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可以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而我却对插艾草这习俗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的温馨味道,好像母亲的手,把我轻轻牵进思念的故乡。  相似文献   

2.
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我,总是年年以同一种习惯过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到了,就去买些菖蒲、艾叶挂在门上,以驱邪避病,还要准备粽子、蒜子、豆子、包子、扇子,意为五子登科,这是中国人延续多年的习俗,除了儿时对吃的向往和包粽子时的乐趣,就没什么特别的感受了,觉得无非就是弄弄这些东西,应个节气罢了。可是今年的端午节却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不是因为今年的粽子特好吃,也不是因为添了什么新鲜玩意儿,而是在这个端午节,我被深深地震撼与鼓舞!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人每年都过端午节,端午节的三件大事:吃粽子、划龙舟、想念屈原,应该算"老三篇"了。中国人不曾忘记屈原,这还远远不够。屈原不仅仅是一个跟端午节有关的文化符号。他的意义要大得多。中国只有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在内忧外患最深重的时候,才能最深刻地理解屈原,才能真正地把屈原作为一种精神来歌颂,  相似文献   

4.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与"吃"分不开的。例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鸡蛋、中秋节吃月饼等,而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农  相似文献   

5.
忆苦饭     
小脚奶奶煮好午饭,便颤巍巍地来到院子门前;等着下班回来的儿子、媳妇和放学回来的孙子。阳光白花花地刺得她眼睛有点昏花。她便眯缝着眼想些不成不淡的事。小脚奶奶姓杨,青年时嫁到丁家做媳妇.被取名叫丁杨氏。丁杨氏有一双现在年轻人很少见到的“小脚”,脚头尖尖的;脚跟宽宽的;像端午节包裹的粽子。这双小脚是丁杨氏的骄傲。年轻时是这一带有名的美人儿。老了,人们叫她“小脚奶奶”,丁奶奶听了心里滋润润的舒服。丁杨氏青年时:思想进步,属于革命的。做过两年生产队的妇女队长。这段光荣历史她常在如今的年轻人面前夸耀。这顿午…  相似文献   

6.
端午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节日之一,却也是中国人最陌生的传统节日之一。说熟悉,因为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说陌生,因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究竟应该怎样过。端午节,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节日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过去的人们究竟如何度过这特殊的一天呢?端午佳节又至,在品粽怀古之余,不妨也体味一下粽香背后端午节更本真的味道,或许可在那粽香深处寻到一些不该被忘却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7.
端午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节日之一,却也是中国人最陌生的传统节日之一.说熟悉,因为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说陌生,因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究竟应该怎样过.端午节,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节日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过去的人们究竟如何度过这特殊的一天呢?端午佳节又至,在品粽怀古之余,不妨也体味一下粽香背后端午节更本真的味道,或许可在那粽香深处寻到一些不该被忘却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8.
香是国兰的灵魂。有"国香"之称的兰花,没有了香味,不能称中国兰。国兰的芳香统称为幽香。不同种类的兰花各自的芳香也不同。如建兰的芳香较浓,墨兰的香味好似桂花香。春兰的香味最纯正,是幽香的典型,不过有些春兰仅有淡淡的清香,有的春兰则无香气。蕙兰数朵齐放,也有香气。  相似文献   

9.
正老家一带,端午节没什么赛龙舟、喝雄黄酒之类的传统民俗,过得简朴而平淡。唯有这包粽子,不知经历了几世春秋传承至今,感觉这端午就是粽子,粽子就是端午了。于是,一入五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端午,让每个日趋炎热的初夏时节,随处都飘溢着粽子的清香,将节日的美妙融入了每个人的心里。儿时,生活水平还很差,根本没钱买苇叶;加上村里缺水,没有芦苇生长。因此,在芦  相似文献   

10.
驱蚊草学名裂叶香天竺葵,又称为一摸香。驱蚊草叶片呈掌状分裂,含有一种称为"香茅醛"的驱蚊成分,散发出类似柠檬的香味。且气候越温暖,香味越浓,驱蚊效果越好。驱蚊草喜光、喜水,在气候温暖,枝叶茂盛时,驱蚊效果较好。可将植物栽培于庭院、阳台以达到驱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弘扬香味葡萄文化,提升香味葡萄知名度,促进香味葡萄消费,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务镇政府、顺义区果树产业协会、北京顺义北务香逸葡萄大观园以"香味葡萄自己采,观光请到北务来"为主题,于8月8日至9月30日,举办北京首届香味葡萄观光采摘节。北京顺义北务香逸葡萄大观园位于顺义区北务镇北务村,  相似文献   

12.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也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固也可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音同,“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称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则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一些人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相似文献   

13.
漫话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本名“端午”。《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乃初也”。端午节的名称有二十多种,堪称节日别名之最,端午节、端阳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船节、粽子节、诗人节、女儿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说。一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是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来的。闻一多先生查阅了101条古籍记载,考证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的日子———龙的节日。目前,在学术界有多数学者均持此观点。二说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继齐谐记》记载:公元前三百四十年,正是我国的战国时代,长江流域的楚国都城被秦国攻陷。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初五这天,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这件事震惊了人们,大家从四面八方划船来救,遍寻无着,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便以竹筒装米,投放江中。三说端午节与黄巢起义有关。唐末农民领袖黄巢专门诛杀贪官污吏,杀富济贫。民间传说冲天大将军黄巢有一把“十里锋刀”,只要这刀一出鞘,十里之外都会人头落地。但黄巢对良民百姓是很爱护的,为避免错杀好人,他暗中叫良民百姓于五月初五这天在门头上挂上“菖蒲剑”作为标记,这样其刀...  相似文献   

14.
野有艾草     
<正>端午节前几天,小城街道上,到处都有卖艾草的。于是,满城艾香——肥腻腻的艾香、松塌塌的艾香。遗憾的是,这些艾草,大多是人工种植的。虽然株型高大,叶片肥厚,青郁苍碧出一份郁郁森森的感觉,看上去,亦是极其悦目;可,就是"味道"不足——艾香的味道不足。  相似文献   

15.
"你看,这是哈密瓜味的,这个红色的是草莓味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你闻闻是不是特别香?有时忍不住想咬一口呢。"小敏兴高采烈地向人展示着她收藏的香味文具。打开小敏的文具盒,一股浓烈的香味扑鼻而来,五颜六色的橡皮,还有能写出带有香味的字的各色圆珠笔,香橙、柠檬、苹果,味道各异。不仅小敏是这样,现在打开任何一个小学生的文具盒,都可以找到散发着不同香味的文具,铅笔、橡皮、圆珠笔、  相似文献   

16.
刘义美 《中国林业》2010,(12):27-27
箬竹为箬竹属灌木状竹类,箬竹叶(俗称箬叶或蓼叶)清香、爿宣洁净、纯天然,具有杀菌、防腐、清热、止血、消肿等功能,自古以来就是端午节标志性食品——粽子的包装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综合利用价值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7.
<正>箬竹为箬竹属灌木状竹类,箬竹叶(俗称箬叶或蓼叶)清香、洁净、纯天然,具有杀菌、防腐、清热、止血、消肿等功能,自古以来就是端午节标志性食品——粽子的包装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综合利用价值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8.
牧牛油茶林     
在故乡,冬季里最常见的花就是油茶花,它花期很长,从十月一直可以开到腊月,那时候山苍花也开了,满山都是这两种花的香味。小时候,听婆婆(奶奶)说,故乡的红壤地适  相似文献   

19.
艾草的清香     
正"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柔软的青草和整齐的莎草雨洗后,碧绿清新,阵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气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又是艾草飘香的季节。小时,我格外喜欢一种叫艾蒿的草,叶片绿中泛白,茎笔直,香气在茎叶间漫溢。这种香有点别致,微苦,闻着却让人极受用。端午节,去田野里拔一把艾草,束于门楣。凋零的记忆,在这春末夏初的日子复苏。凡有华人的地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是否都吃粽子,我不知。记得小时候每至端午来临,母亲便把芝  相似文献   

20.
门楣艾草香     
正有一株草,朴实,不美,但却一直蛰伏在我的梦里,蛰伏在我的故乡,蛰伏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穿越漫长的冬季,在端阳五月与我们重逢,它就是纯阳之艾,也叫艾草。童年的乡下生活,最不缺的就是花草植物,艾草就是那些花草植物中最不起眼的一种。春天来时,河边、野地、山坡上,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夏至前后,艾草茂密成林,片片绿叶,相互簇拥而生,翠绿、素雅,在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艾香。每天和这些花草植物生活在一起,与花草植物为邻,内心里满满都是平和安好。五月端阳这一天,母亲会在一大早悄悄起来,趁太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