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瑞生  朱夏娣 《海洋渔业》1996,18(4):155-157
在象山港和三门湾采集菲律宾蛤仔样品30份和20份,测定其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以平均值计,Hg为0.0440和未检出、Cd0.0722和0.0624、As1.1048和1.7045、P了245和1.0577、Zn10.7410和11.5000、Cu1.4322和1.0577、Cr0.2357和0.1119。对其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表明象山港的菲律宾蛤仔的Hg、Cu、Cr含量比三门湾高,而As却相反,  相似文献   

2.
莱州湾是菲律宾蛤仔的主要产地之一,资源量丰富,分布广,芙蓉岛近海自然苗种数量更多。历史上产量最高的 1979年仅芙蓉岛附近即产出 2 cm以下菲律宾蛤仔苗种近 1500 t。但由于耙网及吸蛤泵等的灭绝性酷渔滥捕,造成近年来苗种数量急剧下降,产卵场范围也逐渐缩小。至1998年,芙蓉岛近海的菲律宾蛤仔苗种产量仅200余吨,而且部分区域已经很少甚至灭绝。为了摸清该海域菲律宾蛤仔产卵繁殖的规律及其原因,对该海域采取必要繁殖保护措施以形成良好的天然采苗场,我们对芙蓉岛近海的环境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探讨了菲…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齐秋贞 《水产学报》1987,11(2):111-119
本文主要采用室内人工催产和培育方法,连续观察菲律宾蛤仔自受精卵至蛤苗(壳长7毫米)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并结合观察自然海区蛤苗生长发育的周年变化,详细而系统地描述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根据精子与蛤苗的形态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过去福建海水养殖的杂色蛤仔(Rudi tapes Variegota Sowerby),订正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 Reeve)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乳山湾菲律宾蛤仔养殖滩涂老化修复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乳山湾贝类养殖滩涂老化的特点,采用了压沙1、3cm和翻耕20、40cm的物理修复方式,经过9个月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压沙1cm贝类生物量为4.9kg/m^2,压沙3cm贝类生物量为5.6kg/m^2,翻耕20cm贝类生物量为4.6kg/m^2,翻耕40cm贝类生物量为3.9kg/m^2,对照组贝类生物量为4.1kg/m。。除翻耕40cm修复方式外,其他3种修复方式均显示一定的效果,并以压沙3cm最好。翻耕20cm虽然不如压沙的效果好,但与对照组相比仍然显示较大的优势,每亩约增产330kg余。由于翻耕的修复方式操作简单,成本低,容易推广。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蛤仔土池人工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胡振德 《水产科学》1996,15(2):7-10
于1995年5~8月,利用对虾养殖土池乾地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试验,将200亩土 池经清淤,铺沙等改造后使用。作了蛤仔的亲贝蓄养,诱导产卵,受精孵化和浮游幼虫培养,获得附着稚贝平均为2310万粒/亩,面盘幼虫至附着稚贝的成活率为11.6%,试验结果表明,在北方地区用土池培育蛤仔种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研究了3种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消化盲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重金属离子浓度梯度作用下SOD、CAT活力呈现显著变化,低浓度处理组重金属影响下消化盲囊SOD、CAT活力明显激活,而高浓度处理组SOD、CAT活力呈现先激活然后下降的趋势。通过研究发现消化盲囊SOD、CAT 2种抗氧化酶呈现一定峰值变...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蛤仔亩放养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菲律宾蛤仔的受精卵孵化、蛤苗培育至成贝生长等阶段的发育生长速度为主要研究对象。文中系统地记述了菲律宾蛤仔的胚胎发育、浮游幼虫培育、幼苗至成贝诸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生长特点以及亲蛤的繁殖能力。经1978—81年三年暂养试验表明,9月底将亲蛤暂养于池塘内并适当地控制生态条件,能使亲蛤的性腺保持三个月不排放精卵,从而可延长繁殖期,做到有计划地分批催产和育苗。1至3龄亲蛤都能繁殖后代,但以3龄亲蛤为好。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6年4~6月,对胶州湾内的菲律宾蛤仔连续取样,将性腺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组织切片4~6μm,H.E染色,显微照相显示菲律宾蛤仔卵巢和精巢的发育是同步进行的,性腺在4月初开始进入繁殖初期的快速发育,4月中和4月底生殖细胞已明显增大,至5月上旬染滤已被成熟的生殖细胞充满,5月中旬前后生殖细胞被分批排放,5月下旬和6月上旬性腺进入休止状态,至此,形成了一个繁殖期,在繁殖期内,高龄贝比低龄贝发育  相似文献   

10.
对虾混养菲律宾蛤仔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放流群体在象山港中的移动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浙江沿海没有中国对虾的自然分布。七十年代初引种南移至池塘获得成功。把中国对虾的南移从人工控制下的有限水体中向自然海域扩大,即进行人工放流与移植,是提高近海生产力的一个好途径。这对改变生态结构也有积极意义。了解、掌握放流移植虾群在港内的移动、分布、集群与出港规律是本项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移植虾群的移动和分布规律既显示出与它的发源地黄渤海相似的共性,又由于港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显示出自身的地理群特性。  相似文献   

12.
丁字湾海水交换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研究对虾养殖和水环境污染问题,通过调查,探讨了丁字湾的水交换特点和自净能力。丁字湾为典型半日潮海湾,进出海湾的潮流以往复流为主,平均每个潮周期湾内与湾外海水交换率大约为13.85%,湾内水交换50%大约需经过17个潮周期,即8.5d左右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河北黄骅沿海海洋生物体中重金属残留量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研究了河北省黄骅沿海海洋生物体内铅、匐和铬等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贝类体内含量高于钎类及早壳类,但其含量均低于评价标准,铅具有较明显季节变化。单因子评价结果,美质量分的指数均小于1,表明该海域海洋生物受重金属污染水明显。  相似文献   

14.
戴全裕  张玉书 《水产学报》1988,12(2):135-144
通过苏州东郊城河试验:凤眼莲对城河污水及其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吸收积累和净化能力。经凤眼莲净化后,其污水中酚浓度从0.005~0.023毫克/升降到检不出来,总氮从5.330毫克/升降至2.330毫克/升,总磷从0.840毫克/升降至0.183毫克/升,COD从54.8毫克/升降至29.36毫克/升,水质透明度也有很大改善,从36.7厘米提高到90厘米左右。对重金属铜从0.57ppb降至0.32ppb,Pb0.14ppb降至0.06ppb,锌65.6ppb降至23.6ppb,镉0.14ppb降至O.03ppb等,从而使河水达到了渔业用水标准。根据实验结果,凤眼莲喂鱼后鱼类对重金属没有明显的二次富集现象,在鱼肉中重金属含量均在食品卫生标准(汞0.3毫克/公斤,铅2毫克/公斤、砷1毫克/公斤)以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1996年莱州湾海蜇资源调查结果,应用面积法对资源量和渔场进行了预报。渔业生产结果表明,这种预报方法是可行的,而且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周氏新对虾群体雌雄性比例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勃 《水产学报》1999,23(4):429-431
根据 198 0年、1981年、1982年、1984年 5~ 8月底栖生物组调查资料研究其雌雄比例问题 ,结果表明胶州湾周氏新对虾雌雄比例变化较大 ,4年间各月的平均值为 :5月 1.68;6月 1.59;7月 1.4 0 ;8月 0 .87,5~ 8月期间雌雄比值按 :X =- 7.0e-0 .2 6 6t 8.683规律呈负指数增长 ,主要是由于雄性交配后死亡 ,雌性经三次产卵逐渐死亡所至 ,种群从 5~ 8月期间雌雄比例很难保持 1∶1,一般情况下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图 1 试捕拖网取样站位Fig .1 Locationoftrawlingsites周氏新对虾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及日本、…  相似文献   

17.
渤海6种贝类的氨基酸及重金属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测定了渤海6种贝类的氨基酸及重金属铜、铅、镉、汞的含量。汞未检出,铅未检出或低于允许量,镉超过允许量。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杭州湾浮游动物生态调查报告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启琴 《水产学报》1988,12(2):111-123
本文根据1982年8、11月,1983年2、5月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杭州湾浮游动物的生态类型、数量分布、种类多样性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其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调查区浮游动物其生态类型基本以半咸水性河口种类、低盐度近岸种类及温带外海种类为主;在调查区内从种类组成和标本形态来看,虽然目前不能断言污染物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但生物量却有明显下降,浮游甲壳类中铜、锌积累较严重,调查期间出现二次赤潮,范围为30多平方公里和10平方公里左右。这些现象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乳山湾泥蚶繁殖期及蚶苗的生长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对山东乳山县乳山湾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的繁殖期、蚶苗的生长和分布等所调查的结果。调查表明,7月初、7月中旬和8月上旬是乳山湾泥蚶的繁殖盛期;蚶苗入冬时的壳长可达5毫米左右,甚至超过8毫米,蚶苗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3-28℃,其月增长可达1.3-1.4毫米;蚶苗的分布与潮位呈明显的负相关,蚶苗集中在低潮线至中潮区下部的狭长地带,在这地带潮位越高蚶苗个体越大;蚶苗分布与底质的关系密切,当底质中直径为190微米的颗粒占65-85%时,蚶苗的分布量较大。文中对采苗预报和采苗时间的确定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