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依据生态经济原理和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湖北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途径及建立高层次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湖北省京山县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在县域范围内进行生态农业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实施途径的选择方式。探讨了关于生态农业试验范围的确定、县域生态农业建设与县级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农业建设运行调控系统及预期效果评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建设生态农业县的战略地位姜达炳(湖北省农业厅环保站,430070)建设生态农业县,是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是现代人类迈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生态农业县的提出,有生态农业户、生态农业村、生态...  相似文献   

4.
杨维平 《北京农业》2007,(15):50-55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农业建设不仅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创建和引进了部分农田生态农业模式、农户生态农业模式和乡镇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对模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探索了各种模式的理论合理性,提出了改进和创建新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中国生态农业系统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其合理化标准;並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实行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宏观控制与农民经营者的微观搞活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以期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6.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运用PSR模型,以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为原则,以如何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步伐为目标,研究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和推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生态农业内部建设,政府能够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农业建设环境,主动服务农民和适应市场,让农民快速稳定增收,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融合,使得生态农业产业达到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生态农业得到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推进湖北省孝感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发展农村,找到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基于对孝感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孝感市生态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并探讨其成因,最后提出具有一定适用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选取了江苏省15个省级生态农业县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生态、社会角度筛选了23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障碍因素诊断法,对江苏省生态农业建设进行诊断,归纳分析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针对限制因素,分别提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对策,为江苏省下一阶段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变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以及生态农业的五个主要特点,指出了目前对生态农业的一些片面看法和理解,文章着重讨论了生态农业建设以及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六个重要方面;提高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种植、养殖及加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优化及三者的协调;建立、改造并促进良性循环的乡村工业;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善;不断有选择地采用先进技术;农村文化技术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最后,作者提出了生态农业的五个基本研究步骤。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生态农业"至今,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发展生态农业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其中生态农业执法体制建设不足就是主要障碍之一。为此,在分析我国生态农业执法体制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加强我国生态农业执法体制建设的相关建议,包括完善生态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生态农业执法程序建设、落实执法监督长效机制、完善生态农业相关执法配套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对中国生态农业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介绍了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及研究动态,认为中国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化技术相结合,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农业体系。分别从生态学、生物学和经济学方法探讨了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并指出中国生态农业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系统理论体系,它奠定了生态农业建设中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的基本思路。同时分析了目前中国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县域生态农业建设是在一个人工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中进行的。如何在一个县级范围内有效地组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讨论了建立县域生态农业建设的系统调控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原则及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京山县自1985年开始进行生态农业试验探索,起步较早,1994年被确定为全国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之一。该县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单就生态农业经营类型而言,目前,已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格局和模式。一、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实力较强的企业为龙头,围绕一种重点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结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14.
桃源丘岗区生态农业模式与综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桃源丘岗区为中心,研究南方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原理与综合技术.1986年10月—1990年11月,在桃源丘岗区随机抽样300个村,采用模比法,划分出农工、农林、农果、农茶、农桑、粮猪6种农业生态类型,並选择6个具有代表性和发展基础的村,研究其形成与发展机制,测定粮猪、粮猪沼鱼等6种生态户的生态、经济调控效率,分析农田氮源配比与固氮作物利用、沼渣沼水综合利用等4个方面的生态农业技术综合应用效应。经过试验研究,揭示了丘岗区农业生态类型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生态农业发展的4个动力因素与生态农业“二元循环”的经济运行机制;提出当前生态农业建设的模式、重点、措施与发展阶段性等论点。与此同时,在桃源丘岗区因势利导建立了40个生态农业示范村,在常德市建立了20个生态农业示范村、场,初步形成了6县范围的生态农业示范网络,1987年至1990年共获经济效益5541.7万元,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对张梁已建立的生态农业村结构进行分析,视每个农户为一个庭院式农牧生态系统,通过对系统的物质能量输入、生物量、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和综合效益的初步评价,认为该村具备生态农业雏形。提出在张梁村目前物质、技术装备条件下,以适当的物质能量投入为前提,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维持性,建立起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中心,加工、林果业并举,各业协调发展;以沼气池为连接有机废物纽带,形成营养物质循环利用链和加工增效链,促使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产生高效益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以指导未来生态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众多研究机构、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帮助和参与下,中国各地启动并组织了生态农业运动,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数千个生态农业示范村和数十个生态县,还研究并推广了形式多样的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这些都为中国的有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水域生态农业生产结构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体的水域农业建设是水域开发的重要途径,是水域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在论述水域生态农业科学含义基础上,一是从食物链、空间(平面与垂直)、时间、生态薄弱环节四方面对水域生态农业生产结构配置进行了定性分析;二是从水体养殖结构、水产结构、广义水域生态农业结构和鱼青结构的定量分析角度,提出了提高水域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的结构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德清县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技术研究中开展的农业生态教育培训实践,探讨了在一项较大的综合研究课题中,对包括研究生、在职农技干部,乡村农技人员和农民等多层次培训的内容、方法、意义,探讨了培训与生态农业建设和研究的关系;总结了农业生态教育培训中的一些经验、问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作者认为:建立生态农业培训中心以及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扩大乡村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面,以加强全民的生态意识,是当前生态农业建设中的迫切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和农户等建设主体的共同参与。研究表明:农户、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对生态农业的认知程度比较低,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的收益低于从事非生态农业生产;政府支持生态农业力度不够,难以激励各生产主体从事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各主体行为关系作用机制不够健全。在上述的研究基础上,从高效生态农业主体角度提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生态学会、湖北省生态经济学会、湖北省农学会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湖北省耕作制度研究会、湖北省自然辨证法研究会于1987年11月4日至6日,在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召开了“湖北省生态农业与农业环境保护学术讨论会”。会议共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