三次病指差值小于10的品种有24份,占参试品种的48%,其中抗病品种13份,中抗品种8份,中感品种2份,感病品种1份。三次病指差值大于10的有9份,占参试品种的18%,均为中抗(6份)、中感(3份)品种。结果表明,接种病菌5d内抗病和感病品种均可充分表现出抗性或染病性状,从而作出鉴定,而中抗品种和中感品种在接种后5~10d的病情发展变化比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