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砂土磷素动态及磷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福建红壤的磷素吸附及磷肥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施用稻草后,土壤最大吸磷量(M)增加18.4%-30.7%,吸附能常数(K)下降56.1%-63.6%。加入酒石酸,草酸,柠檬酸对土壤M的影响不明显,K值则下降55.6%-64.6%。影响土壤M的主要因子是活性铁,晶质铁,腐殖质粘率(<0.001mm);影响K的主要因子是土壤全磷,晶质铁,腐殖质,连续种植3季作物后,土壤M变化不大,土壤K值则显著增加。土壤K和M与第1季小麦及第2季油菜磷肥回收  相似文献   

3.
土壤施用稻草后,土壤最大吸磷量(M)增加18.4%-30.7%,吸附能常数(K)下降56.1%-63.6%.加入酒石酸、草酸、柠檬酸对土壤M的影响不明显,K值则下降55.6%-64.6%.影响土壤M的主要因子是活性铁、晶质铁、腐殖质、粘粒(<0.001mm);影响K的主要因子是土壤全磷。晶质铁、腐殖质.连续种植3季作物后,土壤M变化不大,土壤K值则显著增加.土壤K和M与第1季小麦及第2季油菜磷肥回收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第3季水稻磷肥回收率则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土壤磷素化学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综述了近42年来关于土壤磷素中化学行为、磷素平衡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土壤磷素包括无机磷、有机磷、生物态磷、土壤无机、有机磷又根据其有效性分为各种形态的无机磷、有机磷组分;施入土壤的磷素主要转化为土壤无机磷、土壤类型、作物种植方式、作物根限、磷肥种类及用量对土壤磷素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种高分子有机物料,作物根系分泌有机酸对土壤磷素有明显的活化作用;VA菌根真菌明显地促进了作物吸收利用根际、非极际土壤的Ca2-P,Ca8-P,Al-P等形态的夫机磷。土壤磷素积累与消耗以无机磷为主,长期大量施用磷肥明显地增加了耕层以下土壤磷素含量。  相似文献   

5.
施磷肥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室内土壤培育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磷肥和培育时间对灌漠土、黑垆土和褐土无机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石灰性土壤的磷肥,除作物吸收利用外,主要以Ca_2—P、Ca_8—P、Al—P的形态积累;随着培育时间的推移,Ca_2—P、Ca_8—P又明显降低,并经由Al—P、Fe—P逐渐向Ca_10—P转化。经生物试验和相关分,Ca_2—P、Al—P和Ca_8—P均是灌漠土、黑垆土和褐土的有效磷源,以Ca_2—P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针对东北半干旱区覆膜滴灌玉米生产中大量施磷导致的效率低与环境风险增大问题,通过3年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磷肥利用效率和土壤供磷能力的影响,为该区域玉米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5—2017年在吉林省半干旱玉米主产区(乾安县)布置定位田间试验。共设6个磷肥用量处理,分别为0(P0)、40 kg·hm -2(P40)、70 kg·hm -2(P70)、100 kg·hm -2(P100)、130 kg·hm -2(P130)和160 kg·hm -2(P160),测定指标包括玉米产量及其构成、成熟期植株磷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并计算作物吸磷量、磷肥利用效率和土壤-作物系统的磷素表观平衡状况。【结果】 施磷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幅依次为6.2%—21.2%(2015年)、9.0%—20.6%(2016年)和12.9%—30.3%(2017年),3年平均增幅为9.2%—23.9%,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施磷增加了穗粒数、百粒重和收获指数。玉米产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以P100处理玉米产量最高。磷素表观回收率和磷素偏生产力均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磷素农学利用率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先升后降。与不施磷肥相比,随磷肥用量和施磷年限的增加,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中P100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试验起始时土壤有效磷含量相近。连续种植3季玉米后,P0、P40和P70处理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值均表现为亏缺,亏缺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P100、P130和P160处理的土壤磷素表现为盈余,并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将盈余率(x)与磷肥用量(y1)、土壤有效磷含量(y2)、磷肥利用效率(y3)分别进行拟合,当x=0时,磷肥用量为92.4 kg·hm -2,玉米产量为12 497 kg·hm -2,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34.6 和28.4 mg·kg -1,磷素表观回收率为24.1%,磷素农学利用率为21.9 kg·kg -1,磷素偏生产力为146.1 kg·kg -1;其结果与最高产量处理(P100)相对应的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结果相近;以理论盈余率为0时施磷量的95%为置信区间,得出最佳施磷范围在88—97 kg·hm -2【结论】 本研究中磷肥用量88—97 kg·hm -2范围内不仅能获得玉米高产,还能维持土壤磷素平衡,可作为东北半干旱区覆膜滴灌条件下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的磷肥管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汉中盆地不同磷肥施用量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肥料利用率、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两种磷肥施用方式(B:全作底肥;T:全作追肥、分蘖期50%、孕穗期50%)和4个磷肥施用梯度(P0:0 kg·hm~(-2),P1:45 kg·hm~(-2),P2:90 kg·hm~(-2),P3:135 kg·hm~(-2),研究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磷肥肥料效应以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施磷量在0~45 kg·hm~(-2)范围内,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TP1处理(45 kg·hm~(-2) P_2O_5全部追施),实际产量增幅最大,为19.0%,该处理磷肥贡献率、磷肥农学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吸收利用率四个指标也表现为最高;施用45 kg·hm~(-2) P_2O_5,水稻收获后土壤含磷量略有下降,但土壤磷素平衡值表现为盈余,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收获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上升,土壤磷素平衡值随之增加,导致环境污染风险增加。综合考虑水稻产量、磷肥肥料效应及土壤磷素平衡等方面的因素,在土壤背景值20 mg·kg~(-1)时,磷肥施用量减少至常规施肥量的50%,并全部追施,为该区域最适宜施肥量和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南方赤红壤蔗区基于甘蔗产量与土壤磷素平衡的磷肥施用量,为该地区农田磷素高效利用与科学施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4—2016年在广西甘蔗主产区(南宁市武鸣区)布置田间定位试验,共设5个磷肥施用量水平,分别是0(P0)、75 kg P2O5·hm-2(P1)、150 kg P2O5·hm-2(P2)、300 kg P2O5·hm-2(P3)和 600 kg P2O5·hm-2(P4),连续3年测定甘蔗蔗茎、蔗叶产量和土壤Olsen-P含量,采用Mitscherlich模型拟合蔗茎产量对Olsen-P的响应曲线,计算土壤Olsen-P农学阈值,并分析植株磷含量,计算甘蔗吸磷量,磷肥利用率和磷素表观平衡状况。【结果】与P1处理相比,P2处理蔗茎产量显著提高8.3%(2014年)、18.0%(2015年)和15.5%(2016年)。蔗叶和地上部产量均以P2或P3处理最高,但不同施磷量间蔗茎、蔗叶和地上部产量整体无显著差异。P2—P4处理蔗茎磷累积量、蔗叶磷累积量和地上部磷累积量也相当。土壤Olsen-P含量、磷素表观平衡量和磷素盈余率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磷素表观回收率和磷素偏生产力随施磷量的增加逐渐下降,以P1处理最高,显著高于P3和P4处理。Mitscherlich方程拟合获得Olsen-P农学阈值为13.4 mg·kg-1。相关分析表明,施磷量与磷素盈余率、磷素盈余率与土壤Olsen-P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小鱼0.01);磷素盈余率与甘蔗蔗茎产量呈极显著二次相关(P小鱼0.01),与磷素表观回收利用率、磷素偏生产力呈极显著指数相关(P小鱼0.01)。当施磷量为40.9 kg·hm-2时,磷素盈余率为0,土壤Olsen-P含量为15.87 mg·kg-1,甘蔗蔗茎产量为 94.2 t·hm-2。线性加平台拟合下的优化施磷量,土壤磷素盈余率为216.2%—232.7%,土壤Olsen-P含量为24.7—25.4 mg·kg-1,甘蔗蔗茎产量为99.7—100 t·hm-2。【结论】在Olsen-P含量较高的蔗区,40.9 kgP2O5·hm-2施用量能维持土壤磷素平衡,保持土壤适宜的Olsen-P含量,获得较高的产量与磷肥利用率,可以作为推荐的适宜施磷量。  相似文献   

9.
磷肥后效及其土壤无机磷形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a5季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旱塬地施用磷肥可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一次性施P2O575,150,300kg/hm^2,后效至少保持4a5季作物,其累计增产分别是首季肥效的1.54倍,1.77倍和2.30倍,磷肥量计利用率分别为24.8%,14.3%,12.5%,是首季利用率的2.1,2.3,2.9倍,在试验条件下,土壤无机磷含量以磷酸钙盐为主,约占无机磷总量和全磷总量的77.2%和66.5%,作物  相似文献   

10.
土壤磷素状况和磷肥的合理施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省50年代农民很少施用磷肥,农田每年每亩投入磷肥折合P_2O_5仅为0.29千克。60年代的1967年,全省磷肥年亩施用量(P_2O_5)增加到1.14千克。1973~1978年已增加到2.59千克。到1985年又猛增到3.96千克。磷肥用量的迅速增加,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和调节土壤磷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土壤Olsen-P和全磷含量基本接近但土壤有机碳水平呈梯度的陕西省关中平原塿土上,研究有机碳对土壤各形态无机磷有效性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为合理培肥土壤,有效利用土壤累积态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并选取了陕西省关中平原小麦-玉米种植体系下塿土Olsen-P含量相近(平均含量范围17.41—18.72 mg·kg-1),不同有机碳水平(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6.38、8.34、10.17、11.95、13.64和15.74 g·kg-1)的土壤样品,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改进的Chang和Jackson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分别对土壤中各磷组分(二钙磷(Ca2-P)、八钙磷(Ca8-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P)和十钙磷(Ca10-P))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种植区塿土中,有机碳对土壤各形态磷素水平及形态转化起重要作用。随着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土壤中Ca2-P、Ca8-P、Al-P、Fe-P、O-P、缓效磷库(Ca8-P、Al-P和Fe-P)和难利用磷库(O-P和Ca10-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Ca10-P相对稳定。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活性磷库(Ca2-P)、缓效磷库(主要为Al-P)的相对含量(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难利用磷库(主要是Ca10-P)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Olsen-P含量与难利用磷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Olsen-P相近,全磷也基本相似的条件下,土壤有机碳促进了土壤中难溶态磷酸盐向缓效态磷库和活性态磷库的转化,提高了有效磷源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从而提高了土壤磷素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合理的措施培肥土壤,从而有效地促进土壤累积态磷的活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天津黄潮土剖面磷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磷素形态在旱地黄潮土0~120 cm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经过长期施肥,供试土壤剖面100~120 cm的底层土壤中全磷、速效磷、各无机磷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土壤剖面速效磷与全磷含量的相关系数(0.813 9)达到显著水平(P<0.05).无机磷形态中Fe-P和O-P的含量分别达到52.03和53.57 mg·kg-1,分别高于0~20 cm的表层土壤的含量,达到5%的差异显著水平.但总体上看,由于供试土壤下层质地较为粘重以及高达10%的CaC03含量,促使磷在剖面的移动得以放缓,还不足以影响到地下水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白菜-辣椒轮作中磷肥的产量效应及土壤磷积累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采用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白菜—辣椒轮作中磷肥在蔬菜上的产量效应、土壤中磷的积累状况及磷肥的经济安全用量等。结果表明,施用磷肥显著增加了白菜和辣椒的产量,磷肥在白菜和辣椒上的产量效应符合二次式+平台模式,磷肥在白菜和辣椒上最高产量用量为186.71 kg•hm-2, 339.00 kg•hm-2。随磷用量的增加白菜和辣椒的植株全磷量、0~20cm土壤全磷及Olsen-P均显著增加,大量施用磷肥导致蔬菜对磷的奢侈吸收。磷肥在白菜和辣椒上的经济安全用量不宜超过112.5 kg•hm-2和225.0 kg•hm-2。连续2茬施用P 450.0 kg•hm-2、675.0 kg•hm-2的土壤上种植白菜,施用磷肥无显著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土壤磷素对磷盈亏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杨军  高伟  任顺荣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3):4738-4747
【目的】土壤磷素状况是评价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之一。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效磷、全磷对土壤磷素盈亏(平衡)的响应,为潮土区施肥管理和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了天津潮土33年(1979-2012)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磷素盈亏与Olsen磷、全磷的变化特征。【结果】长期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钾配施(NK)及秸秆与氮肥配施(NS)处理,土壤中磷素常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处理(PK,NP,NPK)和有机肥与氮肥配施(NM),土壤中磷素均有盈余,PK处理盈余最多,但随试验年限延长(约20年后),NP,NPK和NM处理土壤中磷素盈余量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效磷增加量随磷盈亏而变化,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施用无机磷肥或有机肥,均可使土壤中的磷素盈余,土壤中每盈余100 kg·hm-2磷,PK、NP、NPK、NM处理土壤中的Olsen磷分别增加3.59、1.19、1.75和2.40 mg·kg-1。长期不同施肥,土壤磷平衡与土壤全磷增量间呈正相关,但不同处理下差异较大。单施氮肥(N)和秸秆还田(NS)处理,可认为累积磷平衡对土壤全磷增量无影响。施用无机磷肥或有机肥,土壤中每盈余100 kg P·hm-2,PK、NP、NPK、NM处理土壤中全磷分别增加0.06、0.07、0.07和0.10 g·kg-1。【结论】土壤磷素盈亏状况与肥料配施类型密切相关,长期施用化学磷肥或有机肥,土壤有效磷、全磷增加量与土壤磷素盈亏呈显著直线正相关。有机肥与氮肥配施提升土壤全磷的速率大于施用化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主要土壤有效磷演变及其与磷平衡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明确土壤有效磷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磷平衡(土壤磷输入减去磷输出)的响应关系,为指导磷肥施用以及管理有效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1个农业部国家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分析常规施肥条件下中国主要5种类型土壤上有效磷的演变规律与土壤磷素的平衡状况,得到单位磷平衡的有效磷变化量(即有效磷效率),同时对土壤的有效磷效率与土壤性质(pH、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1个土壤监测点中有2个点的磷素出现耗竭,19个点的磷素出现累积,累积磷盈亏在-290-4 919 kg?hm-2。在监测时间内,有14个监测点的有效磷随年份显著上升,2个监测点显著下降,其余持平。21个监测点的有效磷年均上升0.74 mg?kg-1。81%的土壤监测点有效磷与磷平衡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每累积100 kg P?hm-2,褐土有效磷平均增加1.12 mg?kg-1,变异系数为25%;黑土有效磷增加3.76 mg?kg-1,水稻土有效磷平均增加5.01 mg?kg-1,变异系数为52%;紫色土有效磷平均增加2.34 mg?kg-1,变异系数为68%;灌淤土有效磷增加0.47 mg·kg-1。有效磷效率与土壤pH呈显著的直线负相关关系(r=0.65,P<0.01),与土壤有机质(r=0.62,P<0.01)、全氮(r=0.52,P<0.01)和碱解氮(r=0.63,P<0.01)呈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结论】中国主要类型土壤的有效磷效率有一定差异,范围在0.47-10.76 mg?kg-1,有效磷效率均值在不同土类之间为水稻土>黑土>紫色土>褐土>灌淤土,且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土壤有效磷效率呈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砂质潮土区花生氮磷肥施用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砾石砂土土质条件下不同水肥处理对滴灌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为阿勒泰地区小麦的水肥施用提供指导。【方法】设置30 mm(W1)、45 mm(W2)、60 mm(W3)3个灌水水平及尿素施用0 kg/hm2(N0)、300 kg/hm2(N1)、600 kg/hm2(N2)3个施肥水平,利用方差分析及响应面法进行结果优选。【结果】同一灌水水平下,N0处理相比N1、N2处理春小麦株高及干物质积累量较低,其中N0处理与N2处理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P<0.05);同一施肥水平下春小麦株高及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灌水量增加逐渐增加。灌水量对有效穗数有显著影响(P<0.05),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P>0.05)。施肥量对千粒重和有效穗数无显著影响(P>0.0...  相似文献   

18.
磷肥和有机肥的产量效应与土壤积累磷的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研究大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大白菜产量、土壤各形态磷积累量、土壤磷的吸附饱和度、土壤灌溉水中可溶性磷及土壤磷渗漏的影响。【方法】采用磷肥和有机肥田间定位试验的作物产量效应和土壤积累磷的环境风险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施用P2O5 360 kg•ha-1和有机肥150 t•ha-1显著增加大白菜的产量,过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大白菜产量无显著变化;随着磷肥和有机肥用量的增加, 0~20 cm土层Olsen-P、CaCl2-P、NaOH-P、土壤灌溉滞留水中可溶性磷均显著增加,随着磷肥和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磷的吸附饱和度(DPS)增加,在施用磷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土壤最大吸磷量(Qm)明显降低;20~40 cm土层Olsen-P与CaCl2-P显著增加。【结论】过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白菜产量无显著变化;随磷肥和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Olsen-P、水溶性磷、生物有效磷、土壤磷的吸附饱和度及土壤灌溉滞留水中可溶性磷含量均显著增加,从而明显增加了土壤积累磷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全磷含量、土壤磷素盈亏和磷素活化效率(PAC)的动态变化,探讨不同施肥下水稻土磷素演变特征及与磷平衡的响应关系。【方法】基于1982年开始的红壤性水稻土长期不同施肥定位试验,试验包括不施肥(CK)、有机肥(牛粪,M)、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有机肥(NPKM)、氮磷肥+有机肥(NPM)、氮钾肥+有机肥(NKM)和磷钾肥+有机肥(PKM)共7个处理。【结果】经过30年不同施肥,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呈上升趋势。M、NKM、NPK、NPM、NPKM和PKM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速率分别为0.18、0.20、0.83、1.35、1.46和1.62 mg·kg-1·a-1。M、NPK、PKM、NPM和NPKM处理土壤全磷增加速率分别约为4.3、15.4、16.0、18.3和22.9 mg·kg-1·a-1。所有施肥处理,土壤中磷素均有盈余,磷素盈余量与土壤有效磷增加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中每盈余100 kg P·hm-2,M、NKM、NPM、NPKM、PKM和NPK6个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0.4、0.7、1.9、2.1、2.2和3.2 mg·kg-1。在土壤中磷素盈余量接近的情况下,单施化肥(NPK)的PAC显著高于单施有机肥(M)处理(P<0.05)。【结论】化学磷肥和有机肥配施相比单施化肥或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红壤性水稻土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和磷素活化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