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近似法计量施用有机肥培肥土壤,测定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和农肥及作物根茬的腐殖化系数。5a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在轻壤质良水型水稻土上平均为2.44%,轻壤质滞水型水稻土上平均为1.39%。有机质的腐殖化系数:马粪为35%~40%;猪粪为28%~34%;水稻根茬为45%。根据上述结果,计算了有机肥的建议施肥量,该计算值在水稻土上基本符合生产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床土培肥质量的优劣 ,一方面制约着旱育秧的推广 ,另一方面又制约着旱秧增产潜力的发挥。而水稻旱育壮秧对秧床培肥质量的要求很高 ,要经过冬前、冬季和春季多次培肥 ,才能达到秧床土壤厚、熟、肥的标准。笔者在生产实践中 ,通过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 ,总结出一套旱秧床的快速培肥技术 ,现简介如下 ,供各位同仁和广大稻农参考。一、增厚秧床熟土层旱育秧要求秧床熟土层达到20cm ,但通常水稻土耕层厚度只有15cm左右 (以东台地区为例 ) ,不能满足旱育壮秧的要求 ,故过去一直采取冬前和冬季深挖、床土冻晒 ,以增加秧床熟土厚度。但是 ,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铃薯》2017,(1):25-29
为探究不同培肥措施对旱作区土壤有机质、养分及产量的影响,2015年在甘肃省庄浪县旱地梯田进行不同培肥措施对马铃薯产量与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和不施肥相比,马铃薯田间施用沼肥+化肥+秸秆+有机肥、秸秆+化肥、有机肥+化肥、沼肥+化肥4种培肥模式,大薯率、单株块茎重等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生育期延长15 d,土壤水解氮提高67~175 mg/kg、有效磷提高8.2~60.7 mg/kg、速效钾提高0~63 mg/kg,土壤有机质提高0.7~1.4 g/kg,产量提高8 940~14 910 kg/hm2。因此,这些培肥措施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施用氮磷肥对水稻品质和稻田土壤、水体氮磷含量的影响,探索水稻氮磷减控施肥关键技术。结果表明:水稻粗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是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当磷肥用量处于高水平时,水稻粗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在磷肥用量处于低水平、氮肥用量处于高水平时,水稻粗蛋白和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米质较好。对稻田中土样和水样氮磷含量进行了4个时间的检测,土壤中氮磷含量没有明显减少,水体中总氮呈减少的趋势,有效地降低了氮磷流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正> 氮素是作物最主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土壤中氮素绝大部分以有机态的氨基酸、氨基糖、蛋白质、核酸和腐殖质等类化合物形式存在。无机态的NH_4~+、NO_3~-、NO_2~-等通常不超过全氮量的1-1.5%。土壤中当季残留的有机无机肥料氮,在不施肥的条件下,再度被利用率极低。为了进  相似文献   

6.
<正> 滨海盐渍型水稻土是我省主要农业土壤之一,主要分布在辽河下游的沿海地区,面积约为200万亩左右,占金省种稻面积的40%左右,是我省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由于各地重化肥、轻有机肥,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减少,导致肥料经济效  相似文献   

7.
应用^15N示踪法对花生氮肥施用时期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花生氮肥的施用时期和方法,在生产应用上有些争论,因而用法上也不够一致,影响了氮肥的合理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为花生生产提供依据,我们于1985-1987年就此问题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 水稻系统重金属平衡的影响。试验设置化肥(T1)、化肥+低量有机肥(T2)、化肥+中量有机肥(T3)、化肥+高量有机肥(T4)等4个处理,各处理施肥量相等,重复4次。试验结果表明,在等养分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地上部及籽粒的干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糙米镉含量有随有机肥配施比例提高而增加的趋势,中量和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T3和T4)糙米镉含量分别为020和0.19 mg/kg,已接近谷类污染的临界值0.2 mg/kg,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不施有机肥和低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都会导致锌和铜的亏缺,适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可保持微量营养元素的平衡,也能有效降低重金属污染风险,是建立可持续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水稻是喜硅作物,施硅后能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抵抗力;硅本身对水稻又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水稻施硅后,其抗病能力提高程度究竟有多大,对农药的替代作用如何,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旨在探明在水稻上施硅后不施针对病害的农药,硅的抗病和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对长期不同土壤培肥模式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于砂姜黑土的最佳土壤培肥模式,基于小麦光合、产量和收获指数,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施氮量525 kg·hm-2)、单施有机肥(M,折合的施氮量也为525 kg·hm-2)、等氮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有机肥和化肥中施氮量相同,总氮量为525 kg·hm-2)和高氮有机无机肥配施(HMNPK,有机肥和化肥中施氮量相同,总氮量为840 kg·hm-2)五种方式长期培肥后不施肥条件下土壤的养分后续供应能力差异。结果表明,不施肥条件下MNPK和HMNPK处理间小麦旗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M和NPK处理,M处理的旗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略高于NPK处理,CK的旗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MNPK和HMNPK处理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mΦPSⅡFv/Fm、ETR、qP优于M和NPK处理,M处理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各参数总体表现优于NPK处理。M处理的穗粒数、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比NP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0.0%、10.6%和7.6%,MNPK和HMNPK处理间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差异不显著,但皆高于NPK和M处理,其中MNPK和HMNPK处理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比NPK处理显著增加26.3%、15.9%和20.6%、14.0%,CK的穗数、穗粒数、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HMNPK和MNPK处理间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但二者高于NPK和M处理,M处理收获指数比NPK处理增加了3.0%。小麦旗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与每盆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皆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由此得出,在培肥土壤基础肥力和养分后续供应能力方面,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优于单施有机肥和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优于单施化肥,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下增加施氮量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在大蒜—水稻轮作模式典型区,以大蒜秸秆为研究对象,研究无秸秆还田(CK)、秸秆1倍焚烧还田(A1)、秸秆2倍焚烧还田(A2)、秸秆1倍翻压还田(B1)、秸秆2倍翻压还田(B2)、秸秆3倍翻压还田(B3)对土壤培肥和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CK;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都显著高于CK;秸秆还田比CK增产,其中秸秆翻压还田各处理增产显著,秸秆3倍翻压还田(B3)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增产18.84%;秸秆翻压还田培肥效果较好,尤其在拔节期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导致其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较高,从而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2.
测土推荐施锌对水稻产量结构及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法),在海丰农场的海涂滩地上通过小区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测土推荐施锌量对水稻产量结构、土壤有效锌及其他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施锌处理的水稻成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比对照极显著地增加(P<0.01),并且都是在推荐施锌量(15 kg/hm2)条件下最高,其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6.9%,但当锌施用量超过推荐施用量,即22.5 kg/hm2时,水稻产量结构性能均降低,且与推荐的施锌处理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施锌量的增加,水稻植株和籽粒的含锌量均增加,成熟期提前,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效Zn和NH4+的残留量也是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土壤有效P、K、Ca、Mg却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减少,而土壤其他有效养分(S、B、Cu、Fe、Mn)及土壤有机质、pH不受锌施用量影响。推荐的施锌量处理土壤残留有效锌含量为1.83 mg/L,没有发现对水稻产生毒害现象。可以认为,利用ASI法进行测土推荐施锌,不仅能够改善水稻产量结构,而且对土壤环境不会产生污染。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的玉米主产区在玉米连作情况下,以玉米灭茬耕作代之以刨茬耕作,是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实现玉米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根茬灭茬留地使土壤有机质归还率达50%以上,土壤腐殖质得到了更新;土壤养分释供能力和生物活性均有明显提高;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改善,从而在应用同样良种和配方施用化肥情况下,较刨除根茬的玉米持续稳产、高产、增产率达10%。  相似文献   

14.
绢光是1996年在日本兵库县审定的优质极早熟水稻品种,因其质优且易于栽培,生产上应用面积迅速扩大。2003年在兵库县种植的面积达1.14万hm^2,仅次于当地种植面积最大的越光(1.33万hm^2)。然而,随着种植面积的增长,也暴露出绢光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因此.确保稳产高产的同时,谋求优良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的栽培技术成为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