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人工草地暖季不同放牧方式对牦牛增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比较研究了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暖季放牧对犊牦牛生长的影响,结果得出:不同放牧方式下,1岁牛的个体增重差异明显,人工草地轮牧>人工草地连续放牧>天然草地连续放牧,2岁牛的增重不受草地和放牧方式的影响,个体增重、日增重和单位草地面积的增重都高于1岁犊牦牛。  相似文献   

2.
高寒地区暖季草场放牧牦牛的生产性能及其土壤养分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旨在通过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小嵩草(Alpine Kobresia parva(Nees)Wang et Tang ex Y.C.Yang)草甸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Griseb.)Scribn.et Merr.)高寒混播草地暖季草场植物初级生产力、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牦牛生产性能的研究,为草地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依据。结果表明:牦牛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均呈线性关系;高寒小嵩草草甸暖季草场最适放牧强度为1.26头/hm2,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高寒混播草地暖季草场的最适放牧强度是7.23头/hm2;放牧强度对高寒混播草地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影响不显著,对速效钾的影响显著(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含量呈减小趋势;当放牧强度分别达到1.07头/hm2,1.08头/hm2和1.22头/hm2时,0~5 cm,5~10 cm,10~20cm土壤速效氮含量依此达到最小;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高寒小嵩草草甸禾草和莎草的比例下降,可食杂草和毒杂草比例增加,而高寒混播草地垂穗披碱草的比例降低,星星草和杂类草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3.
牦牛、藏羊以其抗寒、抗缺氧、耐粗饲等特点,成为以青藏高原为主高寒牧区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是高寒草地畜牧经济的重要支柱。由于受分布地区的地理、气候、文化、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牦牛、藏羊的选择作用较小,普遍存在近交现象,生长缓慢,饲养周期长,群体繁殖率低,已成为当前制约高寒牧区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商品生产的重要瓶颈。本文对高寒牧区天然草原的地位及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简要介绍了国内高寒区牦牛、藏羊品种改良的技术方法、相关实践及经验等。  相似文献   

4.
牦牛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牧区畜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畜种.作为当前遗传育种的热点,分子标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牦牛分子育种研究中.为此,本文以影响牦牛生长发育、肉品质、繁殖和泌乳相关的基因为切入点,结合现代DNA标记与起源进化分析,就牦牛分子标记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甘肃牦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和宝贵的基因库 ,是不与人类争土地、争粮食、争生存空间的原始家畜品种 ,是高寒地区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种。牦牛 ,藏语称“雅克”(英语YAK) ,多分布于高寒草原牧区 ,不仅是高寒草原藏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象征 ,而且已成为青藏高原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独立板块。1 甘肃牦牛生产基本情况甘肃有天然草地 1780万 hm2 ,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祁连山地一带 ,其中可利用面积 16 0 7万 hm2 ,占全国草地面积的 4.6 %,仅次于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四川 ,位居全国第六。省内草地占耕地的 4.5…  相似文献   

6.
<正>1自然环境与牦牛种业发展现状1.1自然条件那曲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气候严寒,干旱缺氧,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那曲草场面积6.32亿亩,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4.69亿亩,是本地畜牧业牧草资源的主要来源[1],平均植被覆盖度为38.73%,绝大部分草地平均生产鲜草仅为1 044 kg/hm2,理论载畜量为1 017.65万羊单位。天然草地共分5大类型,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呈现出山地森林-亚高山、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半荒漠与高寒荒漠的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高寒草地放牧系统次级生产力的优化放牧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小嵩草(Kobresia parva)高寒草甸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flora)高寒混播人工草地牦牛放牧系统、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高寒草原藏系绵羊放牧系统中草地次级生产力(家畜增重)的试验数据,构建了放牧家畜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的模型:Y=a-bX(b>0),以此为基础确定了单位面积草地次级生产力(家畜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的数学模型:Y=aX-bX2(b>0);计算出各放牧系统最大生产力放牧强度:高寒草甸冷季和暖季草场分别是1.68头·hm-2和2.52头·hm-2,高寒人工草地牧草生长季为7.23头·hm-2,高寒草原冷季、暖季和全年连续放牧草场分别是4.33,6.45,2.36只·hm-2。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牦牛泌乳期能量和蛋白质维持需要量。选取15头体重与胎次相同、产犊日期接近的牦牛,等分为3组,即自由采食组(自由采食)、80%采食组(自由采食组前1天采食量的80%)、60%采食组(自由采食组前1天采食量的60%),试验牛单栏饲养,按试验设定的限饲要求进行饲喂,自由饮水。试验分为泌乳前期(泌乳第31~70天)和泌乳后期(泌乳第71~135天)。饲养试验结束后依次进行消化代谢和气体代谢试验,测定其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气体代谢、碳代谢、氮代谢、能量代谢指标,通过建立代谢能采食量(MEI)与能量沉积量(ER)、食入氮(NI)与沉积氮(NR)的回归方程,获得泌乳期维持代谢能和净蛋白质需要量。结果显示:牦牛泌乳期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5.11%~71.94%、68.65%~75.19%、56.78%~65.68%和44.91%~54.94%,呼吸熵在0.70~0.74,碳表观消化率在65.60%~70.72%。牦牛泌乳期MEI[kJ/(kg W0.75·d)]与ER[kJ/(kg W...  相似文献   

9.
用食物当量评价草地农业的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食物当量的概念和模型,通过引入牧草消化率后饲草食物当量计算的能量和蛋白质系数,对原始模型进行了修正。以1 kg苜蓿(标准食部100%,含水量10%,总能14.267 MJ·kg-1, 蛋白质含量229 g·kg-1,干物质消化率65.48%)作为标准饲草,计算并比较了天然草地、栽培牧草、青贮饲料与粮食秸秆等草地资源的食物当量,对不同地域、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资源的生产力进行了统一量纲上的对比。结果表明,我国牧草的饲草食物当量总体在0.2~1.2 FEU·kg-1,其中豆科牧草的饲草食物当量在0.4~1.2 FEU·kg-1,其中能量与蛋白兼优、消化率高的银合欢嫩叶为1.2 FEU·kg-1;禾本科牧草的饲草食物当量在0.2~1.0 FEU·kg-1,暖季型牧草多年生黑麦草为1.0 FEU·kg-1;青贮饲草(包括青贮秸秆)的食物当量为0.1~0.7 FEU·kg-1;秸秆的食物当量约为0.2 FEU·kg-1。夏季21个主要天然草地类型 (如荒漠草原和高寒草甸)的FEU生产能力为142~2739 FEU·hm-2,玛曲的高寒草甸及河北草甸草原约在1300 FEU·hm-2以上。FEU作为一种快速、易于计算和解释的牧草、畜牧饲料和饲料作物的饲料价值的测量管理单位,打破了单纯以谷物为粮食的传统食物观,统一了食物的标准,即将各个地域、农业系统、饲草和家畜种类、饲草加工和利用方式的食物按统一的标准计算,可以对居民的饮食结构和区域农业结构起指导作用,可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牦牛放牧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人为干扰形式,放牧管理方式以及放牧强度对维持草地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明晰牦牛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过程,本研究在川西北典型高寒草甸进行牦牛放牧强度试验,设置了对照(禁牧)、轻度放牧(1头牦牛·hm-2)、中度放牧(2头牦牛·hm-2)和重度放牧(3头牦牛·hm-2)4种放牧强度。结果表明短期(2年)放牧处理通过增加土壤中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从而改变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在各放牧强度间差异不显著,但放牧均有增加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的趋势。通过对真菌群落结构变化进行方差分解,发现放牧强度通过改变土壤养分进而影响真菌群落结构;通过对真菌的共现网络进行模块化分析发现,短期的牦牛放牧对真菌相互作用主要模块的相对丰度影响不显著,而放牧强度通过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来影响模块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泌乳期云南半细毛羊的蛋白质需要量。选择50只预产期接近、体重接近的泌乳期云南半细毛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8.85%、10.55%、12.49%、14.50%和15.95%的试验饲粮。饲养试验共104 d,其中预试期14 d,每组选择实际产羔日期接近、产后体重接近的8只试验羊进入为期90 d的正试期。分别在正试期的第20、50、80天从每组选择5只母羊进行为期5 d的消化代谢试验。结果显示:1)云南半细毛羊泌乳期蛋白质沉积量[RP,g/(kg W0.75·d)]与蛋白质摄入量[PI,g/(kg W0.75·d)]间的回归方程为:泌乳第20天,RP=0.425PI-1.916(R2=0.978);泌乳第50天,RP=0.434PI-2.101 (R2=0.984);泌乳第80天,RP=0.446PI-2.147(R2=0.998)。方程的截距即母羊每天的内源尿蛋白质和代谢粪蛋白质的损失量,也就是维持净蛋白质需要量,因此云南半细毛羊泌乳第2...  相似文献   

12.
甘南牦牛传统放牧生产模式使牦牛生产存在周期长、收益低、草场压力大等问题,而“国家”、“地方”和“牧民”对草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增加收入的迫切需求,使得高生产效率已成为牦牛发展的迫切需要。[目的]为提高牦牛暖季育肥效果,[方法]本试验利用不同饲料对牦牛进行暖季补饲育肥,筛选适合甘南牧区最佳育肥方式,为牦牛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蒸汽压片玉米+放牧补饲育肥组试验末总增重分别比苜蓿颗粒+放牧和纯放牧的方式分别提高了32.46%,20.97%,经济效益分别比以上两组提高了23.21%,13.55%。[结论]因此,蒸汽压片玉米+放牧暖季补饲育肥方式组适合在广大牧区甘南牦牛生产中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13.
学者风采     
著名牦牛育种学专家 陆仲璘 陆仲磷(1940-),男,研究员,畜牧学和动物育种学专家。1966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40年来致力于高寒草地畜牧业和牦牛藏羊的科学研究,对青藏高原畜牧业草地生态和高寒牧区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扎实的研究基础,是我国著名的牦牛育种学专家。  相似文献   

14.
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类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干扰的不断加剧,特别是放牧干扰的增加,该草地生态系统正在受到持续的破坏,草地退化尤为严重。本研究通过在青藏高原东缘红原县设置4个不同牦牛放牧强度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分析土壤含水量和容重、植物生物量和盖度以及草食家畜牦牛相关数据,研究牦牛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确定最优牦牛放牧强度。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土壤容重无显著性变化(P0.05);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禾本类和莎草类生物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豆科和杂草类变化不明显;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牦牛的增重趋于减缓。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域最优放牧强度应在1.016~1.284头牦牛当量·hm~(-2)。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恢复治理和生态减畜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红原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是川西北高寒牧区。高原牧区天然草场上豆科牧草普遍稀少,对家畜的生长发育不利,冬季尤甚。加之夏秋多雨,影响干草的生产。红原县草原站从1976年开始引种、试种聚合草,八年来获得了成功。为了充分发挥聚合草优质、高产、多汁的特点,1981年、1982年进行了聚合草青贮试验,对解决高寒牧区冷季缺草,特别是缺乏植物蛋白质饲料,以及提高聚合草的适口性进行了探讨。现将试验情况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16.
西藏牦牛资源现状及生产性能退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了解目前西藏牦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牦牛畜群结构、生长发育状况、生产性能(产肉性能、产乳性能、产毛性能、繁殖性能)等状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测试和分析,弄清各类群的品种特征,资源优势,产品质量,分析我区牦牛生产性能退化幅度及退化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止退化措施,为西藏牦牛和草地等可更新资源有效利用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高寒牧区自然资源生产潜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牦牛业及草地畜牧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牦牛自古被藏族人民誉为“高源之宝”,它长期生活在无污染的高寒草地,全身皆具深度开发价值。牦牛的产品,以乳、肉、皮、毛、骨、绒等的利用最为普遍,特别是乳制品,种类繁多。 牦牛个体产乳量不高,但其数量多,因而牛乳为牦牛最大宗的产品。我国对牦牛乳的利用,以高寒草地纯牧区最为普遍,用量也大。在利用方式上有用作日常饮料的奶茶,并食用少量鲜乳,在有奶粉厂的地区,除在产乳旺季(6-9月)向奶粉厂提供原料生产乳制品外,其余都自行  相似文献   

18.
若尔盖高寒牧区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北部,平均海拔3 400m;有天然草地1 212万亩,其中有1/3的草地为沼泽地或半沼泽地,且分布较为广泛;年均饲养牦牛43万头.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有牦牛1300万头,约占全世界牦牛总数的9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牦牛在当地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文化、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1]。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优势畜种,为人们提供乳、毛、  相似文献   

20.
郭宪  阎萍  曾玉峰 《中国牛业科学》2007,33(4):64-64,67
牦牛(Bos grunniens)是唯一能够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优势牛种和特有的遗传资源,它以对高海拔地带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寒牧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