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小麦的多子房性状是在小麦遗传育种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普通小麦的特殊性状,其发育过程中小穗上每朵小花内有3个雌蕊,经过自花授粉或人工授粉,可结2~3粒种子,该性状经过多年种植观察遗传稳定。  相似文献   

2.
小麦作为保障中国粮食生产安全和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对小麦品质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小麦品质性状较为复杂,经过多年的遗传改良,小麦品质性状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中国小麦品质改良仍处于中低水平。笔者对小麦几个重要品质性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重点是对控制小麦营养品质、加工品质的性状遗传改良进行总结。主要分析了小麦蛋白含量、面筋含量、淀粉含量及沉淀值遗传特点,综述了各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规律及相关调控的主要基因。尤其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调控规律的明晰,未来可将分子设计育种作为重点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3.
繁6是中国小麦育种最重要的骨干亲本之一, 明确其优良特性的遗传机制对小麦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鉴定了39个繁6衍生品种的7个产量相关性状, 并利用全基因组SSR标记分析了繁6中控制这些性状重要遗传区段和基因位点在子代中的遗传效应。表型鉴定结果表明, 繁6产量相关性状在不同世代衍生品种中表现无显著差异, 表明这些性状在衍生品种选育过程中受到选择并稳定遗传。利用已获得的控制小麦产量相关“一致性” QTL区段的417个SSR标记进行分子扫描, 发现11个繁6特异SSR标记在其衍生后代中被高频率遗传。性状-标记关联分析表明, 21个来自繁6的特异SSR标记与产量相关性状极显著关联(P < 0.01)。同时鉴定出分别位于2A和5A染色体的Xgdm93.3-Xgwm526.2Xbarc100-Xgwm156.1区段, 前者控制株高和小穗数, 后者控制千粒重。本研究证实, 上述两个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关联的位点或区段在小麦产量育种进程中受到强烈的人为定向连续选择, 并在四川乃至西南麦区小麦产量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勇 《小麦研究》2003,24(4):12-18
本文从小麦品质的基本概念、小麦品质性状、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等方面详细地论述了小麦品质遗传特点及其品质改良的主要方法,以期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普通小麦遗传图谱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密度的小麦遗传连锁图的构建,对分析小麦遗传变异、标记目标性状、数量性状定位和分子辅助选择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箕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及其亲缘属植物的细胞质遗传变异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利用一直在积极探索之中,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表现在多方面。异源细胞质对小麦育性的遗传效应被应用于杂交小麦中雄性不育体系的建立,诱导单倍体以及对小麦诸多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成为小麦品种改良中主要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本文对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利用回交方法,探讨了Tal小麦细胞质对F2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Tal小麦细胞质对其F2坟要农艺性状无不良的遗传效应,对粒色的遗传亦无影响。与普通小麦细胞质相比在遗传上基本上是同质的。  相似文献   

8.
黑粒小麦子粒色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群  孙宝启  王建华 《种子》2003,(4):33-34,37
河东乌麦526、黑粒小麦76、漯珍1号为3个黑粒小麦新品种,富含天然黑色素,蛋白质和18种氨基酸以及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都显著高于普通小麦,具有特殊的调节和保健功能。通过这3个黑粒小麦品种与京411(白粒)杂交,分析其粒色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河东乌麦526的色素分布在糊粉层中,黑粒性状是胚乳性状,受两对互补基因控制,F2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漯珍1号、黑粒小麦76的色素分布在果皮和种皮中,黑粒性状是种皮和果皮性状,均为不完全显性,漯珍1号的黑粒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F3代符合3(黑色):1(白色)的分离规律,黑粒小麦76的黑粒性状受两对互补基因控制,F3代符合9(黑色):7(白色)的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调控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染色体分布,进一步解析控制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一套“中国春-人工合成小麦”染色体代换系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不同株系小麦的株高、穗长和穗数等重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通过同一性状不同株系间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对调控株高、穗长和穗数的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表明:1 B、2 B、 3 A、4 A、6 A、6 D和7 D染色体上可能携带有调控小麦株高的位点;1 B、1 D、2 B、2 D、5 A、6 A、6 D和7 D染色体上可能携带有调控小麦穗长的基因位点;3 A和6 D染色体上可能携带有调控小麦成穗数的位点。本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调控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并对小麦分子育种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目前世界小麦遗传资源长期保存的简况,其中全世界保存遗传上有差异的小麦样本超过10万份,我国有3.5万余份。描述了小麦遗传资源有关农艺、抗性与品质性状鉴定的发展与现状。对目前不同类别性状的鉴定方法作了评价。阐述了研究性状遗传源(控制性状基因)的重要性。介绍了矮源、抗锈源等等的研究情况,并对当前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评价小麦品质指标对不同类型小麦品质的贡献大小,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9个冬小麦品种产生的F1代的13个淀粉和蛋白质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13个品质性状指标按主成分分析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85.52%,其中第一主成分因子的贡献最大达到了39.29%,第二主成分因子对品质性状贡献次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3个小麦主要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在品质性状育种改良过程中,第一、二和四主成分适当增大有利于对强筋小麦品质的改良,第三主成分适当增大时有利于弱筋小麦性状选择和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12.
当前贵州小麦类型有:高产型、高效型、高值型,产量目标为350 kg/667 m2。决定小麦产量潜力的关键因素是产量性状和光合生理性状,高产小麦育种重点应进行单位面积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的遗传选择,花后光合速率、花后绿叶面积、灌浆高峰期单穗平均日增重、灌浆高峰持续时间、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等性状的遗传改良已很重要。聚优交配是选育高产小麦新品种的有效育种技术。为了适应高产育种的纵深发展要求,要加强光合生理特性、性状遗传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和高产小麦大穗材料创新工作,同时要进行育种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苗期地上部和根系的繁茂性对于小麦生长后期有重要影响,对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QTL进行定位,能进一步发掘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基因位点,有利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试验以一套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检测了调控小麦苗期性状的QTL位点.共检测到调控4个性状的14个QTL位点,包括4个主效QTLs和10个微效QTLs,分布在3A、3B、4A、4B、5D、6A和6B共7条染色体上,贡献率在5.8% ~ 18.4%之间.这些位点的发掘,有助于增进对小麦苗期性状的遗传基础的认识,并在小麦育种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崇力  赵玲瑛 《种子》1995,(6):30-32
该研究采用我省6个小麦主栽品种与9个优良亲本按6×9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54个组合,分别对杂种F_1和亲本的5个产量性状和3个抗性指标进行多种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株高与抗性指标的遗传、加性、和表型相关系数在-0.585~-0.885之间,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准,并在遗传相关中以加性成分为主。2、单株产量性状与抗性指标大多呈负向加性、显性、遗传、和表型相关。但几乎都不显著,即抗性和产量并不矛盾。3、病粒率与病情指数的遗传、表型相关,以及遗传相关中的加性、显性相关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两者与病穗率这一指标的遗传相关未能达到显著水平。小麦抗赤霉病的性状鉴定以前两项较合理,病穗率仅为参考指标,这也符合小麦赤霉病的抗性以抗扩展为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利用山西省冬小麦地方品种质资源,了解不同生态区的冬小麦地方品种在主要农艺性状上的遗传多样性,对551份山西省冬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6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比2个冬麦区的小麦23个性状发现:芒形、幼苗习性、粒质和穗长4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比其他性状高,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南部中熟麦区的芒形、抗倒伏性、穗长和小穗着生密度4个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茎粗和整齐度多样性指数偏低;中部晚熟麦区的芒形、幼苗习性、穗长和千粒重4个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株高、小穗着生密度、整齐度和叶姿多样指数偏低。根据材料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经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Ⅳ类群属于矮杆、穗粒数多和千粒重高的丰产亲本材料。7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78%,第一主成分反映每穗小穗数和每穗粒数,第二主成分反映小穗着生密度,第三主成分反映千粒重。本研究对深入探索山西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优异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用小麦与天兰偃麦草远缘杂交的主要目的是选育抗病、丰产、适应性强的小麦新品种及创造稳定的中间类型(新种质资源),同时摸索总结关于远缘杂交的遗传规律。通过多次杂交和经过多年的仔细观察,发现并证实了普通小麦和天兰偃麦草的杂种F_1的许多性状存在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年份育成的21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分析遗传距离和染色体区段/位点,明确其亲缘关系远近和遗传差异。分析可知,获得的2029个SNP基因位点在B基因组拥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次是A和D基因组;在7个同源群中,第3和第6同源群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第1和第4同源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21条染色体中,3A、1B、6B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1A、6A的遗传多样性偏低。对21份供试材料依据审定(育成)年份分析其群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不同年份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先增大后减小,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21份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9~0.99之间,大致可聚为4个类群,同一年份的品种一般聚在一起,与其系谱关系吻合。构建并分析供试材料的基因型图谱发现,00s、10s和现在育成的小麦品种(系)共有SNP和共有染色体区段分别主要在A、D和B基因组,对应已发表性状同不同年份育种目标吻合。同时发现21份供试材料均含有25个共同SNP位点,分布在1A、5A、6A、7A、2B、3B、6B、1D、2D、3D和7D染色体上,且每条染色体上分布的SNP位点数目均不相同,通过对应已发表性状进一步证实在品种(系)组配与选育过程中注重产量、株高、分蘖数、抽穗期、灌浆速率和抗病等性状的选择。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小麦新品种组配和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转bar基因小麦的抗性遗传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以皖麦48和扬麦87158两个小麦品种的转bar基因株系为材料,探讨bar基因在转基因小麦自交后代的遗传表现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涂叶法和PCR法研究bar基因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T1、T2的遗传表现,并对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证实抗除草剂bar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能稳定表达;遗传分析显示bar基因能稳定的遗传给后代,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在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方面,转bar基因小麦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西藏三联小穗小麦是中国西藏地区一种独特的小麦地方品种,拥有特殊的三联小穗性状,超多的小穗数和小花数。分子定位控制三联小穗基因的基因座,发掘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本研究利用西藏三联小穗小麦的衍生系TTSW-5与普通穗型小麦,间3和川麦55,分别构建F2群体,成熟后进行穗部性状的表型分析和SSR基因型鉴定。性状表型遗传分析表明,西藏三联小穗小麦的三联小穗性状由两个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控制;通过SSR标记鉴定来自TTSW-5/间3组合的F2群体,在2A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与三联小穗性状相关的QTL,定位于SSR标记Xgwm275和Xgwm122之间,两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6.6cM,该QTL的LOD值为6.19,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值为33.1%,初步命名为qTS2A-1。我们推测qTS2A-1可能是控制三联小穗性状相关的主效QTL,SSR标记Xgwm275和Xgwm122可能可用于三联小穗性状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20.
野生二粒小麦在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这些优异基因的导入对促进优质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普通小麦品种Bethlehem(BLH)为遗传背景的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chromosome arm substitution lines,CASLs)为材料,进行2年一点田间试验,考察籽粒(粒长、粒宽和千粒重)与品质相关性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淀粉含量和灰分含量)。结果表明:CASLs群体中3AL 2年的粒长均显著长于亲本BLH,推测3AL染色体上至少有1个正效QTL控制野生二粒小麦的粒长,至少3个控制粒长的负效QTLs分别位于4BS、6BL和7BL,至少11个控制千粒重的负效QTLs分别位于2AS、5AS、6AL、7AS、1BS、1BL、4BS、4BL、5BL、6BL和7BL,至少6个与蛋白质含量正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6AL、1BS、2BS、3BL、7BS和7BL,至少3个控制湿面筋形成的正效QTLs分别位于2BL、7BS和7BL,至少3个控制沉降值的主效QTLs分别位于4AL、7AL和7BL,至少1个控制淀粉形成的负效QTL位点位于7BL;至少1个促进小麦籽粒灰分含量增加的QTL位于7BL上。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灰分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灰分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CASLs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每个置换系只含有对应野生二粒小麦的染色体臂,各置换系有着不同的遗传特点,因此,可以综合利用置换系的有利性状对小麦目标性状进行遗传改良,进而为小麦育种提供更加丰富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