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甘蔗产业支持政策及相关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和食用价值。目前,中国甘蔗生产存在生产成本高、生产技术落后和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且在生产模式上与巴西和印度等国家有较大差距。分析了当前中国甘蔗生产情况及支持政策,阐述了世界其他甘蔗主产国甘蔗产业的发展经验,并提出未来中国甘蔗产业相关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采用甘蔗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的领先者。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甘蔗产业保护性耕作及可持续性生产历史、现状和具体措施,并分析了其对中国甘蔗产业生产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甘蔗生产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00/2001至2015/2016榨季中国甘蔗生产数据,分析了我国甘蔗生产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6年来,我国甘蔗生产处于快速发展态势,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产明显提高;敏感性分析表明,甘蔗种植面积是造成中国甘蔗总产量出现较大波动的主要因素;比较优势分析表明,广西具有绝对的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适合大力发展甘蔗产业,但单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云南、广东和海南也具有明显的甘蔗生产比较优势,应加强甘蔗产业发展;福建甘蔗面积不断缩小,比较优势处于劣势,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甘蔗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甘蔗作为一种糖料作物,为蔗糖业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广西作为甘蔗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蔗糖产业依然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甘蔗种植与生产增加了人们的经济收入。然而,当前广西甘蔗生产技术仍然亟待改进和提高,机械化生产规模有限,影响了甘蔗生产效率,降低了蔗农的收益。因此,必须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甘蔗机械化生产水平。本文分析了广西甘蔗机械化生产现状、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海南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扶持广大农民种植高效甘蔗来实现产业脱贫。2月28日,海南省甘蔗学会和海南省糖业协会联合举办了2019年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现场观摩会,现场演示甘蔗机械化收获、甘蔗宿根机械化管理和甘蔗新品种展示。  相似文献   

6.
日本甘蔗生产现状及研究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介绍日本甘蔗生产现状(自然条件、栽培面积、产量以及栽培模式)及研究动向(育种、栽培技术、环保和综合利用开发领域),以增进对日本甘蔗产业的了解。同时,建议加强与邻国日本在甘蔗生产等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日本甘蔗生产中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提高广西甘蔗单产和生产效率,实现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胡乔 《中国农垦》2013,(10):27-28
甘蔗产业是广东湛江垦区经济的重要支柱。2012/2013榨季,垦区种植甘蔗面积40多万亩,自产甘蔗210多万吨,总产白糖20多万吨。当前垦区甘蔗生产的用工量集中且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榨季用工短缺和费用高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但增加了甘蔗的生产成本,制约了职工增收,打击了职工种蔗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甘蔗产业的发展。在劳动力日益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甘蔗产业(糖业)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当前甘蔗乃至糖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加强甘蔗养分管理,降低甘蔗生产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甘蔗生产成本中,肥料投入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加强甘蔗养分管理,是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甘蔗效益的有效途径.综述了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甘蔗生产养分管理情况,分析了我国蔗区土壤中主要养分状况和我国甘蔗生产中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甘蔗养分利用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甘蔗糖业是广西支柱产业之一。文章概括总结了广西甘蔗产业和技术创新发展的历程、主要成果和经验,阐明了甘蔗种质创新和优良新品种选育应用、旱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为广西甘蔗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并指出了当前广西甘蔗产业及甘蔗育种和栽培技术研发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引进国内外甘蔗品种和种质资源,以及野生甘蔗种质资源的收集、研究与利用,创制创新性种质用于杂交育种,同时加强杂交技术和选种技术研究,提高甘蔗育种效率;加强农机农艺配合研究,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利用甘蔗的生物固氮特性,减少氮肥施用量;加快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技术的应用来提高种苗质量;选用宿根性强的甘蔗品种及加强管理,延长甘蔗宿根年限,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国外甘蔗产业发展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之一,是人类食糖的重要来源。本文从甘蔗生产、加工、蔗糖贸易3个方面分析了国外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并论述了世界甘蔗产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螟虫是目前甘蔗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生产中片面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对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在防治螟虫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面对化学防治产生的农药残留和土壤退化等问题。因此,将单一的化学防治防治方法转变为绿色综合防治,将是未来甘蔗螟虫防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是我国甘蔗生产的主产区,是国家三大甘蔗优势区域之一,具有大力发展甘蔗产业的基础和条件。本研究利用SWOT-AHP法,从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4个方面,设置了甘蔗优势区域、国内食糖需求旺盛、生产成本提高、蔗糖体制落后等20个评价指标,对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应采取依靠自身优势和利用外部有利环境的SO发展战略,以实现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甘蔗是文山市传统优势产业,是全市第三大农业产业和主产区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在2012年12月25日召开的甘蔗生产工作会议上,对2013年的甘蔗生产进行了全面部署,市人民政府与任务乡镇(街道办)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同时政府与公司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对促进甘蔗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甘蔗是广西主要的经济作物,优化生产布局对广西甘蔗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综合采用生产集中度指数、集中度系数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广西2011—2020年甘蔗生产布局时空变动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广西甘蔗生产布局进一步向桂西南和桂中地区集中,桂西北及桂东南逐渐退出甘蔗主产区;机械化水平是广西甘蔗生产布局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农业种植结构、市场化程度对其影响较弱,农地设施、道路交通条件则阻碍了广西甘蔗生产集中布局。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甘蔗产业,是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杨万乡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杨万乡甘蔗生产现状及制约因素,结合近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提出了甘蔗可持续发展途径,以期为杨万乡甘蔗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甘蔗是穿山镇的经济支柱产业,是广西"甘蔗之乡",创建持续健康发展的甘蔗产业,是加快促进穿山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重要举措和迫切需要。文章从当前穿山镇甘蔗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甘蔗产业发展措施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四川省甘蔗糖业面临新的形势,白糖生产基地已向攀西蔗区转移,但因四川省甘蔗糖业的特点和现状,在产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近年糖价有较大幅度回升。产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本文提出如何在机遇面前发展四川省糖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促进广西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并结合当前国家及地方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广西甘蔗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目前,共有56个县(市、区)2000万农民从事甘蔗生产,制糖企业和糖厂共138家,平均日榨蔗能力60多万t,糖业的税收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0%以上。存在甘蔗蔗区生产条件差;甘蔗单产比较低;甘蔗优良新品种推广速度慢;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制糖产品单一等问题。【建议】必须牢固树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全新理念;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必须探索和构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创新机制;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甘蔗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必须加快推进甘蔗产业的科技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9.
针对砚山县八嘎乡甘蔗产业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甘蔗产业发展;加快品种更新,强化良种良法推广;加快土地流转和集中,提高产业发展规模化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甘蔗生产条件;种植订单甘蔗,提高蔗区机械作业水平等对策措施,为八嘎乡发展甘蔗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云南是全国主要的蔗糖基地,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甘蔗主产区,自然生产条件十分有利于甘蔗产业的发展。笔者作为耿马县甘蔗技术推广站的一名农艺师,在不断的工作探索和积累中,总结到围绕延长甘蔗产业链、做强做大甘蔗产业,实行"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产生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极大的推动了当地甘蔗产业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