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半干旱地区如何节水种稻,试验以垦稻12和龙粳21两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3个灌溉处理(湿润、间歇和常规灌溉),通过田间小区对比,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水稻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株高降低,有效分蘖茎数增多,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冠比增大,产量提高。其中间歇灌溉处理产量最高,垦稻12和龙粳21产量分别较常规灌溉增产22.8%和20.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水稻节水高产栽培间歇灌溉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稻田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和间歇灌溉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水稻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最节水、灌水次数及田间排水量最少,且可明显减少病虫危害和增加水稻单产;由此提出了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稻田渗漏量及适当减少蒸发量的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可适合我国南方大部分水稻作物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间歇灌溉下水稻适宜施硅肥时期。2021年设置田间小区试验,以“津原85”为研究对象,在间歇灌溉下以不同生育时期喷施水溶性硅肥(6 kg·hm-2)设置6个处理,即:分蘖期(S1)、拔节期(S2)、孕穗期(S3)、抽穗期(S4)、扬花灌浆期(S5)和不施硅肥(CK)。分析间歇灌溉下不同生育时期施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灌水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并作综合评价及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下增施硅肥对水稻功能叶的叶面积、实穗粒数、结实率、产量及灌水利用效率均有促进作用。间歇灌溉下水稻增施硅肥有利于提高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改善稻米加工和营养品质,但施硅肥提高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不利于改善稻米食味品质。间歇灌溉下分蘖期施硅肥综合评价及经济效率最高。综上,分蘖期为间歇灌溉下水稻推荐的施硅肥时期。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自压吸气增氧灌溉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制了自压吸气放水管,设计4种田间灌溉排水模式,分析自压吸气增氧灌溉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灌排模式中,增氧灌溉处理水稻的生长及产量均优于不增氧处理,但不同灌溉模式下增氧对促进水稻生长的效果差别较大.增氧对常规灌溉模式下水稻增产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增氧灌溉对常规模式下水稻分蘖前期分蘖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对灌溉模式Ⅱ水稻分蘖后期分蘖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灌溉处理,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群体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的水稻产量较常规灌溉条件处理高,重干湿交替灌溉下产量较轻度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水稻不同灌溉方式节水效益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西省赣抚平原灌溉试验站1987~2003年水稻不同灌溉方式的对比试验资料,分析了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对水稻需水量、需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和耕作措施条件下,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相比,可以降低水稻耗水量和水稻需水系数,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7.
《江西农业学报》2022,(4):10-13
根据江西省赣抚平原灌溉试验站19872003年水稻不同灌溉方式的对比试验资料,分析了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对水稻需水量、需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和耕作措施条件下,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相比,可以降低水稻耗水量和水稻需水系数,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8.
2016—2019年对水稻开展不同灌溉方式的比较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的节水减排效果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结合不同灌溉方式下灌水量、排水量、灌水次数、水分利用率以及水稻产量等指标,可知间歇灌溉应用效果更好.间歇灌溉方式下早稻和晚稻的灌水量分别为(201.5±34.8)和(240.9±42.1)mm,水分生产率分别为1.35和1.38 kg/m3,产量分别为(6189.0±373.5)和(6409.0±682.5)kg/hm2.间歇灌溉结合70%化学肥料+30%菌肥的配比下,水稻产量更高.该研究结果可为水稻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浅湿间歇”灌溉技术,通过设置不同的施肥处理研究专用配方肥对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处理均未发现水稻颖壳不闭合现象,施用水稻颖壳不闭合专用肥并结合浅湿间歇灌溉模式可以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再生水灌溉能有效缓解水资源压力,研究不同再生水水源灌溉水稻对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对节约水肥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2020年以嘉优中科13-1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间歇灌溉(W1)、薄露灌溉(W2)、浅层灌溉(W3)3种灌溉模式及一级水(R1)、二级水(R2)、河道清水(R3)3种灌溉水源处理共9组试验,分析相同灌溉模式下不同灌溉水源对水稻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3种灌溉模式下,一级水和二级水水源处理水稻株高较河道清水水源处理水稻株高分别高6.7%和8.6%、6.7%和4.3%、7.1%和2.2%.3种灌溉模式下,一级水和二级水水源处理水稻干物质积累量较河道清水水源处理水稻干物质总质量分别高0.7%和28.7%、23.6%和13.3%、47.1%和35.1%.3种灌溉模式下,一级水和二级水水源处理水稻产量较河道清水水源处理产量分别高6.2%和27.4%、16.0%和13.7%、26.7%和2.5%.说明再生水水源灌溉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1.
试验对比调查结果表明,采用隔墙式晒水池、宽浅式灌渠覆膜、滚水埂等综合措施,可提高水温至17℃以上。“浅湿干”间歇灌溉、单灌单排设计分别较一般灌溉方法、串灌设计提高水温,保温促蘖,促进水稻早熟高产。  相似文献   

12.
聂晓  王毅勇  刘兴土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40-12842
通过田同试验研究了浅水-间歇灌溉(SIT)、湿润-间歇灌溉(MIT)、淹灌(CSF)条件下寒地稻田的0~ 15 cm地温和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SrT、MIT田间建立浅水层或无水层,有利于0~ 15 cm的土壤温度的提升.由于Srr和MIT处理显著提高了每穴有效穗数,因而最终分别较CSF增产8.6%和11.9%,但SIT和MIT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对寒地水稻在保水灌溉、浅水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方式下的群体素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水稻各生育时期灌溉量的不同分配,来测定不同灌溉方式下的群体素质指标,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调控目的.保水灌溉、浅水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的全生育期灌溉总量分别为450m3、350 m3和150m3,667m2产量为683.3kg、694.6kg和670.3kg.这一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方式为科学用水和水稻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途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内蒙古寒区水稻种植需求大、稻田渗漏严重、灌溉水资源压力大等问题,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开展田间水稻灌溉试验,探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寒区稻田水分渗漏的影响,建立稻田水量平衡模型对4种灌溉模式(淹水灌溉W0、间歇灌溉W1、蓄雨型间歇灌溉W2、无水层灌溉W3)下稻田逐日渗漏量和逐日水层深度作模拟。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渗漏量W0模式>W3模式>W1模式>W2模式,采取W1和W2模式可有效降低渗漏量。各灌溉模式下水稻作物系数(Kc)变化趋势一致,均为生育前期和后期较小,生育中期较大,W0模式下水稻Kc略大于其他模式。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水量平衡模型对稻田水层变化模拟精度为:验证组和率定组R2分别达到0.80和0.85以上。可知,稻田水量平衡模型在4种灌溉模式下整体模拟精度良好,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可用于不同灌溉模式下内蒙古寒区稻田水层变化模拟。  相似文献   

15.
以垦稻26为供试材料,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灌溉处理的对照相比,节水灌溉的各个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有所降低,其中在有效分蘖期和孕穗期停止灌溉对产量影响最为显著,分别比对照减产3.57%和4.20%;不同节水灌溉处理对稻米的碾磨品质、营养品质影响不显著;对稻米蒸煮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汕优10号、923、珍汕97B3种不同水稻品种在常规淹灌、间歇灌溉和旱种3种灌溉方式下的生长、产量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汕优10号与923两品种在间歇灌溉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而珍汕97B的产量则是淹灌处理的最高;3个品种的最低产量均出现在旱种处理。生理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淹灌相比,汕优10号与923两品种的间歇灌溉处理水稻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提高,氮素吸收及利用率增强,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旱种处理虽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也有显著提高,但其氮素吸收与利用受到严重影响,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小,颖花形成能力及有效穗数较低,导致产量显著下降。3品种以杂交稻汕优10号抗旱性最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年对淠史杭灌区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浅湿间歇"灌溉、雨季田间蓄雨深度与产量关系的试验,得出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适宜的间歇时间、灌溉定额和蓄雨深度;在此研究基础上,并结合淠史杭灌区水资源分布特点,总结出上游地区"浅湿间歇"和下游地区"两保深蓄"的节水灌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节水灌溉方式的研究,探讨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灌溉模式的增产幅度最大,节水量最多。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水稻超稀植栽培不同灌溉制度与灌水、田间需水量关系,不同灌溉制度对产量的关系,不同水层对温度的影响和超稀植水稻的需水规律等方面试验研究了分析,明确了寒地水稻超稀植栽培的最优灌溉制度和超稀植水稻的需水规律,为应用水稻超稀植培的节水灌水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控制对浅湿间歇灌溉水稻株高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在水稻浅湿间歇灌溉条件下,在不同生育阶段进行水分控制,研究水稻株高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浅湿间歇灌溉处理下的水稻株高比常规灌溉118.1 cm要小,分别为93.1、98.2、109.2、100.5、109.3、101.5 cm,因此水稻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对最终产量来说,常规灌溉下水稻产量最高,全程浅水灌溉产量最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乳熟期分别进行水分控制的水稻平均产量分别为5 702.0、7 208.0、6 046.5 kg/hm2.[结论]水稻前后期生产中水分条件显得尤为重要,中期可进行适度的水分亏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