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柞蚕脓病是一种由核型多角体病毒浸染而引起的暴发性传染病,是危害柞蚕生产3大病害之一。该病在吉林省发病较为普遍,一般年份由该病造成的减产在20%左右,重的年份减产50%以上。卵面消毒技术在全省推广后,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促进了柞蚕  相似文献   

2.
柞蚕脓病感染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方  梅建顺 《新农业》2011,(12):52-52
柞蚕脓病是由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蚕体而引发的剧烈传染病,从蚕到蛹期都可以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0%左右,发病重时可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柞蚕脓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生症状,通过对发病原因的分析,归纳整理出较为科学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减少柞蚕脓病的发病率及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柞蚕脓病、软化病是柞蚕主要病害其中的两种,在全国各主要柞蚕区均有发生,给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近年在我们东北地区发病呈上升趋势,危害严重,在个别蚕场甚至绝收。经过深入走访调查发现,许多养蚕户对一些常规的养蚕防病控病技术没有完全掌握,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严格的按规程操作,造成一些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柞蚕脓病发病率较高,给蚕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脓病的为害,确保蚕农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6.
柞蚕脓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世华  王庆忠 《农技服务》2011,28(3):345+350-345,350
在介绍柞蚕浓病的病原、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和传染途径的基础上,对该病的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1脓病及防治方法1.1症状柞蚕脓病俗称黄烂病、老虎病、嫩起子、水眠子、里倒山或油烂茧等。它是一种由病毒侵染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对柞蚕生产危害很大。柞蚕脓病主要发生在蚕期和蛹期,一般1龄期发生脓病的情况很少见,  相似文献   

8.
杜占军 《新农业》2008,(2):54-55
柞蚕脓病、软化病近年在辽宁发病呈上升趋势,危害严重,在个别蚕场甚至绝收。经过深入走访调查发现,许多蚕民对一些常规的养蚕防病技术没掌握,或者在实施过程中不能严格按规程操作,遗成一些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10.
田应书  詹永发  王庆忠 《农技服务》2011,28(10):1494-1495
术脓病是贵州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对贵州柞蚕生产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对贵州柞蚕脓病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脓病的几种主要病征,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贵州柞蚕脓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传染途径及发病症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危害、病原、传染途径及发病症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柞蚕是在野外放养,因受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容易发生病害。影响柞蚕幼虫期的主要病害有:病毒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原虫寄生性病害。在放养期间一旦发生病害,将造成大量减产,严重时可达绝产程度。因此,在放养柞蚕时,要抓好生产中的每个技术环节,尤其是做到彻底消毒,消灭病源,这是保证丰产丰收的先决条件之一。为了养好柞蚕,杜绝或减少幼虫期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血液型脓病是危害蚕桑生产较为常见又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又称核型多角体病,农民常称之为脓病或脓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原是细胞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为减少血液型脓病对蚕茧生产造成的损失,现将该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爱华 《新农业》2013,(23):34-34
柞蚕脓病是危害柞蚕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俗你“老虎病”“老虎斑”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其病毒在蚕体内能迅速繁殖,从而加重病情。在凤城市老蚕区,该病发生较为普遍,发病率低时约30%,严重时50%以上,严重影响柞蚕茧的产量、质量和蚕农收入,挫伤蚕民的养蚕积极性,制约着柞蚕生产发展。根据近年凤城老蚕区柞蚕脓病发生情况,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ApNPV侵染对柞蚕蛹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c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侵染后病毒与宿主间的拮抗关系,测定ApNPV侵染后柞蚕蛹体内SOD、CAT和PO活性变化。结果表明:ApNPV侵染使柞蚕蛹体内SOD活性呈先下降再上升后又下降的变化趋势,接种后48h和96h是酶活性变化的两个转折点,48h是酶活性差值低谷,雌、雄平均较对照低622U·mL^-1;96h是酶活性差值高峰.雌、雄平均较对照高850.5U·mL^-1。CAT活性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后48h是酶活性变化的转折点,雌、雄平均较对照高309.5U·mL^-1;72h后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稳。PO活性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接种后48h是酶活性变化转折点,雌、雄平均较对照高2173.5U·mL^-1。雌、雄蛹间酶系活性变化趋势相似但程度不同,雌蛹酶活性变化幅度大于雄蛹。  相似文献   

19.
柞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生物资源,柞蚕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柞蚕茧及其副产物是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资源。因此,柞蚕生产对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蚕业技术防治措施主要是在放养中创造蚕体正常生长发育条件,使蚕健壮,提高柞蚕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重组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RecombinantAntheraeaperny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rApNPV) ,研究了无包涵体重组病毒(含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柞蚕幼虫体内的繁殖情况。结果表明 :无包涵体的重组病毒能够在柞蚕幼虫体内正常繁殖并引起继发感染 ,经柞蚕幼虫繁殖的重组病毒粒子能够完成对柞蚕幼虫的再次创伤感染。重组病毒所携带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经柞蚕幼虫繁殖后仍能在柞蚕幼虫体内获得高效表达 ,表达量达到经培养细胞繁殖的重组病毒在柞蚕幼虫体内的表达水平 ,说明在利用杆状病毒批量表达外源蛋白时 ,可采用昆虫幼虫体内繁殖方法繁殖重组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