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省每年种植小麦2000~3000万亩。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小麦腥、散黑穗病回升较快,发病率一般在6~20%,个别地方发病率高达30%以上,据初步统计,每年约减产小麦1.5~3亿公斤,影响小麦质量,降低农民收入.一、发生动态据我省1949~1959年统计资料分析,当时每年小麦播种面积在1200万亩左右,而小麦腥、散黑穗病每年发生面积700~1000万亩,其中,腥黑穗发病率5~20%,严重的达30%以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汉中地区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不断加重.1988年全区发病面积17.07万亩,平均病穗率1.28%;1989年发病面积增加到57.66万亩,平均病穗率为2.96%,严重田块达17%,每亩损失小麦10公斤左右,全区约损失小麦500多万公斤。为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从1989年秋播前开始,全面推行《汉中地区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案》,到1992年夏收前,3年全区共  相似文献   

3.
沂水小麦赤霉病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379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68.8%,病穗率一般为45%~60%,个别地块达80%以上。受病小麦千粒重平均下降25.9%,损失严重。一、发生流行因素分析1.菌源充足:全市小麦种植面积551万亩,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4.
小麦散黑穗病(Ustilago tritici)近年来在我县回升很快。1989年,仅个别地块零星发生,病穗率仅占0.25%,最高0.75%;1990年,发生面积为0.9万亩,平均发病田病穗率为0.41%,最高达1%。今年,据调查:发生面积为38万亩,病田率达100%,病穗率为0.57%;发病较重的地块,病穗率为3.4%;发病最重的地块,病穗率达15.8%以上。全县种植的  相似文献   

5.
受小麦抽穗扬花期暖湿天气的影响,2009年我县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发生面积2.83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7.3%,早熟品种病穗率一般在8%左右,迟熟、感病品种高达30%~40%,造成损失1636.3t,是2006年大发生以来发生最为严重的一年.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通县近几年小麦散黑穗病发生不断上升,1992年平均病穗率达到1.22%。对此县政府、农业局于1992年秋播麦时,采取措施,作了大量工作,经一年时间,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所采用的主要措施:1 选用丰产耐抗病良种主要种植农大146、京437等,将不抗病的京437从4万多亩,压低到2万亩,基本淘汰了农大146品种。2 药剂拌种去秋全县共药剂拌种59.2万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通县种植小麦60万亩.近几年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不断上升。据调查,1986—1990年,全县平均病穗率在0.05—0.07%之间,但1990年病穗率平均为0.10%,最高为0.45%,1991年为0.51%,最高为1.25%,1992年上升到1.22%,最高病穗率达5.48%。在调查中还发现,“农大146”、“京411”和“京437”等品种发病较重。在较干旱的田块和地头病株率较高。应尽快建立无病良种田,选留无病良种和采取药剂拌种等措  相似文献   

8.
小麦梭条花叶病(WSSMV)是春季小麦田中见病较早的一种新发生的土传病毒病。在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西起四川、陕西,东至江浙和山东一带均有分布,危害逐年扩大。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七十年代初为零星发病,没有引起重视,1975年发生5.4万亩,1977年扩大12万亩,到八十年代,历年均发生15—20万亩,一般田减产20—40%,最高田减产70—80%。特别是1991年发病35万亩,造成损失的有17万亩,绝收的有5万亩。1970—1991年累计发生面积210万亩,综合防治面积15万  相似文献   

9.
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风  马群 《中国植保导刊》2003,23(11):13-14
小麦赤霉病犤Gibberellazeae(Schw.)犦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程度除受小麦品种、稻桩带菌率影响外,主要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的雨日、雨量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安徽省1975~2003年的28a中,中等偏上发生的年份为8a(1975、1976、1977、1985、1990、1998、2002、2003年),占28.6%。2003年小麦赤霉病在全省大部麦区大面积严重流行,发病面积达100万hm2,且田间发病早、持续时间长、病穗率高。六安、蚌埠病穗率加权平均分别为52.5%、41.04%,最高病穗率达100%。全省发生程度与发生面积均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初步测算,全省小麦受赤霉病为害的损失达6…  相似文献   

10.
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是近年来上升的一种重要病害,过去仅在山区一季中、晚稻上偶有零星发生。近年来,特别是桂朝二号等感病品种的引进和扩大种植,发病面积不断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1981年赣南全区据18个县(市)统计,二季晚稻发病面积达94万多亩,1982年仅16个县(市)发病面积扩展到126万多亩,占二季晚面积的45.7%。病穗率一般4—5%,高的达15%,严重田块达78%。每个病穗有病粒3—4粒,多的达48粒,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1.
崇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影响崇阳县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许多因素中,赤霉病对小麦的生长影响最大。重发年份,小麦病穗率可达50%左右,高的病穗率达80%以上,对小麦造成严重减产。1发病特点1)小麦赤霉病在崇阳县发生流行特点是暴发频率高、损失大,年度间病情变化大,大约每2年就要重度或中度发生一次,2012年、2014年崇阳县小麦赤霉病为重发生年。2)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较大。感病品种病穗率70%~80%,严重田块病穗率达100%;中感品种(约占小麦种植面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楚州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淮安市楚州区种植小麦66万亩(其中温麦6号约25万亩,温麦8号、淮麦18、淮麦20、豫麦34各约10万亩,其他品种为扬麦、3039等)。据本区植保站调查,虽然2003年防治面积和防治力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但小麦赤霉病在本区仍然达到大流行程度。现对其流行概况和原因简要总结分析如下。12003年小麦赤霉病流行及防治概况据调查,全区平均病穗率54.5%(1.8%~100%),平均病指43.1(0.3~96.7),平均产量损失37.1%,其中主要以温麦品种发病最为严重,全区近6万亩绝收。而造成小麦品质下降,商品性降低的间接损失更难以估量,为本区植保站自1963年有记载以来病害…  相似文献   

13.
2004年阜南县水稻稻曲病暴发流行,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1发生特点1)流行面广,发病率高。全县2.1万hm2水稻,有1.6万hm2发病。其中严重发病田块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发病田块病穗率平均31.8%,严重的70%~100%;病粒率平均4.37%,最高达54.0%。2)感病品种较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水稻主要品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为害,尤其是新品种粤优938受害损失严重,个别田块基本绝收。从田间调查结果看,一般高感病品种(如粤优938)病穗率达70%~80%,病粒率15.2%;严重田块病穗率达90%~100%,病粒率达54%;中感病品种(如Ⅱ优725)病穗率为40%;病粒率平均为1…  相似文献   

14.
1993年阳谷县玉米蚜大发生于之庆(山东阳谷县植保站,252300)我县种植玉米53万余亩,其中夏玉米52万亩。1993年夏玉米上的玉米蚜大发生,发生面积达35万亩。据调查,蚜株率达100%,“黑穗”率高达95%~98%,一般单株蚜量2750~352...  相似文献   

15.
70年代以前,小麦叶枯病只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偶尔发生。1979—1985年我省引种春播小麦,根腐叶枯在春小麦上普遍发生,引起严重的叶枯和穗腐,减产一般在30%以上。1990年河南省小麦叶枯病发生650万亩,仅尉氏县西部沙丘陵发生11万亩,产量损失平均30—40%。1991年全省发生此病1000多万亩,其中周口、商丘、驻马店和南阳地区的发生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小麦叶枯病成为严  相似文献   

16.
小麦赤霉病自1992年以来在我区发生有加重趋势。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达1.8万hm2,占全区小麦种植总面积的90%;病穗率一般为50%~70%,沿湖和低洼田块病穗率达90%以上。据测定,千粒重平均下降26.8%,预计产量损失可达23625t,...  相似文献   

17.
正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咸宁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发生年份,病穗率一般可达50%左右,高的病穗率可达80%以上,对小麦造成的损失严重。1发生特点1.1重发频率高小麦赤霉病在咸宁市暴发频率高,造成小麦减产,损失大。年度间病情发生有差异,大约每两年就重度或中度发生一次,2012年、2014年和2016年  相似文献   

18.
<正>新罗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全年种植面积1.23万hm2,早稻种植面积3 333.3 hm2。近年来,新罗区早稻部分田块穗颈瘟暴发成灾,严重影响早稻产量,造成很大的损失。2011年全区穗颈瘟发生面积约46.7 hm2,一般田块病穗率1.5%~18.3%,病穗率大于70%即绝收的田块约2.7 hm2;2012年穗颈瘟发生面积40.0 hm2,一般田块病穗率2.2%~20.4%,绝收面积约1.7 hm2;2013年发生面积80.0 hm2,  相似文献   

19.
1999年 ,水稻穗瘟病在江苏沿海地区大流行 ,其发生面积之大 ,为害程度之重是近 2 0a来没有见过的。据东台市调查 ,1 999年水稻穗瘟病大流行的特点一是发病时间早。于 8月 3 0日在生育期较早的水稻上始见 ,9月 5日前后大面积上普遍发生 ,其见病期比水稻破口抽穗期仅晚 7d左右。病穗出现时间之早是籼改粳以来没有过的。二是流行面积广。全市总发病面积 2 .7万hm2 ,占水稻总面积的 81 .0 8%。其中病穗率在 1 %以下的面积占 2 5.96%,病穗率 1 %~ 5%的占4 6.1 5%,病穗率 5%~ 1 0 %的占 1 8.2 6%,病穗率 1 0 %~ 2 0 %的占 5.77%,病穗率 2 0…  相似文献   

20.
沟金针虫是我国北方冬麦区的重要地下害虫,以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发生为害较重。我市自70年代停用666处理土壤,全面推广有机磷农药拌种后,蛴螬、蝼蛄数量下降,而金针虫从1984年开始明显回升,为害日趋严重。据调查,1989年,全市发生面积8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6.7%,平均每 m~2有虫7.5头,发生重的地块每 m~2有虫60头以上,个别地块每m~2高达253头。小麦因沟金针虫为害,枯心苗率在4~20%的地块有55万亩,占麦田面积的61%,严重地块枯心苗率在40%以上,仅此一项就损失小麦6500余吨。此外因该虫为害,马铃薯蛀块率8~92%,夏玉米死苗率2~13%,花生蛀果率7~19%,春甘薯被害率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