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大通牦牛”是中国农业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执行农业部4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而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2005年农业部颁发新品种证书:2005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说起高原上的牦牛,你是不是会想起动物世界里,高大的牦牛用巨大的牛角互相冲撞顶角的场景?但今后,这种新品种牦牛可能会颠覆你的印象。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会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经过20年的艰辛努力,培育出了世界上首个无角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不长牛角,性格温顺。4月28日,"阿什旦"牦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这标志着我国在大动物育种领域再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上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同样出自兰州牧药所和大通种牛场的科研团队。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会同青海省大通牛场培育的"阿什旦牦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  相似文献   

4.
正经过20余年科研攻关和自主创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青海大通种牛场共同培育的全球首个无角牦牛——"阿什旦"牦牛在青海培育成功,填补了牦牛以无角舍饲化为主体品种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大动物育种方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野牦牛长年生活在海拔4500 ̄6000米的高寒地带,由于严酷的自然选择和特殊的闭锁繁育,野牦牛身高、体重、生长速度、抗逆性、生活力等性状的平均遗传水平远高于家牦牛,成年野牦牛体重800 ̄1200公斤,3月龄体重90公斤。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具有很强的优势表现。“大通牦牛”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利用野牦牛作父本,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的家牦牛作母本,经过连续20年执行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项目而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2004年12月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的审定,2005年3月8日国…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12月2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沁县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育示范基地,面向全国进行中科院科技成果展示、培育、集成、示范、推广。这是继汾酒集团沁县原粮基地现场观摩暨高粱种子命名大会之后,沁县在招才引智工作上取得的又一成果。今年以来,中科院在沁县建立遗传发育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育示范基地,面向全国进行中科院科技成果展示、培育、集成、示范、  相似文献   

7.
<正>【品种来源】大通牦牛的父本是野牦牛,母本是从大通种牛场适龄母牛群中挑选的体壮、口轻、毛色为黑色的母牦牛。大通种牛场牦牛按地域分类,属青海高原型牦牛。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共同开展利用野牦牛改良家牦牛的研究工作,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具有很强的优势表现。大通牦牛就是双方在此期间利用野牦牛资源,连续执  相似文献   

8.
据初步估算,截至2007年底,全区农牧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8%。具体到2007年,自治区重点实施了麦类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示范、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生产示范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黄牛改良技术成果转化、西藏牦牛科技成果转化、澎波半细毛羊新品种及技术成果转化等。  相似文献   

9.
《辽宁农业科学》2006,(2):F0003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在省农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先后承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财政推广、省农业综合开发推广项目20余项.通过采取科技培训、技术指导、新品种试验示范等方式.加大育成新品种的推广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五年来,新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超过300O万亩.创造社会效益22.8亿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通牦牛的皮肤发育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对4个年龄段(1、30、180日龄和成年牦牛)大通牦牛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皮肤均表现为表皮薄、真皮特厚的特点,且真皮层内毛细血管较少,表皮层内含大量色素细胞;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全皮厚均表现为出生后至30日龄逐渐变厚、至180日龄时又变薄、至成年时又变厚的一种变化趋势。[结论]为深入了解大通牦牛皮肤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组织结构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核农所采用细胞工程技术培育的新品种被确认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浙江农业大学原子核农业利用研究所在“八五”期间参加国家重大攻关课题“生物技术实用化”中的“细胞工程培育作物新品种”的研究项目,经过五年的努力取得预期结果.“八五”期末,经国家计委与国家科委联合...  相似文献   

12.
大通牦牛皮肤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通牦牛的皮肤发育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对4个年龄段(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牦牛)大通牦牛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皮肤均表现为表皮薄、真皮特厚的特点,且真皮层内毛细血管较少,表皮层内含大量色素细胞;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全皮厚均表现为出生后至30日龄逐渐变厚、至180日龄时又变薄、至成年时又变厚的一种变化趋势。[结论]为深入了解大通牦牛皮肤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组织结构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该文总结了牦牛产业现状,现代育种技术以及这些育种技术在牦牛上的应用,以期为后期牦牛品种改良及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畜禽种业》2007,3(7):94-94
中粗毛型“中国金燕长毛兔”,是1985年春选用高产的细毛型德系长毛兔与世界著名的细毛型法系长毛兔配组杂交,历经20多年的精心培育,严格选择,提纯复壮,继二个优良亲本后,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中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种。荣获曼谷“2001国际农牧科技成果暨产品推广博览会”优秀产品金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衡观35冬小麦新品种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独家培育的节水高产“铁秆”小麦新品种,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示范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中国农科院郑果所成功培育的100多项瓜果科技成果在河南省郑州市集体亮相。据悉,此次百项新成果推广观摩会上,郑果所一次性推出114项瓜果科技成果,包括新品种86个、新技术12项、新产品16个。推介的86个新品种中,包括苹果7个、梨4个、桃25个、葡萄8个、猕猴桃5个、核桃4个、石榴2个、樱桃6个、柿子1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解析牦牛MHCⅡ类基因结构与功能,采用分子克隆测序技术对大通牦牛DRA基因编码区进行等位基因频率估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大通牦牛DRA基因编码区含有762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253个氨基酸;共有3个SNPs(g.2376C>T、g.2851C>G、g.3016C>A),其中第2、3外显子分别存在1个C→T的同义突变和C→A的错义突变(L→M),这两个突变均降低了大通牦牛DRA基因mRNA二级结构的稳定性;g.3016C>A突变前后编码蛋白质的分子量、原子总数、脂肪系数、不稳定系数、总平均亲水性方面存在差异;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显示,BoLA-DRA基因是MHC基因家族中高度保守的基因。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大通牦牛DRA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牦牛MSTN基因内含子2多态性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SSCP技术对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共277头)肌肉抑制素基因(MSTN)内含子2的部分序列进行了多态性研究,分析该基因与牦牛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牦牛MSTN基因内含子2存在2个等位基因和3种基因型.在该基因座上,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大通牦牛呈不平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培育一批新品种“八五”增产粮食25亿公斤“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组织14个研究所的200余名科技人员奋力攻关,培育出一大批优质、高产、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包括“七五”育种的新品种,累计推广778万hm2增产粮食25.17亿kg,增产皮棉46...  相似文献   

20.
中棉所41号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最新培育的早熟、优质、高产、多抗(病、旱、盐碱、虫)陆地棉新品种,于2000年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作为国家"863"计划的重大科技攻关成果,中棉所41已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