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稻雄性不育系博白A的抽穗期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雄性不育系博白A是一个早籼型优质不育系,其配制组合的抽穗期多数表现为超或偏晚亲遗传.本文以博白B、明恢63、明恢86为亲本进行杂交和回交,对亲本、F1、F2以及各回交世代抽穗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控制亲本抽穗期的主效基因可能有3对:Aa、Bb、Cc.当这3对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基因互作使得植株表现感光迟熟,当它们不同时存在时,表现非感光早抽穗.并推测博白B抽穗期由2对主效基因控制(暂定为AABBcc),明恢63和明恢86各有一对主效基因(暂定为aabbCC),因此推测带有主效感光基因的博白A与恢复系的抽穗期感光基因间互作,是导致其后代抽穗期超或偏晚亲遗传表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一个带有华粳籼74遗传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文库对水稻抽穗期基因进行评价,发现单片段代换系W 23-03-08-9-1带有极早抽穗期基因,在山东和海南种植,抽穗期稳定且表现早抽穗。该代换系代换区间为PSM306-PSM305-PSM304-RM3894-RM3372-RM569-RM231-RM489-RM545-RM251-RM282,在第3染色体上,带有抽穗期基因qHD3-1。利用该代换系与受体华粳籼74杂交,得到F2代分离群体,对分离群体单株进行抽穗期鉴定,发现早抽穗单株数对晚抽穗单株数的分离比例符合3∶1,说明早抽穗基因为一个显性基因控制,且属于基本营养生长型的抽穗期基因。  相似文献   

3.
4.
杂交水稻抽穗期遗传研究:Ⅳ.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水稻品种南京11抽穗期的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用抽穗期感光基因型已知的秋光(e1e1 e2e2 e3e3 Se1eSe1e)、越光(E1E1 E2E2 e3e3 Se1eSe1e)、日本晴(E1E1 e2e2 e3e3 Se1Se1)和日光(E1E1 E2E2 e3e3 Se1Se1)作鉴别品种,分析了中籼水稻品种南京11的抽穗期基因型。结果表明,南京11的抽穗期感光基因型为 E1E1e2e2E3E3Se1Se1,同时还存在1对隐性感光抑制基因i-Sel;进一步利用QTL近等基因系NIL(Hdi)和NIL(Hd4)进行的试验也验证了南京11存在2个显性的主效感光基因E1和Se1。  相似文献   

6.
水稻抽穗期是重要的农艺性状。本研究以一个带有华粳籼74遗传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为试验材料,对水稻抽穗期基因进行评价,发现单片段代换系W06-26-35-1-5-2带有极晚抽穗期基因,在山东种植,抽穗期稳定且表现为晚抽穗。该代换系的代换区间为PSM152-PSM154-PSM155-RM25-RM547-RM72-RM404,在第8染色体上带有抽穗期基因qHD8-1。对该代换系与受体亲本华粳籼74杂交发展的F2分离群体的单株进行抽穗期鉴定,发现晚抽穗和早抽穗单株数符合3:1的分离比,说明晚抽穗为一个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抽穗期遗传研究 Ⅱ、抽穗期基因互作的遗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2个早籼不育系 V_(20)A、珍鼎28A 及其保持系,早籼恢复系 IR_(30),美国早籼品种兰贝利为亲本,配制6个组合的 F_1及其 F_2、BC 和 TPC(Three Parent Cross,三亲本杂交).研究发现;4个组合 F_1抽穗期表现为非感光早抽穗的无互作类型;另2个组合 V_(20)A/IR_(30)F_1和 V_(20)A/兰贝利Fl为感光迟抽穗的互作类型,其后代分离均为 F_2 37早(无互作):27迟(互作),B_1C 3早:1迟,B_2 C1早:1迟.分析表明控制这些亲本抽穗期的主基因差异可能有3对:Aa、Bb 和 Cc.当 A、B 和 C 同时存在(A—B—C—)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植株表现感光迟抽穗.当这3种显性基因不同时存在或都不存在时,植株表现非感光早抽穗。6个亲本的4种核基因型暂定为:V_(20)A(B):aabb CC.珍鼎28A(B):AAbbcc,IR_(30):AABBcc,兰贝利:AABBcc。  相似文献   

8.
水稻的抽穗期是决定品种地区与季节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光周期是影响抽穗的主要外在因素.文章对已被克隆控制水稻抽穗期的8种基因SE5、Hdl(Sel)、Hd6、Hd3a、OsGI、Ehd1[EF(t)]、Ghd7和RID1/Ehd2/OsId1及其参与光周期信号调控网络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以红旗16为受体、明恢63为供体,经杂交和回交得到BC4F1。利用643对SSR分子标记对所构建的抽穗期基因早晚池和亲本进行多态性筛选,得到4对多态性标记。将筛选出的杂合单株进行自交,获得BC4F2,并从中筛选出抽穗期分离较明显的群体进行田间表型调查和基因型检测。发现目标基因与标记PSM391连锁,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末端,命名为Hd7m。在标记PSM391与第7染色体末端之间合成10对新SSR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RM22156与目标基因相距4.1 c M。该结果为Hd7m基因的精细定位、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二十几年的生育期调查资料和气象数据,基于从插秧到抽穗的有效积温较稳定,建立了合江19水稻品种安全抽穗期模拟模型,模型与实测值检验,误差小于3 d,模型具有预报安全抽穗期的功能,可以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选用4个晚粳品种(系).采用了Hayman和Mather法对其双亲本杂交(含回交)组合的抽穗期的世代平均数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及基固效应评估。结果表明:抽穗期呈部分显性或不完全显性表型,其显性方向(早熟或迟熟)则固组合而异。抽穗期的遗传方式符合加性一显性模型;基固的加性效应极显著,而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则皆不显著。在抽穗期的遗传变异中,虽然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都存在,但仍以加性遗传方差为主;其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分别高达77%和95%。以有效因子数目估计值推断,至少有一时显性熟期基因起作用。本文就中熟抗病晚粳类型品种选育中生育期的育种选择及熟期与白叶枯病抗病反应的关联性等问题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福州(26.05°N)自然条件下,用3个不感光的不育系:V_(20)A,宁A和珍鼎28A;3个基本不感光的恢复系:5460,IR_(30)和明恢63分别与两个感光的恢复系:印尼矮禾和红田谷杂交,共配制13个组合,调查其抽穗期表现,结果表明:13个组合中,除2个组合F_1表现为感光性不完全显性,F_2呈1:2:1分离外,其余组合均表现为感光对不感光或基本不感光显性,F_2分离为3感光:1不感光或基本不感光。表现为1对主效感光基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水稻品种02428和轮回422广亲和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抽穗期是水稻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它对于水稻适应不同的栽培地区和耕作季节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在水稻抽穗期基因的发掘、定位、克隆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特别是QTL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此,回顾了水稻抽穗期基因/QTL的定位和克隆,阐述QTL的互作及与主基因的等位性关系,并通过和拟南芥模式植物的对比进一步阐述了水稻开花的分子机制,为研究禾本科植物的抽穗期基因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旨在为中国水稻抽穗期基因遗传以及在育种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稻单片段代换系抽穗期QTL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的抽穗期是水稻(Oryza sativa)获得理想产量的前提。本研究利用带有晚抽穗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SSSL)为供体,华粳籼74为受体亲本,发展F2次级分离群体。通过t测验比较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华粳籼74之间抽穗期的差异,同时对代换片段上的抽穗期QTL进行鉴定。以P≤10-6为阈值鉴定出抽穗期QTL,此QTL位于水稻的第6染色体。调查记录F2次级分离群体单株抽穗期,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卡方(χ2)测验。结果显示,F1代单株表现为早抽穗,F2代早抽穗和迟抽穗植株数符合3∶1的分离比,早抽穗表现为显性。  相似文献   

16.
水稻抽穗期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该文阐述了水稻抽穗期的遗传研究进展。水稻抽穗期的多样性是由于感光性与基本营养生长特性的多样组合形成的 ,其复杂的遗传表现是由多个感光基因及其修饰基因、基本营养生长性基因及其修饰基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并概述了水稻抽穗期基因的定位及QTL定位的现状 ,讨论了水稻抽穗期遗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以汕优63和武运粳8号为材料,测定了抽穗期的若干株型因子,并对不同群体的株型因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产群体的茎蘖发展合理,成穗率高,株高较矮,上部叶片的叶角小,叶片趋向挺直,叶片的相对高度较高,叶面积适中,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对赤霉酸反应的遗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20.
寒地水稻抽穗期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寒地水稻抽穗期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 ,对寒地水稻抽穗期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是移栽后第 2周积温、秧苗期积温、移栽时秧龄和移栽期等 ,而移栽后第 7周积温、主茎叶片数、播种期和移栽后第 1周积温等对抽穗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