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对郧县小麦白粉病13a的历史资料的研究分析,初步明确决定病害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当今早春3月上旬末的菌源基数,3月份的平均温度以及3月份降不量与3月份平均温度的乘积,提出了病害发生程度中期预测式:Y=-2.533074228+0.0561977672X1+0.498211980X2+0.002437249189X4。历史符合率84.5%,经1985-1997年回测检验,结果与发生实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油菜蚜虫发生程度年度之间差异大,它与夏季高温(日最高温度≥33℃)日数(TR)成负相关;与9月份有翅成蚜迁飞量(x)呈正相关;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式为y=4.5219-0.1858(TR)+0.0077(x)。  相似文献   

3.
小麦叶锈病中期预测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北省保定市和辛集市两地近十年对小麦叶锈病的调查资料,建立了一个小麦叶锈病中期预测模型。Y=-20.59+9.12X1+0.85X2+1.41X3,X1为品种的抗性参数,X2为4月上中旬的总降雨量,X3为4月上中旬的总降雨次数,Y为灌浆中期叶锈病的病情指数。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检验,预测准确率为80%。本模型适合于河北省中南部麦区对叶锈病发生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含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是岑溪县目前发生危害最大的水稻害虫,一年发生8个世代。经19年的冬后调查说明有本地虫源,其中以白背飞虱为多。早稻秧田虫量与3月上中旬沟边若虫量有一定关联性(r=0.6730);外地虫源迁入盛期一般在5月中下旬;第三代系主害代,其若虫高峰期与早稻抽穗盛期至灌浆初期相吻合;经十多年调查资料整理筛选出预测第三代高峰期成若虫密度的相关因子:3月上中旬沟边若虫平均密度(x_1)、3月中下旬秧田成若虫平均密度(x_2)、5月份降雨量(x_5)及5月15~25日平均成若虫密度(x_6)、5月份降雨系数(x_7)等,分别建立、修订预测式:y=0.176x_1+0.222x_2+0.203x_5+2.302(级)……Ⅰ'、y=2.507+0.340x_6+0.171x_1(级)…Ⅱ'。R值和F值均达极显著水平,历史符合率为94.7%~100%。  相似文献   

5.
采用二次回归最优设计,研究苏云金素对东亚小花蝽捕食作用的影响,得出日均捕食量(y)与猎物(x1)和捕食者(x2)之产作关系模型。处理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21x1^2+1.211x2^2+0.8822x1-10,3465x2-0.0649x1x2+1.7174;对照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17x1^2+0.7734x2^2+0.6941x1-6.4914x2-0.0474x1x2  相似文献   

6.
采用二次回归最优设计,研究苏云金素对东亚小花蝽捕食作用的影响,得出日均捕食量(y)与猎物(x1)和捕食者(x2)之间互作关系模型。处理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21x21+1.2112x22+0.8822x1-10.3465x2-0.0649x1x2+1.7174;对照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17x21+0.7734x22+0.6941x1-6.4914x2-0.0474x1x2-0.4636。综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苏云金素处理东亚小花蝽若虫,减弱了其对二斑叶螨卵的捕食能力,但二者的差异不显著,对种群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橄榄星室木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记述一为害橄榄的重要害虫橄榄星家木虱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动态及其天敌种类资源。该虫在福州地区1年发生7-9代,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翌年2月下旬,3月上旬产卵于嫩芽上,3月上旬出现若虫,第1代成始见于3月下旬,世代重叠。橄榄星家木虱田间种数数量消长与橄榄抽梢期有极其密切的伴随关系,在纪树上本年有5年虫口高峰期,在老树上全年只有3个高峰期。在实验室23.0-25.0℃的平均温度下,卵期4.1-4  相似文献   

8.
美州斑潜蝇对芸豆,黄瓜的危害损失及经济阈值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名榜  程玉琴 《植物检疫》1999,13(5):274-276
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虽虫叶率5%~70%情况下,虫叶率与产量扣失率之间有明显正相关系,其大棚芸豆、露地芸豆和露地黄瓜直线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3.58450+0.03165x、y=8.82943+0.05209x、y=5.45698+0.06528x。经济阈值数学模型分别为x=11.962ln(7.1941L/(23.929-L))、x=11.611ln(5.5166L/(41.503-L)、x=  相似文献   

9.
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8-1994年对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室内培养表明,22,24,26,28℃等4个处理均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离体插枝接种显示,品种间有抗性差异,且以晚间接种发病率高。该病流行程度与5-7月3个月的平均RH(X1)呈正相关,与8月份雨日数(X2)呈负相关,其综合影响的二元回归式为Y=-37.3842+0.6471X1-0.7079X2,rY1.2=0.8274,rY2.1=-0.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黑龙江省西北部小麦主产区赤霉病流行情况和气象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制定了适用于该地区非特殊灾变年份的小麦赤霉病流行趋势预测初始数学模型:Y=-52648+0495x1+0278x2+0101x3±09711,方程的历史回拟率为875%。通过田间接种试验,获得不同抗性品种不同发病程度的病穗率、病情指数和小麦产量的相关数据。经回归分析,得到了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估计模型,中感型品种(龙麦19):YMS=0024+0781x±6124,中抗型品种(龙87-7953):YMR=-0033+0679x±7502。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1和09847。历史拟合率为889%和8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