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植物修复的机理及其应用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平  李庚飞 《北方园艺》2012,(16):133-135
植物修复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系统阐述了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机理,并植物修复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植物修复技术在盐碱地带的应用十分重要,其不仅能够让植物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而且还能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本文主要针对植物修复技术在盐碱地的应用进行分析,讨论了植物修复技术概念、意义以及在盐碱地的具体应用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的镉污染已经成为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严重环境问题。植物修复是一种绿色、经济、生态友好的土壤修复技术,超富集植物由于在植物修复中的巨大应用价值而备受关注。了解镉超富集植物的分子调控机制,对于Cd土壤修复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该文综述了国内外镉超富集植物耐镉性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生物修复是既经济又环保且天然的一种生态修复措施,其核心是利用植物种植,既充分利用了植物-微生物-土壤的相互作用达到保护和改善土壤的目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该研究主要从土壤修复问题出发,综述了植物种植对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关键酶活性、重金属、微生物以及油污问题的影响,并对植物种植修复土壤的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该综述旨在为土壤修复的具体实施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污染是当下威胁环境安全、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污染形式之一,重金属污染广泛存在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中,通过富集的方式堆积在植物、动物体内,最终沿着食物链大量积累在人体内。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已经成为土壤和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之一,植物修复是常见且常用的修复治理方法,就是通过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来吸收、分解、转化、固定重金属元素,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主要围绕重金属镉(Cd)的植物修复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为增强我国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能力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目前国土整治的重点,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污染物大量增加,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根系分泌物是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物质与信息交换和传递途径,同时,植物根系分泌物能够改善土壤根际微环境,增强植物对逆境的抗逆能力。加强生态修复是当前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同时能推动各个地区生态和谐发展。本研究重点论述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在环境生态修复中对重金属污染所起作用过程中潜在生态修复机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空气凤梨对气体污染物的监测和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凤梨是一类生长在空气中、不需要土壤的特殊植物。其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可以全部来自空气,因此也能够同时吸附或吸收大气降尘中的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污染物),从而成为有效的监测环境变化的"指示生物"和去除环境污染的修复植物。文章综述了空气凤梨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通过生物链放大作用进一步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综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修复和调控的重要性及对无公害生产的影响,提出用农艺调控、植物修复及微生物修复技术来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目前,如何修复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污染是环境生态领域较为前沿的课题。由于植物修复具有经济实惠、操作性能强、绿色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物成分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有较大研究价值。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研究学者对低分子量有机酸相关研究的试验成果,系统说明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定义、组成、对多环芳烃的降解过程。综述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在植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植物根系分泌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研究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蔬菜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金属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污染面积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从植物修复、农业栽培措施、以及植物-微生物修复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探讨了蔬菜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并对重金属超量积累植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植物促生菌促进盐生环境植物生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天  张丽辉 《北方园艺》2017,(24):198-204
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全球环境问题。在中国,土壤盐渍化和次级盐化程度突出。应用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是一种经济有效、提高植物生物量或产量和清除环境污染的方法。该研究综述了土壤盐分对植物的影响和土壤改良、促生菌的促生机制、盐胁迫下促生菌在不同植物物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阐述应用植物促生菌的重要意义,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盐渍化土壤植物促生菌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污染与植物修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概述了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及植物耐重金属的机理、植物修复技术及其优缺点、超积累植物的特征及种类,并对植物修复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愈发严重,人们也逐渐开始重视环境问题。针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融入低碳理念,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应用价值。通过种植园林植物能大幅度提升园林的植物覆盖率,推进低碳理念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罗竞 《长江蔬菜》2013,(18):37-41
利用水生蔬菜进行水体修复的最大优点是其经济价值与水体修复功能的良好结合。总结了水生蔬菜在水体修复中的作用机理、应用优势及应用现状.并指出充分利用水生蔬菜植物构建水体修复系统、保障水体修复系统中的水生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量应是今后重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凸显出来。其中涉及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的问题逐渐增多。雨水花园技术作为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对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选择、应用以及管理等三方面的研究,助力雨水花园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直接威胁着人类健康,受到普遍关注,各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植物修复技术因其安全、廉价,被认为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较好的措施之一,其中园林植物具有美化环境、不进入食物链及可带来环境效益等优势而成为植物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查阅,阐述了近年来关于园林植物对我国主要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并从园林植物种类、富集特性、耐受性和环境效益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进一步开发园林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园林植物修复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生态问题日益引起重视,生态恢复技术作为一种有潜力、正在发展的清除环境污染的绿色技术,在城市园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城市绿地建设要真正做到将生态理念与生态技术相融合,将水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生态修复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以及绿化系统等多方面的生态技术进行优化配置,是解决高温日晒、人流密集、废弃物利用以及后续利用等需要面对生态问题的有效手段,其在园林绿化等实际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搜集大量文献材料,结合济南市的地域特点及气候规律,对济南市佛慧山景区的乔、灌木类植物生长习性及修复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掌握该地区乔、灌木类植物生态修复情况,归纳总结出5种植物在山体生态绿化修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金晓艳  郑险峰  张明科 《蔬菜》2020,(10):27-33
为实现无公害蔬菜生产和蔬菜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总结了我国蔬菜农田的农药、农膜、化肥等有机物污染情况,介绍了土壤物理修复技术(热脱附技术和土壤蒸汽浸提技术)、土壤化学修复技术(土壤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光催化降解技术)、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土壤联合修复技术;其中,物理修复技术见效快且处理效果较好,但其成本高昂,不适合用于修复大面积污染的土地;化学修复技术操作较为简单且可以处理更深层的土壤,但化学修复只适于修复小面积土壤且容易破坏土壤;而生物修复具有成本低、绿色无污染等优势,但需解决耗时长、修复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增加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提高修复效率、缩短修复周期成为土壤修复的研究热点。未来,要研究出多种土壤修复技术,并开发适用范围广且经济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而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可改善土壤环境、修复污染土壤,将成为农业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资源植物毛状根作为转基因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资源植物中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作物品种改良等方面。该研究主要从毛状根的诱导资源植物种类、诱导因素、培养条件、毛状根的作用以及毛状根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同时对其潜在问题与未来发展前景做以展望,以期为毛状根在其它植物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