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秸秆还田是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途径,其还田方式可分为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两种。秸秆还田能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提高酶的括性。但它也存在抑制作物生长,传播病虫害和环境污染等弊端。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秸秆还田的作用及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秸秆属于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的物料,其粗有机物含量占比80% 左右。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提升耕地有机物料归还量,保持土壤活力。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秸秆还田,对于资源的持续利用及耕地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秸秆直接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固定和保存土壤养分,促进土壤中磷、钾和微量元素的释放,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且对后季作物的增产和培肥地力有一定的作用。但秸秆直接还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南方酸性土壤连续8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究秸秆还田对水稻分蘖期与成熟期土壤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方法】定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化肥+无秸秆还田(CK)、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CKS)、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10%钾肥(S10)、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20%钾肥(S20)和化肥+当季秸秆全量还田+秸秆替代30%钾肥(S30)。利用Guppy土壤磷素连续浸提法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测定土壤磷素组分和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数据。【结果】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Guppy土壤磷分级中可利用磷组分NaHCO3-Pi的含量(P<0.05),其中S10、S20处理较CK处理提升了5.88%~8.73%;中等可利用磷组分中NaOH-Pi为南方酸性稻田土壤最主要的磷素形态,含量为154.03~202.11 mg·kg-1。同时,秸秆还田还显著影响了土壤磷循环微生物功能基因的丰度,其中无机磷溶解基因pqqC对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响应更为明显。秸秆还田条件下磷循环功能基因(如phnW、phnO、pqqB、pqq...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经科学处理可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解决了因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缓解了土壤板结及肥力下降等问题。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介绍了国内外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比了秸秆还田的多种方式,提出了秸秆还田需要因地制宜做到精准还田,还阐述了当前在秸秆还田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技术难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利用机械将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在使用秸秆还田机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7.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就是把秸秆切碎后直接撒在地表或深翻到地下。秸秆直接还田能节省劳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若还田方法不当,也会使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不良影响。因此,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必须注意以下6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每年有大量农业副产物,高达7亿t以上,其中玉米和小麦是最主要的秸秆输出作物。为了明确在小麦与玉米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其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人们应该采用的技术措施,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分析出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磷、钾、有机质、pH值等都有正向效应,提出秸秆还田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地区确定还田量与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秸秆总产量居世界首位,如何使秸秆资源利用合理化、经济化和环保化成为当务之急。该文从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秸秆还田后腐解特征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这几方面,综述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果,旨在为今后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棉花秸秆还田对棉花植株生长和土壤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整合分析前人研究,总结发现棉花秸秆还田可以促进棉花生长、提高棉花产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中营养元素和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微生数量、促进土壤细菌的活性和酶的活性。此外,秸秆还田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哪种还田方式更为高效、适宜的还田时间、还田量及如何预防还田带来的毒害问题等。最后,本研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棉花秸秆还田高效利用和棉花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微生物及其生物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在对微生物及其生物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将教学体系从原有的单一《微生物学》教学,拓展为以《微生物学》为基础,以《生物技术》、《酶制剂工艺学》、《微生物遗传学》、《细胞工程》为应用基础及技术,包括《微生物综合大实验》、《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微生物学进展》等课程的多方位与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传统 现代”、“理论 实践”、“课堂 课外 网络”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断进行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修订,及时增加学科前沿内容;形成了“平时成绩 实验成绩 期末考试”模式的综合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本在阐述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的新问题、新趋势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