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可否认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方面贡献巨大,但在一些适合小规模耕作的山区,经典的传统农业模式比常规农业耕作方式更具优势。本文基于生态价值观,以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为例,针对农户和国家两个不同层次主体,综合计算了上述两种农业生产模式的效益。结果表明,就直接经济收入而言,稻鱼共生系统的净收入比常规稻作系统高2184元·hm-2,投入多1453元·hm-2,其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利润率较低;但若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常规稻作系统高7447元·hm-2,平均每公顷的综合价值高9631元,同时其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利润率优于常规稻作系统。基于效益分析,稻鱼共生系统的补偿标准下限为6532元·hm-2,上限为16045元·hm-2,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户的补贴实现直接经济价值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森林公园综合效益具有外部性明显、准公共商品和市场价格不完整等特点,其计量方法有环境效果法、收益损失法、旅行费用法和条件价值法。根据温州茶山森林公园的特点和主要功能及有关数据收集的局限性,在计量时选择了经济林收益、用材林收益等10项指标。森林公园经济效益仅占综合效益的18.5%,其余81.5%的综合效益均因效益外溢而成为外部效应。  相似文献   

3.
倪万贵  刘为军 《南方农业》2010,(2):53-55,72
为了解南川区范围内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的综合表现情况,以及种植环境和育秧方式对其产量的影响,为重庆市主导品种推荐和品种退出以及种植环境和种植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综合表现跟踪调查。结果表明,‘T优30’0、‘准两优527’、‘冈优881’、‘花香7号’、‘蜀龙优4号’、‘冈优827’和‘冈优336’产量高、生育期适中、抗病力强,可作为主导品种在南川区域推广种植;‘K优88’、‘Q优6号’、‘B优811’、‘庆优108’产量低、生育期长、感病较严重,不适宜在南川稻瘟病区种植。对种植环境的选择,前作为蔬菜,田块类型为正沟田,田种类型为冷沙田、大泥田、潮泥田和紫黄泥田的田块,且海拔高度在550~750m为最佳。育秧方式宜采取旱育秧,种植密度宜在1.0万~1.3万窝/667m2。  相似文献   

4.
 退耕坡地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但对于如何退耕,学术界存在多种不同观点,实践方面存在多种不同模式。以延安燕沟流域坡改梯为例,利用2005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借助WIN-YIELD软件,对不同地形坡度条件下坡改梯在作物增产、保水减沙效益以及燕沟流域坡改梯实践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坡度越大,坡改梯作物增产、保水和减沙效益越显著;坡度小于5°的坡耕地可以不进行梯田改造,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应及早实施坡改梯或退耕还林(草)。  相似文献   

5.
开展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有助于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土地的高效协调利用。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对咸宁市1999—2008年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及协调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咸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增加,环境效益快速下降,综合效益稳步上升。(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协调度除最初两年处于极不协调和不协调状态外,其他时间均处于基本协调或比较协调状态。鉴于此,提出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耦合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深入分析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从土地产出的综合效益均衡角度,形成了由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两个子系统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再构建武汉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模型,辨识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研究结果显示,1996—201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呈上升态势,其中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出起点低、增幅大、速度快的特征,而生态环境效益则呈现出起点较高,增幅较大,在波动中稳定上升的特点。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评价结果显示,在1996—2010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演化进程近似于对数曲线,从形成初期的不协调至激烈博弈后的利益分化,之后经历相对最佳协调后,又逐渐向不协调发展并呈现新的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城市内小流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小流域的合理规划和综合整治,是城市水土保持和城市可持续的重要途径。清水溪是流经重庆市主城区的一条河流,流域污染严重,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制约城市发展。本文在界定城市内小流域概念的基础上,对清水溪小流域综合整治的措施及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内小流域的综合整治应以通过恢复小流域生态系统为目标;城市内小流域综合整治的效益分析,应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几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运用模糊评价方法评价河北省三河试区不同节水技术节水效益结果表明,从直接节水效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认知程度以及适合当地情况方面综合评价,豌豆 春玉米得分最高,其次为春玉米和春玉米 冬小麦 夏玉米两年三熟制,综合节水模式Ⅲ和综合节水模式Ⅳ节水效益显著。适当调整结构能产生明显的直接节水效益,亦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简便易行,易为农民所接受。且应用综合节水措施(小畦灌溉 调亏灌溉制度 少免耕秸秆覆盖)效果优于单项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壤水势与氮素营养对杂交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势和氮素营养对其生理特性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1)同一土壤水势下,植株地上部分干重与总干重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根冠比则降低。2)在同一氮肥水平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及其总含量、SPAD值及叶片水势随着土壤水势的降低而降低,而叶绿素a/b、丙二醛的含量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随之而增加;同一土壤水势下,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及其总含量、SPAD值均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叶片水势、叶绿素a/b和丙二醛的含量随之降低。3)在同一氮肥水平下,水稻产量随土壤水势的降低而降低;土壤轻度干旱时,水稻产量高低顺序为高氮中氮低氮;而当土壤水分充足或土壤重度干旱时,则表现为中氮高氮低氮。随着土壤水势的降低,中、高氮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降低。试验结果还表明,225 kg/hm2施氮水平在0 kPa土壤水势下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过度增施氮肥并不利于水稻增产与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孙昕  李德成  梁音 《土壤学报》2009,46(3):373-380
选择了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省兴国县境内的治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的塘背河、廖公坑、蕉溪河3个小流域为对象,选择了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30个评价指标,对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1)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2)针对同一区域多个小流域一起进行评价,有利于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流域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对指导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兴国县3个小流域通过积极的治理投入,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由于治理投入和治理时间的差异,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尚存在一定的差异,塘背河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最高;廖公坑小流域治理中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低;蕉溪河小流域治理较差,经济效益最低。各流域应抓住自身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进一步搞好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东北农牧交错带种植苜蓿与玉米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种植苜蓿当年干物质量仅为玉米干物质量的48.8%,而粗蛋白质量较玉米高66.3%,其投入及产出均低于种植玉米,其净产值与种植玉米接近;0~30cm土层内苜蓿根干物质量为玉米的3.06倍,苜蓿地土壤容重、孔隙度分别为玉米地的95.53%和104.81%,pH较玉米地下降0.1;0~20cm土层内苜蓿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低于玉米地,速效钾含量则高于玉米地;春季苜蓿地土壤风蚀量仅为玉米地的41.81%。  相似文献   

12.
果化示范区的立体生态农业由粮食作物(玉米)-经济作物(黄豆)-牧草轮作模式、果树(火龙果、澳洲坚果)-药材(金银花、苦丁茶)模式及水源林-牧草-畜禽模式等组成,充分利用了岩溶峰丛洼地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水和土壤等资源.4年来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运行结果表明:立体生态农业使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改善,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10%提高到2005年的50%~70%.农民年均纯收入也由实施前的632元上升到2005年的1524元.与传统农业相比,立体生态农业更关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13.
对云南省武定县永兆村彝族农户庭园生物多样性系统研究发现,该村农户庭园中生物种类109种,其中蔬菜占33.0%,经济林果占21.1%,饲养动物占14.7%,且随历史的变化其生物种类而变化;不同生物种类在农户庭园中出现的频率不同,出现频率在90%以上的有13种;农户庭园中生物品种为1-7个,物种丰富度为3.21-7.67,且随庭园结构层次的增加其物种丰富度指数也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14.
阐明江河源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要地 ,开展牛、羊舍饲育肥缩短牲畜存栏时间 ,可减轻放牧压力 ,保护天然草场 ,提高牧户抗灾越冬能力 ,增加牧民收入。对该区牛、羊舍饲育肥经济与生态效益核算结果表明 ,牛、羊舍饲育肥经济收益分别为 2 5 6 .5元/头和 34.2 5元/只 ,其年生态效益价值为 15 95 3.31元/头和 5 30 1.85元/只。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分析有机农业在资源利用方面相比于常规农业的优势及特点,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水稻种植的农业生产过程分析和有机农业特点,建立了适用于有机、常规水稻种植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北省水稻种植为例,开展了不同年限有机种植与常规种植农业资源利用的评价调查。指标体系以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人工投入和资源可持续性作为评价要素,共包含18个评价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有机种植由于较低的生物产量导致其在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上的得分普遍低于常规种植。但在水资源、生物资源、人工投入和资源可持续性评价要素上,有机种植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种植。总体来看,小于3 a的有机水稻种植样本资源利用评价得分为0.867,与常规种植得分相当(0.857);但随着有机种植年限的增加,其评价得分逐渐提高(3~6 a有机种植样本评价得分为0.927),当有机种植6 a时评价得分为0.976,比常规种植得分提高14%。研究表明,有机农业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优于常规农业,但这种差异在有机种植前期并不明显,随着种植年限的不断延长有机模式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四川省石柱县密麻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别建立4个子目标函数,利用专家权重法与方向性系数将多个子目标函数整合为1个目标函数,并应用EXCEL软件对多目标函数的规划模型进行线性求解。小流域经治理规划后土地利用趋于合理,生态平衡趋于协调,农、林、牧3业用地比例由原23.32∶74.20∶2.48调整为24.23∶67.67∶8.1,流域年土壤侵蚀模数由原1823 t/km2降为1628.4 t/km2。  相似文献   

17.
农民长期从事农业活动,是当地农用地的直接创造者、使用者和维护者,有着丰富的农用地评价知识和智慧。本研究以山西省河曲县沙坪村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和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articipator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GIS)等地理学与人类学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了当地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乡土知识进行农用地评价的,并运用科学方法评价了这里长期形成的农用地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村民们当时按照社区成员都认可的乡土知识,对本村农用地进行了评价,农用地被划分为6个级别,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特级地1.32%、一级地7.81%、二级地19.14%、三级地17.43%、四级地9.28%以及五级地48.77%;其中:土地质量较好的前4级主要用于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后2级质量较差,主要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2)村庄深度访谈发现,村民们在评价农用地时考虑了自然、社会和经济等14项因子,它们的权重和优先顺序有所差异。3)将村民视为"乡土专家",通过18位村民的打分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本村农用地质量评价的14项因子进行权重排序,结果为:单产≥地力≥土壤质地≥土地利用类型≥耕作距离≥坡度≥土壤保水供水状况≥坡向≥坡位≥土层厚度≥道路通达度≥田间道路≥田块大小≥土壤侵蚀程度,其中单产、地力、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类型等是评价的主要因子。4)依据村民对各评价因子的"乡土"描述,结合科学表达,得出本村农用地6个级别的主要特征,与层次分析法的结果一致。本文认为,特定区域的农民积累了丰富的农用地利用和管理的乡土知识,这些知识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和合理性,其评价结果质量应优于短期快速进行的专家评价结果,可直接用于村级农用地评价。因此,"乡土"农用地评价更符合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情况,适用于在村级尺度上进行的评价。建议在今后农用地可持续管理中,应加强乡土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沟通",从而提高农用地评价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设计通过生态功能的转换,引入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提出了山顶优良树种封植、山腰果草 果药套种、山洼地粮果(草)结合、庭院畜牧圈养和半圈养、联动节水的水分贮存和输送灌溉网的农业生态系统空间发展的农果草耦合模式,引入地草轮作技术、果草(药)复合技术、秸草秆垫圈沤肥技术、石山人工草地的建植和管理技术、以及石山区水资源开发和节水灌溉技术等关键技术。通过家畜消耗农田输出的作物籽粒、饲草等,实现饲草生产供应与家畜生长需求的平衡配置;同时利用家畜圈肥调节玉米和果树地、草地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调控农果草地的耦合生产,最大限度提升岩溶峰丛洼地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获取最佳生态和经济效益。该研究经济效益成效显著,如火龙果(投产第1年)套种板兰根收入可达44775元/hm2,比单纯种植玉米和黄豆增收260.5%,而火龙果套种牧草,再耦合养山羊,则收入可达60330元/hm2,比玉米大豆耦合养猪增收230.2%。  相似文献   

19.
凤山县在喀斯特石山区实施地头水柜、沼气池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引进新品种 ,开发石山区特有的动植物种质资源 ,开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加快安徽省青阳县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展更加精准的水稻种植适宜性评价,本文根据研究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和当地水稻对生长环境的需求,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把水稻种植适宜性评价作为目标层,把影响目标层的立地条件、理化性质、土壤质量、土地管理作为准则层,再把影响准则层中各因素的项目作为指标层,确定研究区水稻种植适宜性评价的层次模型,构建了包括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地、有机质、排水和灌溉能力等在内共计12项指标的评价体系。以研究区二调图斑为评价单元,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获取精准的田面坡度数据,同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空间插值模拟。利用特尔菲法(Delphi)获取各指标隶属度并构建判断矩阵,使用MATLAB数学软件求出各指标的权重,计算获取水稻种植适宜性综合指数(RSI),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高度适宜”面积为36.89 km2,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19.80%,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及南部地区;“适宜”和“勉强适宜”面积分别为61.95 km2和60.89 km2,分别占33.25%和32.68%,分散分布;“不适宜”面积约26.60 km2,占比14.27%,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及北部地区。利用实测水稻籽实Cd含量与该评价方法得到的水稻种植适宜性综合指数(RSI)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随着RSI的增长,水稻籽实中Cd含量逐渐降低,意味着水稻品质的提高,同时也减少了可能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该结果从生态安全方面证明此评价方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本文探讨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所反映的水稻生产问题,改善了以往农业种植适宜性评价工作中大量使用描述性指标和指标分级模糊不清所导致的主观性较大和评价方法不易推广等问题,不仅为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为生态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