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次,陪一个北方朋友到长沙铁路文化宫看电影,影片中一组镜头:毛泽东在喝茶后,摄一把茶叶放进嘴里大嚼特嚼起来。边位北方朋友好生奇怪,我向他解释说,湖南人喜欢饮茶后将茶叶一并吃掉,这就叫“吃茶”。  相似文献   

2.
"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在净慧长老诵读的《赵州禅茶颂》声中,一年一度的"清明赵州祭茶典礼"活动在中国禅茶文化发源地、千年古刹赵州柏林禅寺举行。4月5日,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石家庄三字禅茶院主办,《吃茶去》杂志社、中国禅茶网协办的"清明赵州祭茶典礼"活动,  相似文献   

3.
当今西方最著名的汉学家,莫过于享有世界盛誉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博士。费正清,1907年生于美国南达科它州的胡伦,1991年在麻萨诸塞州的康桥逝世,享年84岁。怀着对中国文化的神往,1929年,费正清一头扎进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半个世纪以来,他独著及合著的这类著作就有24部之多,弟子遍及世界各地。其中1932—1935年,费正清曾在北京生活四年,在这里他拜访中国一流学者,广泛交友,收集史料,学习语言,细心考察通商口岸宁波。福州、厦门、汕头、香港和广州,并兼任清华大学教授,这为他嗣后研究中国近代史奠定了良好基础。1942年…  相似文献   

4.
赵州禅师三声"吃茶去",是闻名天下的禅林公案,也是"茶禅一味"的肇始标志.当代将"吃茶去"禅茶文化弘扬发展,贡献最大者概属高僧净慧大德.而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曼,为"吃茶去"禅茶文化满腔热情地诠释、奔走、呼喊,功亦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姚义泗 《农业考古》2006,(2):301-320
初冬时节,竟连续下了三天雨,像春天似的。许嘉木没等天气放晴,就匆匆出门去了。他披一件雨衣,骑着摩托车上路了。四面青山云遮雾障,风夹着雨丝飘飘忽忽,着实有些寒意。许嘉木来到赵金荣宿舍门口,脱下雨衣挂在栏杆上。“砰,砰”轻轻敲门,一会儿赵金荣打开房门,见许嘉木冒雨而来,心想一定是为了父亲的事着急,就热情接待他。  相似文献   

6.
姚义泗 《农业考古》2005,(2):360-374
桂平中学书声歌声打破山乡的宁静。教室里师生共同谱写园丁之歌,运动场上活跃着少男少女竞技的身影,一代代莘莘学子携着茶香泥香走出校门山门,升起希望之星。  相似文献   

7.
茶禅一味与云居山--"吃茶去"源头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静 《农业考古》2004,(4):216-218
“茶禅一味”恐怕是人们对禅宗茶文化谈论得最多的一个话题 ,其最重要的一个理由 ,便是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赵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从谂 (公元 778— 897) ,因常住赵州 (今属河北省赵县 )观音院 (今柏林寺 ) ,又称“赵州古佛” ,由于其传扬佛教不遗余力 ,时谓“赵州门风”。他于禅学于茶学都有很高的造诣 ,《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文曰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 ,僧曰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  相似文献   

8.
"心在荒村中听雨,脚在都市里急行"。你在追逐些什么?找到了吗?迷失了吗?在沉静的紫砂上,在袅袅的茶烟里,慌乱的心安了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背起行囊,揣上一把壶,让心跟着自由的脚,去丈量世界吧……  相似文献   

9.
恒章 《农业考古》2004,(4):176-178
自小生长于东北农家,弱冠出工修铁路始啜茶,洎今算来三十余年矣。然尚不谙坊间茶道,尤弗识壶中乾坤有多大?噫唏!是个门外汉。  相似文献   

10.
闽南是乌龙茶的一统天下。我虽然土生土长,却移情别恋,对绿茶情有独钟。厦门的茶市近年也有些许绿茶崭露,但实在很难令茶人满意:且不说品种单调,价格偏高;重要的是那精美的包装既无法确保标出的等级,亦无力传递茶的时鲜。绿茗抢新,陈乃大忌,故我一旦出差南方诸省,逛茶庄购新茶已成为牢不可破的闲情。而漫步农贸市场,探头探脑觅得农家无名山茶,则更妙不可言。此次我往长沙、张家界及粤北的韶关各小住数日,启程时摩拳擦掌,购茶的欲念如帆高张:长沙的“高桥银峰”、“湘波绿”、“河西国茶”、“岳麓毛尖”等茶中佼佼我仰慕已久…  相似文献   

11.
寇丹茶话     
在2008年武夷山国际禅茶大会上我作了一个发言,末了是以二则茶偈结束的:合则聚,抵则避,少事非,吃茶去。颂毋喜,谤无辩,平常心,茶中练。  相似文献   

12.
茶之梦     
茶之梦江苏省作家协会忆明珠说茶是我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大概不为过,我之于茶,已是"不可一日无此君"。更甚而至于"不可一夜无此君"。许多人睡前不吃茶,因为茶能提神,兴奋大脑,影响睡眠。我则相反,临上床时必重沏一杯浓茶,放在床头柜子上喝上几口,才能睡...  相似文献   

13.
茶之妙用     
茶可消暑 (1)防暑茶:可解热祛风,消暑化湿,开胃止呕. 原料:绿茶6克,藿香、佩兰各9克,开水500毫升. 做法:将藿香、佩兰洗净后与茶叶一起放入茶壶中,开水500毫升冲入,盖上盖闷5分钟即可饮用. (2)小儿清暑茶:清热、祛暑,用于小儿暑热症. 原料:鲜荷叶、苦瓜叶、丝瓜叶各10克. 做法:将三种叶子洗净,撕成小片,加水150毫升,煮沸片刻,取汁备饮. (3)薄荷茶:消热解毒、发汗解表,可用于夏季风热感冒. 原料:绿茶2克,鲜薄荷叶数片.  相似文献   

14.
茶之梦     
窗外下着■■细雨,虽是初夏,和风仍透着凉意。评委们大多都已离去,而我拿着填写好的茶叶审评表,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的头脑里热烘烘的,凉风也没有使我冷静。我看了看每主茶的评语,评语是恰如其份的,给的评分也是合理的。特别是几主名茶,评语根本没有使用副词,应该说是完全可以表示该茶的内质外形特征的,但我总觉得似乎还有评语没写上。而这种评语之外的言词内容,表上是没有列出的,也无法列出来。因此有一种意犹未尽的缺失感觉,一种难以言状的遗憾心情,使我惆怅,使我发愁,使我难过。那几主参评的名茶,给我的印象是那么深…  相似文献   

15.
茶之感     
茶,本树之叶,绿映山丘沟壑,根植岗峁崖漭漭之旷野。百年有之,几百年有之,也有的过千年,都成了稀罕珍品了。经翻炒、揉捻、杀青、烘焙或发酵、挤压,便又成饮之物,别于它树。《茶经》言之嘉木,生于江南。依各地自然风貌,山川走势,温差海拔,光照雨量,营造工艺,地域民俗等特点,便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弥补夏秋季津液的损耗,冬季应多补充液体,“茶疗”历来被人们所重视。1.萝卜茶白萝卜100g,茶叶5g,食盐适量。先将白萝卜洗净切片煮烂,加少许食盐,再将茶叶用开水泡5分钟后倒入萝卜汤汁内服用,每日2次,不拘时限。白萝卜清热化痰,茶清肺热。久服有理气开胃,止咳化痰之功效。2  相似文献   

17.
茶之魂     
一九七五年由四川省农牧厅介绍,我曾在雅安蒙山茶场学习制作名茶。当时正值春茶萌发季节,也是该茶场制作名茶的时候,场里正在生产“甘露”“石花”“黄芽”。这些茶正是闻名天下的名茶,也是历史上的贡茶。我不但能目睹它的生产过程,而且还能亲自操作,制出“甘露”这样的茶,实在是三生有幸了。 蒙山海拔1500多公尺,整天云雾缭绕,站在茶场门口,上不见山顶,下不见山脚,一片迷迷茫茫,乳白的雾气像海水翻来滚去缠绕着山腰,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的波涛之中,房屋庭院也飘忽在滚动着的雾气里,有如天上的琼楼玉宇,人也似…  相似文献   

18.
舒曼  张进波 《农业考古》2022,(5):156-164
本文着重通过禅门最早典籍《祖堂集》,辅以《景德传灯录》一书,对禅门“吃茶”和“吃茶去”进行源头考析,发现“吃茶”与“吃茶去”最早出自永嘉玄觉禅师和归宗智常禅师的话语中。不论是“吃茶”还是“吃茶去”,两者既有相同禅机,又有不同妙义,都是中国式佛教深具本土特色的禅悟媒介。一经流传,绵延不绝,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姚义泗 《农业考古》2007,(5):301-327
十清明时节,布谷鸟叫得欢,采摘春茶的季节不久就要到来了。许嘉木、沈玉梅来到公司直属的光明茶场。这时雾开始消散,茶树上挂满晶莹的雾珠,在阳光照射下,忽闪忽闪的。远近茶山苍翠欲滴,仿佛一幅画图。许嘉木、沈玉梅站在一株茶树旁仔细看着,但见叶心已吐出新芽,淡淡的绿,挺柔嫩。沈玉梅不忍心去碰她,唯恐她受到伤害似的,显得格外小心。她说:“前段时间发现茶叶蝉为害,经喷药治虫,效果极好,眼看丰收在望。”“今年气候异常,连春茶也发生虫害,实属罕见。”“夏秋两季高温,病虫害极易发生,不喷药除虫是绝对不行的。至于春茶虫害的发生,个别年份…  相似文献   

20.
吃茶去     
姚义泗 《农业考古》2006,(5):302-313
七许嘉木一大早就来到公司办公室,先冲泡一壶茶,然后细细品饮,看见桌上摆着两幅商标设计图案,不由地想起三个月前的一件往事。那天,他为搞好茶叶商标设计,携着一包上好的金佛手,重返母校农大,叩开茶学系主任傅金福的办公室。许嘉木就读农大时,头角峥嵘,是农大的高材生,深得傅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