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水黑鲷是一种亚热带鱼类,学名厚唇弱棘(鱼刺),隶属于鲈形目,(鱼刺)科,弱棘(鱼刺)属,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的塔利河水系。身体侧扁,体高、背厚,其体色在不同生存环境及年龄上有所不同,一般在幼体阶段呈金黄色,部分成鱼个体在较暗的体表上呈现不规则金黄色斑块。胸鳍一般为灰色或金黄色,背鳍、臀鳍和尾鳍外缘色彩较淡。为杂食性鱼类,自然条件下,喜欢栖息于水质较  相似文献   

2.
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鯻(Hephaestus fuliginos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mes),鯻科(terapontidae),弱棘鯻属(hephaestus),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的塔利河(Daly River)水系。1998年,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澳大利亚引进淡水黑鲷苗种进行试养,经过多年的研究,在鱼种培育、成鱼养成、亲鱼培育、人工繁殖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取得成功,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淡水黑鲷的生物学特性淡水黑鲷身体侧扁,体高、背厚,其体色在不同生存环境及年龄上有所不同,一般在幼体阶段呈金黄色,部分成鱼个体在较暗的体表上呈现不规则金黄色斑块。…  相似文献   

3.
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Hephaestus fulig- inosus),隶属于鲈形目,(?)科,弱棘(?)属,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有分布在淡水中的鲷科鱼类,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继罗非鱼后向世界推广的优良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4.
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Hephaestus fuliginos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mes),鯻4科(terapontidae),弱棘鯻属(hephasetus),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有分布在淡水中的蜊科鱼类,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继罗非鱼后向世界推广的另一优良品种,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引进养殖试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陈哲龙 《海洋与渔业》2009,(11):26-26,25
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鯻(Hephaestus fulignosus),隶属鲈形目,鯻科,弱棘鯻属,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的塔利河水系。1998年引入我国。是一条品味极佳的优质鱼。  相似文献   

6.
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蜊(Hephaestus fuliginosus),隶属于鲈形目,蜊科,弱棘蜊属,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塔利河水系,是世界少有的分布在淡水中的鲷科鱼类,其生存温度为12~34℃,摄食温度为15~32℃,最适生长温度为22~27℃,是近年来在原产国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的优良淡水养殖品种。淡水黑鲷体态丰腴,色泽华丽,肉质细腻,无泥腥味,具有生长速度快,食性杂,  相似文献   

7.
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龟剌(Hephaestus fuliginosus),隶属于鲈形目,鱼剌科,弱棘鱼剌属。淡水黑鲷体态丰腴,色泽华丽,肉质细嫩,无泥腥味,适合于目前消费市场的需求,且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为了探索该品种的网箱苗种养殖技术,笔者于2006年进行了网箱培育淡水黑鲷鱼种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淡水黑鲷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有的淡水鲷科鱼类。该鱼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食性广、适应性强、易上网、肉味鲜美等优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继罗非鱼之后向全世界推广的优良养殖品种之一。我国于1998年从澳大利亚引进淡水黑鲷,分放北京、山东、浙江、湖北等地进行试养研究,并于2001年在山东首次突破人工繁殖关,现已推广至广东、浙江、河北、天津、新疆等地,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又一名优新品种。1分类地位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鱼刺(Hephaestusfuligi-nosus),隶属鲈形目(Percifomes),鱼刺科(terapontidae),弱棘鱼刺属(hephaestus)。分布…  相似文献   

9.
淡水黑鲷(Hiphaestus fuliginosus)学名厚唇弱棘鯻,隶属于鲈形目,是澳大利亚特有鱼类,也是世界少有的分布在淡水中的鲷科鱼类。该鱼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杂食性,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群体产量高,耐低氧,易于捕捞,较有良好的生长优势。同时淡水黑鲷形态与我国海水鲷相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养殖鱼类。  相似文献   

10.
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隶属于鲈形目,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塔利河水系,是世界少有的分布在淡水中的鲷科鱼类。该鱼身体侧扁,体高、背厚,其体色在不同生存环境及年龄上有所不同,一般在幼体阶段呈金黄色,部分成鱼个体在较暗的体表上呈现不规则的金黄色斑块。胸鳍一般为灰色  相似文献   

11.
<正>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丘陵地区。目前棘胸蛙养殖主要是野外捕捞、就地养殖,存在繁育亲本群体过小、亲本多次重复使用、近亲繁殖等现象,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种质退化,导致棘胸蛙抗病性弱、环境适应性差、生长缓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九棘鲈属(Cephalopholis)鱼类物种分类关系,并验证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I)作为DNA条形码对九棘鲈属物种鉴定的有效性,采集了我国分布的12种九棘鲈属鱼类,利用PCR扩增及测序方法获得COI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4种九棘鲈COI基因进行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计算碱基信息与遗传距离,基于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6种九棘鲈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42,两者相差71倍,表明COI基因可作为九棘鲈属鱼类分子鉴定的条形码基因。在分子系统进化上,16种九棘鲈属鱼类聚为体色特征不同的3个类群,其中七带九棘鲈(C.igarashiensis)与卜氏九棘鲈(C.polleni)体色为多彩颜色,两者最先分化,位于进化树底部。其余的九棘鲈主要形成体色为红色与体色为褐色的类群,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一致。对于以往部分存在误鉴或同种异名分类争议的九棘鲈品种:青星九棘鲈(C.miniata)与半斑九棘鲈(C.hemistiktos)、橙点九棘鲈(C.aurantia)与黑边九棘鲈(C.spiloparae...  相似文献   

13.
李文健 《淡水渔业》2001,31(5):18-19
棘腹蛙(Rana boulengeri Günther)是武陵山区一种常见而个体较大的食用蛙,味美,营养丰富,而且还是山区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保护、繁衍和开始这一山区的珍贵资源,进行棘腹蛙的人工繁殖、饲养.笔者从1996年以来,先后对棘腹蛙性腺的发育与周年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用于性腺发育的实验材料来自人工养殖蛙池内的棘腹蛙,从幼蛙至成蛙共取材103只,其中雌蛙61只,雄蛙42只,按性腺发育分批取材.取材时,先测量蛙体长和体重,再剖腹去除其他内脏,在不剥离性腺的情况下测量性腺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左右两侧生殖腺测量求其平均值予以统计.然后仔细剥离左右两侧的性腺,称其重量,再从其中剖取一小块固定于Smith溶液中,其余性腺全部固定于5%~8%福尔马林液中保存.用Smith液固定的材料按常规制成石蜡切片,切片厚6μm左右,经H.E染色后,镜检观察生殖细胞的形态.用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材料用以观察性腺的外形分期. 棘腹蛙性腺周年变化的研究材料也来自人工养殖池内.按不同季节,共解剖101只棘腹蛙(其中雌性61只,雄性40只).解剖中先测量性腺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然后仔细剥离性腺,称其重量.成熟系数按性腺重量占其体空壳重的百分比表示.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较为典型的淡水刺毒鱼类,本研究结合宏观毒棘骨骼标本制作和微观组织切片等方法,深入探究黄颡鱼的毒棘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的胸鳍和背鳍均具有尖锐的倒刺棘骨,棘骨外包围着皮膜,皮膜拥有能分泌毒液的毒腺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了黄颡鱼毒棘装置。毒棘骨骼宏观结构表明,黄颡鱼的背鳍和胸鳍毒棘均具有贯穿全棘骨的中央管和包围棘骨的皮膜;背鳍棘骨细长、锥形,且轻微拱起,顶部骤尖,后缘为弱锯齿;胸鳍棘骨前后缘均有锯齿,但后缘为强锯齿。背鳍和胸鳍毒棘基部结构的髁突形状、大小、位置全然不同。微观结构显示,皮膜中的毒腺细胞聚集成层,位于鳞状上皮与色素层之间,未见导管与之相连,背鳍和胸鳍毒棘的分支性骨管中均未发现毒腺细胞。胸鳍和背鳍锁紧装置可让毒棘保持倒伏或者直立的锁定状态,降低猎物挣脱几率。本研究可深入了解黄颡鱼的毒棘结构和特征,增强人们对刺毒鱼类的认知,同时为淡水刺毒鱼类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渔业纵览     
正中国渔业政务网协办http://www.cnfm.gov.cn江西铜鼓积极打造棘胸蛙产业集群自2003年起,铜鼓县畜牧水产局水产技术人员在县鱼种场等地着手进行棘胸蛙人工驯养繁殖试验,并取得成功,当年就建立了示范点带动周边农户进行棘胸蛙养殖,同时培育黄粉虫、蚯蚓、蚕等饵料基地18个,农户养殖棘胸蛙的热情极高,当地政府给予  相似文献   

16.
《畜禽业》2021,(3)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为贵州省重要水产养殖经济生物,近年来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养殖过程中易受病害侵袭,损失巨大。研究从患病棘胸蛙上分离得到棘胸蛙脑膜炎败血伊莉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优势菌株,并制作该致病菌的单克隆抗体,ELISA实验结果显示制备得的抗体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 tarda)、嗜水气单胞菌(A. hydrophila)两种水产养殖常见致病菌无交叉反应,可用于该致病菌的特异性检测。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84.5%,感染强度为16.4(1~48).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96.3%,感染强度17.1;2龄鱼为76.6%、15.6;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80%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危小肠的前段,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18.
棘胸蛙生长在大山深处溪流旁,在江西武宁叫石蛙、石拐.目前市场紧俏,销售价格达到100~150元/kg.棘胸蛙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体型扁平,头偏小,嘴宽且秃,体型近似牛蛙.眼大凸出,前肢短粗,后肢粗长,趾间有蹼.表皮颜色有黑麻色、灰褐色、灰色、棕黄色、浅红色等.性成熟后的雄蛙,腹部淡黄色,胸部有疣状棘刺;雌蛙腹部白色且光滑,无棘刺.成蛙体重250~500 g左右,蝌蚪与青蛙蝌蚪形状相似,个体较大,体长尾肥,肤色暗黄.近年来棘胸蛙的人工驯养在山区悄然兴起,笔者走访了武宁县甫田乡太平山村棘胸蛙养殖场,详细了解了棘胸蛙的驯养过程.其中有很多关键性的技术点,现简要介绍给读者,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9年9月26日—10月6日对人工养殖环境棘腹蛙(Paa boulengeri)非繁殖期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非繁殖期,棘腹蛙幼蛙早于成蛙出来觅食,雄蛙早于雌蛙出来觅食;棘腹蛙摄食高峰期出现在19:00—20:00。在整个摄食过程中,棘腹蛙的行为可划分为静止、跳跃、转向、捕食、侵占、驱赶、打斗、爬行。棘腹蛙幼蛙与成蛙、雌性成蛙与雄性成蛙之间在摄食行为上存在差异,其中幼蛙与成蛙之间在跳跃、转动、捕食、侵占、驱赶、打斗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成年雌蛙与雄蛙之间在侵占、驱赶、打斗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棘胸蛙作为集药用和食用价值于一体的养殖品种,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价值较高,参与企业日渐增多,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但传统繁养殖过程中,存在产卵量少,孵化率、变态率和成活率不高,成本较高等问题.通过在棘胸蛙繁养殖过程中引入物联网技术,能大大降低棘胸蛙繁养殖人工成本,可使棘胸蛙产卵量、蛙卵孵化率、蝌蚪变态率和幼蛙成活率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