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NIT-1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小檗碱干预后,用MTT法、放射免疫法及Western blotting确定小檗碱干预的合适浓度范围及检测NIT-1细胞胰岛素水平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蛋白的表达。结果 小檗碱在浓度为100 μmol/L时对基础培养基和高糖培养基干预的NIT-1细胞的增殖存在显著性抑制作用(P<0.05);而小檗碱在浓度为30 μmol/L时就明显抑制高脂培养基诱导的NIT-1细胞的增殖(P<0.05)。小檗碱分别对基础、高糖和高脂诱导的NIT-1细胞短时相干预(1 h)后,显示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SIS)被明显抑制(P<0.05);小檗碱对高糖高脂诱导的NIT-1细胞长时相干预(24 h)后显示基础胰岛素分泌和GSIS均有一定的增加(P<0.05,P<0.01)。小檗碱可以促进高糖高脂诱导的NIT-1细胞AMPK蛋白的表达。结论 小檗碱不仅仅作为一种AMPK激活来调节胰岛素分泌,其也可能通过其他的通路进一步影响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黄地榆散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制备中药含药血清用于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然后建立烫伤大鼠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模型,分别给予西药硫酸庆大霉素和中药三黄地榆散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容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在给药后的第3、7、10天检测血液中炎性细胞和炎性因子的水平。结果 体外抑菌实验显示,三黄地榆散含药血清与庆大霉素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MIC、MBC均为512 μg/mL。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均能显著下调大鼠血清WBC、IL-1β、TNF-α的水平(P<0.05)。结论 三黄地榆散能抑制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烫伤大鼠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IL-1β、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甘草多糖的广泛用途及抑菌效果试验方法与试验经过,结果表明:甘草多糖成品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均为16万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均为10万mg/L;其纯品对大肠杆菌的MIC和MBC均为4万mg/L、对金黄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均为2万mg/L;纯品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分别为5mm和8mm。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细菌在不同食品表面以及食品工业环境中形成生物膜引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中药材火炭母提取物为对象,对不同供试菌株进行抑制细菌及抑制细菌生物膜试验,探讨其抑菌性能.结果表明:火炭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91、1.95、15.63、15.63 mg/mL;在亚抑菌浓度下,火炭母提取物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其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分别为0.98和0.49 mg/mL.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黄(Rheum officinale)和公丁香(Flos caryophylli对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及其生物膜(Biofilm)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大黄和公丁香对哈氏弧菌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大黄和公丁香对哈氏弧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MTT法评价2种中草药液对哈氏弧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大黄对哈氏弧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5.31±0.4)mm,MIC和MBC均为7.813 mg/m1;公丁香对哈氏弧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1.53±0.6)mm,MIC和MBC分别为15.625和62.5 mg/ml;2种中草药液浓度分别在7.81和0.97 mg/ml以上时对生物膜的形成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大黄和公丁香对哈氏弧菌及其生物膜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大黄的作用比公丁香更强.  相似文献   

6.
8种中药对猪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抗猪源大肠杆菌的中药,选取板蓝根、五倍子、鱼腥草、穿心莲、黄连、黄芩、连翘和金银花等8种中药进行煎液(相当于1g/mL生药),采用纸片法和牛津杯法测定中药对猪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对具抑菌作用的中药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板蓝根、五倍子、穿心莲、黄连和黄芩等5种中药对猪源大肠杆菌(TXH11-1)具抑制作用,五倍子的作用最强,对3株菌(TXH11-1、TXH5-2和MAZW7-3)的MIC均为31.25 mg/mL,MBC为62.50~125.00mg/mL;其次是黄连,平均MIC、MBC分别为62.50mg/mL和208.33mg/mL;穿心莲平均MIC为104.17mg/mL,MBC为125.00~500.00 mg/mL;黄芩抑菌效果稍弱,平均MIC为208.33 mg/mL,仅对TXH11-1和MAZW7-3有杀菌作用,MBC≥250.00mg/mL;板蓝根的作用最弱,仅对TXH11-1和TXH5-2具抑制作用,MIC≥250.00mg/mL,对TXH11-1有杀菌作用,MBC为500.00mg/mL;金银花、连翘和鱼腥草对3株试验菌均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细叶小檗不同生长部位(根、茎、叶、果)生物碱抑菌活性进行对比评价,旨在筛选细叶小檗抑菌有效部位和主要抑菌成分,为拓宽其全植株应用领域及研发新型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和最低杀菌质量浓度为考查指标,采用牛津杯抑菌法,研究各生长部位生物碱对4种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碱的种类和含量。  结果  纯化前后细叶小檗4种不同生长部位生物碱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这4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均呈现正相关的剂效关系。其中,纯化前细叶小檗实生物碱的抑菌效果最佳,当其生物碱质量浓度为60 g/L时,抑菌圈直径大于20 mm。通过二倍稀释法研究表明:其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均为1.25 g/L,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C)均为2.50 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50 g/L,MBC为5.00 g/L。纯化后细叶小檗根生物碱的抑菌效果最佳,当其生物碱质量浓度为40 g/L时,抑菌圈直径大于20 mm。通过二倍稀释法研究表明: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0.31 g/L,MBC均为0.63 g/L,对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的MIC为0.63 g/L,MBC为1.25 g/L。液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纯化后生物碱构成包括小檗碱(0.28 ~ 41.69 g)、药根碱(0.32 ~ 12.67 g)、巴马汀(0.25 ~ 17.09 g)。  结论  细叶小檗根、茎和果这3个部位对供试菌株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叶抑菌效果稍弱。4个不同生长部位基本生物碱单体种类相同,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当生物碱质量浓度为60 g/L时,纯化前不同部位抑菌作用强弱次序为果 > 根 > 茎 > 叶;纯化后不同部位抑菌作用强弱次序为根 > 茎 > 实 > 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聚酰胺-胺(poly-amidoamine,PAMAM)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PAMAM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通过巨噬细胞吞噬印度墨汁实验和吞噬鸡红细胞实验,观察PAMAM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形貌。结果 0.1-10 mg/mL的G5 PAMAM-NH2和10 mg/mL的G4.5 PAMAM-COOH对巨噬细胞有毒性(P<0.05)。0.01 mg/mL的G5 PAMAM-NH2、G4.5 PAMAM-COOH、G5 PAMAM-OH对巨噬细胞均无毒性(P>0.05)。0.01 mg/mL的PAMAM对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形貌、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均无影响(P>0.05)。结论 PAMAM的浓度在0.01 mg/mL范围内,未观察到其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碘乙酸钠对家兔早期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模型的诱导及病理改变,确定建立OA模型的最小有效药物浓度。方法 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A)组、模型(B~F)组,共6组,每组6只。A组左膝关节腔注射0.2 mL无菌生理盐水;B~E组左膝关节腔按照2.5、5、7.5、10 mg/kg剂量各注射0.2 mL的碘乙酸钠溶液,F组注射剂量与E组相同,同时以30 min/d分2次驱赶运动为干预因素。建模14 d后,采用HE染色及骨性关节炎组织病理学评分(Mankin评分)观察各组软骨的病理改变。结果 Mankin评分与A组相比,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模型D组药物浓度7.5 mg/kg为建立OA模型的最小有效药物剂量,且模型建立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能够保证膝关节稳定性及实验动物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助溶剂作用下桉叶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为痤疮的治疗提供一定实验参考,同时为开发利用桉叶油资源提供支撑。方法 采用平板牛津杯法及试管法,观察桉叶油在不同助溶剂作用条件下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环直径及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纯桉叶油(80%浓度)、桉叶油乙醇溶液(40%浓度)及桉叶油丙酮溶液(40%浓度)对痤疮丙酸杆菌能表现出完全抑菌作用,平板上无细菌生长,阳性对照药(16 μg/mL红霉素)对痤疮丙酸杆菌平均抑菌圈直径为29.44 mm;助溶剂95%乙醇及丙酮对痤疮杆菌无抑菌作用;空白对照(蒸馏水)对痤疮丙酸杆菌无抑菌作用;当以丙酮为助溶剂时,桉叶油的最低抑菌浓度为浓度0.625%;当以95%乙醇为助溶剂时,桉叶油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结论 桉叶油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助溶剂95%乙醇、丙酮对痤疮丙酸杆菌无抑菌作用;助溶剂对桉叶油的最低抑菌浓度有一定的影响,丙酮为助溶剂时较95%乙醇为助溶剂时最低抑菌浓度低。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五谷虫蛋白粗提液对Escherichia coli O_1和E.coli O_(78)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试剂盒测定五谷虫粗提液蛋白含量;牛津杯法测定蛋白粗提液对牛源病源性E.coli O_1和E.coli O_(78)的抑菌圈直径;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蛋白粗提液对2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平板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酶标比浊法测定粗提液对2种细菌的24h生长曲线、细胞膜通透性以及碱性磷酸酶(AKP)的含量。研究表明:1)五谷虫蛋白粗提液蛋白质量浓度为0.680mg/mL;粗提液对E.coli O_1和E.coli O_(78)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09±0.62)和(20.96±0.48)mm,MIC分别为15.625和31.250mg/mL,MBC为62.5和125mg/mL,传统中药水煎剂和提取缓冲液没有体外抑菌效果。2)粗提液能影响E.coli O_1和E.coli O_(78)的生长曲线,增加细菌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由此可见,蛋白粗提液对E.coli O_1和E.coli O_(78)均有体外抑菌效果,且对E.coli O_1的体外抑菌效果优于E.coli O_(7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厚鳞柯叶水提物(Aqueous extract of Lithocarpus pachylepis leaf, AELL)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的抑菌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为开发安全高效、低毒环保、无残留的抗MRSA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平板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AELL对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 (MBC),以比浊法绘制AELL处理后MRSA的生长曲线,并通过酶标仪测定、流式细胞仪及扫描电镜等测定AELL处理后MRSA生物被膜清除作用、纤维蛋白原黏附率、呼吸代谢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DNA含量、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凋亡率、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及其形态结构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 AELL可能通过影响MRSA对数生长期而发挥抑制或杀灭作用,其MIC和MBC均为0.15625 m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经AELL处理后MRSA的生物被膜含量明显下降;随着AELL处理浓度的增加, MRSA相对黏附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从47.486%下降到5.440%。随着AELL处理时间的延长, MRSA的呼吸代谢活力逐渐降低,且呼吸链脱氢酶活性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说明AELL可能是通过抑制MRSA呼吸链脱氢酶活性促使菌株处于死亡甚至呈破碎状态。经AELL处理后,MRSA可溶性蛋白呈明显下降趋势,还扰乱MRSA细胞周期分布,使其停滞在S期,同时抑制DNA合成; MRSA的细胞凋亡率和胞内ROS水平均随AELL浓度的增加而呈逐渐上升趋势; MRSA的形态结构不规则、萎缩、畸形,细胞塌陷,细胞间隙出现裂痕,细胞壁严重弯曲、变形。【结论】 AELL具有开发成抗MRSA兽药、植物杀菌剂的潜力,其抑菌机理是通过清除MRSA生物被膜,降低其对纤维蛋白原黏附力,抑制蛋白和DNA生成,阻碍呼吸代谢,延缓细胞繁殖周期及促进菌体内脂质过氧化等,从而导致菌体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和大黄联合药效对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nisin、大黄、抗生素及联合用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微板法测定各药物MIC剂量下致病性大肠秆菌的生长曲线、碱性磷酸酶(AKP)以及总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nisin单独使用对Escherichia coli O_(78)无抑菌效果;大黄单独使用时MIC为62.5mg/mL,抗生素的MIC为0.016mg/mL,nisin和大黄联合使用MIC分别为0.333和10.417mg/mL。2)大黄和nisin联合药效,能够有效抑制E.coli O_(78)的生长,缩短对数期,效果优于大黄组(P0.05),仅次于抗生素组(P0.05)。3)nisin和大黄联合使用对E.coli O_(78)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有很强的破坏性,导致AKP和菌体总蛋白指数的升高,效果显著优于抗生素、大黄(P0.05)。由此可见,大黄和nisin联合作用E.coli O_(78)时,杀菌效果高于抗生素、大黄,抑菌效果高于大黄,但低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蒙药对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牛津杯法测定15种蒙药的抑菌圈直径,结果表明,其中朝您·哈日莫各和扫龙·吉木斯两味蒙药对5种血清型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较好,达到极敏和高敏;通过微量稀释法和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朱如拉、朝您·哈日莫各、扫龙·吉木斯、浑钦、高勒图·宝日、给喜古讷和阿如拉等7种蒙药对5种血清型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综合抑菌效果较好,其MIC为0.063~0.500g/mL,MBC为0.125~0.500g/mL。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西藏蜂胶的抑菌活性及对金钗石斛茄病镰刀菌作用机理,以2种细菌3种真菌为供试菌,采用牛津杯法、菌饼法、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对西藏蜂胶的抑菌活性进行评价。通过研究西藏蜂胶处理后金钗石斛茄病镰刀菌菌丝形态、生长速率、细胞膜通透性及呼吸强度探究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1)西藏蜂胶具有广谱抑菌性,其抑菌能力显著强于市售蜂胶。(2)以80%乙醇提取剂在pH为6的条件下提取的西藏蜂胶对5种供试菌抑菌效果最佳。(3)西藏蜂胶浓度为10 mg·mL-1时对金钗石斛茄病镰刀菌抑制率达89%,抑菌中浓度(EC50)为2.552mg·mL-1;菌丝体细胞形态由饱满破裂到干瘪,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内容物泄漏;呼吸强度增大,能量代谢受阻,抑制菌丝体生长。综上所述,西藏蜂胶为天然广谱抑菌剂,利用其防治茄病镰刀菌所引起的植物性病害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及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16.
14种中药及其复方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黄连、黄芩、丹参、连翘等14味中药,分别采用平板打孔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临床常见致病菌进行体外抗菌试验,并以抗菌活性较好的药物为主药组成复方,进行中药复方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黄连、黄芩、丹参和连翘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好抑菌作用,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分别为16.0、62.5、125.0和62.5g/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分别为32.0、125.0、125.0和125.0g/L,黄连、黄芩、丹参、连翘、地锦草和红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抑菌作用,MIC分别为16.0、32.0、125.0、16.0、62.5和125.0g/L,MBC分别为16.0、32.0、250.0、16.0、125.0和250.0g/L,黄连、黄芩、丹参和连翘对链球菌具有较好抑菌作用,MIC分别为32.0、32.0、16.0和125.0g/L,MBC分别为32.0、64.0、32.0和125.0g/L。复方2和复方3对3种供试菌均具有显著抑菌效果,MIC和MBC为8.0~64.0g/L。说明,黄连、黄芩、丹参、连翘等单味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均具有较强抗菌作用,以其为主药组成的复方呈现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陕西产地锦、斑地锦、小叶地锦总黄酮和鞣质质量分数,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在体外对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结果表明,地锦、斑地锦、小叶地锦的总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16.53、18.62、22.65mg/g,鞣质质量分数分别为38.31、32.78、41.44mg/g。地锦、斑地锦、小叶地锦对大肠埃希菌MIC、MBC均为125g/L,对鼠伤寒沙门菌MIC分别为62.5、31.25、62.5g/L,MBC分别为125、62.5、250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分别为125、31.25、62.5g/L,MBC分别为250、125、62.5g/L,对无乳链球菌MIC分别为125、62.5、125g/L,MBC分别为125、250、125g/L。陕西产斑地锦,尤其是小叶地锦为中药地锦草的潜在新基原。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茴香醛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作用并阐明其抗菌机制,通过时间杀菌曲线、细胞膜完整性、细菌疏水性、生物被膜定量和RT-qPCR实验,测定茴香醛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和抗生物被膜活性。结果表明,(1)茴香醛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4 g·L-1和8 g·L-1;(2)随着茴香醛浓度的增加,变异链球菌的核酸和蛋白质泄漏量逐渐增加;(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茴香醛在1×MIC的浓度下即可增加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破坏变异链球菌细胞膜的完整性;(4)茴香醛通过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发挥抑菌作用,通过改变变异链球菌的疏水性并下调基因表达发挥抗变异链球菌生物被膜活性。以上结果表明,茴香醛作为天然抗菌剂,具有进一步开发为抗龋齿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明确巴东醉鱼草(Buddleja albiflora Hemsl.)的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小麦纹枯病菌、棉花黄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巴东醉鱼草对小麦纹枯病菌、棉花黄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都达到了70%以上;对水稻纹枯病菌、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在浓度10 mg干样/mL时抑制效果不明显,当浓度为50 mg干样/mL下,抑制率明显增高,分别为83.90%±0.19%、80.82%±0.36%,表现出较强的抑制率;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对上述4种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活性最强,在浓度为5mg干样/mL时,对4种病菌的抑制率都达到的70%以上,其中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达到了81.88%±0.23%。由此可以推断巴东醉鱼草抑菌活性物质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